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5.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2784987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一,必修二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80分) 1.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2.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试分析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 C.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 3.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可看出明代的阁臣 A.位高权重 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4.从明代内阁制的创立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政治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C.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弥合君相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5. 1937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这可以说明当时( )。 ①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②国人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④中国军队殊死抗击日军进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6.《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议论符合史实的是( )。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减免税率了!” ③德国:“我们的军舰可巡查贸易啦!” ④日本:“伙计,把机器搬到中国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写道:“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变……”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知道曾国藩(    )。 ①肯定《天朝田亩制度》  ②否定“圣库”制度  ③维护儒家正统思想  ④肯定资产阶级财产私有制原则 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8.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    )。 A.迫使清帝退位,结束君主专制政体的主要动因 B.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建立的标志 C.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我国首部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的国家根本法 9.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10.下列关于古希腊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古希腊,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的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沟壑将陆地分隔成小块 ②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③气候环境不适合粮食生产 ④优越的航海条件为古希腊海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观察下图。图片反映出的我国新时期外交活动是(    )。 A.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中国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2.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大前提: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小前提:雅典文明是希腊文明的代表;结论:雅典民主是迄今最完善的民主。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和结论错误    B.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和结论正确    D.大前提和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14.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这一观点主要强调( )。 A.公民视城邦治理为己任      B.城邦制是君主专制统治 C.古希腊重政治而轻文化      D.城邦制压抑人性的发展 15. 19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这一现象不能说明的问题是( )。 A.议会的性质发生变化        B.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 C.内阁权力的不断膨胀        D.议会的黄金时代过去 16.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7年宪法的重要进步性有(   )。 ①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是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③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④中央权力过大,不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B.美国的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 C.美国的联邦宪法是一件好看不实用的美丽艺术品 D.美国联邦宪法是美国人排除外部思想的影响而独自发明的 18. 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其目的是(    )。 A.打击个别议员           B.减少议员人数 C.削减国家财政开支        D.进一步限制王权 19. 2008年12月10日,庆祝“马克思纪念图书馆”成立75周年的场面令众多媒体大为惊叹。舆论认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实体经济危机初露端倪的情况下,西方“重新发现”马克思的激情耐人寻味。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金融危机的发生说明资本主义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这种现象说明金融危机下西方社会普遍向往社会主义 C.这种现象说明西方社会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阻止金融危机的出现 D.这种现象说明马克思主义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引起人们的进一步关注 20.马克思在一部著作的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又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下列对这一著作的重大价值论述正确的是,它(    )。 A.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B.阐明了唯物主义史观 C.揭示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    D.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21. 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指出: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质意图是(    )。 A.苏联是个很狂热的国家          B.苏联与美国有很大的矛盾 C.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        D.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策 22.山东聊城市的山陕会馆(见下图)坐落于京杭大运河西岸,于1743年由旅居山东的山西、陕西客商集资创建。当今,它可以用于研究( )。 ①中国古代建筑史 ②清代商贸史 ③运河文化史  ④清代商帮的发展史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3.秦朝规定:“盗徙封,赎耐。”(“封”指田间的地界,“耐”指判处剃去鬚鬓)这一规定突出表明秦朝( )。 A.允许通过出钱来抵耐罪       B.利用严刑苛法治理国家 C.严厉打击盗窃犯罪行为       D.明确维护土地私有制度 24.针对中国近代经济格局,有的学者说:“第一世界已经是马达隆隆的工业文明,而第三世界依然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传统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经济。”这一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 A.近代机器生产的出现        B.传统自然经济的存在 C.经济格局的均衡发展        D.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 25.)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在于( ) A.推动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B.鼓励民族企业与外国竞争 C.应对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        D.彻底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 26.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1988年访问中国后说:“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是由于( )。 