收藏 分销(赏)

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及其演变趋势——以四川岷山片区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40931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4.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及其演变趋势——以四川岷山片区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及其演变趋势——以四川岷山片区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及其演变趋势——以四川岷山片区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OI:10.12335/2096-8981.2023072801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及其演变趋势以四川岷山片区为例庞 鑫,王雨欣,孙松林*(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目的】分析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其周边聚落景观的多样性与演变趋势,为保护国家公园文化景观多样性、推动区域健康协调发展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实地调研、GIS 空间分析与数据统计,探究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及周边地区乡土聚落的分布特征、聚居结构、建筑类型、文化符号与景观风貌的多样性。【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国家公园内聚落密度明显低于周边地区;聚落的聚居结构主要为中心聚集、无中心聚集、散列、散点四大类

2、型;民居建筑涵盖穿斗木框架民居、石砌民居、下石上木型民居、夯土民居等类型;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符号与绚丽多彩的景观风貌。进一步探讨其演变趋势发现:19802020 年间,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内乡土聚落数量与面积相比周边地区减少趋势更快,聚落数量减少 282 个,占研究区域减少总量的 17.37%,聚落面积减少 10.26 km2,呈规模集中化趋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过程中,聚居结构趋向单一,新建聚落多为带状、网格状等规整结构;民居建筑与景观风貌趋于现代化、同质化,建筑与景观风貌多样性降低;保护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同地区的人员交往与文化交流,导致景观基因隔离发展。【结论】国家公园在注重物种保护

3、的同时应兼顾聚落景观多样性、人文多样性保护,可从开展聚落景观多样性普查入手,优化移民安置与风貌建设管理措施,科学引导传统民居有机更新,适当保留必要的人文交流廊道,合理划定人文缓冲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关键词:大熊猫国家公园;乡村聚落;形态分布;建筑形制;景观多样性;演变趋势;岷山片区中图分类号:X36;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8981(2024)01-0042-16庞鑫,王雨欣,孙松林.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及其演变趋势以四川岷山片区为例 J.自然保护地,2024,4(1):4257.PANG X,WANG Y X,SUN S L.Diversit

4、y and evolution trends of settlement landscape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Giant Panda NationalPark:a case study of Minshan district,Sichuan ProvinceJ.Natural Protected Areas,2024,4(1):4257.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与面积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且基本形成保护类型齐全、功能较为完善、布局基本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1。但我国自然保护地资源管护主要依赖自然与文化的“二分法”原则,对自然资源和文化

5、景观采用完全分离的保护方法2,而现实中却有不少文化遗产区与自然保护区边界重叠及文化线路穿越自然保护区的情况。自然保护区限制人为活动、“生态移民”等相关措施忽视了保护地内的文化景观内涵与文化遗产价值,以及文化传播、收稿日期:20230728修回日期:202312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52008342)。作者简介:庞鑫,女,研究方向为乡土聚落与文化景观。*通信作者:孙松林,男,副教授。Email: 第 4 卷 第 1 期自然保护地Vol.4 No.12024 年 2 月Natural Protected AreasFeb.,2024http:/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1.1研究

6、区域大熊猫国家公园由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区、秦岭片区、白水江片区组成,其中岷山片区地跨川甘两省,涉及北川、平武、松潘、茂县等 12 个 县 市 区,介 于 10328 9 10534 7 E、31249341157N 之间,面积约 10 013 km2,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的 45.5%。区内水系发达,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河谷深切、山大峰高、地表崎岖等特点,是全球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区域海拔在 6305 500 m,常见相对高差1 000 m 以上的深谷。由于区域内山脉纵横、地形复杂,小气候复杂多样,植被分布垂直带谱明显,生境类型丰富,拥有雪豹(Uncia uncia)、黑熊

