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2.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 “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庭院经济”( )
A.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 B.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
C.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 D.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
3.《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4.雍正皇帝曾说:“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下列对材料中的经济政策解读有误的是( )
A.最早提出者是商鞅 B.具有端正民风的目的
C.用法律手段强行推进 D.妨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
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
6.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感恩节作为美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二者共同反映出(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世界 B.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生活
C.各地的节日起源于民族文化 D.节日文化排斥祖先崇拜
7.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清朝因闭关锁国故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这可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
8.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 )
A.土地私有制 B.中央集权制度 C.重农抑商政策 D.政治统治腐败
9.《吕氏春秋·审分》:“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井田制瓦解 B.工商食官制度的形成
C.分封制破坏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0.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11.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
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D.人类历史迈人工业文明时代
1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云锦之首。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产生于( )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田庄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13.宋代王禹曾这样描述当时一些隐士的衣着:“楮冠布褐皂纱巾。”(注:楮是当时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故称楮冠)到大德六年(1302年)江西行省规定,对没有依靠的囚犯,每人“支粗布(棉布)二丈六尺,或造絮袄二领”。出现这些变化最基本的前提是( )
A.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B.棉布成为主要服饰材料
C.政府推广棉花种植 D.棉纺织技术的革新
14.“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15.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但新航路开辟后,“财富流向西葡”“英国成为海盗”“意大利被晾在一边”。其中“意大利被晾在一边”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性商业危机 B.意大利经济衰退
C.世界性商业革命 D.意大利金融危机
16.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
A.资源因素 B.劳动力因素 C.市场因素 D.资金因素
17.有人说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其中“转变”的含义是( )
A.东方从属于西方 B.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8.从十五、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殖民者走遍全球。凡海水所及之处,几乎均有他们的踪迹,直至19世纪末世界终于被瓜分完毕,其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止,全球化初具雏形。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是 ( )
A.极端的掠夺性 B.无限的扩张性 C.竞争的有序性 D.统治的残暴性
19.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20.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如1843年的《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47年的《都市改善法》,1855年的《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的《河流污染防治法》。这些立法的主要背景是( )
A.议会取得立法权 B.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C.责任内阁制确立 D.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
21.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革命力量的火花”是指( )
A.水力 B.畜力 C.煤炭 D.电力
22.“从最早的时代起,就有机器被发明出来,它们极为重要,如轮子,如帆船,如风车和水车。但是,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我们知道,我们将制造出越来越完善的机器。”这一表述主要阐明( )
A.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B.科学理论对工业发明的主要作用
C.机器的发明完全源自经验 D.近代以前人们就发明了机器
2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在欧美许多国家开展起来,它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异常深远。”这主要表现在( )
A.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C.“煤铁复合型”布局到临海型布局的演变
D.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24.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 )
A.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长 B.标志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建立
C.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D.解决了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25.“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富丽堂皇的船只无帆无风也能航行得象箭一样快,……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能在一瞬间传遍世界,镰刀自动收割,纺车自行转动,铁犁自动开沟,而我们仍象过去一样渴望得到面包。”这是l9世纪晚期一位克罗地亚农民发出的感叹,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B.工业革命成果的应用
C.生产工具的重大革新 D.社会矛盾的基本缓和
二、非选择题(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溉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8分)
27.1776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776年11月16日,乾隆皇帝谕旨“删销书籍,以正人心”。
——转引亚当·斯密《国富论》
我们这些在大陆会议上集会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们,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并经他们授权,向世界最高裁判者申诉,说明我们的严重意向,同时郑重宣布:……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我们完全有权宣战、缔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
——《独立宣言》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里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才能迅速推动财富的积累。
——摘自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人民版必修二》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然后,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英国资本总额的增长
——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人民版必修二》第97页插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说明中、美、英三国政府在1776年时国家事务的侧重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中国是世界最富有国家的主要原因以及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14分)
(3)从某种程度上说,从1776年开始,中、英两国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或走向。请从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思想观念上简要说明之。(6分)
2019届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小题,满分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C
B
C
B
C
D
A
A
D
A
B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C
C
B
B
D
D
B
B
C
D
二、非选择题(第26题24分,第27题26分,满分50分)
26.(24分)
(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2分)
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
方式的确立(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6分)
(2)官窑的形态:官营手工业。
官窑的功能: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
民窑的形态:民营(私营)手工业。
民窑的功能: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8分)
(3)特点: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
本主义萌芽产生。(8分)
27.(26分)
(1)侧重:中国:思想上的专制;美国:政治上的独立;英国:经济上的自由。(6分)
(2)中国的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国家统
一,社会安定。(6分)
英国的原因:工业革命;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民主化改革,制度先进;
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中心。(8分)
(3)中国: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3分)
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君主立宪制、自由主义思想。(3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