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2.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78714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莆田八中2016-2017上学年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 一、夯实基础(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  ) A.拊心(fǔ)  寥廓(liáo) 峥嵘 (zhēng) 以药淬之(cuì) B.颓圮(tí) 阙秦(quē) 彷徨(pánɡ) 以飨士卒(xiǎng) C.河畔(bàn) 漫溯(sù) 刀俎(zǔ) 星辉斑斓(lán) D.火钵(bō) 瞋目(chēn) 长篙(hāo) 夜缒而出(zhu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沧茫 萧瑟 油纸伞 意气风发 B.惆怅 芬芳 万户候 枯燥无味 C.挑衅 抱歉 明信片 貌和神离 D.荆棘 伫立 挖墙脚 凄婉迷茫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中国共产党都在抗战中做出了贡献,但到底谁才是中流砥柱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B.我们还年轻,风华正茂,应像伟人毛泽东一样树立远大目标,不要浪费自己的大好青春。 C.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再别康桥》表现的情和景虽然多,但具有内在联系,水乳交融。 D.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持南京市做出的相关决定。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切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来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B.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C.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D.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5.依次填入下列句后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爱它们的“清”和“远”。__________,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太阳和大海。 ① 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䓍在水底晃动 A、②④⑤③①   B、②④①③⑤  C、③①⑤④②  D、③⑤①②④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 过:过错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 C.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发现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掷击 7.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失其所与,不知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群臣怪之  ③此其志不在小 ④越国以鄙远  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⑥素善留侯张良  ⑦吾得兄事之  ⑧项伯杀人,臣活之  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 B.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0.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此亡秦之续耳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11-13题。(每小题3分,共计9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令。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备:防备 B.赵王让李牧 让:指使 C.王必用臣 必:一定要 D.悉勒习战 勒:统率、组织 1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牧用兵蓄势待发的一组是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②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③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 ④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⑤牧杜门不出 ⑥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⑥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三、课堂运用与实践 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5分,共10分) 14.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荆轲刺秦王》 15.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16.默写下列句子(9分,每空格1分) (1)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雨巷》 (3)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4)_______________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再别康桥》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7)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四、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 博客语文:性情展销会 黄集伟 “博客语文”一般只说私事儿,不说公事儿。 这也就是说,当博客恢复了全国人民写日记的优良传统后,老中少文青、愤青、白领间的交流又有了一个新渠道,而较之被好事者称为“博客元年”的2003,2004年的博客语文已渐次成为集时尚、写作、社会交际、信息分享的一个新舞台。