7、(Ursus thibetanu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e)等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更是数量最多、密度最高、局域种群数最多的野生大熊猫分布片区12。本研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及其相毗邻的 12 个行政区划边界为研究范围,分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内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分类研究范围见图 1。该区域位于横断山系东缘,是历史上民族迁徙和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至今仍为白马藏族、安多藏族、嘉绒藏族、羌族、回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历史上多民族文化在此相互交织与碰撞,最终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地区民族文化,也分布着众多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与聚落景观

8、,成为记载地区历史与文化积淀的“活化石”。因此,深入研究该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对于挖掘区域人居与自然演变历史,保存民族文化基因,实现国家公园与周边地区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研究对象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及周边的乡土聚落,重点选取北川、平武、松潘、茂县、汶川等地区景观格局较为完整、景观特征具有代表性的乡土聚落作为研究样本。基础研究数第 1 期庞鑫,等: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及其演变趋势43http:/ 20 年为一个阶段,选取四川省 1980 年、2000 年、2020 年的土地利用数据。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

9、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SRTM30m 数字高程数据。行政区划、河流、道路数据,来源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https:/)。2020年乡村聚落点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http:/ 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 年)。1.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 3 个不同尺度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及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进行研究。在宏观尺度上,主要对研究区域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其中定量分析主要包括以下 3 种方法:景观格局分析。以 N九寨沟县松潘县青川县图例相关区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

10、区)县界省界高:5 528低:633平武县北川县安州区绵竹市彭州市都江堰市四川省汶川县茂县什邡市0140 km 注: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征求意见稿)改绘,所用底图审图号 GS(2022)1873 号。图1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范围Fig.1ThescopeoftheMinshandistrictoftheGiantPandaNationalPark44自 然 保 护 地Natural Protected Areas2024,4(1):4257第 4 卷http:/ 年、2000 年、2020 年 3 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选取斑块面积、斑块个数、平均

11、斑块面积3 个景观格局指数,并借助 ArcGIS10.2 软件提取3 期乡土聚落矢量数据(包括聚落斑块、居民点),用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对 3 个年份的 3 个指标进行统计,以分析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及周边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特征。核密度分析。基于 ArcGIS 平台的核密度分析工具测度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核密度值越高的地区,乡土聚落分布密度越大,可反映特定区域中聚落分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缓冲区分析。以主要道路、河流抽象提取成线状明确的地理空间要素为中心,向外建立一定宽度的缓冲区多边形,形成缓冲带,将乡村聚落点状要素与缓冲带叠加分析,获取交通干道、河流干流缓冲半径范围内的乡土

12、聚落点数量,以探究其相对分布规律。在中观与微观尺度上,主要对聚落的聚居结构、民居建筑、文化符号与景观风貌的多样性及演变趋势进行质性分析。相关分析方法参考景观基因分类法13,对聚落自身的景观特征进行识别要素提取,按照“相似类合并”的原则,对不同载体的文化景观基因进行归类总结。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所呈现的聚落景观特征,分为建筑景观基因(包括聚落结构、民居建筑)、文化景观基因(包括民族信仰、文化习俗)和环境基因(景观风貌)。2 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及周边的聚落景观多样性 2.1国家公园内及周边地区聚落分布特征通过聚落点核密度分析结果可知,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及周边聚落总体呈现“东南聚西北散”

13、和“研究区域中心(国家公园内)明显少于周边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图 2a)。从密度分区上看,研究区域东部聚落点较为密集且连片发展,其中以平武县、都江堰市的聚落分布密度最高,平均聚落密度分别为 0.227 和 0.219 个/km2;西部密度较小且呈点状或组团式分布,平均密度为0.1 个/km2左右。大熊猫国家公园处于研究区域中部,居民点数量相对较少,聚落密度最小,仅为0.032 个/km2,保护地内外密度相差近 10 倍。通过地理叠置分析发现,该地区乡村聚落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道路沿线,即在岷江、涪江干流与主要支流及 G213、G247 道路沿线集聚。对道路与河流做 10 km 缓冲区分析(图

