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劳技课程单元设计
——引言-走进电的世界 世外中学 聂 亮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八年级劳技课的第一节课,在教学设计思路上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电学基础知识的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劳技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2.电与每一位同学的关联度很高,在学习过程中,使每位同学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讨论中,并较系统的形成有关电学发展的整体知识结构。
3.通过前沿电工技术及知识的引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学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课时 2个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的发现历程;
(2)了解电的产生、输送及配电系统;
(3)了解无线输电、高压直流送电以及家庭直流配电的最新发展知识;
(4)掌握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的常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述与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
(1)在了解电的发现、产生、输送的过程中,建立电的概念。
(2)通过了解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理解电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认识用电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的应用、安全用电知识及节约用电的意识。
难点:发电与输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
1.罗宾机器人及乐高机器人内部电器连接及控制。
2.电流的磁效应及演示实验 (开关、灯座、插座、五孔瓷接座)
教学流程
发电
与输电
电的区分
教学2设问2演示
过程1
简述
设问
静电、电流电及电流电的种类
教学3解答讨论
输发电新方式
电的应用和作用
电的发现与起源
教学1设问1讨论
列举蓄能电池的种类
活动5
讨论
评价
电能的储存
过程2
设问
节约用电
活动7
交流
讨论
节约用电
教学4
交流
讨论
安全用电
教学6 交流 讨论
自我保护意识到
教学过程
1.电的发现和产生
通过 “電”的古汉字字义的引入,使学生了解对“电”的发现和产生的渐进认识过程。
2.电到底是什么?(了解静电的存在至今已有多少年?对电的较完整的认识又有多少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讲述:电是金属线中游荡的电子这种小粒子的流动;统一上述问题的答案,特别强调从有静电记载到电为人类服务曾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探索时间。
(1)伏打电池的发现过程。(迦伐尼电池和伏打电堆),讲述两种电池发现过程的科学故事。
(2)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分别介绍了火力、水力及核能发电,设问三种发电的流程中的相同点?相同点是什么?
在讲述发电厂的类型时,特别增加核聚变发电的内容,并介绍我国在托卡马克超导装置研究中的所做出的贡献,引导同学产生关注,积累兴趣。
(3) 电的第一种——静电
(4)电的第二种——电流电(动电)
3. 电的储存和输送
介绍各种电池来储存电能:有干电池、锂电池、镍铬电池、镍氢电池、蓄电池等。
特点说明:
(1) 以上这些电池储存和输出的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
(2) 讲述:以上这些电池有可充电(反复使用几百次以上)和不可充电(一次性)之区别。充电的电能一般将交流电经整流后提供,也可用太阳能电池来充电。
(3)电力输送的最新发展:超高压输电线路、新型直流输电线路。
(4)目前的科技前沿研究领域:无线输电的进展——共振输电、微波输电。
4.小结
(1)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电子在媒介导体中的移动。
(2) 电又可分为静电和电流电(动电)。
(3) 电能是现代科技的基础,正面临巨大的转变,朝着低碳、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课后作业
通过课后练习作业,复习和强化课题教学中的重点,加深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
教学反思
1.尽可能把与新能源发展有关的最新资讯提供给学生(课前反思)。
2.本教案内容较多,可能有关输电技术的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
3.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演示让同学更直观的理解电的相关特性。
过程评价
1.通过课前调查表的方式,定量的了解开展教学之前学生对电学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对劳技课程的学科态度。
2.教学完成后,可采用课后调查表检查和判断课题教授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科态度的转变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