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三个三连堂18幽径悲剧导学案.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784227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个三连堂18幽径悲剧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三个三连堂18幽径悲剧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语上册第五单元第三个三连堂18<< 幽径悲剧 >>教学导学案 班级 801 姓名 何家树 自学成绩 备注 自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2、学习运用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体会本文优美、通俗而又典雅的语言特点。 人生目标 1、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进而爱美护美,善待生命和一切美好的事物;2、拯救自然环境,实际是拯救人类自己,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素质 能力目标 1、增强维护真、善、美的能力;2、提高审美以及善待生命和一切美好事物的能力。 网上 查询 问题 设置 1 什么是悲剧? 查询结果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2 什么是真、善、美? 查询结果 单纯不一定就是善良,表面的可恶代表不了内心也如此 3 怎样维护真、善、美? 查询结果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 愚氓灭美是什么意思? 查询结果 愚蠢的人毁灭掉没得事物 愚氓:愚民,愚昧之人。氓,民、百姓。 5 当今社会有哪些愚氓灭美的现象? 查询结果 时下风行的减肥热不就是么? 身体实在胖的也就不说了 有些本身瘦得象麻杆的也大叫着加入进来 多少减到住院的地步! 自然就是美早被扔一边去了 6 查出你所在城市存在哪些愚氓灭美的现象? 查询结果 7 怎样在描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查询结果 记叙文是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客观事物和现实生活的文体,但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主题,增强感染力,在记叙中也结合一些抒情和议论,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犹如“画龙”,抒情和议论则是“点睛”之笔。一篇好的记叙文决不能缺少抒情和议论。 8 季羡林的生平和人格魅力 查询结果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并入临清市)康庄镇一个农民家庭。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六岁) 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进私塾读书,读过《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七岁) 进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920年(九岁) 进济南新育小学读高小三年,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十二岁) 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十五岁) 初中毕业; 在正谊中学读过半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1929年(十七岁至十八岁) 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十八岁) 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当时的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季老在后来的回忆中评价了董秋芳:"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十九岁)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曾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期间季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4年(二十三岁)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毕业论文的题目是:The Early Poems of Hoelderlin.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二十四岁) 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37年(二十六岁) 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Die Konjugation desfinitenVerbums in den Gat has des Mahavastu.。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三十五岁) 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51年(四十岁) 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缅甸。 译自德文的卡尔·马克思著《论印度》出版。 1953年(四十二岁) 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四十二岁) 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四十四岁) 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国家会议”。 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参加“国际东亚学术讨论会”; 译自德文的德国安娜·西格斯(Anna Seghers)短篇小说集出版。 1956年(四十五岁) 当选为“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委员; 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婆(Kalidasa)的著名剧本《沙恭达罗》(Abhijnansakuntala)中译本出版。 1957年(四十六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出版。 1958年(四十七岁) 《1857—59年印度民族起义》出版; 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苏联塔什干举行的“亚非作家会议”。 1959年(四十八岁)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应邀参加“缅甸研究会五十周年纪念大会”; 译自梵文的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中译本出版。 1960年(四十九岁) 为北京大学东语系第一批梵文巴利文专业学生授课。 1962年(五十一岁) 应邀前往伊拉克参加“巴格达建城1800周年纪念大会”; 当选为中国亚非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婆的剧本《优哩婆湿》中译本出版。 1964年(五十三岁) 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参加中国教育代表团,前往埃及、阿尔及利亚、马里、几内亚等国参观访问。 1965年(五十四岁) 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6—1976年(五十五岁至六十五岁)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自1973年起,着手偷译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 (Ramayana),至1977年,终将这部18755颂的宏篇巨制基本译完。 1978年(六十七岁) 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大学复课,原担任的东语系系主任同时恢复; 作为对外友协代表团成员,前往印度访问; 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5年,北大与社科院分别办所后,继续担任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至1989年底。 12月中国外国文学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1979年(六十八岁) 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兼任南亚编写组主编; 中国南亚学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专著《罗摩衍那初探》出版。 1980年(六十九岁) 散文集《天生心影》出版; 被推选为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率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赴联邦德国参观访问; 应聘为哥廷根科学院《新疆吐鲁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词典》顾问。 12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散文集《季羡林选集》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 1981年(七十岁) 散文集《朗润集》、《罗摩衍那》(二)分别出版。 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1982年(七十一岁)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罗摩衍那》(三)、(四)分别出版。 1983年(七十二岁) 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被选为六届人大常委; 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年会上当选为会长; 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筹备组工作。学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罗摩衍那》(五)出版。 1984年(七十四岁) 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当选为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罗摩衍那》(六)、(七)出版。 1985年(七十四岁) 主持的《大唐西域记校注》出版; 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印度与世界文学国际讨论会”和“蚁蛭国际诗歌节”,被大会指定为印度和亚洲文学(中国和日本)分会主席; 组织翻译并亲自校译的《〈大唐西域记〉今译》出版。 作为第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代表团顾问,随团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斯图加特参加“第十六届世界史学家大会”; 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译自英文的印度作家梅特丽耶·黛维的《家庭中的泰戈尔》中译本出版。 