14、 2b、2c),发现国家公园周边地区 63%以上的聚落点 N060 km00.0460.0460.0930.0930.1390.1390.1850.1850.2320.2320.2780.2780.3240.3240.3710.3710.417060 km060 kmNN主要水系主要水系主要水系10 km 缓冲区乡村聚落点各县市区分界线各县市区分界线乡村聚落点核密度值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主要道路主要道路主要道路 10 km 缓冲区乡村聚落点各县市区分界线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图例图例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图例a.国家公园及周边居民点分布b.道路缓冲区居民点分布c.河流缓冲区居民点

15、分布 图2国家公园内及周边地区居民点分布特征Fig.2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residentialareaswithinandaroundnationalparks第 1 期庞鑫,等: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及其演变趋势45http:/ 10 km 缓冲区内,75%以上的聚落点分布在交通主干道 10 km 缓冲区内。国家公园内 62%以上的聚落点也分布在河流干流 10 km缓冲区内,只有 57%的聚落点分布在交通主干道10 km 缓冲区内。结合实地考察推断,由于国家公园内人口较少,且封闭性较强,对外交通条件差,聚落更倾向于逐水而居,沿主要水系线

16、性分布;而国家公园外的周边地区,道路设施相对完善,交通便利,交通干道相比于水系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力更大,聚落分布与道路关系也更紧密。2.2聚居结构的多样性聚居结构是指乡土聚落的总体结构布局,表现为民居、院坝、公共场所等用地组织及路网形式的几何特征关系。在对研究范围内的卫星影像进行全域式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田野调查与实地验证,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的聚居结构归纳为四大主要类型:中心聚集型、无中心聚集型、散列型、散点型14(表 1)。表1聚居结构类型Table1Typesofsettlementstructures大类构成逻辑小类/基本图示特征卫星影像中心聚集型聚落内有一处或多处突出的公共建

17、筑或场所作为聚落的核心,使聚落空间呈现出明确的向心性中心聚集封闭型聚居区外围有道路、墙体、崖壁等封闭边界,呈现明显围合松潘林坡寺松潘小西天中心聚集开放型聚落人工和自然空间构成逐渐渗透过渡的融合关系,呈现出开放、生长的形态松潘黄龙乡茂县龙池村无中心聚集型聚落内部无明确中心,但共同集中在一个区域内,民居建筑彼此连接或相互靠近,根据空间布局可分为带状、网格状、叠层状带状聚落建筑沿水系或道路线性排列,多呈狭长带状平武丰岩堡茂县叠溪镇网格状聚落有多条纵横通道,房屋建筑多相互垂直、排列整齐松潘解放村松潘五里堡叠层状聚落常位于坡地,顺山势层层跌落,紧密聚集,立面具有明显的层叠关系汶川垮坡村松潘龙潭堡46自

18、然 保 护 地Natural Protected Areas2024,4(1):4257第 4 卷http:/ 3)15。以建筑结构为主可将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居划分为穿斗木框架民居、石砌民居、下石上木型民居、夯土民居 4 种主要类型。2.3.1 穿斗木框架民居穿斗木框架民居(图 4)是岷山东部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类型,主要分布在青川至都江堰一带,以及松潘县境内岷山山系雪宝顶以东的地区。由于海拔相对较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木材丰盛,传统民居大多以木架坡屋顶为主,主体建筑多为独栋式,其主要承重结构为横梁与列柱纵横构成的木框架。室内空间由柱间的木质墙分隔,面阔常为 35 开间,大部分地

