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山南小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四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教案
班级:
任课老师:
教 学 计 划:
项 目
内 容
教
材
分
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教材共分八组,八个专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者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8篇选读课文。
教
学
目
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0. 关注新世纪的环境问题,结合具体教材特点,教育学生爱护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地球,从自身做起。
教
学
重
难
点
(一)关于字词
利用字典自学生字词。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利用已有的识字知识识记字形。词汇教学的重点是积累词语。另外,还要重视写字的指导。
(二)关于看图学文
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了解人物和相关景物的关系,体会画面的内容。图文结合,提高看图和学文的教学效果。
(三)关于精读课文
1.继续重视词句训练:
2.加强预习的指导
3.渗透阅读学习重点。
4.精读课文的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5,重视朗读指导,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五)关于积累运用
1、阅读短文的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和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2、指导学生把文章写的:有内容、有顺序、语句完整、通顺。
学
生
分
析
教
学
措
施
1、生字新词和句子的学习
教师在生字新词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引导孩子利用课前的预习,大量地进行生字新词的自学,引导学生学写摘录笔记和批注笔记,教给他们摘录和批注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摘录兴趣,最终培养他们的摘录习惯。对于一些名言警句、谚语、古诗,教学时应该把握好教的度,引导孩子自觉积累。
2、重视阅读教学
四年级语文教科书的主体课文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对阅读的要求提高了。第二,语文体的中的阅读篇目增多了。第三,日积月累中还有不少的阅读内容。第四,教材旨在引导孩子搜集信息,从多种渠道学习语文。所以总起来看,四年级的教材阅读量还是很大的。另外,四年级上册课文的文化含量加大了,课文的内涵,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挖掘。
3.后进生的转化
①多与后进生交流,了解学困原因,从心里树立“和自己比”的信念。
②利用课余时间多给后进生辅导,降低学习目标。
③采取“一帮一”的方式,时时刻刻有人在帮。
④发现后进生身上的优点,放大其优点,从一个点出发,使其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9.1-9.2
1观潮
2
9.5-9.9
2雅鲁藏布大峡谷3鸟的天堂4火烧云
中秋放假
3
9.12-9.16
语文园地一 作业校对 单元反馈
4
9.19-9.23
5古诗两首6爬山虎的脚7蟋蟀的住宅
5
9.26-9.30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语文园地二 作业校对 单元反馈
6
10.3-10.7
“国庆”假
7
10.10-10.14
9巨人的花园 10幸福是什么 11去年的树
8
10.17-10.21
12小木偶的故事 语文园地三 作业校对 单元反馈
9
10.31-11.4
13白鹅 14白公鹅 15猫
10
11.7-11.11
16母鸡 语文园地四 作业校对 单元反馈
11
11.14-11.18
17长城 18颐和园 19秦兵马俑
12
11.21-11.25
语文园地五 作业校对 单元反馈20.古诗两首
13
11.28-12.2
21.搭石 22跨越生命的桥23卡罗纳
14
12.5-12.9
24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作业校对 单元反馈
15
12.12-12.16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
16
12.19-12.23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作业校对 单元反馈
17
12.26-12.30
29呼风唤雨的世纪30电脑住宅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18
1.2-1.6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 作业校对 单元反馈
元旦放假
19
1.9-1.13
期末复习
20
1.16-1.20
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授课单元
第一单元
主备教师
毕传玲
单元总课时
13
单
元
要
点
分
析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多变的火烧云。除了4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灿烂、白茫茫、规律”等22个词语。积累文中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和自己喜欢的部分。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4、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手机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描写一处自然景观,注意写出自然景观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这几篇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难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感悟大自然的魅力。
四、课时安排:
1、观潮 3课时
2*、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课时
3、鸟的天堂 2课时
4*、火烧云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习作 2课时
语文园地一 2课时 ( 共11课时)
课题
1. 观潮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认识7个生子,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会背诵课文3、4自然段。
4.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5.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收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分享。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收到自然美的熏陶。
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分享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一、由“潮”引入,整体感知
1、解题知意。
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能告诉老师这儿的“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观潮”又是怎么回事呢?
2、人文理“观潮”。
a、导入。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那儿也是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受它吧!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²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²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学习生字新词。
1、板书生字,这些生字你会读吗?
2、学生自荐,师生评议。
3、找出难认难写的字,重点教学。
4、看谁先能默写。
5、找词比赛。(学生自由在课文中找词语,看谁找得多)
6、老师检查,谁是最棒的。
7、这些词语你能写了吗?
