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谢尔盖·阿克萨科夫创作中的生态思想解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2835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谢尔盖·阿克萨科夫创作中的生态思想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谢尔盖·阿克萨科夫创作中的生态思想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谢尔盖·阿克萨科夫创作中的生态思想解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6文化与教育Vol.51 No.1SIBERIANSTUDIESFeb.20242024年2.月第51 卷第1 期西伯利亚研究谢尔盖阿克萨科夫创作中的生态思想解读牧阿珍内容提要 1 9 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谢尔盖阿克萨科夫的渔猎散文和家庭纪事创作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受卢梭自然观的影响,阿克萨科夫具有强烈的动物保护意识和原始生态美情结,通过对生态失衡现状、征服自然观以及人类欲望的批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他对于“自然与人的精神生态关系”的思索折射出卢梭“回归自然”的生态观。整体上,阿克萨科夫的生态思想虽未能完全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但它对于研究俄罗斯文学中的“人与自然”主题和当下严

2、峻的生态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关键词阿克萨科夫生态思想生态观渔猎青卢梭中图分类号 1 51 2.0 7 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 0 0 8-0 9 6 1(2 0 2 4)0 1-0 0 9 6-1 1【基金项目】上海政法学院2 0 2 1 年度本科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作者简介 牧阿珍,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文学博士。19世纪俄国经典作家谢尔盖阿克萨科夫(CepreiAkcakoB,1 7 9 1 1 8 59)以渔猎三部曲(钓鱼笔记奥伦堡省的猎人笔记猎人的故事和回忆)和家庭纪事小说(家庭纪事孙子巴格罗夫的童年)享誉文坛。在众多与作家相关的关键词中,“家庭”和“自然”无疑是最

3、重要的两个。某种程度上,“自然”更是超越“家庭”,在当时的读者心中形成“阿克萨科夫即自然”、“自然即阿克萨科夫”的印象。尽管最初为阿克萨科夫赢来文学声誉的是渔猎散文,但他对自然诗意与科学的描绘在整个俄罗斯文学史上更独树一帜。无论是阿克萨科夫的渔猎散文,还是家庭主题的创作,都包含着大量的自然书写,体现出作家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以及自然与人的精神生态关系的思索,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渔猎视野下的动物保护意识俄罗斯文学是亲近自然、体味自然和再现自然的文学。刘文飞教授认为,“人97阿克萨科态思想解读谢尔盖与自然 的母题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着俄罗斯文学的历史,每一位著名的俄罗斯作家和诗人,几乎都是俄罗斯

4、大自然的歌手和画家。”有趣的是,在俄罗斯文学中,对自然的热爱常常通过渔猎的方式表现。在倡导生态保护的现代人看来,“渔猎与热爱自然”仿佛是不共戴天的对立关系,但在1 9 世纪森林和渔猎资源发达的俄国,渔猎更多被视为“认识自然的方式”、“对自然的爱”和“生活欢乐的诗歌”。事实上,很多俄国诗人和作家既是狩猎高手,又是钟爱自然和描绘自然的能手。从阿克萨科夫到屠格列夫、托尔斯泰、涅克拉索夫,再到2 0 世纪的“伟大牧神”普里什文,俄罗斯早已形成“渔猎自然与热爱自然”紧密相连又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而阿克萨科夫则处于这一伟大文学传统的开端。作为1 9 世纪最著名的渔猎作家,阿克萨科夫写自然必写渔猎,写渔猎即

5、写自然。作者爱自然也爱渔猎,因爱渔猎而更爱自然。自然与渔猎早已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作家在渔猎时,总是用审美的眼光欣赏自然界的各类动物。在其渔猎散文中,鲈鱼是身上长着五彩条带,色彩缤纷,美丽异常的鱼类;流苏属于极为修长、精致、匀称的鸟;沼泽鸡虽然没有色彩缤纷的羽毛,却也姣好可爱;大雁挺拔俊秀、英姿勃勃;公琵嘴鸭全身色彩斑斓、经久耐看;天鹅更是千姿百态、优美动人作家不仅详细记录各类野禽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活动区域、交配繁殖等信息,还生动地展现出动物之间的互动过程,比如公鸭对母鸭的款款深情和强烈性欲,母鸭偷偷溜走孵卵和强烈的母爱等。这些优美逼真、生动有趣的描写背后,是作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动物强烈