19、区建筑为2 层。在北川地区,由于气候炎热,部分民居底层吊脚,一层局部出挑为平台,具有干栏式的特征。建筑主要为双坡屋顶,外墙普遍以木板墙或竹篾笆作维护,一层原多以黄泥墙加固,增加保温隔热性能,后来逐渐改为砖墙,或以砖混结构筑底,二层以上再搭建木框架版屋。2.3.2 石砌民居石砌民居(图 5)主要分布于岷山西南部的汶川、茂县与松潘镇江关以南的地区。该地区历史上一直有“垒石为室而居”的传统15,民居建筑为当今藏羌民族最具特色的石碉房。石碉房以不规则石材加黄泥砌筑而成,大多为墙承重的筒体结构,室内空间以石墙分隔;少部分为石木结构,外墙以石墙承重,内部以木梁柱承重,并以木墙分隔空间。与穿斗木框架民居相比

20、,石砌建筑的平面尺寸普遍较小,而层数较多,整体向上发展表1(续)大类构成逻辑小类/基本图示特征卫星影像散列型聚落民居沿等高线线性排列,各列之间相对独立,无明显聚集,以道路相互串联茂县大坪汶川龙溪村散点型聚落民居以点状分散,彼此之间相对独立,聚集程度低于散列型汶川周达村北川通坪村第 1 期庞鑫,等: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及其演变趋势47http:/ 祁市0 15 3060 kmN松潘黄龙乡木架板屋 图3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周边丰富多样的乡土建筑资源Fig.3RichanddiverselocalarchitecturalresourcesaroundtheMinshandist

21、rictoftheGiantPandaNationalPark a.底层平面b.二层平面厨房中庭中庭客房天井后院包间包间杂物间木板墙穿斗式木构架悬山坡屋顶悬山坡屋顶杂物间卧室卧室卧室储物间卧室 储物间c.西立面d.11 剖面木板墙 图4穿斗木框架民居平立面Fig.4Planandelevationviewofwoodenframedresidentialbuildings48自 然 保 护 地Natural Protected Areas2024,4(1):4257第 4 卷http:/ 下石上木型民居下石上木型民居(图 6)主要分布于岷山西北部的汉、藏、回多民族聚居地区。从松潘小姓沟往北逐渐

22、进入林区,四周山上密布云杉、冷杉等暗针叶林,木材产量增加,因此建筑多以木材建造,但其建筑底层多由石材或黄泥砌筑,二层或三层以上则为木质版屋。这类民居在营造方式上 a.底层平面b.二层平面厨房羊圈碉楼碉楼碉楼碉楼石墙客厅鸡圈悬崖悬崖绝壁木板墙坡屋顶猪圈主入口主室卧室卧室2卧室3杂物储藏室c.北立面d.南立面 图5石砌民居平立面Fig.5Planandelevationofstonemasonryresidentialbuildings 羊圈羊圈猪圈猪圈牛圈鸡圈歇山坡屋顶底层石墙上层木板墙挑廊石墙柴垛木栅栏木板墙d.南立面e.西立面a.底层平面b.二层平面c.三层平面卧室卧室卧室杂物经堂挑廊卧室卧

23、室主室储藏室 图6下石上木型民居平立面Fig.6Planandelevationviewofdownstoneandupwoodresidentialbuildings第 1 期庞鑫,等: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及其演变趋势49http:/ 9 柱,多可达 40 柱。建筑底层圈养牲畜,二层以上为人居空间,与石砌民居不同的是,下石上木型民居,一二层之间室内常不设楼梯,而从房屋外部搭楼梯直接进入二层。2.3.4 夯土民居夯土民居(图 7)主要分布于岷山西南部汶川县城附近石材与木材资源相对匮乏而耕作土层较厚的地区。其整体结构与石砌民居相似,建筑外墙为夯土墙承重,内部以木框架承重。房间布

