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278301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教育复习系列资料099 鱼我所欲也预 习 重 点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此篇需背诵。二、全文展示鱼 我 所 欲 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三、主题概述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即“羞恶之心”。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

3、”,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先前)(二)古今异义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者能够。2.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4.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增加。5.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今义:已经。(三)一词多义1.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

4、与之(给,给予)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指某种方法)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4.所欲有甚于生者(表比较,比)万钟于我何加焉(表对象,对)5.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四)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作动词,感恩、感激)(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所欲有于生甚者”)3.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完整句子应为:“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六)成语积累1.舍生取义:为

5、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2.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3.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五、鉴赏品读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本文的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

6、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总之,本文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主旨就在这一劝勉上。2.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事例: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

7、摇,视死如归,后被杀害,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闻一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能见义勇为,不去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更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造成损害。全 文 翻 译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会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

8、)会放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坏的事,所以有祸患(我)就不躲避了。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让人)得以生存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憎恶的没有比死亡让他更憎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活下来的方法)就可以活着,却有人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避患的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做。因此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即义),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即非义)。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

9、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坚守这种思想不至于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无礼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遭轻视而不屑接受。丰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如今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这种行为不可以停

10、止吗?(如果不停止,)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天性。1010 唐雎不辱使命预 习 重 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该书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当时各国政治、外交的情况。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互相独立的单篇。二、全文展示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

11、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12、“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三、主题概述本文通过讲述唐雎受命出使秦国的故事,表现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揭露了秦王的蛮横狡诈、欺软怕硬、色厉内荏的本质。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秦王不说(“说”通“悦”,喜悦,高兴)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二)古今异义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2.大王加惠古义:施予;今义:增加。3.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常与“但是”连

13、用。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义:于是;今义:因为。5.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对,正确。6.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只是;今义:成直线的。7.以头抢地耳古义:撞;今义:抢夺。8.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9.长跪而谢之曰古义:一种坐姿;今义:双膝着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10.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仅仅,只是;今义:徒弟。(三)一词多义1.免冠徒跣(裸露)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是)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3.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实义)4.此庸夫之怒也(生气,发怒)怀怒未发(愤怒)(四)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形容词作

14、动词,增广,扩充)2.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使动用法,使伏,使流)4.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5.亦免冠徒跣(使动用法,使免,使徒)6.与臣而将四矣(数词做动词,变成四个人)(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先王受地”)请广于君(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请于君广”)(六)成语积累1.不辱使命: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2.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五、鉴赏品读1.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首先,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15、,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2.本文通过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选取一例加以分析。示例一: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

16、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辞严,有理有节。示例二: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但他却不做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他首先肯定这是秦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意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全 文 翻 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小地盘,非常好;即使这样,但我从

17、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着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原因就是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比安陵大十倍的土地,请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继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

18、说:“天子发怒(的时候),倒下的尸体有近百万,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的时候),也不过就是脱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才能的士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色的虹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加上我将是四个人了(我将成为第四个这样的人)。假若这个士人(我)一定发怒了,倒下的尸体两个,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

19、候。”说完,拔剑出鞘站起来。秦王显出屈服的神色(脸色变了),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为何要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在啊。”1111 送东阳马生序预 习 重 点一、作者介绍和背诵提示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此篇需背诵前两段。二、全文展示送回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20、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

21、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三、主题概述本文作者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

22、经历,说明能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和专心,以此勉励马生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应德业双修,有所成就。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二)古今异义1.余幼时即嗜学古义:我;今义:剩下。2.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走路,步行。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跟“真”相对。4.尝趋百里外古义:曾经;今义:品尝,尝试。5.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6.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7.右备容臭古义:香气;今义:(气味)难闻,跟“香”相对。(三)一词多义1.无从致书以观(书籍)撰长书以为

23、贽(信)2.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求而不得者也(得到)3.益慕圣贤之道(学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谈论)4.援疑质理(询问)非天质之卑(资质)5.今诸生学于太学(各,众多)假诸人而后见也(之于)(四)词类活用1.手自笔录(名词作动词,动手)2.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笔)3.寓逆旅(名词作动词,住)4.戴朱缨宝饰之帽(名词作形容词,装饰着朱缨的)5.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五)特殊句式倒装句1.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五、鉴赏品读1.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

24、苦,目的何在?目的在于激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2.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感染力和教育作用。3.本文采用对比的写法,请举出一例,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将同舍生的豪华衣饰和自己的蕴袍敝衣做对比,更加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他不慕虚荣、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精神。4.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以及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学习要勤奋;求师要

25、诚心;学习中需要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学习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全 文 翻 译我年幼时就很好学。(因为)家里穷,无法买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特别冷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抄写完后,赶紧快步跑去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读遍各类书籍。(我)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士交往,曾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手拿着经书向有德行和学问的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不稍微把言辞说得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

26、难,询问道理,倾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节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季节,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浸泡,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只给我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亮,如同神仙;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

27、毫无羡慕之意,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列入君子的行列中,受到天子的恩宠,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如今各位太学生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送来冬衣夏装,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宽敞的书斋之中诵读经书,没有奔波劳顿的辛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汇集在这里,不必再像我那样用手抄录,去向别人借书然后才能阅读。要是还有学业不精通、道德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

28、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县的马君则,到太学来已有两年,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一起交流讨论,言语温和而神色谦逊。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好学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努力学习,那确是我的意愿;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优裕境遇而在同乡前骄傲炫耀,那又怎么能知道我的用心呢?1212 词四首预 习 重 点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9、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二、背景与主题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词人借凄凉的秋景来抒发自己戍边时思乡的愁苦之情。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也描写了戍边将士功业未成、思乡念亲等复杂矛盾的心情。三、词作赏析1.参考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

30、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2.赏析下列词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只有一个“异”字。“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

31、的是雁,实是写人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身负重责,要坚守边塞。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

32、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合情合理。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他们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

33、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燕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借景抒情。上阙着重写景,极力表现了边塞风光的奇异独特,渲染了边塞的萧条肃杀、荒漠寂寥,从而为下阙抒发感

34、情作铺垫。下阙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表现了词人的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和戍边将士的报国情怀。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

35、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背景与主题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抗击侵略者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三、词作赏析1.参考译文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我虽沉醉但胸怀

36、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2.赏析下列词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首词起句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

37、威武。“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孙权曾骑马射虎,马被虎抓伤,他用长枪投刺,虎被吓退。此处是词人以孙权自喻,表现出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

38、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原是星名,在天空的西北方,此处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

39、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主张抗金,以恢复为志。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二、背景与主题这首词通过描写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对自己早年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三、词作赏析1.参考译文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2.

40、赏析下列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挑灯”的动作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喝“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

41、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有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我方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

42、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虚实结合的方法,来驰骋壮志,抒发悲愤

43、之情。它打破了一般的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悲凉;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以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定点,结句猛然跌回现实,在梦境和显示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满 江 红清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一、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字璇卿,自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

44、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二、背景与主题本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词人与丈夫寓居背景。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词人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三、词作赏析1.参考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

45、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激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2.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四面歌残终破楚” 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中的“青衫湿”出自白居易诗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3.请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在词中的作用。这一句是词人真实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现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出现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思想进一步的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的是,在当时社会,莽莽人世,知音难觅,她不由的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慨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