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学校文化管理的人学意蕴与实践维度.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25242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文化管理的人学意蕴与实践维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校文化管理的人学意蕴与实践维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校文化管理的人学意蕴与实践维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32024/8研究视野学校文化管理的人学意蕴与实践维度文/杨 炯【摘 要】学校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具有行动指引性、人际互动性、文化传承性、价值弥漫性和系统协同性。学校文化管理是从理念到行为转化的过程,包含价值认同、目标确定、多维实践、常态运行和评估反馈等阶段,这些阶段的目标都是指向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和落地。学校管理必须从基于经验和制度的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型,即以文化建设为切入口,以学校文化中既定的价值观为核心,走文化强校之路,激活学校文化资源,切实提升文化育人实效。【关键词】学校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模型 人学意蕴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指出:“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

2、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1人是文化的动物,是具有精神属性的符号体系。笔者以为,一所学校是否能够发展好,除了政策支持之外,还需要深刻理解“人是文化的动物”这一重要观点,用文化管理来弥补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中经常存在的人的缺失和缺位的问题。换言之,学校管理必须从基于经验和制度向文化管理转型,即以文化建设为切入口,以学校文化中既定的价值观为核心,走文化强校之路,激活学校文化资源,实现教育内在价值的跃迁和提升。2018年,上海市教委启动初中强校工程,明确了强校工程的重中之重是托高义务教育的底部

3、水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笔者所在的上海市杨浦初级中学有幸成为首批强校工程校之一,积极推进从文化管理转型引领学校内涵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本文拟对学校文化管理的人学意蕴、基本模型和实践维度作尝试性探讨,以求教方家。一、学校文化管理的人学意蕴人学,或称人论,人学研究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2康德认为,文化的中心是人,文化世界的本质是人的世界。唯有人的文化才使人成为自然万物的主人和最终目的,文化最终只相关于人类的道德进步和精神的完善,唯有它才能成为一个自由的目的。3文化总是在群体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般而言,每个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都有其共同信奉的价值观。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

4、成员共同创造的生活方式,是学校全体成员信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灵魂。学校文化分为明述文化和默会文化两部分。明述文化就是学校的显性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即能够被充分表述的部分,比如制度文本、集体活动、环境布置等。默会文化就是学校的隐性文化,包括学校传统、学校氛围、人际氛围等不能被明确表述的部分,即需要深入观察、体悟才能理解的部分(见图1)。学校文化管理是指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尊重人性的管理。4学校文化管理,借力学校文化,并在文化管理的组织过程中体现文化的工具价值,反之,学校文化则要通过学校文化管理来实现。学校文化管理在一定意义

5、上可以称为基于价值观的管理,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塑造共同价值观为手段的管理模式。5从过程34 2024/8研究视野来看,学校文化管理就是以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文化为抓手,有序有效地建设价值驱动型学校的过 程。6文化管理的核心就是让真善美最终统一在道德进步和精神完善之中。学校文化管理的人学意蕴主要有如下特征:一是行动指引性。学校文化管理是建立在认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会起决定性影响的假设之上的,因此学校文化管理重在用学校文化去影响管理。从宏观上讲,学校内涵发展都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贯穿学校管理文化的主线,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文化管理

6、的育人功能。学校有着50年办学历史和人文积淀,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为学校题过“杨树”二字,她希望学校能成为孕育树苗的沃土、幼树萌芽的绿地、小树成材的林园。学校在建设“杨树”文化过程中,提炼“树人教育”之哲学,让学校文化管理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活力的办学 实践。二是人际互动性。学校文化管理强调一切工作围绕“人”,它不同于企业文化和责任文化,它是一种教育文化和使命文化,“育人”“成人”既是一所学校管理工作的起点,也是一所学校管理工作的终点。因此,学校文化管理既不属于学校管理者,也不针对学校被管理者。文化是由人创造并为人所特有的精神财富。学校通过教职工大会等载体,让学校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坚

