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21万ta)技改项目申请立项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2785001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87 大小:2.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21万ta)技改项目申请立项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21万ta)技改项目申请立项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技改矿井(21万吨/年)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 录 前言 1 1总则 2 1.1编制依据 2 1.2评价目的及原则 5 1.3评价时段 7 1.4 评价工作等级 7 1.5评价范围 8 1.6 环境功能区划及评价标准 9 1.7 评价工作内容及重点 11 1.8 环境保护目标 12 2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14 2.1项目概况 14 2.2煤炭资源概况 22 2.3工程分析 27 2.4矿山排污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 36 3 建设项目环境概况 46 3.1 自然环境概况 46 3.2 社会经济情况 52 3.4矿区煤矿分布状况 52 3.5 环境敏感问题 52 4 地表沉陷预测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54 4.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4 4.2 地表沉陷预测 61 4.3 地表沉陷影响评价 68 4.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71 4.5居民搬迁安置及房屋维修补偿 74 4.6沉陷区治理与生态综合整治 77 5地下水影响评价 83 5.1区域水文地质 83 5.2井田水文地质 83 5.3地下水现状监测及评价 86 5.4 地下水影响评价 90 5.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94 5.6施工对地下水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95 6水环境现状及影响评价 96 6.1地表水概况及污染源调查 96 6.2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96 6.3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00 6.4 地表水污染控制措施 103 7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与影响评价 107 7.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107 7.2 建设期空气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108 7.3营运期期环境空气影响预测 109 7.4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11 8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12 8.1建设期固体废物的处置 112 8.2固体废物产生量及排放量预测 112 8.3 排矸场污染防治措施和复垦措施 114 9 声环境质量现状与影响评价 116 9.1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16 9.2 环境噪声影响预测 117 9.3 噪声控制措施 120 10水土保持 122 10.1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 122 10.2工程占地和土石方平衡 122 10.3 水土流失环节分析 124 10.4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和目标 124 10.5 水土流失预测和影响分析 125 10.6 水土保持措施 128 10.7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 128 10.8水土保持结论 128 11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 129 11.1循环经济分析 129 11.2 清洁生产分析 133 12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138 12.1 建设期环境管理 138 12.2 环境管理机构及职责 138 12.3 环境监测计划 138 12.4 排污口规范化管理 141 13项目选址环境可行性 143 13.1工业场地选址的环境可行性 143 13.2排矸场选址合理性分析 144 13.3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分析 145 14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46 14.1 环境风险识别 146 14.2 环境风险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 146 14.3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150 15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152 15.1 项目区环境功能区划及环境质量 152 15.2 污染物达标排放与总量控制 152 16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54 16.1 社会效益分析 154 16.2 经济效益分析 155 16.3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56 17公众参与 162 17.1公众参与的目的 162 17.2 公众参与方式 162 17.3 公从参与过程概述 162 17.4公众调查结果 165 17.5 反馈意见 170 18与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171 18.1与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符合性 171 18.2与盘县煤矿整合规划符合性分析 172 18.3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性目录(2011年本)》的符合性分析 172 18.4与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分析 172 18.5 与环保技术政策符合性分析 173 18.6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协调性分析 174 18.7与城镇发展规划的关系 175 18.8与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175 19结论与建议 176 19.1 结论 176 19.2 建议 183 附件: 1、环评委托书 2、贵州省人民政府 黔府函〔2006〕205号文“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等四县(市)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2006年12月; 3、开采设计批复; 4、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黔国土资储备字[2008]427号《贵州省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 5、六盘水市环境保护局文件,市环建函[2013]25号“关于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复函”; 6、广州京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新田煤矿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 7、公众参与第一次公告; 8、公众参与第二次公告; 9、采矿证; 10、水保批复; 11、预审意见; 12、总量控制指标。 