6、持久的喜爱。真正的猎人往往对动物更有侧隐之心。作为一名狩猎高手,阿克萨科夫在渔猎中产生出强烈的动物保护意识。他不仅反对肆意射杀,还多次强调“珍爱动物”是成为“好猎人”的前提:“我曾多少次见过,很多农家子弟每遇猫狗,不是用脚踢,就是用石头、棍棒捧,从不肯轻易放过它们;而另一些农家子弟则相反,他们经常保护可怜的动物免遭自己的同伴虐待,他们抚摩着小动物,与它们分享自已并不丰盛的食物,并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后一类孩子一定会成为某种猎事的猎人。”这一观念在被誉为2 0 世纪“伟大牧神”的普里什文笔下得到延续和升华。他认为,猎人可以比某些“非猎人”更为“真诚”,“他们这样打猎,比那些口头上反对杀生、自已却

7、又到铺子里去买肉吃的人实在;据我看,孩子们顺着这条路,可以更亲近大自然,通过此种方式,甚至可以更好地学会怜恼人。”而且他相信,“随着时代的发1刘文飞:“道德的”生态文学一一序俄罗斯生态文学论,载俄罗斯文艺2 0 0 6 年第3 期。牧阿珍:谢尔盖阿克萨科夫家庭纪事小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 0 1 8 年。AKcakoBC.T.Co6p.coy.B4T.T.4.M.:IocMTH3aT,1956.C.466-467.【俄】米米普里什文:大自然的日历,潘安荣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 0 0 5年版,第1 58 页。98西伯利亚研究2024年第1 期展,从我们的狩猎中会发展起我们不可或

8、缺的自然保护事业。”阿克萨科夫曾多次表示,自己总是“怀着一种珍爱的心情”去猎捕,并常常为自已曾经的不当捕猎行为感到愧疚:“回想起来使我很愧疚的是,我曾给鸟带来了多么大的毁灭性打击。我和所有的猎人一样,在奥伦堡广阔的沼泽地里,曾经炸死了多种野禽。尤其是其中的沼地,这是一种多么好的鸟类阿!它们与众不同,对自己的幼鸟总是关爱备至。如果惨剧发生在沼地正在孵小鸟的时候,那么这种打击就更具毁灭性,整整一窝幼鸟突然一下就不见了。”沼地因尽心尽责的孵化和哺育幼鸟而常遭猎人偷袭射杀,作家对此感到非常遗憾,称它们是“被无情射杀的不幸的牺牲品”。对于稀有的鸟类一一雀,他更是珍惜,总是不忍心猎杀:“有时它们待在一个地

9、方一动不动地休息,我便久久地欣赏着它们,这时我们既不开枪,也不离去。”至于色彩缤纷的流苏,他也会心存侧隐。春天流苏“大群地,甚至以巨大的群体出现在远离人烟的沼泽水洼地域,溢满河塘水的湖岸上。看着它们,人们觉得心情愉快。它们沿着开始泛绿的草场灵巧地蹦跳,在阳光的照耀下羽毛闪耀着金光闪闪、色彩斑斓的光泽,就像宽阔的彩虹架在大地之上,在大地上跳跃、欢腾、波澜起伏。在这时候,应该靠近它们开枪射击,尽管它们并不野性十足,也不很警觉,但还是不能一下子打到太多,因为它们并不总站在一个地方不动,它们分散开,不停地奔跑着,就像众多小溪之水,各奔东西。看着眼前数以百计的美丽鸟,你会不忍心开枪打任何一只鸟”这种情形

10、与普里什文记录的关于猎人涅克拉索夫的传说非常相似:“天鹅和雁在窝棚周围游来游去,各种鸭子、和海鸥聚集成堆。猎人站在窝棚里,把头伸出来,他只是在看,在欣赏,没有开枪。这时,所有渔民和猎人马上明白了,他只想欣赏。奇怪的是,这些只知道猎杀鸟、野兽和鱼的渔夫现在都说:这才是真正的猎人,真正的打猎爱好者。”阿克萨科夫一生钟爱渔猎,并在渔猎的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动物保护意识,这点实属难能可贵。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渔猎散文更多是从猎人的视野描写渔猎,虽然有些鸟类能够幸免于难,但它们往往需要具备以下几类特征:一类是能为作者带来审美享受的“美”鸟,比如外形美丽的流苏和天鹅等,能引起他的侧隐之心,使其不忍射杀;一