24、局紧凑,与其他 3 种类型相比,房屋空间更小,民居建筑高度通常也较低,多为 2 层,门窗开口较小,除有过梁的窗洞外,墙体开窗多为小三角形。屋顶多为夯土平屋顶,少部分为铺设石板或瓦片的坡屋顶。晾晒台储物间c.三层平面露台杂物a.底层平面堂屋厨房卧室卧室卧室卧室卧室卧室储物间院坝杂物杂物b.二层平面厨房露台厨房烤火杂物d.南立面e.东立面黄泥夯土墙黄泥平屋顶黄泥夯土墙黄泥平屋顶黄泥平屋顶 图7夯土民居平立面Fig.7PlanandelevationviewofRammedearthresidentialbuildings 除以上 4 种主要的建筑原型之外,根据不同地区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物材料、

25、民族组成、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衍生出众多的变体建筑形式。如带坡屋顶的石碉房、底层架空的版屋、堂屋做成明间的版屋民居、带天井的合院民居、穿斗小青瓦的藏式院落等,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是多元民族文化与建造工艺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特定地理条件的融合创造,记录着丰富的文化基因与民族交往历史,具有极高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2.4文化符号与景观风貌的多样性作为多民族交汇、交流、交融地区,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自古以来就受到不同族群文化的影响,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符号与绚丽多彩的景观风貌。从宏观基底看:岷山东南部气候湿润多雨,植被丰富茂密,聚落多被青山绿树所环绕,林木与耕地处于你进我退的拉锯之中;而西北部的

26、汶川、茂县一带的岷江峡谷两岸则干旱少雨,植被稀少,除农作物以外,聚落周边仅有耐旱草被、灌丛及零星可数的乔木点缀;北部的松潘、50自 然 保 护 地Natural Protected Areas2024,4(1):4257第 4 卷http:/ 8)。从神位供奉上看:松潘境内大多为藏族聚落,民居顶层常设有经堂、煨桑炉;北川、平武地区,神位为“天地君亲师”位;汶川、茂县则以供奉角角神为主,部分建筑在屋顶四角或后墙的中堆上供奉白石,象征多种自然神灵,也有部分人家在大门一侧设置泰山石敢当雕像(图 9)。从建筑装饰上看:岷山西部的松潘地区门窗装饰较为华丽,窗户上方设有巴卡雨搭,逐层挑出的枋口涂以红、黄、

27、蓝、白、黑等颜色,偶尔还进行精细雕刻,其大门上一般都画有佛教八宝等吉祥图案,门头经常悬挂碰头的经幡经文,有的还在门口上方开一小口,里面供 转经廊寺庙石碉楼白塔玛尼堆牛脑壳黄泥碉索桥祭坛神树经幡转经筒 图8多样的标志性景观Fig.8Diverseiconiclandscapes 经堂角角神白石“天地君亲师”悬鱼雀替垂莲柱花窗牛头窗经文装饰木门白石装饰木窗垂花门 图9丰富的神位供奉形式与建筑装饰Fig.9Richformsofdeityworshipandarchitecturaldecoration第 1 期庞鑫,等: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及其演变趋势51http:/ 9)。通过

28、分析发现,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乡土聚落景观风貌在整体上呈现自西北向东南的景观分异特征。受西北高东南低的自然地貌差异影响,聚落在宏观尺度上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从针叶林、高山草甸、草原畜牧景观,过渡到以干旱河谷草被、耕地,再到针阔混交林、稻作水田的景观特征。在聚落尺度上的景观标志物,建筑装饰与供奉神位表现出鲜明的宗教信仰特征。景观风貌与文化符号受地理与民族的双重影响而遵循着“区隔”与“融合”的发展规律,即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景观风貌与文化符号上呈现出区域隔离下的差异性;但在同一地区,不同民族的景观风貌与文化符号之间则表现出趋同性。3 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及周边聚落景观的演变趋势 3.1聚落斑块数