182 前言 贵州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属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06]205号)批复的整合矿井之一。 原大田坝煤矿、小屋基煤矿整合而成的15万t/a的整合矿井,2008年获得《采矿许可证》(证号:5200000831174),生产规模15万t/a;后于2009年新田煤矿在原矿界内扩能,由原15万/t扩能到21万t/a,并委托贵州华源矿山设计有限公司编制提交了《贵州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变更)开采方案设计》,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获得了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规字[2009]332号)《关于对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的批复》;于2011年12月获得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证号:C5200002010121120096329)。矿井目前处于建井阶段。 在建设期间,设计布置的首采工作面发生了变化,井筒位置与设计不符,增加了底板瓦斯抽放巷、根据矿井建设的新要求,补充设计了矿井采掘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六大系统等设计。新田煤矿委托贵州天设项目咨询有限公司编制了《贵州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说明书》,省能源局以黔能源煤炭[2013]135号《关于对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批复》对设计进行了批复。变更设计中共布置有三条井筒,利用原设计的主斜井、回风斜井、副斜井,完善工业场地建设以满足生产要求。设计采用高档普采采煤工艺,采用走向壁式后退采煤法。 现该矿的主体工程基本建设完毕,但是矿井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处理站还没有建成,场地没有硬化处理、排矸场没有建设,除环保工程外,井下开采系统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施工期剩余工期还有10个月。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规定,本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受新田煤矿的委托我公司承担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我公司技术人员经现场踏勘、环境状况调查、资料收集等工作,根据环境现状及特征出具了环境现状监测方案,业主委托广州京城检测有限公司进行了环境现状监测并出具了监测报告,在此基础上我公司编制了《贵州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技改矿井(21万吨/年)环境影响报告书》,作为贵州省环保厅审批的依据。 1总则 1.1编制依据 1.1.1任务依据 (1)委托书 1.1.2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年4月29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6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8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正案) 1996年8月29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996年8月29日;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5年5月26日;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1988年10月21日; (13)国务院令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 (14)国发[1996]031号《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年8月31日; (15)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4〕24号《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2004年2月12日; (16)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2〕26号关于发布《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2002年1月30日; (17)国发〔2002〕3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11月; (18)国发〔2005〕18号《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6月7日; (19)国务院国发〔2005〕39号《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5年12月3日; (2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05年10月14日; (2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5〕52号令《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风险的通知》2005年12月15日; (22)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1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1年2月21日; (23)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4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2001年1月8日; (24)国家环保总局环发〔1997〕758号《关于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意见》1997年11月28日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煤炭产业政策》(2007年第80号),2007年11月23日; (26)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文件环办〔2006〕129号《关于加强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和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2006年11月6日 (27)国家环保总局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的通知》发改能源[2007]1456号,2007.7.3; (28)《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第257号令(1999.1.1) (29)黔府办发[2007]38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贵州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30)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局“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的通知》的通知”黔发改能源[2007]1144号。 (31)贵州毕节地区行政公署毕署办通[2005]142号《毕节地区煤炭采选业环境功能保护技术政策管理办法(试行)》,2005年12月21日; (32)《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2009年6月1日。 (33)贵州省环境保护局黔环通〔2007〕86号《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矿山的通知》。 (34)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黔府办【2012】22号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省农委贵州省非实用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1.1.3技术依据 (1)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2011); (2)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3)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4)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5)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 (6)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7)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2006); (8)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采选工程》(HJ619-2011); (10)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4-2008); (11)国家煤炭工业局制定《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2000年6月; (12)环境保护部,《煤炭采选业清洁生产标准》(HJ446-2008),2009.2.1。 (1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 1.1.4项目相关文件 (1)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黔国土资储备字[2008]427号,“关于《贵州省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 2008. 4.22; (2)采矿许可证证号C5200002010121120096329; (3)贵州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及批复; (4)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三地质大队编制的《贵州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07.12; (5)贵州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发[2009]332号)“关于对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的批复”; (6)湖北煤炭地质勘查院,《贵州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水文地质电法勘测(EH-4法)补充勘察报告》,2013.4; (7)中地地矿建设有限公司,《贵州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2013.3; (8)《贵州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技改矿井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2010年2月。 (9)中地地矿建设有限公司,《贵州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2011.3; (10)《贵州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贵州长阳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13年4月; (11)贵州省能源局文件:《关于六盘水市煤矿2011年度矿井瓦斯鉴定报告的批复”》(黔能源煤炭[2011]833号); (12)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4年8月17日提交的《盘县柏果镇大田坝煤矿12号煤层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13)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4年8月17日提交的《盘县柏果镇大田坝煤矿12号煤层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 (14)广州京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新田煤矿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 (15)六盘水市环境保护局文件,市环建函[2013]25号“关于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复函”。 1.1.5行业、地方规划 (1)《国家“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3)《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0年3月; (4)《贵州省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1.13; (5)《贵州省生态功能区划》2005年5月10日; (6)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发(1994)22号“关于印发《贵州省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的通知”,1994年; (7)贵州省人民政府 黔府函〔2006〕205号文“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等四县(市)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2006年12月; (8) “六盘水市关于六盘水市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区划类管理规定的通知”。 (9)《贵州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12年3月; (10)《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2010.8; (11)《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2)贵州省环保局《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区划报告》,2001.12。 (13)《盘县地表水功能区划类规定》; (14)《盘县特区地面水水域环境功能划类规定》; 1.2评价目的及原则 1.2.1评价目的 (1)通过对评价区域自然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分析,充分掌握项目区域环境保护对象及环境质量背景等基本情况,为环境影响预测、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2)通过对生产工艺、污染因素及治理措施、清洁生产水平的分析,说明工程投产后对环境的污染贡献及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对环保措施进行经济技术的可行性论证;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对策措施及总量控制方案;分析各个场地选址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3)在环境现状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预测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使工程项目的有利影响得到合理和充分的利用,使不利影响在采取积极措施后得到减缓或消除。