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8讲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1.2012·潍坊一模以下关于巨噬细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B.富含溶酶体,其水解酶能将吞噬的物质水解
C.吞噬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可参与构成第一、二道防线
2.图K281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K281
A.细胞乙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B.物质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C.②过程比初次免疫要慢,但免疫效应较强
D.②过程必须经过④过程的刺激
3.关于人体健康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猫叫综合征是一种由染色体数目减少引起的遗传病
B.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致敏原时作出的反应
C.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D.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α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4.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和T细胞( )
A.都能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
B.核DNA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
C.都能识别抗原产生抗体
D.分化、发育的场所相同
5.2012·南通二调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液免疫过程中,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的共同刺激
B.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变短,代谢增强
C.在抗原侵入宿主细胞之前,细胞免疫过程就已被激活
D.HIV在人体内的大量增殖会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6.2012·南京三模HIV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辅助性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图乙)。 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甲 乙
图K282
A.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会引发免疫缺陷综合征
B.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有关
C.入侵到红细胞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会被免疫系统清除
D.T细胞与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相同
7.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K283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K283
A.巨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
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
C.T细胞缺陷的小鼠,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8.肠道病毒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喉炎。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EV71侵入机体后经细胞毒性T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
B.T细胞能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EV71入侵的细胞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患儿感染EV71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
9.2012·浙江调研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增加的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关于DNA疫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疫苗导入人体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
B.导入人体的DNA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
C.DNA疫苗的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
D.D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合成的
10.2012·嘉兴模拟某人被蜜蜂蜇后,由于过敏导致休克,半小时后死亡。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过敏反应属于速发型
B.该过敏反应的致敏原是蜂毒
C.过敏反应属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D.过敏反应是对外来抗原的异常免疫应答
11.2012·郑州质检图K284表示A、B两妇女在1到5月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其中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 )
图K284
A.妇女A在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B.两人体内的B细胞需要在病原体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
C.两人在5月份抗体含量的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
D.两人体内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
12.2012·金华模拟美国生物技术公司Organovo开发出一款生物打印机,可利用患者自身细胞“打印”静脉。这为解决器官移植面临的器官来源不足、排异反应等问题提供了美好的前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异体间的器官排异反应是生殖隔离现象的体现
B.排异反应主要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的结果
C.用细胞“打印”器官涉及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D.异体组织能够诱导移植受体合成并分泌抗体
13.某医生接待了因手被割伤前来就医的甲、乙两位病人,在详细询问后,决定给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给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乙注射抗破伤风抗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为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叫做________免疫。
(2)破伤风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它产生的破伤风外毒素。当破伤风杆菌初次入侵时,进入机体内的外毒素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进而使之丧失毒性,这是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____________免疫,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________和________等。
(3)甲注射的破伤风类毒素是破伤风外毒素经甲醛作用后脱毒形成的,从免疫学上说类毒素属于________。
(4)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体内记忆细胞就会迅速经过____________过程,形成大量的________,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14.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图2表示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图K285
(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_______。
(2)图1中的③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该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3)图2所示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有图1中的________细胞(填字母)。
(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同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________(填字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5)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
第二步: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______________。
第三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填图1中数字)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
1.D [解析] 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A选项正确。巨噬细胞内富含溶酶体,溶酶体中含多种水解酶,能水解多种抗原,B选项正确。巨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选项正确。巨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参与构成第三道防线,D选项错误。
2.D [解析] 根据图解及体液免疫的过程与特点可知,细胞甲、乙、丙依次为B细胞、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才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A项错误;物质丁为抗体,B项错误;记忆细胞必须在抗原的刺激下才能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D项正确。
3.B [解析] 猫叫综合征是一种由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遗传病。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致敏原时作出的反应。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素β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B选项正确。
4.A [解析]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大部分成为效应B细胞,由效应B细胞产生球蛋白抗体进行体液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成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即直接杀伤靶细胞或分泌淋巴因子对靶细胞进行杀伤,另外有小部分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当同样的抗原入侵时,可以大量增殖成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进行杀伤,A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同一生物不同组织器官、细胞中所含的基因相同,即B细胞和T细胞中核DNA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B选项错误。B细胞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来,T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人体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D选项错误。
5.A [解析] 效应B细胞是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的增殖、分化也需要淋巴因子的作用。
6.D [解析] 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可以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相关的细胞,并破坏辅助性T细胞,造成免疫系统缺陷,最后导致严重的各种感染或癌症,与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不同,AIDS是由于后天HIV感染造成,因此其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A正确。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当HIV侵染红细胞后无法增殖,并随红细胞凋亡后会被免疫系统清除,B和C正确。T细胞和B细胞等淋巴细胞生活在机体的淋巴系统中,T淋巴细胞生活在胸腺处,红细胞与淋巴细胞等血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不过红细胞和T细胞分化的场所不同,红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直接就在胸腺处成熟,D错误。
7.B [解析] 巨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会受到影响,但特异性免疫仍可产生,A错误。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B细胞缺陷小鼠无法合成抗体,但T细胞的存在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B正确。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而产生体液免疫,C错误。正常小鼠的淋巴因子不能作用于巨噬细胞,D错误。
8.D [解析] 抗原进入机体后,处理使抗原暴露的是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只能增强其他免疫细胞的杀伤力。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记忆细胞不可以产生抗体。
9.B [解析] DNA疫苗需要经过转录、翻译,形成相应的蛋白质后,才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
10.C [解析] 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应答。
11.D [解析] 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体内B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了相应的抗体,A选项正确。在5月份,妇女A产生的反应属于二次免疫,比妇女B反应迅速、效应强,这种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C选项正确。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主要是作用于B淋巴细胞或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与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密切接触,裂解死亡,D选项错误。
12.A [解析] 进行器官移植的不同个体仍属于同一物种,是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而生殖隔离则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的现象。器官移植出现的排异反应主要依赖细胞免疫,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患者自身细胞“打印”静脉过程中涉及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在对异体组织起免疫作用的过程中,主要是细胞免疫发挥作用,但也会发生体液免疫,所以异体组织也能够诱导移植受体合成并分泌抗体。
13.(1)杀菌物质 巨噬细胞 非特异性
(2)体液 B细胞 效应B细胞
(3)抗原 (4)增殖、分化 效应B细胞
[解析] (1)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巨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2)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当抗原进入机体时,经过巨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呈递到辅助性T细胞上,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受到刺激,产生淋巴因子,再由淋巴因子和抗原共同刺激B细胞,使其产生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并分泌出抗体,抗体将会和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这是体液免疫的过程。(3)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可脱毒,做成类毒素,毒性虽消失,但免疫抗原性不变,属于抗原,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4)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时将抗原清除。
14.(1)f、Y (2)B细胞增殖、分化 体液 (3)e
(4)k 迅速增殖、分化,从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5)同种且生理状态相同的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④
[解析] 图1中,X表示抗原,能与抗原X形成复合物的物质Y应该是抗体,据此可依次推导出m是胸腺、n是骨髓、a是细胞毒性T细胞、b是巨噬细胞、c是B细胞、d是效应B细胞、e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f是淋巴因子、k是记忆B细胞。图2表示细胞免疫。(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f(淋巴因子)和Y(抗体)。(2)图1中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过程。(3)图2中A→B表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使靶细胞裂解的过程,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是e(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4)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内的记忆B细胞(k)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来消灭抗原。(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区别在于疫苗的有无(自变量),其他无关变量要保持一致,所以实验动物必须是同种且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个体。对照组是先注射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再接种病毒,而实验组应先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④是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并迅速作出免疫应答的过程,对照组是第一次接触病毒,所以不会发生④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