1986年(七十五岁) 当选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 应聘为中国书院导师; 北京大学东语系举行“季羡林教授执教四十周年”庆祝活动;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和论文《新博本吐火罗语A(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同时获1986年度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率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访日赠书代表团回访日本。 1987年(七十六岁) 应邀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国际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 主编的《东方文学作品选》(上、下)获1986年中国图书奖: 《大唐西域记校注》及《大唐西域记今译》获陆文星—韩素音中印友谊奖;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奖。 1988年(七十七岁) 论文《佛教开创时期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获北京大学科学研究成果奖; 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 受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翻译奖”评委会委员; 受聘为江西人民出版社《东方文化》丛书主编。 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1989年(七十八岁) 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从事民间文艺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0年(七十九岁) 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 论文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出版;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获中国比较文学会与《读书》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著作荣誉奖”。 受聘为《神州文化集成》丛书主编; 受聘为河北美术出版社大型知识画卷《画说世界五千年》十套丛书编委会顾问; 当选为中国亚非学会第三届会长; 受聘为香港佛教法住学会《法言》双月刊编辑顾问。 1991年(八十岁) 受聘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 1992年(八十一岁) 被印度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最高荣誉奖“褒扬状”。 1993年(八十二岁) 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第二次会议上,被选为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获北京大学505“中国文化奖”; 受聘为泰国东方文化书院国际学者顾问。 1994年(八十三岁) 主持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译作《罗摩衍那》获中国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赴曼谷参加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揭幕庆典,被聘为该校顾问; 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颁发的“彩虹翻译奖”; 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主编纂。先后担任《传世藏书》、《百卷本中国历史》等书主编; 应聘为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顾问。 1995年(八十四岁) 《简明东方文学史》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首届优秀著作奖。 1996年(八十五岁) 《人生絮语》、《怀旧集》、《季羡林自传》、《人格的魅力》、《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分别出版。 1997年(八十六岁)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上)、《朗润琐话》、《精品文库·季羡林卷》、《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季羡林卷》、《东方赤子》分别出版; 主编的《东方文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赋得永久的悔》获鲁迅文学奖; 被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柳城师范学院分别授予名誉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校长、名誉院长。 至1997年底《季羡林全集》总32册已出版16册。 9 查询结果 10 查询结果 自主 学习 探究 探究 一 1、幽径美在哪里?(概括并注明段落)写幽径的美是否多余?为什么? 2、藤萝美在哪里?(概括并注明段落)它是什么的化身?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探究结果 探究 二 1、愚氓在文中指谁? 2、藤萝的悲剧表现在哪里?(概括并注明段落);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3、藤萝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 探究结果 探究 三 大自然无疑是美的,可是在人类的愚昧野蛮和贪婪面前,这种美又是何等的脆弱!在生活中,你还耳闻目睹了哪些“愚氓灭美”的悲剧?对此有何感想? 探究结果 自学 成果 检测 练习 基础知识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wān yán) B.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mù) C.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yē) D.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jǐnɡ jí)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 (2)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 林林总总: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 ( ) (2)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 ( ) (3)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 ( ) (4)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 ) 4.指出下列各句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 (1)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 ( )( ) (2)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 (3)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 综合知识练习 一、阅读“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至“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回答问题。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 6.联系语境,写出选文第一段中“坚决、彻底、干净、全部”等词的表达作用。 答: 7.选文中,作者发出了“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的感慨,这两句话矛盾吗?请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8.阅读下面《紫藤萝瀑布》选段,结合上文回答问题。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同样的事物,寄寓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试揣摩一下,季羡林和宗璞借助于“藤萝”这一特定的事物,分别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 二、网上阅读顾亚红的《我家门前有条河》,完成9--12题 9.文中“我”搬家后,朋友们对“我”居住地的选择表示质疑,质疑的理由在文中第②段已经点明,那么为什么在第①段中用上省略号,而不直接写出怀疑的理由呢? 答: 10.“我”选择一个“人烟稀少,无关繁华”的地方作为居住地的原因是“门前有条河”,这对“我”有哪些好处呢? 答: 11.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文章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一样。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应该怎样理解。 ①我偏自私地称她是“我家门前的那条河”。 ②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 答 12.有人说:“此文反映的是环境保护的主题。”请你仔细阅读第⑩段,你认为本文还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提升知识练习 13.大自然无疑是美的,可是在人类的愚昧野蛮和贪婪面前,这种美又是何等的脆弱!在生活中,你还耳闻目睹了哪些“愚氓灭美”的悲剧? 答: 14.结合下面的相关材料,谈谈你对季羡林先生“人格魅力”的理解。 (1)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季羡林先生的心灵独白) (2)几年前,北大新生报到的时节,一个新生单独一人带着一堆行李来办手续,忙乱之际看见了一位老人,于是他对这位老人说:“老师傅,能否帮忙照看一下行李,我办完手续再来取。”“老师傅”欣然应允,一个小时以后,男孩办完手续回来取行李,发现那位老师傅还顶着酷暑站在行李 旁,他连忙谢过。第二天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地发现,那位“老师傅”居然坐在了副校长的位置上,他便是季羡林先生。 答: 学生自学疑难问题与课堂教学建议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晚自习辅导的要求: 1、教师制作《学案》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好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老师提供的自学资源、自学工具、自学方法完成好《学案》,不得抄袭、复制他人答案,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3、各位教师要按规定认真制作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并且至少要提前两天将《学案》传给学生; 4、晚自习期间,辅导教师要认真察看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辅导; 5、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案》,教师应在下晚自习前将《学案》打包收齐并在上新课之前进行浏览批阅, 要根据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之后,由科任教师将批阅好的《学案》上传至评审中心(教务处)存档,以备教学检查; 6、《学案》成绩即为学生的自学成绩,它占学科学期成绩的30%,科任教师要认真作好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