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空调设计标准规范.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714438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调设计标准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空调设计标准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用中央空调设计规范 1 总则 1.0.1为保证家用(商用)中央空调设计质量,使设计符合安全、合用、经济、卫生和保护环境基本规定,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合用于上海地区新建与扩建居住和公共建筑中,以舒服性规定为主,制冷量在7-80kw家用(商用)中央空调设计。改建工程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1.0.3家用(商用)中央空调设计时,除执行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关于原则、规范规定。 2 术语 2.0.l家用(商用)中央空调   重要用于居住和公共建筑中,以满足舒服性为目,制冷量在7-80kw范畴内,带集中冷热源空调型式。 2.0.2空调风系统   空气经冷热、过滤等解决送回风系统。 3 设计参数 3.1 室外气象参数 3.1.1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一天日平均温度。 3.1.2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 3.1.3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干球温度。 3.1.4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湿球温度。 3.1.5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日平均温度。 3.1.6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冷三个月各月平均风速平均值。 3.1.7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热三个月各月平均风速平均值。 3.1.8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依照本地地理纬度、大气透明度和大气压力,按7月21日太阳赤纬计算拟定。 3.1.9某些重要都市室外气象参数,应按《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中“室外气象参数”采用。 3.2 室内空气质量 3.2.1冬季空调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如下规定:   温度                18- 22℃   人员经常活动范畴内风速      不不不大于0.4m/s   当无辅助热源时,冬季室外空调计算温度采用5℃。 3.2.2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依照房间用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民用建筑重要房间,宜采用16-20℃;   2.辅助房间,不适当低于下列数值:     浴室              25℃     更衣室             23℃     托儿所、幼儿园、医护室     20℃     盥洗室、厕所          12℃     办公用室            16℃ 3.2.3夏季空调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如下规定:    温度            24-28℃    相对湿度不不不大于       65%    人员经常活动范畴内风速   不不不大于0.5m/s 3.2.4空调系统新风量,应不不大于20m3/(h.人)。 3.2.5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应符合《室内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卫生原则》(GB17095)规定,不应不不大于0.15mg/m3。 3.2.6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噪声,传播至住宅重要使用房间噪声级应不不不大于46dB(A)。 4 空气调节 4.l 负荷计算 4.1.1在方案设计阶段,可采用冷负荷指标估算拟定;在初步设计阶段,可采用分项简化计算办法进行,分项内容涉及围护构造、人员、设备、灯光、食物和新风(或渗入风),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护构造负荷项可按经验指标估算拟定;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均应对空调房间或区域进行逐时冷负荷计算。 4.1.2逐时冷负荷计算应按国家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规定进行。 4.1.3空调房间或区域夏季冷负荷,应按各项逐时冷负荷综合最大值拟定。 