7、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根据学情校情及时微调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办学理念统领学校内涵发展,让学校管理兼具文化的灵魂和时代特征。三是文化传承性。学校文化管理“无”传承“不”积累,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在学校特定场域下不断传承创新而成的,它是基于校情、顺应发展、不断丰富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文化模式。学校通过文化管理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出色完成了首轮强校工程项目之后,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一轮发展规划中,学校继续走文化管理道路,把发展目标定位为:顺应改变,在以“杨树”文化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目标与要求下,积极践行“树人教育”之哲学,探索“双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8、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均衡优质提升和教师职业品行、专业素养的提高,争创区域教育改革优 质校。四是价值弥漫性。学校文化管理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持续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换言之,学校文化管理具备文化的渗透性特征。文化管理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对师生无处不在的渗透和影响,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以“杨树”精神“向下扎根博文通达,向上生长修德致远”为主题,将教学楼的1-5层做成具有杨树特色的楼层文化,以杨树生长形态中的“根、干、枝、叶、花”分别对应“五育”:以德育为根、以智育为花、以体育为干、以美育为叶、以劳育(劳动教育)为枝,润物细无声地表达学校文化的核心共同的价值观

9、。五是系统协同性。学校文化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管理者、被管理者等多个主体,精神、制度、物质等多个维度,教育、教学等多个领域协同发力,才能发挥学校文化管理的功能。学校始终把教师和学生放在学校管理的核心,整合一切资源激励师生、成就师生,让每一个师生都能在“杨树”的校园里找到归属感、体验意义感、获得价值感;通过共图 1 学校文化体系图学校文化明述文化(显性文化)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 物质文化学校传统 学校氛围 人际氛围 默会文化(隐性文化)352024/8研究视野享共建,形成校内共同的价值观念,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赋能。总之,学校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管理模式。学校文化管理发挥功能

10、的过程就是学校日常管理及循证改进的过程,是学校群体形成共同价值观的成长过程。二、学校文化管理模型及其实践应用学校文化管理是由理念到行为的过程,首先是学校文化的理念建构,提出基于学校办学实际的学校教育哲学,成为学校文化管理的灵魂。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路径,包含价值认同、目标确定、多维实践、常态运行、评估反馈等几个阶段,最终目标就是促进文化行为方式的形成、文化理念构建和落地评估等,共同构成学校文化管理整个过程。(一)道以明向:学校教育哲学的确定学校文化管理要达成理想的效果,首先要把准学校文化管理的方向,其核心就是要清晰学校文化之“道”,也就是厘清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在此过程中,学校精神文化的提炼除了

11、要紧密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在扬弃中不断完善,还需关注以下两点:一是体现核心价值形成过程的互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当下的学校管理已不再是简单的强制性管理,换言之,学校管理不再是管理者管理被管理者的单线模式,而是采用双向、互动的管理模式,双向奔赴是建立在目标认同、价值趋同、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基础上的行动。7之前,学校学习兄弟学校的有效做法,尝试让制度与学校文化结合,也就是说让学校的制度和核心文化、理念文化保持高度一致,采用“小而精”的制度管理模式,但实施下来不尽如人意,未能有效激发学校的活力。随着强校工程的不断推进,管理团队主动借助教代会、教职工大会等平台,以民主座谈

12、等形式,与全体教师就学校核心理念的“升级”开展深入的交流对话,包括“后强校”时期的第一个三年发展计划,也是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进行双向融合,紧紧依靠教师的集体智慧,在互动中形成统一的学校新三年发展愿景。实践证明,管理者主动激发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内在潜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二是重视群体中个体价值的独特性。近年来,学校高度关注学生群体的发展,从认知规律出发,明确学生在核心价值中的目标、地位和作用,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协调、系统地进行管理规划。学校在教学楼各层的主题学习空间增设了“杨树”志愿岗,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培养具有“杨树”精神品质的人,从而践行“树人教

13、育”的办学哲学。与此同时,学校密切关注教师群体,让教师成为学校管理方式创新的主体和无形的力量。近五年,学校呈快速上升发展趋势,学校文化核心理念不断在传承中进行调整和完善,先后召开三次教代会,最终形成了学校新发展阶段的“求本、求真、求实、求新”校训,并凝练“杨树”精神形成“修德致远,博文通达”校风。基于学校实施强校工程的校情,全校上下一致认为此阶段需要有“扎实耕耘,务实育人”的教风和“不畏艰难,勤学苦练”的学风,可以说,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师生的共同价值 追求。(二)矢力同心:学校教育目标的设计学校教育目标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它是学校发展的导向标,时刻指引着学校内涵发展的方向。大部分家长往往从学