11、类是能得到人类道德肯定的“好”鸟,比如对家庭和幼崽忠心守护的沼地,能得到作者的赞叹和敬佩,使其不想射杀;一类是较为罕见的珍【俄】米米普里什文:普列什文文集,何茂正等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 0 0 5年版,第6 9 页。【俄】谢季阿克萨科夫:渔猎笔记,冯华英译,敦煌出版社2 0 1 5年版,第4 0 页。23同上,第4 4 页。同上,第4 6 页。4【俄米米普里什文:赤裸的春天,于明清译,参见刘文飞:普里什文文集人参,长江文艺出版社2 0 0 5年版,第2 51 页。.99谢尔盖阿克萨科态思想解读“稀”鸟类,比如雀,因其稀有而受到怜爱,使其不愿射杀。然而,无论是“美”鸟、“好”鸟还是“稀”鸟,实质

12、上都要求捕猎对象必须拥有某种人类认可的特质,才能被排除在狩猎名单之外,而并非从维持生态平衡的角度进行考量。从这点上看,阿克萨科夫的生态思想虽然具有超前意识,但并未逃脱人类中心主义的牢笼,这也是19世纪俄国渔猎散文中自然书写的通病。二、原始生态美情结与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阿克萨科夫是“1 9 世纪俄国作家中第一批在自己作品中触及自然与人问题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文本中彰显出浓烈的原始生态美情结,并对人类不加节制地利用自然导致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强烈批判,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整体上,阿克萨科夫的生态思想沿袭了卢梭的自然观。1 8 世纪,以伏尔泰等为首的启蒙思想家高唱文明、科技和理性的赞歌,将自然

13、视为被改造和役使的对象,人类信誓旦旦地想要成为征服自然的主人,而卢梭从自然状态与文明状态、自然人性与文明人性相对立的思想出发,批判启蒙文明和人类企图征服自然的无尽欲望,将原始的自然美置于绝高的地位,提出“回归自然”的思想基于自然与文明对立的思想,卢梭认为,自然美高于人工美,自然不再是毫无意识的拼凑之物,“大自然第一次被赋予了独立的美学意义。”他的新爱洛漪丝更是大篇幅描绘山巅、密林、荒岛等人迹罕至的原始自然,以其雄浑、险峻、壮丽、粗狂,甚至幽静和荒?,呈现出大自然的生命力和原始美。无独有偶,阿克萨科夫因渔猎走人原始大自然,他的渔猎散文用细腻的笔触记录森林、草原、沼泽、水域等原始大自然的特性与变化

14、,而其家庭纪事更是不惜耗费整节内容描绘未被开垦的奥伦堡省荒芜、富饶的原始自然风貌,并无数次感慨它的美丽。在此过程中,阿克萨科夫形成了关于自然美的独特体会。他认为,仅仅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只是一种直观、肤浅的喜爱,远非真正地热爱自然。真正对自然的热爱,是热爱大自然的原始生态美,是既能欣赏一望无际的草原、高低起伏的山川、婉蜓清澈的溪流、郁郁葱葱的森林和漫山遍野的野花,亦能长久地置身于光滑的河岸、芦苇丛生的沉寂湖边,久久地聆听夜鸟和昆虫的叫声,欣赏在人类视野中不可能成为美景的美景青睐“梭罗最为欣赏的原始的、未受人类破坏和修整的自然美”除此之外,作家还意识到,大自然的原始生态美不仅包括形态之美,还包

15、含哺育生命之美。他多次在家庭纪事中惊叹和感激大自然的富足与慨:“只要用YypkuH A.A.MemyapHo-aBTo6norpabyeckan po3a C.T.AkcakoBa:po6neMbI HosTHkH.Iuc.KaHI.1pwIonoryeckux Hayk.CaHKT-Ierep6ypr,2013.C.156.2刘晓男:卢梭美学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 0 2 0 年。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1 年版,第57 页。3100西伯利亚研究2024年第1 期简陋的铁犁或笨拙的木犁随便在什么地方漫不经心地翻开你的沃土,这慵懒和外行的劳作就会获得丰盛的