29、量减少、规模集中由于当地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先后设立,岷山片区在管控范围内实行封闭式管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受到挤压,对聚落发展产生一定的限制。从图 10 和表 2 可以看出:19802020 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及周边乡村聚落总面积呈现减小趋势,总计减少了 258.49 km2,年均减少 6.46 km2。其中,国家公园内总计减少了 10.26 km2,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这与当地保护区建立,地方政府为弥补禁伐减少的财政收入转而大兴采矿、水电及旅游开发等经济活动有关,相关举措使得该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变化剧烈。40 年来,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聚落斑块数量呈递减趋势。其中:周边地区聚

30、落斑块数由 4 972块减少到 3 631 块,总计减少了 1 341 块;国家公园内聚落斑块数由 1 013 块减少到 731 块,占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减少总量的 17.38%。然而,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的平均斑块面积由 1.129 km2/个增加到 1.477 km2/个,国家公园内聚落斑块平均面积也由 0.286 km2/个增加到 0.382 km2/个,可见聚落的平均规模均呈增加趋势。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聚落总规模与斑块数量同时呈下降趋势,聚落斑块数量下降趋势大于聚落规模下降趋势,聚落平均斑块面积增加,呈规模集中化。这与退耕还林、自然保护等政策指引下,政府引导散点村民集中安置、逐渐向中

31、心村集中等一系列“撤并搬 060 kmN198020002020各县市区域乡村聚落斑块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图例 图101980 年、2000 年、2020 年乡村聚落斑块分布Fig.10Distributionmapofruralsettlementpatchesin1980,2000,and202052自 然 保 护 地Natural Protected Areas2024,4(1):4257第 4 卷http:/ 年至 1986 年进行生态搬迁行动,共搬迁 800余户村民,其中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腹地中 3 个自然村的数百户村民全部搬迁到保护区入口处,合并为落衣沟村。类似的集中安置村多为

32、政府统规统建,聚居模式相对规整统一,聚落内部有多条纵横街巷形成总体骨架,房屋按标准样式修建并依靠道路排列为矩形的格局,形成网状结构。此外,因经济发展需要,在涪江上游、鱼子溪等沿线修筑有多个水电站,部分原生聚落遭淹没,重建后的聚落结构也完全变为规整化的带状形式。同时,为了获得最大的交通附加价值,大量乡土聚落搬迁到交通干道沿线,并以交通主干道为轴线呈带状分布。这些被迫或自发行为缺乏正确的管控与引导措施,极大地改变了区域内原本复杂多样、因地制宜的聚居结构特征。3.3民居建筑与景观风貌趋于现代化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旅游消费,在旅游经济的助推下当地的民居建筑与

33、景观风貌逐渐趋于现代化与标准化(图 11)。例如:九环线、平松路等沿线的聚落民居已被全部改为钢筋混凝土建筑,外立面被统一刷为红、白、黄等藏族、羌族建筑中提取的颜色,贴上了抽象的图腾纹样,与真正的藏羌传统民居相去甚远。在政府推动的风貌改造中,不少地区原本丰富多样的石砌民居、夯土民居被统一改为现代仿木古建筑,外墙统一刷成白色,原有夯土平屋顶、石板坡屋面等丰富的屋顶形式也被改成红瓦坡屋顶或汉式小青瓦屋面。在临近景区、交通站点的地方,村民则自发对传统民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增加了现代化的厕所、客厅与院坝,甚至在村落附近交通条件便利且地势平坦之处建设了面积超大的现代砖混 表21980 年、2000 年、

34、2020 年乡村聚落斑块统计Table2Statisticsofruralsettlementpatchesin1980,2000and2020指标年份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内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周边聚落斑块数量/个19801 0134 97220008123 99120207313 631聚落斑块规模/km21980289.605 613.352000296.475 600.332020279.345 365.12聚落平均斑块面积/(km2个1)19800.2861.12920000.3651.40320200.3821.477 图11逐渐规整化、单一化、现代化的聚落景观Fig.11Gra

