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77826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完整版)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类型和特点 1.1生态环境监测的类型 1。1.1宏观生态监测 宏观的生态监测,是指监测范围较大的生态监测类型,一般以一个区域作为监测的整体,如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生态系统等。宏观的生态监测主要以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的分布、面积和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态功能的变化为监测的对象,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生态制图技术等,还包含生态统计和生态调查等手段。宏观生态监测的结构大多以图件的方式实行显示,通过与自然底图和专业图件之间的对比和分析,对宏观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变化实行监测和评价。 1。1。2微观生态监测 微观生态监测是

2、指监测范围较窄,其主要内容为监测生态因子在人类活动下的影响变化情况.微观的生态监测按照具体监测内容的不同,能够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污染性生态监测,主要以农药和工业污水、重金属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实行监测,重点监测其在食物链循环中的传递;二是干扰性监测,以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情况作为监测对象,如草场的过度放牧与草原沙漠化,生产水平下降之间的关系,树木砍伐对森林生态系统内部动植物生态结构的影响,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影响,湿地过度开发对湿地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等;三是治理性生态监测,主要是以人类对以遭破坏的生态系统实行恢复治理的过程为监测对象,如退耕还林、沙漠化土地治理等

3、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 1。2生态环境监测的特点 生态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因为生态监测工作涉及到很多学科,监测的对象包含有农林牧副渔等;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变化过程是十分缓慢的,生态环境自身的平衡调节也是潜移默化实行的,所以,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也需要长期性,需要在长期的监测结果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实行分析和总结,较为典型的例子为北美酸雨的发现;复杂性,生态系统本身就十分复杂,生态环境监测又包含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所以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分散性,生态环境监测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较大,导致其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表现在监测站点分布广泛,间隔较大和生

4、态监测的时间跨度大,有时需要周期性的监测。 二、生态监测的指标和技术方法 2。1生态环境监测的指标体系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确定指标确定的原则,主要的原则包括有:代表性原则,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敏感性,选择在生态环境内部和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因素作为监测指标;可操作性,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和监测简单的因素作为监测指标;选择性原则,根据每一个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具有自身特点的选择性指标实行监测.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设置,首先要考虑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选择能够代表生态系统基本现状和变化特征的因素作为生态系统监测的指标。一般情况下,对于陆地生态系统,选择气象、土壤、水文、动物、植物和微

5、生物作为监测要素;对于水文生态系统,选择水文、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质、游泳动物、底栖动物和微生物作为监测的因素.不同的生态系统需要根据特点实行监测指标的选择。 2。2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既是指通过现代仪器等对生态系统中的检测指标实行测量和判断,从而对生态系统监测指标数据实行收集和分析,对生态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实行判断。生态监测技术和方案的制定,大致包含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监测站的选址,监测方法和监测内容的确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监测范围和监测周期的确定,数据的整理等.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整理主要包含有观测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实验分析数据、图形及图像数据

6、,建立数据库对监测数据实行收集和分析,实行数据输出。 三、生态环境监测在我国的发体现状和趋势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起步较晚,在理论和技术方面还存有着一些不足。但是随着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水准持续增强,国家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科技和资金投入持续增大,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在我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如在2003年,江苏省率先建立生态监测部,对省内环境实行监测;2010年,安徽成立全国首个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级实验室,对煤矿区的生态环境实行监测和保护研究;2012年,山东建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的生态监测工作,对黄河三角洲的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实行监测。我国先后在全国建立了十几个生态环境监测站

7、,为微观生态监测的发展奠定基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生态环境实行监测,对生态退化、土地沙化和流失等问题实行监测;利用资源卫星技术,对全面重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实行动态的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农作物产量、森林农牧的产量等实行监测,为宏观生态监测奠定基础.3S监测技术成为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发展趋势。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存有着理论研究落后的问题,需要增强研究。此外,相关的生态监测体系不完善和专业人才缺失,也是制约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主要问题。 四、结束语 生态环境监测是对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情况实行了解的有效途径,是开始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前提。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持续增强理论研究、提升检测技术和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才能持续促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