为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和设计部门以及环境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依据。 (4)通过两次信息公示和问卷调查,以及项目经济损益分析,为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提供社会公众意见依据和环境保护资金计划,使项目建设能够达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的环保要求。 (5)从产业政策、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规划、场址可行性与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达标排放与总量控制等方面对本工程进行结论性评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明确回答工程的环境可行性。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 1.2.2评价原则 (1)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定以及执行标准,以全过程控制的现代环境管理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绿色和谐矿山为目的,紧密结合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客观、公正、科学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工业场地的评价以贯彻清洁生产、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为重点,对环保措施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矿区范围评价应以地下采煤工艺和地表沉陷为重点,提出对生态破坏的减缓措施和恢复建设方案。评价原则为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由近及远,远粗近细。 (3)评价本着“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的原则,充分论证项目污染防治措施与生态保护措施,体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再利用、循环的3R原则。 (4)本矿井为技改矿井,评价本着“以新带老”的原则,对原矿山遗留环境问题提出综合整治措施,且本项目除环保工程外,井下巷道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所以环评主要是针对遗留的环境问题进行整改,并提出整改措施。 (5)报告书编写力求条理清晰、论据充分、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客观反映实际情况,评价结论科学准确,环保对策实用可行、可操作性强。 1.3评价时段 评价分建设期、营运期2个阶段进行评价。 1.4 评价工作等级 1.4.1大气评价等级 本项目工程上是建设封闭式储煤仓,可以有效抑制扬尘污染,皮带走廊采用封闭式,筛分系统采取喷洒水设施,其供暖采用空气热源机组清洁能源,根据本矿大气环境影响的特点,大气环境为三级评价。 1.4.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本项目建设占地面积5.53hm2,小于2km2;项目区没有位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属于一般区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本评价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定为三级评价。 1.4.3 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本项目区属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2类地区,项目建成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5dB(A)。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确定本工程噪声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1.4.4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本项目的主要水污染源为矿井水和生活污水,本矿井的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分别经矿井水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相应标准后排入拖长江,外排量为518.4m3/d,煤矿矿井水水质相对简单,主要的污染物为SS、COD、Fe、Mn。生活污水量较少,受纳水体为地表水Ⅳ类水体。因此,本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定为三级评价。 1.4.5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本项目属于Ⅲ类建设项目,其中井田范围内属于Ⅱ类影响区,工业场地及排矸场影响范围属于Ⅰ类影响区域。评价按照导则要求,分别进评价等级的判定。判定情况见表1.4-1。根据判定情况将本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为三级评价。 表1.4-1 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表 环境要素 评价等级 分级标准 地下水环境 项目类别 Ⅱ类 井下涌水排水规模 1178.4m3/d<2000 m3/d 小 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 引用影响半径约为841m<1000m 中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矿区范围内水井无饮用功能 不敏感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级 煤矿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主要是指采空区引起的地面沉降、地裂缝 弱 评价等级 三级 项目类别 Ⅰ类 包气带防污性能 场地防污性能:第四系粘土厚度0~3m,渗透系数K值大于10-7cm/s 弱 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污染特征: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密切,地下水污染问题不突出 不易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工业场地、排矸场下游周边泉点无饮用功能 不敏感 污水排放量 514.4m3/d<1000 m3/d 小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 简单 评价级别 三级 1.4.6环境风险评价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中的划分依据和原则,本项目不涉及有毒危险物品,项目生产营运过程中主要的风险源项有污废水事故排放、废石场溃坝等,确定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1.5评价范围 本项目的评价范围见表1.5-1。 