35、duallyregularized,simplified,andmodernizedsettlementlandscapes第 1 期庞鑫,等: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及其演变趋势53http:/ 2000 年以来,为减少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内非法活动,提倡可持续生产行为,国家公园(原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大力推广养蜂,种植天麻、青蒿、厚朴等药材与樱桃、李子、枇杷等水果,原本季节性变换的农作坡耕地变成了规模化种植的药材林或经济果木林。而原本洪涝频发的河谷地带较少有人耕种或定居,现今均被开发成为规整的田地和蔬果园,极大地改变了区域的山水景观风貌。3.4文化交流受阻、景观基因隔离发展自

36、然保护区划定产生相对的地理隔阂,影响了不同聚落间的人员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文化与技术交流受阻,出现断代与地区分异现象。例如:岷山南部为茂县、汶川、北川等羌族聚居地,由于羌族有语言无文字,民族文化与乡土技艺主要依靠口头的方式进行传播,随着国家公园的建立,村民穿越保护区的交往活动受到限制,导致岷山东西两地在文化符号、人居环境方面的差别越来越大。岷山以西的汶川、茂县地区多在火塘一角供奉角角神,在屋顶供奉白石,而北川地区与汉区交流频繁,与羌族核心区交流减少,因此逐渐取消了角角神的神位,转而供奉“天地君亲师”。在建筑装饰上,茂县、汶川地区的门窗相对简易,装饰较少,但在北川地区汉式风格盛行,羌族房屋

37、也常出现花窗、悬鱼、中脊翘角、垂花门等装饰元素。松龙古道作为松潘向东连接平武、绵阳的重要通道,曾经异常繁华。随着保护区的建立,大量人货均不再从此道通过,导致沿途的商贸聚落快速没落。加之建筑工匠与技术工人的交流阻隔,保护区两侧的聚落风格呈现出明显的特征与年代差异:松潘一侧的建筑在不断翻修,规模尺寸越来越大,风格趋于地方民族化;而平武一侧的古道沿线建筑则仍保留了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比较老旧的砖木混合样式。此外,在国家公园内外的生态移民与扶贫搬迁的冲击下,聚落的易地更新将人们抽离原始的生存环境,植入新的生活方式,过去的生活习惯与信仰难以保留,加剧了原生乡土风貌与文化符号的消失。在异地搬迁的过

38、程中,原有聚落常被拆除并复垦为耕地,使原生特色景观基因瞬间消失殆尽。而且由于禁止砍伐树木,木料获取不易,国家公园内的小河古城等地为了修建新的安置房,村民们不惜将城墙上的庙宇拆除,导致文化传承难以延续。4 结论与讨论 4.1结论大熊猫国家公园在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压缩了周边居民的生计资源与活动空间范围,忽视了文化景观多样性保护,间接导致周边聚落景观多样性降低,对区域景观造成诸多影响。本研究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及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特征与演变趋势,以及自然保护区建立对聚落景观多样性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发现,乡土聚落景观的生成一方面是对自然地貌、气候环境的

39、适应性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对该地区多民族族群关系的内生性文化回应。在自然地理特征与族群文化差异的共同影响下,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形成了中心型聚集型、无中心聚集型、散列型、散点型四大主要聚居结构类型;民居建筑形制涵盖穿斗木框架民居、石砌民居、下石上木型民居、夯土民居等多种类型。地理要素决定宏观风貌基底,民族要素作用于微观文化符号。在标志性景观、神位供奉、建筑装饰等方面,呈现出“区隔”与“融合”的多元特征。在进一步研究景观多样性演变的趋势中发现:1)国家公园内聚落斑块呈数量锐减、规模集中趋势一方面,生态移民政策使国家公园或原保护区内的散点聚落合并搬迁至统规统建的新村居民点或中心城镇;另一方面,国家