16、酬赏!你那品种繁多的阔叶林是那样青翠、浓郁和美,一窝窝野蜂吵吵地住在天然的树穴里,往那儿填满了香甜的椴树花蜜。最受人器重的乌法貂还没有迁往乌法河和白河上游的密林地带!”纵然暴虐的寒冬会将游牧民族的巴什基尔人折磨得极其干癌,会饿死他们的部分牲畜,但是慨的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会给寒冷的孩子们“雪中送炭”。当初春的暖风吹拂大地,山麓下的第一茬牧草开始冒尖时,饿得皮包骨头的弩马就会摇身变成生龙活虎的骏马,消瘦的母牛肉骠涨,乳房涨满乳汁,巴什基尔人喝着这牛奶酿造的马奶酒,无论是祸中的婴儿,还是体态龙钟的老人,“瘦削的脸膛都鼓起来了,苍白深陷的面颊泛出健康的红晕”,因饥饿的寒冬甚至年老体衰而引起的一切疾病

17、都奇迹般地消失了。这就是原始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和馈赠,她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人类,散发滋养生命的独特魅力。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却并不感怀“自然母亲”的养育之恩,以为自己可以任意地控制和征服自然,随意地改造和掠夺自然,结果他们的无知妄为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生态失衡,结果反噬自身。阿克萨科夫很早就意识到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导向下,毫无节制地过度开发会导致严重的环境破环和生态失衡,并对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这主要通过家庭纪事中奥伦堡省、特罗伊茨科耶和维辛基三处生态环境的前后变化展现出来。奥伦堡美丽、富饶、生机勃勃,充满原始的生命力:堪特雷湖和卡拉塔奔湖明净清澈,水量丰富,春天百

18、花盛开,夏季果实累累,到处鱼鸟成群。然而,这片美丽的“乐土”和富饶的宝库”却遭到蜂拥而至的外来移民毫无节制的开发:肆意畜牧、破坏牧场、砍伐森林、污染水源、乱采矿场资源、驱赶珍稀动物这种泽而渔的开发方式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得曾经美丽富饶的奥伦堡成为作者记忆中县花一现的回忆。特罗伊茨科耶和维辛基村也上演着同样的悲剧。首批移民采取抢劫式的开发方式,一定程度上确实在短时期内提高了村庄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但这种不遵循自然规律的“自杀式”发展模式留给后代的却是一个破烂不堪的家园:如今这里林木光秃、河流干凋、垃圾成堆、臭味熏天,从曾经“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庄”变成了“一个非常单调平淡的地方”,这也迫使祖父

19、巴格罗夫离开世袭领地,找寻新的理想家园。对此,阿克萨科夫愤怒地批判道:“人是大自然面貌既凶恶又狂放的改变【俄谢季阿克萨科夫:家庭纪事,王步丞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5页。同上。101阿克萨科天态思想解读谢尔盖者!”他反对无限膨胀的人类欲望,反对违背自然规律不加节制地利用自然。在这点上,他的立场与卢梭的“征服自然批判观”和“人类欲望批判观”不谋而合。卢梭站在整个人类的哲学高度,预见到征服自然的行为对人类社会可能会造成的潜在威胁。他反复强调,“按你的条件去限制你的欲望”,即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限制人的物质欲望,并将遵循自然规律和人类的发展限制在自然所能承载,

20、即自然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卢梭在深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提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处,而这点也体现在阿克萨科夫的生态思想中。作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例如,他在渔猎笔记中写道:“大自然里美景如画,而水更是大自然的至美。水充满生机,它闻风而起,随风而动;水浩浩渺,把生机和活力播撒给周围世界的万物。水域变化莫测,奥秘无穷。”水给世间万物带来生命,它流过山川大河,滋养花草树木,为人类所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积极关系:“在这条从天而降的山涧溪流边,奥伦堡地区的农夫们常常搭建一些结构简单,被称作小磨坊的水磨,这些溪流边的磨坊如诗如画,惟妙惟肖地贴在峭壁上,就像燕子把小巢贴在石壁上一样。一条细细