表1.5-1 评价范围一览表 环境要素 评价范围 生态环境 井田范围0.5134km2+扩展范围向外延伸500m,约2.93km2 地表水环境 拖长江排污口上游100m到排污口下游5000m 地下水环境 矿区范围外扩500m为评价范围,为2.93km2, 主要是评价范围内的泉点、含水层及地下水水资源等 工业场地及排矸场所在区域的地下水水质 大气环境 重点评价区为工业场地周边200m,运煤公路两侧100m范围内 声环境 工业场地场界外200m、运煤公路两侧100m 风险 以排矸场溃坝500m范围 矿井水事故排放风险与地表水评价范围一致 固废矸石场 矸石场周围500m 1.6 环境功能区划及评价标准 1.6.1环境功能区划划分 (1)环境空气 评价区环境空气属《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2)地表水环境 评价区拖长江属《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域,拖长江二级支流鸡场河执行Ⅲ类标准。 (3)地下水环境 目前盘县为进行地下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评价区应划为三类区,执行Ⅲ类标准。 (4)声环境 新田煤矿工业场地区域属乡村环境,项目建成后,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执行。 1.6.2执行标准 1.6.2.1环境质量标准 (1)地表水:《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Ⅳ类标准; (2)地下水:《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3)环境空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4)区域噪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具体的环境质量标准见表1.6-1。 1.6.2.2排放标准 (1)矿井水:《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426-2006); (2)矿井水中Fe:《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DB52/12-1999); (3)生活污水:《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4)分散产尘点:《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426-2006); (5)噪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6)施工期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7)固体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7-2001); (8)煤矿瓦斯:《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暂行)》(GB 21522-2008)。具体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表1.6-2。 表1.6-1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 要素 标准名称及级(类)别 项目 标准值 单位 数值 环境 空气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TSP mg/m3 日平均 0.30 年平均 0.20 SO2 小时平均 0.5 日平均 0.15 年平均 0.06 NO2 小时平均 0.24 日平均 0.12 PM10 日平均 0.15 年平均 0.1 水环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Ⅳ类水质标准 pH mg/L 6~9 COD ≤30 BOD5 ≤6 NH3-N ≤1.5 As ≤0.1 Hg ≤0.001 Mn* ≤0.1 石油类 ≤0.5 S2- ≤0.5 F- ≤1.5 TP ≤0.3 Fe* ≤0.3 高锰酸盐指数 ≤10 粪大肠菌群 个/L ≤20000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pH mg/L 6.5~8.5 氨氮 ≤0.2 氟化物 ≤1.0 总硬度 ≤450 硫酸盐 ≤250 铁 ≤0.3 锰 ≤0.1 铜 ≤1.0 锌 ≤1.0 砷 ≤0.05 镉 ≤0.01 汞 ≤0.001 铅 ≤0.05 高锰酸盐指数 ≤3.0 总大肠菌群 ≤3(个/L) 声环境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 等效声级 dB(A) 昼间 60 夜间 50 “*”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 表1.6-2 污染物排放标准 类别 标准名称及级(类)别 污染因子 标准值 备注 单位 数值 废气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中表4、表5 颗粒物 mg/l 80或设备去除率>98% 通过排气筒 有组织排放 1 周界外 浓度最高点 《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暂行)》(GB21522—2008) 瓦斯 甲烷浓度≥30%禁排 有组织排放 矿井水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中表1、表2 pH值 无量纲 6~9 SS mg/l 50 COD 50 石油类 5 锰 4 总汞 0.05 总砷 0.5 总镉 0.1 总铅 0.5 总锌 2 总铬 1.5 六价铬 0.5 氟化物 10 《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DB52/12-1999) 铁 1.0 生活污水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一级标准 pH值 无量纲 6~9 SS mg/l 70 COD 100 NH3-N 15 BOD5 20 总磷 0.5 噪声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噪声 dB(A) 昼间 60 厂界外1m 夜间 50 施工场界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固体废物 排矸场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地表沉陷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巷道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煤行管字[2000]81号 1.7 评价工作内容及重点 1.7.1评价内容 本项目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见表1.7-1。 表1.7-1 新田煤矿评价内容一览表 序号 评价项目 主要评价内容 1 工程分析 项目工艺流程、排污环节分析、水平衡分析、工程污染源、污染物及达标情况分析、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规划符合性分析 2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井田范围内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调查,评价范围内工业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3 施工期环境影响 定性分析矿井工业场地、场外道路施工期对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声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污染防治措施 4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定量预测地下采煤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和塌陷影响,分析预测塌陷对井田范围内地表植被、地表水、地下水、公路、村庄等基础设施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5 环境污染影响预测与评价 