A.土地私有化政策的实行      B.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改革开放事业深入推进 27.下列事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的是( ) ①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 ②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③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④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8.下列对下图中b处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上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               B.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的兴起 C.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D.人造纤维开始投入实际使用 29.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1860年,法国还与英国签订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这些政策( )。 A.深受工业革命影响      B.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加速了欧洲一体化      D.促进了资本输出 30. 14~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现象主要有( )。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②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 ③资本原始积累的开始 ④特权贸易公司大量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32.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可见西方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通过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暂缓阶级矛盾 B.提高生产部门的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C.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显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D.防止由于人民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 33.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而产生的。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 )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年份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1951~1955 10.8 11.3 13.1 1956~1960 9.1 9.0 10.4 1961~1965 6.5 6.5 8.6 34.下表是《1951~1965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表(%)》。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信息是( )。 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D.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35.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时间 数额(亿元) 1980年 520 1997年 40 000 1998年 43 000~44 000 36.下表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的增长情况。这一现象说明( )。 A.国际分工程度日趋提高               B.资本的国际化流动加快 C.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长               D.世界市场得以不断扩大 3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之一是( )。 A.苏联没有参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B.美国加快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中国国统区的经济陷入严重混乱D.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38.从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角度看,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 C.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D.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 组别 ① ② ③ 商品 火器、布匹 糖、烟草 奴隶 39.从1510年起的一段时间里,下表甲、乙、丙三组“商品”是欧洲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主轴。如果欧洲经由输出、交换或生产,最后再将获利输入欧洲,那么从“欧洲输出、交换、再输入欧洲”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40.二十国集团(Group20)的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从G20的宗旨和下面时事漫画图的含义,可见当今(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形成            B.世界经济正向全球化发展 C.世界经济形成区域集团化            D.世界经济依然由美国主导 二、材料解析题(共20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伯里克利讲道: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 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的演讲 材料三 近代主要政体形式 材料四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 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完成: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它与材料二揭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体现了哪些民主内涵。 (3)据材料四分析毛泽东的言论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构建的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还包含哪些内容。 (4)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给你哪些启示? 4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50~7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统计表 年代 农业 制造业 第三产业 1951~1957年 53.6% 18.5% 27.9% 1972~1977年 33.0% 39.0% 28.0%   材料二:八大根据综合平衡的原则,明确指出,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根据原料、资金的可能和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轻工业,并且大力发展农业,相应也发展运输业和商业。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1975年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统计表 国别 农业 制造业 第三产业 西德 3.0% 48.0% 49.0% 美国 2.0% 36.0% 62.0% 日本 5.0% 44.0% 51.0%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及主要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应当如何评价? (2)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方向是什么? 高三历史答题页 二非选择题 41.(1) (2) (3) (4) 42. (1) (2)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任免官吏、征税和拥有军队的权利,故B、C、D三项所述行为均具“合法性”。诸侯称王既不符合分封制的规定,也违背了宗法制,是“不合法”的。 2.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颂词来看,秦始皇封禅是从维护皇权的角度来显示皇帝的威严,C项最符合题意。 3.答案:B 4.答案:C 解析:明代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创设,强化了皇帝对军国大事的控制,以强化君主专制统治为根本目的,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史实不符,D项与军机处没有关系。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能力,可以用排除法。抗日战争中,始终存在两条抗战路线——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整个抗日战争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相持阶段的到来是在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武汉以后。所以,①③错误,可以排除。 6.答案:C 7.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变”看,曾国藩强烈谴责《天朝田亩制度》,否定圣库制度,维护儒家正统思想,但材料不能体现其肯定资产阶级财产私有制,故②③正确,选B项。 