21、的水流被凿空的木槽全部连接起来,紧着山腰向下流。水流从水槽里直接冲向小磨坊的水轮,一切就这样变得轻而易举起来,无需堤坝、无需蓄水池、无需水闸、无需人力水磨自行转动研磨,日夜不息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没有一点儿与大自然相性逆的地方。确实,这里的一切正是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互为补充”?作家深知自然与人类长期共存,也必须和谐共处的关系,人类可以合理地利用自然为已服务。他的祖父巴格罗夫的成功迁居即是最好事例:他将土地肥沃、靠近河流、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宜居的布古鲁斯兰选作新家的地址;然后带领农民耕地播种,建造房舍,对原始大自然进行合理地开垦、利用和改造;最后建成了美丽、富庶的巴格罗沃村。阿克萨科夫感

22、怀自然的养育之情并意识到,人类与自然是持久的合作关系。因此,他呼吁人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热爱并保护自然,像儿子善待母亲一样善待自然,同时憎恨践踏自然、破坏自然的人,遣责一切阔泽而渔、焚林而猎的开发方式。阿克萨科夫对上述三地自然生态前后变化的记录,隐含着其对未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担忧,而对征服自然和人类欲望的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向往背后是作家对人类家园地理空间的守护和展望。【俄谢季阿克萨科夫:家庭纪事,第1 8 页。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概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7 6 页。【俄】谢季阿克萨科夫:渔猎笔记,第53 页。同上。102西伯利亚研究期2024

23、年第三、文明与自然的对立:回归自然观卢梭基于文明与自然对立的思想,提出“回归自然”的思想,而从这位伟大思想家自身的生命历程来看,“自然担负了拯救与救赎的功能,是其疏离都市生活、复归自然人性的符号化的隐喻,也是卢梭精神上的避难所。”阿克萨科夫深受卢梭自然观的影响,他从1 9 世纪2 0 年代起就从莫斯科搬到郊外的乡村过起深居简出的生活,其文学作品也无时无刻不在向读者传达“返回自然”的生态智慧。这主要体现在作家对自然与人的生理和精神状态关系的思考上。首先,阿克萨科夫超越1 9 世纪俄国文学中自然书写注重展现自然审美的藩篱,强调自然对人身心健康的理疗作用,即卢梭所指的自然的“拯救与救赎功能”。在家庭

24、纪事中,阿列克谢一家三口相继生病,甚至病危,但无一例外都是在自然中痊愈。遭遇父母反对婚事的阿列克谢失去求生意志,游走在生死边缘,是鲜活的大自然拯救了他:久病初愈后的他如同一个受伤的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抚慰,每天在河边林中钓鱼捉鸟,不问世事,心情逐渐轻松起来并很快恢复健康,甚至变得更加壮硕。妻子索菲娅无法承受爱女天折的沉重打击,悲痛欲绝,险些丧生。危急之时,丈夫遵照医嘱,将她送往乡下。在那里,她每天呼吸新鲜的空气,喝马奶酒,吃肥羊肉,在美丽的森林中游逛,在恬静的大自然中听丈夫朗读书籍,骑马锻炼。这一切极大地放松了她的身心。两个月后,当初赢弱、焦黄、瘦削的病人又重新变成了健康、平静、脸泛红晕的

25、快乐妇人。相比于父母,大自然的神奇治愈功能在儿子谢廖沙身上体现得最为极致。婴幼儿时期的谢廖沙身体赢弱,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医生也束手无策,是神奇的大自然为他带来转机。一次外出,马车行至半路,谢廖沙突感不适,虚弱得快要断气,父母只得让他躺在林中树荫下的高草地上休息,而他足足睡了1 2 个小时。美妙的自然似乎为他注人了元气,森林、树荫、花朵和芬香的空气使他感到精神异常好,而且心里有一种满足和平静之感;或者不如说,谢廖沙“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觉得很快活”。长大后的谢廖沙承认,自已的康复是个奇迹。这个奇迹除了上帝的仁慈和母亲细致入微的照顾外,大自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林中空地上长久的睡则被他视为