它对一个都市年轻人的影响还不只是一夜之间忽然拥有了无数本公开的日记、公开的情书、公开的私生活细节展销会那么简单。形象地说,一个有博客的人已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语文LOGO”,自此,尽管每天星星还是那天星星,但那个越是上不去越想上、再困再累也要“更新”的夜晚却被完全“刷新”。 一般而言,“博客语文”大致由“正文语文”、“留言语文”、“链接语文”三部分组成。近五六年间,应对“读图时代”、“影像文化”冲击,报人出版人筋疲力尽,有关纯文字信息传播方式必将崩盘的危言耸听也日渐真切,在如此语境中,展示个人文字魅力的无穷高手忽以博客方式风起云涌,也真是一个结结实实的意外。个人博客是一个长于展示私密的空间、一个提供多向互动的平台,可其实,它更是一间个人语文写作实验室,一场引发鲜花或臭鸡蛋的语文写作研讨会……在这里,比内容表述更重要的,是博客主人的独唱以及由“留言语文”、“链接语文”所组成的语文大合唱。有一个网友在留言中写:“人在江湖飘,哪能不发骚”……这句肺腑之言刚好道出了博客语文中独唱、合唱交替混杂、混乱、混沌、混合的真实情景,生动莫名,真切莫名。 “博客语文”说到底最像一个以“语文”为底牌的个人性情展销会——在这个由“留言语文”、“链接语文”组成的合唱背景中,原本孤单的精神得以滋养、鼓励。它所仰仗的除了个人的语文修养及感觉外,语文的试验精神似乎更显重要。甚至哪怕即兴涂鸦、写流水账,也是考验作者语文的想象与天赋———说迷恋酗酒,某博客写:“喝醉睡觉,喝死埋掉”;说减肥失败腰围扩张,某博客写:“对不起,最近我的腰部缺乏表情”;说心情欠佳感慨人生无常,某博客写:“只是生命不能另起一行”;说第一次下厨菜被做得一塌糊涂,某博客写:“蚂蚁都死在路上,树都糊在锅底”(蚂蚁上树)……由此可见,在博客语文中,不仅老经验、新经验一概需要全新创意和表述,就算写吃喝拉撒,也需风情万种——而那种八股十足、俨然十足的博客恐怕连喝倒彩的人也没有。 从本质上说,“博客语文”是一种自恋的语文,炫技的语文,一种较少佩戴面具的语文,一种任性撒娇与率性直陈兼容杂糅的语文。一个自称“颓废”的博客说他已“颓废得露出骨头”,而另外一个博客说她的写小说的用意在于“用文字向文字脱帽”;一个阅读别人博客上瘾的博客说她自己坚持每日花大量时间阅读他人博客,无非是“我在偷看她在不在偷看”,而另一个读完“连载小说”的博客则留言说:“我对你的故事吐痰” ……在如此率性、个性、任性的表述中,海量新鲜的语文几乎每分每秒都在诞生。说实话,博客确是一个自恋集中营。但比这更值得嘉许的,是在这样一个语文实验室里,语文的推陈出新混杂于一些混乱喧嚣之中,它尤其考验我们筛选、甄别的耐心与包容。 17.根据文章,下列对“博客语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语客文”是集时尚、写作、社会交际、信息分享的一个新舞台。形象地说,一个有博客的人已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语文LOGO”。 B. “博客语文”由“正文语文”、“留言语文”和“链接语文”三部分组成。 C. “博客语文”是一种自恋的语文,炫技的语文,不佩戴面具的语文,一种任性撒娇与率性直陈兼容杂糅的语文。 D. “博客语文”是一个以“语文”为底牌的个人性情展销会,一般只说私事儿,不说公事儿。 18. 下列对原文信息的筛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客语文”所仰仗的是个人的语文修养、感觉与语文的试验精神。 B. 在“博客语文”中,新老经验一概需要全新创意和表述。 C. 在博客这样一个语文实验室中,语文的推陈出新混杂于一些混乱喧嚣之中。 D. 个人博客仅仅是一个能展示私密的空问,一个提供多向互动的平台。 19. 根据原文内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意在提醒我们,在博客这样一个语文实验室里,语文的推陈出新混杂于一些混乱喧嚣之中,尤其考验我们筛选、甄别的耐心与包容。 B. 作者像一个观察哨,时刻关注着,用一双“语文眼”,兴致勃勃地阅读、观察,从一些现象中看出和归纳语文发生和传播的“潜规则”。 C. 比起另两类电子媒体催生的语文来,“博客语文”更不易显露真性情,有更为完整的互动,语文程度更高。 D. “博客语文”有“我对你的故事吐痰”等率性、个性、任性的表述。说实话,博客确是一个自恋集中营。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大 师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您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20.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尾处石匠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B.“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艺术真实”的问题,说明财主精通艺术,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C.困境中石匠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投入到雕刻中去,使一尊冰冷的汉白玉石升华为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财主的认可。 D.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威胁石匠要他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E.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后来不想当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21.小说中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这一细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2.小说塑造石匠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23.小说中普通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成为大师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六、语言表达。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让你走进过往的回忆中;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撼,会让你心中充满感动。  要求: (1)、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2)、题目自拟,立意要明确。   (3)、字数不少于800字。 莆田八中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12分) 1.解析:B项,“颓”应读tuí;C项,“畔”应读pàn;D项,篙应读gāo 答案:A 2. 解析:A项,沧-苍;B项,候-侯;C项,和-合。 答案:D 3.解析:A.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使用正确。