4.l.4空调系统冷负荷,应依照所服务房间同步使用状况,按各空调房间或区域逐时冷负荷综合最大值拟定。 4.1.5对间歇使用空调房间,在选取空调末端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物蓄热特性形成负荷。 4.1.6对能单独使用空调房间,在选取空调末端设备时,应考虑邻室不使用空调时形成负荷。 4.1.7空调系统冬季热负荷,可参照夏季冷负荷数值,乘上经验系数决定。 4.2 系统设计 4.2.1属下列状况之一时,宜分别设立空调风系统:    1.使用时间不同房间;    2.温度基数规定不同房间;    3.空气中具有异味、油烟或其她有害物质房间;    4.负荷特性相差较大及同步分别需供冷与供热房间或区域。 4.2.2当房间舒服度规定较高时,宜采用各个房间可进行室内温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4.2.3对于舒服度规定较高、人员较长时间逗留场合,应采用保证新风量办法。 4.2.4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变频或具备节能效果变容量控制空调系统;变频设备产生高次谐波强度应符合国家关于原则规定。 4.2.5采用分体多联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一空调系统中,具备需同步分别供冷与供热房间时,宜选取带有热回收、能同步供冷与供热空调系统;    2.同一空调系统规模、制冷剂管道最大长度。设备之间最大高差、运营工况范畴等,应符合设备性能规定;    3.选取设备时,应依照室内外设计温度、制冷剂配管长度。室内外机标称冷热量及该设备技术参数等进行计算修正;    4.空调系统制冷剂管道管径、管材和管道配件应按生产厂技术规定选用,系统自控设备、制冷剂分派器等重要配件,均应由生产厂配套供应。 4.2.6采用水环热泵空调系统时,应符合如下规定:    1.循环水水温直控制在15-35℃;    2.循环水系统冷却设备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决定采用闭式或开式冷却水塔;当采用开式冷却水塔时,宜设立中间换热器,由互相隔离闭式循环水系统与开式冷却水系统构成;    3.辅助热源供热量应依照建筑物冬季白天和夜间负荷特性、系统可回收内区余热等,经热平衡计算拟定。  4.2.7设有排风空调系统,宜设立新风与排风系统热回收装置。 4.2.8空调水管路系统,宜采用闭式循环系统,并应考虑水温度变化引起热膨胀问题。 4.2.9冷却塔选用和设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冷却塔进、出口水温和循环水量,在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条件下,应满足制冷机规定;    2.采用旋转式布水器冷却塔,运营时应有保证冷却塔冷却水量办法;    3.冷却塔应放置在通风条件良好、远离高温和有害气体地方,并应避免漂水和噪声对周边环境影响;    4.应采用阻燃型材料制作冷却塔,符合防火规定。 4.3 空气解决与分布 4.3.l空调系统新风和回风应通过滤解决。 4.3.2空调房间空气分布,应依照室内温度参数、容许风速、噪声原则和空气质量等规定,结合房间特点、内部装修及设备散热等因素综合考虑。 4.3.3高大空间空调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空调负荷必要通过计算拟定;    2.应注意气流组织合理性;当采用侧向送风时,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口同侧下方;当采用双侧送风时,两侧相向气流尚应在生活区或工作区以上搭接;侧向多股平行射流应互相搭接;    3.应尽量减少非空调区向空调区热转移,必要时,应在非空调区设立送排风装置。    4.空调系统夏季送风温差,当送风高度不不不大于5m时,不适当不不大于10℃;当送风高度不不大于5m时,不适当不不大于15℃。 4.3.4空调房间空气循环次数不适当不大于5h-1。 4.3.5送风口出口面风速,应依照风量、射程、送风方式、风口类型、安装高度、室内容许风速和噪声原则等因素拟定。 4.3.6回风口不应设在射流区或人员长时间停留地点;采用侧送风时,宜在送风口同侧;条件容许时,可采用集中回风或走廊回风,但走廊断面风速不适当过大。 4.3.7回风口面吸风速度,宜按表4.3.7选用。 表4.3.7回风口面吸风速度 回风口位置 吸风速度(m/s) 房间上部 4.0-5.0 房间下部 不接近人经常停留地点时  3.0-4.0 接近人经常停留地点时  1.5-2.0 用于走廊回风时 1.0-1.5 5 设备、管道与布置 5.1 普通规定 5.1.1设备及管道材料选取与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原则、条例和上海市政府发布规定。 5.1.2空调和通风系统送、回风、排风管道防火阀及其感温、感烟控制元件设立应按国家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上海市《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执行。 5.2 设备、材料选取 5.2.l应优先选用符合下列条件空调设备:    1.采用环境污染小能源;    2.采用环保型制冷剂;    3.能源运用效率高。 5.2.2风管必要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当采用复合材料风管时,其覆面材料必要为不燃材料,内部绝热材料应为不燃或难燃B1级,且对人体无害材料。 5.2.3矩形风管长边与短边之比不适当不不大于4:1。 5.2.4冷凝水管宜采用U—PVC管。 