40、公园对社区居民经济、生产支持有限,加之交通困难,促使人口不断迁出流向城镇与中心村,导致聚落数量锐减、规模逐渐集中。在这一过程中,大量乡土聚落缺乏长期有效的保护,逐渐衰败消亡。2)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催生规整统一的聚居结构为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普遍推行了退耕还林、易地搬迁等54自 然 保 护 地Natural Protected Areas2024,4(1):4257第 4 卷http:/ 1 第 1 期庞鑫,等: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的聚落景观多样性及其演变趋势55http:/ J X,XU M J,ZOU C X.Development achievement of

41、natural conservation in 70 years of new ChinaJ.Chines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9,11(4):2529.赵智聪,刘雪华,杨锐.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认知与保护问题识别J.中国园林,2013,29(11):3033.ZHAO Z C,LIU X H,YANG R.Identification of the perceptionand conserv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parks as culturallandscapesJ.Chinese Landscap

42、e Architecture,2013,29(11):3033.2 蔡晓梅,苏杨,吴必虎,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创新实践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4):839861.DOI:10.31497/zrzyxb.20230401.CAI X M,SU Y,WU B H,et al.Theoretical debates andinnovative practi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ureprotected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

43、nstruction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23,38(4):839861.3 方言,吴静.中国国家公园的土地权属与人地关系研究J.旅游科学,2017,31(3):1423.DOI:10.16323/ki.lykx.2017.03.002.FANG Y,WU J.A research on the land ownership of nationalparks and man-land relationship in ChinaJ.Tourism Science,2017,31(3):1423.4 贾艳艳,唐晓岚,张卓然.长江中下游流域自然保护地空间分

44、布及其与人类活动强度关系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0,29(4):845855.DOI:10.3969/j.issn.1004-9479.2020.04.2019131.JIA Y Y,TANG X L,ZHANG Z R.Distribution of natureprotected area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BasinJ.World Regional Studies,2020,29(4):845855

45、.5 刘阳,赵振斌,李小永,等.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感知冲突的空间响应及形成机制:以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地理科学,2022,42(3):401412.DOI:10.13249/ki.sgs.2022.03.005.LIU Y,ZHAO Z B,LI X Y,et al.The spatial response and its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mmunity residents perceivedconflicts in nature reserve:a case study of Qionghai NationalWetland ParkJ.Scienti

46、a Geographica Sinica,2022,42(3):401412.6 刘思雨,刘楠,侯靖宜,等.基于生物文化多样性评价的自然保护地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以西宁市群加藏族乡为例J.中国园林,2022,38(1):9499.DOI:10.19775/j.cla.2022.01.0094.LIU S Y,LIU N,HOU J Y,et al.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development of protected areas and regions based on bioculturaldiversity evaluationQunjia Tibetan

47、Township,Xining as anexample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22,38(1):9499.7 陶楠,金云峰,庄晓平.生物文化多样性视角下梅里雪山自然保护地藏族原住民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城乡规划,2022(2):1321.DOI:10.12049/j.urp.202202002.8 TAO N,JIN Y F,ZHUANG X P.Study on sustainabledevelopment of Tibetan villages in meri snow mountainaboriginal community gove

48、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biocultural diversityJ.Urban&Rural Planning,2022(2):1321.康渊,王军.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共生模式研究:以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9):8388.DOI:10.19775/j.cla.2019.09.0083.KANG Y,WANG J.Study on the symbiotic mode of naturalprotected areas and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Qinghai-TibetPlateaut

49、aking the Mengd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s anexample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9,35(9):8388.9 李阳兵,罗光杰,徐倩,等.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变特点J.中国岩溶,2019,38(2):208216.DOI:10.11932/karst20190205.LI Y B,LUO G J,XU Q,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characteristics of settlement in Maolan nature res

50、erve of Karstarea,Guizhou ProvinceJ.Carsologica Sinica,2019,38(2):208216.10 钱者东,曹晓,陈皓,等.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3,39(2):207213.DOI:10.19741/j.issn.1673-4831.2021.0823.QIAN Z D,CAO X,CHEN H,et al.Driving mechanism ofspatial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Yaoluoping National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