定量预测及评价项目生产营运期排污对地表水、环境空气、声环境、地下水的影响 6 环境保护措施分析论证 对《开采设计方案》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分析论证,在影响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规划提出污染控制措施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并提出矿井水资源化和矸石综合利用的可行性和途径;制定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计划 7 项目选址环境可行性分析 全面考虑建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环境质量、土地利用、区域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方面对矿井工业场地、排矸场地的选址环境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给出明确的项目选址的环境可行性评价结论 8 总量控制及清洁生产分析 根据当地环保部门批复的总量控制指标,提出COD、氨氮、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按照《清洁生产标准 煤炭采选业》(HJ446-2008)进行清洁生产水平分析和评价。 9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包括项目环境保护投资估算,项目环境代价等主要环境经济指标计算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综合分析。 10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为污废水事故排放及矸石场溃坝等风险。 11 公众参与 通过张贴公示、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受影响群体对项目建设在环境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公众提出的反对性意见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处理。 1.7.2评价重点 本项目为资源开发项目,根据环境影响识别,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水环境影响和生态环境影响。本次评价的重点是工程分析、水环境影响评价及矿井水资源化论证、矿井地下采煤产生的地表沉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污染防治措施等。 1.8 环境保护目标 评价范围内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名称、基本情况与项目的关系见表1.8-1。新田煤矿环境保护目标具体分布见图1.8-1。工业场地南侧100m为撒米田25户100人居民,工业场地西侧200m为小半山居民10户45人。 表1.8-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编号 保护目标 方位与距离 原因 标准或要求 一 生态环境 1 小寨26户104人 矿区北侧外100m 受地表沉陷影响,建构筑物可能会遭到破坏,地表溪流可能漏失,保护井田内的耕地、植被 根据影响预测结果,采取预留保护煤柱、禁采、搬迁或加固房屋等措施;影响地表溪流处预留保护煤柱 2 小半山10户45人 矿区西侧外200m 3 大田坝45户225人 矿区南侧,内10m 4 工业场地南侧25户100人 矿区南侧外150m 5 工业场地 矿井西南角 6 排矸场地 矿井西北角 7 运煤公路 评价区范围内长度655m 7 排水渠 位于矿井范围外,评价区范围内长度460m 可能受到采煤引起的地表沉陷的破坏 及时修补,保证排水 8 矿区内的耕地、植被 矿区内 保护井田内的耕地、植被 地表沉陷的耕地要进行复垦、林地要进行赔偿等措施 9 两河至水城公路 矿区外东侧,评价区范围内长度1595m 可能受到采煤引起的地表沉陷的破坏 留设煤柱 10 贵昆铁路 矿区外东侧,离矿界最近距离100m,评价区目标长度1638m 可能受到采煤引起的地表沉陷的破坏 留设煤柱 11 拖长江 矿区外东侧,最近距离75m 可能受采煤影响 保护水资源 二 地表水 1 拖长江 工业场地东侧460m 矿井废水达标排放 (GB3838-2002)Ⅳ类功能区 三 地下水 1 Q1大丫口泉点 出露地层P3l,补给地表水 泉点可能受采动影响,导致地下水漏 失,泉水干涸 (GB/T14848-93)Ⅲ类功能区 2 Q2大田坝泉点 出露地层T1f,补给地表水 3 Q3大丫口泉点 出露地层T1f,补给地表水 4 矿区内含水层 飞仙关组、龙潭组等 含水层中地下水水位变化 四 声环境 1 工业场地南侧撒米田25户100人 工业场地南侧100m 受工业场地、运煤噪声影响 (GB3096-2008)2类 2 工业场地西侧小半山10户45人 工业场地西侧外200m 3 运煤公路旁撒米田5户 运煤公路旁50m 受煤炭运输噪声影响 五 空气环境 1 工业场地南侧撒米田25户100人 工业场地南侧100m 受工业场地扬尘、运煤扬尘影响 (GB3095-1996)二级标准 2 工业场地西侧小半山10户45人 工业场地西侧外200m 3 运煤公路旁撒米田5户 运煤公路旁50m 受煤炭运输扬尘影响 2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2.1项目概况 2.1.1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技改矿井(21万t/a) (2)建设单位: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 (3)建设地点:盘县柏果镇大田坝村 (4)建设性质:技改 (5)总占地:5.53hm2。 (6)建设规模:设计生产能力21万t/a。 (7)项目总投资:12586.66万元,吨煤投资599.36元。 (8)劳动定员:403人。年工作日330天,每天四班作业,每班6小时。 (9)矿井服务年限:14a。 (10)项目建设剩余工期:10个月。 2.1.2地理位置及交通 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位于柏果镇大田坝村境内,行政区划属柏果镇清水办事处所辖。矿井距盘县城关镇约40.0km,距柏果火车站5km,距两河~水(城)公路2.0㎞,盘西支线从矿山东部边沿经过,交通极为方便。 交通位置图见图2.1-1。 2.1.3矿井沿革 贵州盘县新田煤矿由大田坝煤矿、小屋基煤矿整合而成,2008年获得《采矿许可证》(证号:5200000831174),生产规模15万t/a;后于2009年新田煤矿在原矿界内扩能,由原15万/t扩能到21万t/a,并委托贵州华源矿山设计有限公司编制提交了《贵州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变更)开采方案设计》,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获得了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规字[2009]332号)《关于对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的批复》;2011年2月贵州华源矿山设计有限公司编制提交了《贵州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安全设施设计(变更)》,经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水城监察分局文件批准,获得了(黔煤安监水字[2011]17号)《关于对贵州盘县新田煤矿安全设施设计(变更)的批复》;2011年12月获得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证号:C5200002010121120096329),生产规模21万t/a。 在设计变更的同时,该矿井没有进行环评手续的办理工作。 2.1.4技改前小煤矿开拓现状 (1)原大田坝煤矿 原大田坝煤矿工业场地与井筒均布置于矿区边界南界,公路可直达场地。工业场地布置有矿办公楼等行政福利设施、地面生产系统,工业场地(包括生产福利、行政办公以及生产系统)占地面积2.22hm2。 原大田坝煤矿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划分为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