5.3 设备、管道布置 5.3.1家用中央空调室外机必要放置在通风良好、安全可靠地方,禁止采用钢支架和膨胀螺栓墙体安装。 5.3.2道路两侧建筑物安装空调设备,其托板底面距室外地坪高度不得低于2.5m。 5.3.3空调室外设备出风口(冷、热)气流禁止朝向相邻方门窗,其安装位置距相邻方门窗不得不大于下列距离:    1.制冷额定电功率≤2kw为3m;    2.制冷额定电功率>2kw,且≤5kw为4m;    3.制冷额定电功率>5kw,且≤10kw为5m;    4.制冷额定电功率>10kw,且≤30kw为6m。 5.3.4空调冷凝水管应采用间接排水方式。当凝水盘位于机组内负压区时,冷凝水出水口处必要设立存水弯。 5.3.5空调冷凝6 防腐与保温水水平管道应沿水流方向保持不不大于0.5%坡度。 5.3.6外墙面上空调冷凝水管应有组织地排放。 6.1 防腐 6.1.1所有非镀锌铁件,须在除锈后刷防锈漆二度;非保温者再刷面漆二度。 6.1.2采用木质隔热材料时,该材料应经浸渍沥青防腐。  6.2 保温 6.2.1下列设备与管道应保温:    1.导致冷热量损失部位;    2.产生凝结水部位。 6.2.2设备与管道保温,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温层外表面不得产生凝结水;    2.非闭孔性保温材料外表面应设隔汽层和保护层;    3.管道和支吊架之间,管道穿墙、穿楼板处,应采用防止“冷桥”办法。 6.2.3设备和管道保温应以《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T15586)防结露计算办法为基本,并考虑减少冷、热损失和材料价格因素,结合工程实际应用状况拟定。 6.2.4管道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和难燃材料。 6.2.5穿越防火墙、变形缝两侧各2m范畴内风管保温材料及风管型电加热器先后0.8m范畴内风管保温材料,必要采用非燃材料。 6.2.6制冷剂管道保温,应按厂家施工技术规定进行。 6.2.7使用温度在7-65℃冷热水管保温,当采用难燃型闭孔发泡橡塑时,厚度不得不大于表6.2.7规定。 表6.2.7空调冷热水管橡塑保温最小厚度表 保温厚度mm 27.5  30 32  35 38 41 44   47 室内 ≤DN20 DN25-32 DN40-50 DN70-80 DN100-150  室外 ≤DN32 DN40-50 DN70-80  DN100-125 DN150-200 注:1.仅合用于上海地区;   2.难燃型泡沫橡塑绝热制品性能应符合GB/T17794-1999国标,且20℃时,导热系数λ≤0.040W/( m• K),湿阻因子不不大于800。 6.2.8使用温度在7-65℃冷热水管保温,当采用离心玻璃棉绝热管瓦时,厚度不得不大于表6.2.8规定。 表6.2.8空调冷热水管玻璃棉保温最小厚度 保温厚度mm 30 40 45 50 55 60 室内  ≤DN32 DN40-70 DN80-150  DN200-400 室外 ≤DN32 DN32-40 DN50-70 DN80-125 DN150-200 注:1.仅合用于上海地区;   2.离心玻璃棉绝热制品性能应符合GB/T13350-国标;20℃时,导热系数λ≤0.042W/( m• K),密度为64kg/m3。 7 监测与控制 7.1 普通规定 7.1.1空调系统监测与控制,涉及参数检测、参数和动力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和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等。设计时,应依照功能规定、系统类型和设备运营时间,经技术比较拟定其详细内容。 7.1.2在满足控制功能和指标条件下,应简化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环节。 7.1.3采用自动控制空调系统,应做到系统和管理设计合理,防止运营调节时各并联环路压力失调,其调节机构特性应符合规定。  7.1.4自动控制方式宜采用电动式。 7.1.5设立自动控制空调系统,应具备手动控制功能。 7.2 检测与信号显示 7.2.l空调系统有代表性参数,应在便于观测地点设立检测仪表。 7.2.2对于空调系统下列参数,必要时可设立检测仪表:    1.室内外温度;    2.送回风温度;    3.空气过滤器进出口静压差;    4.水过滤器进出口静压差。 7.2.3空调系统敏感元件和检测元件装设地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内空气温度:应装设在不受局部热源影响、有代表性、空气流通地点;    2.风管内空气温度:应由所控系统工艺规定拟定安装位置,并应符合制造厂关于安装规定;    3.水流、水压和水温检测元件:安装位置及与管路连接应符合制造厂关于规定,并应满足系统规定。 7.2.4空调系统通风机、水泵和电加热器等应设工作状态显示信号。 7.3 调节与控制 7.3.1空调系统调节方式,应依照调节对象特性参数、房间热湿负荷变化特点以及控制参数精度规定等进行选取。 7.3.2空调集中控制系统应涉及如下监控环节:    1.设备启停控制及联锁控制;    2.设备状态监视及故障保护;    3.参数控制和测量;    4.执行器控制;    5.其她。 设计时,应依照系统类型、使用功能规定等,经技术经济比较拟定监控内容。 7.3.3空调系统监控应涉及温度、机组防冻保护控制以及风机运营状态、过滤器状态等环节。设计时,应依照使用规定、系统类型等项经技术经济比较拟定。 7.3.4当水冷式空气冷却器采用变水量控制时,宜由室内温度调节器通过高值或低值选取器进行优先控制,并对加热器进行分程控制;冷水系统宜采用两通阀及变化水泵转速。 7.3.5全年运营空调系统。