14、校的课程开展情况去评判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否适切,但我们认为,学校教育除了通过课程设置等帮助学生不断突破自身的认识局限,也要对教育本质进行思考,除了帮助学生拓展认知,更需要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和真实的生活建立联系。学校为更好地践行“培育具有杨树精神的人”的“树人教育”哲学,在传承中不断丰富教育目标体系。一是确立学生培养目标。时代要求我们回归教育初心,通过“五育融合”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学校结合校情和学情从“诚以做人、智育为学、劳以创新、健以强体、行于成事”五个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德育强调“仁爱”,仁以做人热爱祖36 2024/8研究视野国,孝

15、亲敬长,诚实做人,乐于助人;智育强调“激趣”,智育为学乐学善学,自主体验,勤于反思,培养兴趣;劳育(劳动教育)强调“创新”,劳以创新热爱劳动,勇于创新,精湛工匠,感受幸福;体育强调“强健”,健以强体强身健体,身心健康,团结协作,拼搏向上;美育强调“促进”,行于成事善做善成,自始至终,学好本领,提升自我。二是完善教师发展目标。树立“业高为师、身正为范、品学兼优、敬业爱岗”的人文形象,打造具备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创新理念,具有亦教亦研的专业能力,团结协作、互助成长的优秀教师团队。三是把握学校发展目标。顺应育人方式的改变,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把学校建设成为坚持传承并不断发展杨树文化、具有“

16、双新”课程领导力、改革活力与创新动力的优质校。(三)多维实践:学校内涵发展的创意学校内涵发展以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和进步为重要指征,直指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在内涵发展过程中,既注重传承“杨树文化”(见图2),又从多个维度开展“树人教育”实践,如做实“树人德育”,创新“树人课程”,打造“树人课堂”,培养“树人教师”,丰富“树人文化”等,彰显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题字“杨树”二字的时代内蕴和教育 力量。1.做实“树人德育”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管理的育人功能,尊重规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对学校核心价值的认同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领学生生命成长,让学校不只是学

17、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成长的精神乐园。学校积极践行“树人教育”哲学,坚持“三全三中心”原则,培育具有杨树精神的人,积极打造区域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杨树”德育品牌。其中,“三全”即全员,扎实推进全员导师制工作;全程,德育覆盖学习、活动、生活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育人合力。“三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不断营造契合“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办学理念书的“杨树”育人环境,依托活动促进学生成长。2.创新“树人课程”学校内涵发展可以通过特色课程建设来避免出现“千校一面”的尴尬局面。特色课程建设要基于对学校优势的客观分析、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学校根据“双新”要求,聚焦国

18、家课程校本化和学校课程特色化实施,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围绕杨树的“根、干、枝、叶”开发四大课程,完善“杨树”课程群,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激发潜能、树立自信、提升智慧和素养、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并通过课程的优化实施,努力培育学校特色课程的品牌项目。在培育精品课程项目、创建特色项目过程中,学校通过挖掘内涵、提升价值、延伸进阶梯度、加大自主力度、扩大学生覆盖面、完善课程要素配置等手段,对部分比较成熟的科目进行重点扶植。重点做好科创“STEM+”课程、“无土栽培创新实验室”项目的深度开发和实施,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女子手球”的拓展,艺术类“中华鼓韵”、劳动类“中华刺绣”、人文类

19、“行读华夏”项目的 开展等。3.打造“树人课堂”课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阵地,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场域之一,是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主渠道。“双新”政策落地后,每所学校都编写了学校的“双新”实施工作方案,并通过课程计划将“双新”实施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组织指导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有效落实相关教学。有的学校还要求学科教研组在组织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各备课组把新课标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进度表、教学设计方案或活动方案、学生校本练习册等教学资料。学校学科教师依据“双新”学材和备课组要求,遵循学校文化管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激趣长图 2 传

20、承“杨树文化”,践行“树人教育”哲学杨树文化“杨树”时代活力树人德育树人课程树人课堂树人教师树人文化树人教育372024/8研究视野智”教学模式,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内容标准和质量标准,建立过程性评价制度,实施多元开放的过程性评价,打磨“树人”课堂,提升课堂品质,促进学校内涵 发展。4.培养“树人教师”学校内涵发展追求的最大社会效益在于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言而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尤为重要。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并积极为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能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

21、量,也能为学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更体现了学校文化管理的效果。学校主要做法如下:一是整合优质资源。积极依托教育集团与合作办学的优质资源,主动参与集团校、办学合作校之间各项校际交流与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外力支持,助力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完善学校课程建设,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等。在深化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学校积极参与集团校开展的党员联学、教师联培、教学联研、学生联创等活动,进一步推进学校党支部建设、教师发展、课程建设、校际人员流动、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等相关工作;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学校继续深入开展七个合作办学项目研究与实践,即互研互访、教师“走教”、游学走班、科研联动、教研培训、师徒