B.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使用正确。C.水乳交融:形容关系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使用正确。D.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不符合语境。 答案:D 4.解析: A项,成分残缺,在“诗人魏尔伦”之后加“的诗”;B项,“担当”与“文化精神”搭配不当,可在“文化”前加入“传承”;D项,最后一句缺少主语,可删掉“使读者”。 答案:C 5.解析:注意前一句含有先后顺序的两个条件:“我爱”“也爱”告诉我们要先说“小池”,后说“溪流”;再注意按第二小句的“清”、“远”顺序排列即可。 答案:D 6.【解析】 C项,“发”意为“打开”。 【答案】 C 7.【解析】 A项,“蚤”通“早”;B项,“卒”通“猝”;C项,“知”通“智”。 【答案】 D 8.【解析】 ①⑦⑩为名词作状语,②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④为形容词作名词,⑥为形容词作动词,⑧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 9.【解析】 B项,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①介词,替,给;②动词,认为。D项,①介词,趁机;②副词,于是。 【答案】 B 10. 【解析】 B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 【答案】 B 11.B (让:责备) 12.D (①是官任 ④是麻痹对方后,大获全胜 ⑤是李牧被贬在家) 13.C (“如故令”是按照原的法规、号令办事) 《李牧传》参考翻译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邑。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葱的军队,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迁和赵军将领颜聚,终于灭亡了赵国。 14、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各句划线处1分,句子大意两分) 15、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16.略 答案】【小题17】A 【小题18】D 【小题19】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B项原文是“一般而言,‘博客语文’大致由‘正文语文’、‘留言语文’、‘链接语文’三部分组成”;选项去掉了“大致”,说法绝对化了。C项“不”应为“较少”。 D项原文是“最像”。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其实个人博客更是一间个人语文写作实验室,一场引发鲜花或臭鸡蛋的语文写作研讨会。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把握文章主旨、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中“博客语文”更不易显露真性情,原文的意思是更能显露真性情。故选C。 答案】20A C 21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心理。表现石匠急切地想抓住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技艺高超,成为同行中数一数二的人,并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状况;  ②情节发展:为下文财主斥责他刻了自己的名字,管家提醒他没刻自己的名字等情节做了铺垫;   ③主题思想:与下文写石匠用心投入感情创作达到淡泊名利、胸中无我的状态形成对比,从而表现人物,深化主题。(每点2分, 2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2①心理描写。如:最初石匠听到消息后畅想好运落到自己身上,体现了石匠的名利之心;他面对石像陷入沉思,完成了艺术的超越等。   ②细节描写。构思雕像时,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体现石匠的名利心很重。   ③神态描写。十个月石匠每天雕刻着,日渐消瘦,突出了石匠倾情雕刻的投入和忘我。   ④语言描写。石匠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上我的名字?”“我好想忘了我的名字”,突出了石匠淡泊名利、投入忘我的品格。   ⑤动作描写。石匠坐在人像前,呆呆地看着亲手雕刻的人像,扑到人像上等动作写出了石匠陷入困境的愁苦,表现了他对母亲的深厚的感情。(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条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3①成为大师需要耐得寂寞。一开始石匠急功近利,一个月就完成了作品,结果雕出的作品得不到认可;后来他静下心来,历时十个月终于雕出精品。   ②成为大师需要专心于艺术,排除功利之心的干扰。一开始石匠的心思全在扬名获利上,结果作品很失败;后来他倾心于艺术创作,连名字都忘了,终于创作出大师级的作品。   ③成为大师需要有对艺术的透彻理解。一开始石匠拿着女人的画像,力求雕像与画像的形似,结果“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一番深刻的思考后他终于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神似才是作品的灵魂。   ④成为艺术大师需要情感的投入。一开始石匠是在做生意,作品中缺少感情的投入,就不动人;后来是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融注到作品之中,所以作品让人流泪。 (每点2分,分条概括,结合文本前后对比分析,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从多角度综合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把选项代入原文,仔细分析。B.“说明财主精通艺术的”有误,财主未必懂艺术,也许只是直觉;D.“体现了财主的强横霸道”不当,财主也不是因为石匠刻上了名字而威胁,其实是财主对雕像不满;E. 本文以“为财主母亲雕像”为线索,小说中间大量情节并没有围绕“大师”展开。故选AC。 (2)本题考查理解文段的作用的能力。需要把握文段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本题可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对表现主旨的作用角度分析。注意联系文本,分条作答。 (3)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作答本题注意结合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前后对比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