26、恢复健康的第一步。在阿克萨科夫笔下,自然通过对人的精神安抚,达到对人身体上的调理,彰显出人的身心健康与自然密不可分的积极关系。这种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弱反增。尤其在当今社会,亲近自然作为现代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和大众愉悦身刘晓男:卢梭美学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 0 2 0 年。【俄谢季阿克萨科夫:家庭纪事(三部曲),汤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5页。103谢尔盖阿克萨科态思想解读心的旅行方式越来越得到认可。由此看来,阿克萨科夫的生态意识即便在当今社会仍具参考价值。其次,阿克萨科夫对“自然与人的精神生态关系”的思考还反映在对“自然人”(e o Be k p p

27、 o r)“乡村人”(yeoBekepeBH)和“城市人”(eoBekropona)的对比中。从文明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出发,卢梭认为,文明程度越高的人与自然的紧密程度就越低。上述三类人中,“城市人”受文明影响最多、“乡村人”次之,“自然人”最低。反之,从与自然的紧密程度而言,“自然人”居首,其次是“乡村人”,“城市人”最低。与自然的亲疏距离一定程度上造成这三类人不同的精神生态状况。在家庭纪事小说中,“巴格罗夫及其农民是局部文明的代表者,他们身上的自然之声(roocppoubr)还未被文明消除。巴什基尔人则伴随着这一声音而生,其人性中的善良天性在很大程度上并未被现代社会所扭曲。”因而,以老巴格罗夫

28、为代表的巴格罗沃村民属于“乡村人”,而生活在原始大草原上的巴什基尔人则是典型的“自然人”。巴什基尔人之所以较少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与其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他们生活在原始大草原上,以畜牧业为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暴虐的寒冬对其而言可谓严峻的生死考验。这种完全依赖自然馈赠的生存方式使其与自然形成唇亡齿寒、生死相依的紧密关系。同时,原始大自然也造就了巴什基尔人善良单纯、热情爽朗的性格。他们擅骑射,喜聚会,尽情饮酒吃喝,唱歌跳舞,生活得简单又热闹。他们忠厚、粗扩,受教育程度低,不懂得文明社会的虚伪与欺诈,自诩为“文明人”的“乡村人”和“城市人”常常利用花言巧语,坑蒙拐骗地从他们手中廉价购

29、走大片优质土地,蚕食鲸吞巴什基尔人的家园。不过,作家虽然肯定巴什基尔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但并不主张返回“自然人”的生存状态,而是更加向往“乡村人”的生活方式。因为与游牧民族相比,巴格罗沃村民擅长畜牧、农耕、捕鱼、狩猎、家禽和野蜂饲养等多元化的生产方式,这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了对自然的依赖。换言之,“乡村人”更懂得利用自然资源为已服务。整体上,从“自然人”与“乡村人”的对比来看,阿克萨科夫对巴什基尔人所代表的“自然人”呈现出矛盾的态度:一方面,既欣赏他们身上纯粹、豪放,没有受到现代文明污染的自然天性,认为其精神上比“乡村人”和“城市人”更单纯、洁净;另一方面,又无法接受他

30、们原始、粗扩的生活方式,不喜欢他们不分昼夜大吃大喝的生活习惯,认为他们的歌曲和舞蹈也单调乏味。关于这一点,在文中巴什基尔酋长和QaTeeB C.II.IIpobneMbrn p u p o u a H y e i O Be k B T Bo p y e c T Be C.T.A k c a k o Ba.In c.K a HI.p w IO o r v y e c K Ix Ha y k.KueB,1987.C.116.104西伯利亚研究2024年第1 期卡拉塔耶夫两个人物身上可见一斑。这不难理解,因为“俄罗斯文化的思想核心是精神上保持对游牧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定居文明的自我意识,这常常产生使人痛