三、小结,作业。
1,据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感受一下,它“奇”在哪里?
2、联系默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听写导入
听写部分词语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
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l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状)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三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室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²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²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三、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备注:
反思、阅读分享、随感等。
课题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
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足迹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
二、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三、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分节朗读,结合对生字读音的正音。(如:“移、脉、卉、罕”等)
2、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峡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a……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b.……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c……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1、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要点,思考具体内容。
2、指名概括课文的内容。
二、深入研究,晶位语言
要求按下列问题读书思考:
a、作者用什么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b.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了?
c.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做“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点拨:
1、作者用非常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结合理解“不容置疑”。
2、作者反复用“从……到……”的句式,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大峡谷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范围广大,形态多样,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
3、这些景观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觉;而且每一个自然带的景色都不相同,说它是神奇美丽的画卷是非常确切的。结合理解“人迹罕至”。
三、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
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四、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神奇景观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板书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世界第一大峡谷
景色奇异:雪山冰川、原始林海
生物多样性
备注:
反思、阅读分享、随感等。
课题
3、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2.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4.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生字词语,感受大榕树的茂盛。
一、揭题
1、板书“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3、作者简介。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不认识的字词可与师生交流。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三、学习生词
1、课后的生字你会认了吗?同桌互认。
2、展示读,师生订正。
3、指导难写易错的字:
4、练习默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
二、精读大榕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图文对照:欣赏插图,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说的词,有不合适的吗?并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a.你为什么这样读?
b、“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c、“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d.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a、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b.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
C、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d.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
三、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qī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请听老师读课文,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用你的表情告诉老师,你感受得怎么样。
二、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导看图,你想象这里的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找到课文写鸟的地方,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学生自荐读,读得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生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13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6、师接着说: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吗?(齐读第十三自然段)强调,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你想想画眉会唱些什么歌呢?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三、感悟延伸,法制知识渗透学习
同学们,看到小鸟儿们这样的快活自在,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可是在我们的身边,很多人乱砍伐树木,甚至有的人还石无忌弹的去伤害小鸟,鸟儿们渐渐失去了家,这种做法对吗?中华文明共和国森林保护法第六章第三十九条规定: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依法赔偿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十倍的树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林木价值三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 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所以,如果你们的家长有乱砍树木的,你要告诉他们,这样也是为小鸟保护了家园。
四、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采蜜本上,并背诵。
五、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以《大榕树的小鸟,我想对你们说》为题,写几句话。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3、搜寻身边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设计:
3.鸟的天堂
树:大、茂盛、勃勃生机——美丽的南国的树
(傍晚)[静]
鸟:多、自由、快乐——的确是
(早晨)[动]画眉鸟(点面结合)
备注:
反思、阅读分享、随感等。
课题
4* 火烧云
教学目标
1.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好好观察过傍晚天空的云吗?是什么样的?美吗?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却没有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在六、七十年前,一位叫肖红的作家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好好欣赏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了多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四、课堂小结
五、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板书设计:
出现
颜色
火烧云 变化 多 、快
形状
消失
备注:
反思、阅读分享、随感等。
课题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3、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回忆某一自然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按顺序说出来,完成口语交际,在完成口语交际的基础 上进行习作。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完成“日积月累”和“趣味语”。
难点
在完成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完成一篇自然景观的习作。
教学准备
相关例文
教学课时
五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 课时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寻到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
第二、三、四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河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等。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山上日出、院坝月色、乡村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词汇语句的积累。学习“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范文赏析。
6、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7、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第五课时 作文讲评
1、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a、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备注:
反思、阅读分享、随感等。
第 ( ) 单 元 试 卷 分 析
班级
考试人数
缺考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优秀率
考 试 情 况 分 析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授课单元
第二单元
主备教师
胡恒莉
单元总课时
14课时
单
元
要
点
分
析
一)积累语言:
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23个词语,会读会认24个词语。
2、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3、理清文章顺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二)学习读书:
1、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的兴趣。
3、以抓住“观察和发现”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觉到观察与发现的乐趣。
(三)练习写作: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二、单元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够初步运用。学习观察日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养成细致有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够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写下来。
四、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五、单元课时划分:
1、课文5—8课 7课时
2、语文园地三 4课时 共计约14课时
第三单元检测 3课时
课题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
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 课时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5.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2)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