22、带教、信息化推进,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助协作、共同发展”的合作办学双赢目标。二是规划引领。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与专业技术职称的晋升,不断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学校要求教师根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三年规划和个人实际,制订个人专业发展培训三年规划及年度计划,形成“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熟、在创新中进步”的良好氛围。三是培训联动。坚持学校组织培训和自主参与培训有机结合,开展重自主、讲实效的校本培训,要求教师每学年至少上交一份精心设计的作业,上一堂观摩课,参加一次论坛,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案例等。四是梯队建设。借助(市区、集团校、合作办学)外力带教,校内努力自培

23、的方式,开展师资梯队建设,放大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效应,逐步形成“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能手”老中青教师梯队。通过新教师招聘、中青年教师培养,逐步优化教师结构,努力构建结构相对合理、整体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五是科研管理。以教育教学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组织引导教师开展专题研究与课题研究,以研促教,以研兴校。通过专家引领,使教师在个人教育教学实践和同伴互助中研修、在自我反思中提升,主动实践,努力寻求适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方法。搭建教师教科研交流的平台,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教学研讨以及“杨树教育”论坛、杨树 校刊等多种形式的教师间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全方位打造践行“树

24、人教育”哲学的“树人”好教师,建设好一支学校科研型教师队伍。5.丰富“树人文化”文化管理体现的是人文精神,学校管理者平时要多关注教师的人格信仰、道德追求以及职业操守等精神层面,在学校共同价值观的驱动下,再将“人情化”管理融入“制度化管理”,在“制度”和“文化”的合理平衡中理顺校内关系。笔者认为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相较于校外关系的处理,校内关系的处理更为棘手。面对“90后”“00后”教师,“有规矩不一定成方圆”,用规章制度进行硬性管理,往往不能达成很好的管理效果。而在以“杨树”文化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目标与要求下,上下同心积极践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办学理念,探索“双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25、围绕“品德培养”和“能力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均衡优质提升和教师职业品行、教育能力的提高,夯实“树人教育”哲学指引下的管理文化。(四)法以立本:学校管理系统的运行在学校管理实践过程中,文化管理之“道”比较容易“说在口头”“写在文本”“挂在墙壁”,但是要真正落实到管理层面,凸显学校管理文化,必须借助有形的管理之“法”作为抓手。因此,能提升学校文化管理效能的是承载着学校办学理念、师生共同价38 2024/8研究视野值观的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行为准则。1.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依法完善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激发师生主体参与、创新激励考核制度、建立自我评价制度等方式,全面提升决策能力

26、。学校为加强教育教学制度管理,基于新教改增补修改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疫情防控、教育教学、师德要求、教研组规定”等;对标新时代学校治理要求修订了学校章程,并调整了35项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促进学校依法规范办学。学校还建立并完善与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相匹配的管理机制,理顺学校管理制度,实现学校阶段发展目标。修订学校章程,建立制度“废立改”工作机制,汇编 上海市杨浦初级中学管理制度集。2.开创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坚持推行校务公开,畅通信息公开渠道,学校重大问题由校务会集体商量决策,事关教师的切身利益由学校教代会讨论决定,保障师生和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此,学校进一步健全行政例会制

27、度,遵守议事规则,坚持“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定期召开教代会,让教师参与学校民主化、科学化管理。学校还树立以“以人为本、科研为先、优化管理、和谐发展”办学思想,强化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提升管理者的文化意识,形成管理文化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文化 引领力。3.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学校的管理队伍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决策者和主力军,是落实学校文化管理的核心力量。学校从制度构建、机制完善等方面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着力提升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以高效规范、公平公正的管理获得师生的认同,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推动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五)评估反馈:学校文化发展的循证学校以“发扬 杨树精神,践行 树人

28、教育 哲学”为文化管理内核,在原有三大特色课程(装饰瓷板画、手球、计算机)、三大特色活动(科技、艺术、体育)、三大特色社团(“杨树”广播、心理、绿色环保)的基础上,又开发了“STEM+”系列校本化特色课程、“常见果蔬无土栽培”劳动实践类课程以及“中华鼓韵”“非遗中华刺绣”“剪纸”等艺术类课程,并在上海市手球传统项目基础上又开设了“跆拳道”等体育类课程。学校加强学校特色课程群建设,既完善了课程结构,又围绕课程建设以课堂教学工作为抓手,努力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学校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提升了教师队伍专业水准。事实证明,学校借由文化管理,从课程建设出发,多途径实践,从薄弱校逐步向优质校 转变。三、