31、苦的惊恐不安,导致无法解决的二重性”。至于“乡村人”与“城市人”的对比,阿克萨科夫认为,生活在自然中的“乡村人”比与自然疏远的“城市人”在精神生态上更为健康。巴格罗夫祖孙三代和乡村农民是典型的“乡村人”,索菲娅、祖宾及部分乡村地主属“城市人”范畴。二者间的差异主要通过三组对比呈现。第一组是巴格罗夫与祖宾的对比。就外貌和体格而言,长期的田间劳动和乡村生活使巴格罗夫体格健壮、能吃能喝、手脚麻利,俨然一个活力四射的“大力士”。反观一直生活在城市,与自然几乎隔绝的祖宾则老态龙钟,生活不能自理,心理又极其脆弱,动喉声叹气,抹鼻子,流眼泪,缺乏“自然人”和“乡村人”的健康与活力。两人的性格和精神状态亦迥然

32、不同。祖宾虽为乌法高官,巴格罗夫只是平凡小地主,二者身份悬殊,但巴格罗夫为人真诚友善,慷慨大方,乐善好施,是个不计较付出的“给予者”,并且他明辨是非,信守承诺,性格坚毅,嫉恶如仇,在远乡近邻中颇具威信。用儿媳索菲亚的话说,“他没有受过教育,外貌粗鲁,据说发起火来残酷无情,但是他明达,善良,诚实,待人处事心明眼亮,刚正不阿,是那种不仅做事一贯光明磊落,而且讲话也从不掺假的人。”他以自已的人格魅力声名远播。祖宾则长期混迹于城市官场,惯于卑屈膝,溜须拍马,且“性格软弱,屈从于当时的一套繁文节;他从录事一步步升到副总督,在自已身上打上了世故圆滑、阿奉承的烙印”。长期与自然的隔绝,浸泡在城市文明的染缸中

33、,不但使其身体赢弱多病,精神上也极其弱,缺乏独立的人格和对抗恶行的勇气。他善恶不分,情感虚假又极端自私,为了自身的安逸,不惜两次“抛弃”亲生女儿。米勒列尔将他称为“微不足道的人”,一个永无止境的“索取者”,其整体精神呈现出萎靡、塌的状态。总之,与祖宾相比,土生土长的巴格罗夫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的紧密程度更高,精神上受到朴实乡村自然的感染呈现出更加健康、积极的状态。第二组是阿列克谢与索菲娅的对比。如果说“乡村人”和“城市人”的精神生态对比在巴格罗夫和祖宾身上是通过人格对立展现出来,那么在阿列克谢与索菲娅的身上则主要表现为城乡不同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的差异,而非人格优劣之差。一方面,二

34、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差异较大。阿列克谢成长于自然朴素的巴格罗沃村,从小对大自然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总是善于发现自然的美,自然能朱达秋、周力:俄罗斯文化论,重庆出版社2 0 0 4 版,第6 页。【俄谢季阿克萨科夫:家庭纪事,第1 6 6 页。3同上。105阿克萨科夫态思想解读谢尔盖展现他的智慧与灵巧,给予他心灵的平静,是他精神的港湾和归宿。索菲亚则长期生活在城市,远离乡村自然,使其逐渐丧失了对自然的审美能力,无法真正地欣赏和融人自然。在她眼中,巴格罗沃村简陋潮湿,丈夫心爱的桦树林坑洼不平,那一马平川的草原枯燥乏味,草原上的鸟笨拙呆蠢,连夜间夜莺的美妙叫声都能令她心烦意乱。她对大自然谨慎防备和矫揉造

35、作的态度常使丈夫和儿子扫兴。另一方面,二者的待人方式截然不同。质朴的乡村生活形成阿列克谢单纯、真诚的性格,他不懂城市社交场上的阿奉承和恭维讨好,处处显得笨拙和不自在。他待人平等、友善、坦率,没有阶级、种族、权势之分。他对妻子的爱深沉、纯粹,甚至将她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亲近自然和平等待人的行事风格让他在与自然和周围人的接触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谐和宁静。索菲亚则截然不同,她从十七岁起就替代生病的父亲接见官吏和市民,对官场的繁文节早已驾轻就熟,应对自如。虚伪势利的城市社交圈使其渐渐习惯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惯于从利弊而非情感角度处理问题,她对婚姻的选择即是如此。此外,城市官场的尊卑观念和阶级意识使她

