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练试题
考试时间:2016年12月16日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2.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不易选拔人才
B.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D.加强了对官吏选拔的控制,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3.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这表明
A.《十二铜表法》是在奴隶反对贵族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
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以维护罗马平民利益为根本目的
C.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立法上照搬了罗马法的原则
D.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是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的重要因素
4.张友伦在《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中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和批准标志着新的资产阶级政体的产生和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摒弃了欧洲立法机构至上的传统,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互相制衡的原则。”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新的资产阶级政体”是指联邦政体 B.欧洲的立法机构至上,没有分权和制衡
C.“分权与制衡”是联邦宪法的典型特征D.联邦宪法的民主性体现在以议会为中心
5.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6.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当学生向东交民巷使馆区进发时,使馆区的外国军警却以某不平等条约的名义对学生的爱国行为予以阻挠!下列关于这段历史史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A.学生去使馆区抗议巴黎和会损害中国利益 B.在这次运动中政府支持了学生的爱国行为
C.该不平等条约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 D.该运动未能阻止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7.1937年7月10日的《蒋介石日记》中写道:“三、倭寇今又反攻卢沟桥,是其不达目的不止也。四、惟我已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此为存亡关头,万不能失守也。动员六师北运增援。如我不有积极准备,示以决心,则不能和平解决也。”下列关于这段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A.客观地反映了蒋介石当时的心态 B.国民党奉行积极的全面抗战路线
C.只有武力一途能解决卢沟桥事变 D.日记不能作为历史学研究的证据
8.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9.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1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到,(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主要说明( )
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 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 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1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将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C.注重行政区划管理 D.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一届人大
1954—1958年
二届人大
1959—1963年
三届人大
1964—1975年
四届人大
1975—1977年
五届人大
1978—1982年
5
4
1
1
5
A.第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第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13 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14.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15.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 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边
17.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邮资(元)
航空
亚洲各国
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
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
0.80
其他各洲
0.80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18.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当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反民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四个方面。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这表明新中国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
C.外交工作迎来宽松的环境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19.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20.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50分)
21.(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离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徒、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击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请回答:
(1)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2)材料二反映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有何重要意义?(4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 (4分)
22.(14分)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连。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三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清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4分)
(2)比较材料一、三,找出它们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并据此说明罗马法的深远影响。(4分)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综上探究,你认为法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6分)
23. (20分)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局势有着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1年12月,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美国开始正视中国战场对于抗击日本的巨大作用,迫切需要中国战场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12月23日,在重庆召开了中、美、英三国军事代表会议,讨论了有关对日作战问题,并确定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总司令,成立三国代表组成的联合作战参谋部,由史迪威任中国战区的参谋长。
——据张殿清《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及启示》摘编
材料二 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材料三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1971年5月)
材料四 卡特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一直在向白宫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同中国恢复正常关系,他们认为中国这个未来的广大市场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
苏联对卡特总统突然作出的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决定深感不安,一些美国官员今天认为,苏联的这种不安的心情是它昨天在日内瓦不愿意同美国缔结一项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协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均摘自《参考消息》2008.12.11第11版
材料五 近年来中美关系大事摘录
2001牟4月1日,美国海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我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我国政府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200l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2010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2010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美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原因。(2分)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而采取的行动,根据材料四指出美国主动行动的原因 (7分)
(3)据材料五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中美两国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双边关系谈谈你的看法。(3分)
高一年级第五次双周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2.5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C
A
A
A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A
D
B
D
B
C
C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措施: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4分)
(2)问题:当时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 原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西方国家了解不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4分)
(3)进步性:明确提出主权在民。 意义: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4分)
(4)特点:扩大了基层民主;依法治国,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4分)
22.【答案】
(1)《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中国古代皇权高于法律,法律体现君主的意志;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4分)
(2)罗马法和《人权宣言》都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影响: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基础。(4分)
(3)落实: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普选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4分)
作用:规范自身;建设公正、公平社会。(2分)
23(1)原因: 迫切需要中国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2分)特征:对抗。(2分)因素:意识形态的矛盾;国家利益的冲突。(4分)
(2)行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并发表《联合公报》;1979年,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答出其中任意两点给3分)原因:美苏争霸中美处于守势,商业的原因(4分)
(3)态势:合作与冲突交织。(2分)
(4)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增加互信,促进交流和合作;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答出其中任意两点给3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