29、学校文化管理的实践成效学校所创建的文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文化内涵缺乏诠释、没有从整体上落实、缺乏有效途径等问题;依据初中生现状,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依托学校形成的横纵联合的立体管理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改造,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取得整体性突破,形成了薄弱校内涵发展的实践样本。(一)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杨树”精神,意志力增强,富有社会责任感,人文、科学素养显著提升,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1.学生胸怀家国天下,善于探究,意志力强在学校跨学科主题“人文行走”课程“何为杨树浦”中,学校地理、历史、物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14位教师组成的“人文行走”团队带领学

30、生在“行走”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阅相关文本,进行写作或设计;利用学校“STEM桥梁”课程资源,对杨树浦的某座桥,根据其文化历史调查进行重新设计或改造,以凸显其历史文化风貌;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厚植学生爱国爱家乡的 情怀。2.学生心态积极阳光,体魄健康,兼具人文、科学核心素养近年来,学校学生肥胖率、近视率均保持在合理范围,在区级乃至市级各项比赛中屡获佳绩。其中,392024/8研究视野参加市区级体育赛事得奖人次从2021年的0人次,到2022年5人次,再到2023年的39人次,获奖人数显著增长。近三年,中考各项数据显示,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攀高,文化管理走上内涵发展之路,为四年的强

31、校工程建设画上一个圆满句号。学生核心素养显著提升,参加市区级各项比赛获奖人次从2021年的35人次,到2022年的69人次,再到2023年的87人次,稳步提升。尤其是2022年和2023年,学校参加市区级科技比赛获奖人数打破零的纪录,获奖人数从个位数攀升至两位数。(二)唤醒了教师的教育自觉学校重视队伍建设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重要性,强“杨树”之干,立师德之魂,利用各种资源,搭建各种平台,激发教师的成长内驱力,不断完善师资梯队,努力提升办学水平。1.师德建设成效明显学校党支部着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以人民教育家于漪为师德楷模,积极开展“向于漪老师学习,争做四有好教师”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全体

32、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班主任撰写德育案例、课堂落实学科德育育人等举措,不断增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为学校队伍建设打好坚实的师德基础。根据问卷数据显示,有97.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师德表现、专业水平较以往有明显 提高。2.师能发展稳步上升学校以“杨树”教育教学论坛为抓手,扎实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学校加入区域教研联盟和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教学公开课评优活动,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依托复旦实验集团和“青蓝工程”,通过“借力 带教,校内自培”的方式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起相对合理的教师梯队。根据问卷数据显示,有82%的教师认为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提供学习

33、、培训机会且发展空间较以往有所改善。学校涌现了一批教学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教师,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普遍提升。(三)形成了良好育人共同体四年来,学校从制度管理转型为文化管理,学校在各层面会议上交流发言达十多次,还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社区、家长宣传学校近年来的办学成效,社区、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满意度不断提高。相关问卷显示:教师对学校总体发展情况“非常满意”的达96.4%;家长评价为“很好”和“较好”的达95.2%;学生认为学校各方面“明显改善”的达91.1%。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自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强校工程实验校以来,学校坚持走文化管理之路,在学校内涵发展的各个领域都

34、有了新的增量,呈现向上发展的态势。自从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为学校题写“杨树”二字以来,“杨树”在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中就被明确成为学校的精神和品牌。学校不断对“杨树”的内涵加以诠释,与时俱进地依据核心理念,依托学校文化管理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借助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管理的深度和效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后续,学校将进一步借文化管理之力,做好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力争早日完成薄弱校到优质校的华丽转身。参考文献:1 德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M.译者:甘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3.2 黄楠森.人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3 范进.康德论文化概念 J.哲学动态,1989(9).4 康万栋.文化管理:学校管理的新走向 J.教书育人,2009(35).5 吴建平,张德.试论文化管理的两个理论假说 J.中国软科学,2002(10).6 张东娇.学校文化管理的三种均衡策略 J.人民教育,2023(9).7 张东娇.教学管理文化四维模型及其实践应用 J.中国教育学刊,2013(2).(作者单位:上海市杨浦初级中学,上海,2000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