36、远离劳动人民和民间传统,无法欣赏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也无法体味民间文化的精髓之处,这造成她精神世界的狭隘与贫乏,难以融入乡村生活,并时常感到痛苦和烦闷。第三组是“乡间的城市人”与乡村农民的对比。普拉斯科维娅和杜拉索夫属于“乡间的城市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是富裕的乡村大地主,受上流社会所谓“文明”思想的浸泡,一心追求安逸、奢华的享乐生活,精神上空洞、肤浅。普拉斯科维娅的住所宛如童话里的宫殿,丝毫没有乡村院落的气息。她沉溺于饱食终日、寻欢作乐的生活,将“自己过得快活”视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对别人的事很不感兴趣,她活着主要是为了自己,一心要避开任何麻烦事情,只管过她自己无忧而愉快的生活。”她对自已的田

37、庄、农民和家仆不管不问,尽管她知道管家搜刮农民、纵容家仆,却懒得主持公道,因为她不愿意为了农民的福打扰自己清静的生活。她信奉上帝却并不虔诚,富有却无慈善之心。与人相处,只为消遣娱乐,不懂尊重,缺乏情感,无礼任性。杜拉索夫的人生目标则是为了满足自已的虚荣心。他极其向往都市豪门贵胃的奢侈生活,不惜耗费重金刻意模仿,并抓住一切机会向客人炫耀自己的一切。他无视农民疾苦,对待他们还不如牲畜。他为“英国猪”建造房舍,派专人照料,并为其去世悲痛万分,对穷人却毫无怜阀之心。按照农民的说法:“我们这种人多的是,但是猪却只有两只,而且是从海外运来的,而我们都是本地出生的。”与虚荣享乐的“乡间的城市人”相比,亲近自

38、然、热爱劳动的乡村农民的精神状态更【俄谢季阿克萨科夫:家庭纪事(三部曲),第1 9 8 页。同上,第3 0 3 页。106:琪责任编辑:楚西伯利亚研究期2024年第加健康、饱满。这主要通过文本中割麦、打麦的劳动场景体现。作者以谢廖沙的孩童视角展现农民豪迈壮观的割麦场景:割麦人的动作轻盈而优美,挥舞镰刀的姿势自然又豪放。尽管他们被太阳晒得黑,累得气喘吁吁,却并未喉声叹气,反倒相互之间打浑取笑,苦中作乐,积极对待生活。这使年幼的阿廖沙深信,“劳动人民要比绅士淑女们机敏得多,因为他们能做的事,绅士淑女都做不来。”同时,他们待人热忧。乡间农民对阿列克谢一家恭敬、热忧毫不做作,他们的情绪真实、情感真诚,

39、没有城市社交场上的虚情假意。总之,从“自然人”、“乡村人”和“城市人”的精神生态对比来看,“乡村人”拥有更加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这得益于大自然对其心灵的净化和治愈。因此,阿克萨科夫主张回归自然,准确地说是回归乡村自然。在他的家园意识中,乡村自然是人类美好家园的归宿,所以他对于“远离城市,在乡村自然中,在未被破坏的文明中,远离受教育的人类,做一个理想的自然人,过着淳朴简单的生活的好处深信不疑”结语阿克萨科夫因渔猎走进原始大自然,以科学工作者的严谨和文学家的诗意细致地描绘了原始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体现出对大自然原始生态美的高度恋和强烈的动物保护意识。他直观地记录和展现出在人类欲望加持下自然生态失衡

40、的现状,反对征服自然的思想和行为,批判欲壑难填的人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他关注人类的精神生态,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远近阐述自然对于人类精神健康的重要意义,反映出“回归自然”的生态观。整体上,对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以及自然与人的精神生态关系的思考构成了阿克萨科夫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虽然由于时代背景和作家认知水平的局限,阿克萨科夫的生态思想或许并不完备,也未能完全超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但在1 9 世纪生态意识尚不普遍的俄国依然具有重要的预见价值,并且对于研究俄罗斯文学中的“人与自然”主题和应对当下严峻的生态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俄谢季阿克萨科夫:家庭纪事(三部曲),第1 7 0 页。1QaTeeB C.II.IIpo6neMbIn p h p o u a H y e l o Be k B T Bo p y e c T Be C.T.A K c a k O Ba.In c.K a H.p HIo o r Hy e c K Hx Ha y k.KneB,1987.C.1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