8.答案:D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本题中A项说法中清宣统帝退位于1912年2月,《临时约法》在3月颁布,两者无因果关系;B项指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C项指1905年三民主义的提出,故选D项。 9.答案:D 解析:《共同纲领》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内容,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故选D项。 10.答案:B 解析:希腊属于地中海式气候,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图片中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一区域合作组织,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抽签选举、轮番而治使每个公民享有均等的参政机会,有利于提高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性,但将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排除在外,并使素养不同的人获得了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13.答案:B 解析:古代雅典的民主仅仅限于男性公民,属于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不是迄今最完善的民主,故B项符合题意。 14.答案:A 解析:在古代希腊,公民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从而成为“城邦的动物”“政治的动物”,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古希腊城邦的史实不符。 15.答案:A 解析:19世纪70年代以后,尽管议会、内阁之间的权力发生转移,但依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表现,故A项符合题目要求。 16.答案:A 解析:组合型选择题,用排除法。1787年宪法使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也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排除④,故选A项。 17.答案:B 解析:“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说明美国民主制度是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并不是在哪里都具有适用性,因此,并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C、D两项仅是表面上的字面理解。 18.答案:D 解析:主要是为限制王权,议员要对议会负责。 19.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中西方“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20.答案:C 解析:题目所给的信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可知,该著作的研究领域也是侧重于经济领域。选项中只有C符合。 21.答案:D 解析:根据时间可以作出判断。二战后,美苏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同盟关系遭到破坏,材料之意就是要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策,故选D项。 22.答案:C 解析:山陕会馆作为濒临大运河的古代建筑,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相关,而商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因而对研究古代建筑、商业贸易、运河文化、商帮发展均有重要价值。 23.答案:D 解析:秦朝严禁移动田界并以相应的法律予以惩罚,是维护土地私有制的具体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24.答案:C 解析:工业文明、畜牧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同时并存,反映了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的基本内涵相符。 25.答案: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为摆脱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清政府谕令各省发展工商业,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和史实不符。 26.答案:D 解析:1978~1988年,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经历了10年发展历程,从而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B、C两项发生在1988年以后。 27.答案:A 解析:注意全面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28.答案:A 解析: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汽船的发明和使用催生了远洋运输公司的出现,故A项与b处对应的时期不符;B、C、D三项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29.答案:A 解析:法国逐步奉行自由贸易原则,其根源在于工业革命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干中“1860年”的时间条件,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30.答案:A 解析:14~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并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故A项符合题意;17世纪初,英、法、荷等国为控制国内外贸易而建立了特权贸易公司,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31.答案:A 解析:罗斯福新政期间,海外市场的扩大、商品价格的提高和债务负担的减轻,均与罗斯福整顿银行业的措施直接相关,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32.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供人们改善生活”和“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可知选D项。 33.答案:C 解析: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故A、B、D三项推理错误。 34.答案:D 解析: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极为缓慢,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表格中的数据不符,B项与题干材料没有关系。 35.答案:D 解析:材料主张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但是又充分肯定了计划经济的合理性,说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A、B两项都是错误的,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问题,C项也是错误的。 36.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1998年”“全球外国资本直接投资”“44 000(亿元)”等信息,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37.答案:A 解析:冷战的爆发标志着美苏两国“战时盟友”关系的破裂,其影响之一是苏联没有参加美国倡导建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故A项符合题意;B项早于冷战的爆发,C、D两项与题意不符。 38.答案:C 解析:从客观方面看,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从而有利于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不符合题干的要求,D项表述本身错误。 39.答案:A 解析:黑奴贸易期间,欧洲殖民者把火器、布匹等商品运往非洲获取黑奴,再把黑奴运往美洲卖掉,并将美洲生产的糖、烟草等原料运往欧洲,故排除B、C、D三项。 40.答案:B 解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且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C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二、材料解析题 41.答案:(1)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材料一所示政治制度的实质是君主专制,材料二反映的是民主政治。 (2)选举制,任期制,集体领导的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 (3)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 42.答案:(1)变化:农业(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比较大的下降,制造业(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比较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上没有变化。主要原因:党和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把工业制造业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对第三产业只是要求在工农业发展的情况下有相应的发展。评价:中国人口多而工业基础薄弱,党制定的优先发展制造业和农业的战略是合乎国情的;但是,对第三产业重视不够也反映出计划经济的特点。 (2)方向: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及影响。回答第(1)问时,可以通过观察表格和阅读材料得出答案;回答第(2)问时,应通过对三则材料的比较,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相结合进行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