在满足室内参数和节能规定状况下,宜采用变构造多工况控制系统。工况转换宜采用手动方式。 7.3.6位于冬季有冻结也许地区新风或空调机组,应对水盘管加设防冻保护控制。 7.3.7空调及通风系统宜采用独立电源回路。 7.3.8空调系统电加热器应与送风机联锁,送风机应有延时关闭功能,并应设无风断电保护。设立电加热器金属风管应接地。  7.3.9自动调节间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两通阀,宜采用等比例特性;    2.水三通阀,宜采用抛物线特性或线性特性;    3.调节阀进出口压差,应符合制造厂关于规定,且应对调节阀流通能力及孔径进行选取计算。 8 消声和隔振 8.1 普通规定 8.1.1空调系统消声和隔振设计,应依照使用规定、噪声和振动频率特性及传播方式,综合考虑拟定。 8.1.2空调系统产生噪声,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边环境噪声级,应符合国家现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和《都市区域环境噪声原则》(GB10070-88)等关于规定。 8.1.3空调系统产生振动,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边环境振动级,应符合国家现行《都市区域环境振动原则》(GB10070-88)等关于规定。 8.1.4在选取设备和进行系统设计时,应采用下列减少声源噪声办法:    1.应选用高效率、低噪声设备;    2.系统风量一定期,所选风机风压安全系数不适当过大;    3.通风机与电动机宜采用直联传动;    4.通风机进出口处管道不适当急剧转弯;    5.必要时,弯头和三通支管等处,应装设导流叶片;     6.宜少装或不装调节阀,必要时,规定严房间应在阀后设消声支管或消声风口。 8.1.5有消声规定通风和空调系统,其风管内风速,宜按表8.1.5选用。 表8.1.5风管内风速(m/s) 室内容许噪声dB(A) 主管风速 支管风速 出风口风速(散流器后) 25-35  ≤2 ≤1.6 ≤0.8 ≤40 3.0  ≤2.4 ≤1.2 ≤45 ≤4.0   ≤3.2  ≤1.6 ≤50  ≤5.0 ≤4.0  ≤2.0 ≤55 ≤6.0   ≤4.8   ≤2.4 ≤60 ≤7.0  ≤5.6 ≤2.8 8.1.6空调机房位置,不适当接近有较高隔振和消声规定房间;当必要接近时,应采用必要隔声、隔振、消声和吸声办法。 8.1.7消声解决后风管,不适当穿过高噪声房间;噪声高风管,不适当穿过噪声规定低房间。当必要穿过时,应采用隔声办法。 8.2 消声和隔声 8.2.1空调设备声功率级,宜采用实测数值;当无实测数值时,可通过计算拟定。 8.2.2通风和空调系统产生噪声,当自然衰减不能达到容许噪声原则时,应设立消声器或采用其他消声办法。 8.2.3选取消声器时,应依照系统所需消声量、噪声源频率特性和消声器声学性能及空气动力特性等因素,分别采用阻性、抗性或阻抗复合型消声器。 8.2.4消声器宜布置在接近机房气流稳定管段上,距风机出人口、弯头。三通等要有一定距离,普通规定不不大于4-5倍风管直径或当量直径;当消声器直接布置在机房内时,消声器、检查门及消声后风管,应具备良好隔声能力;必要时,也可在总管和支管上分段设立。  8.2.5机房应依照邻近房间或建筑物容许噪声原则,采用相应隔声办法;当机房接近有较高消声规定房间,机房门窗应采用隔声门窗。 8.2.6管道穿过机房围护构造处,其孔洞四周缝隙,应使用弹性材料填充密实。 8.2.7进、出风口与风管之间连接,应设立恰当长度扩散管,避免突扩或突缩风管产生。 8.3 隔振 8.3.1当通风、空调和制冷装置振动靠自然衰减不能达到容许限度时,应设立隔振器或采用其他隔振办法。 8.3.2当设备运转不大于或等于 1500r/min时,宜选用弹簧减振器;设备转速不不大于 1500r/min时,宜选用橡胶等弹性材料隔振垫块或橡胶隔振器。 8.3.3选取弹簧隔振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备运转频率与弹簧隔振器垂直方向自振频率之比,应不不大于或等于2.5;    2.弹簧隔振器承受载荷,不应超过容许工作载荷;    3.当共振振幅较大时,宜与阻尼大材料联合使用;    4.弹簧隔振器与基本之间宜加一定厚度弹性隔振垫。 8.3.4选取橡胶隔振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考虑环境温度对隔振器压缩变形量影响;    2.计算压缩变形量宜按制造厂提供极限压缩量1/3-1/2采用;    3.设备运转频率与橡胶隔振器垂直方向自振频率之比,应不不大于或等于2.5;     4.橡胶隔振器承受载荷,不应超过容许工作载荷;    5.橡胶隔振器与基本之间宜加一定厚度弹性隔振垫。 8.3.5通风机和空调机组进出口,宜采用软管连接;制冷机进出口,宜采用可曲橡胶接头连接。 8.3.6管道支吊架宜采用弹性支吊架。 人与人之间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确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尽在秤杆上可以看出;人心大小,胸怀宽窄,拨一拨秤砣全然知晓。   人与人之间距离,不可太近。   与人太近了,经常看人不清。一种人既有长处,也有缺陷,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是也。初识时,走得太近就会模糊了局限性,宠之;时间久了,原本美丽之处也成了瑕疵,嫌之。   与人太近了,便随手可得,有时得物,据为己有,太过贪财;有时得人,为己所用,也许贪色。贪财也好,贪色亦罢,都是一种贪心。   与人太近了,最可悲就是会把自己丢在别人身上,找不到自己影子,忘了回家路。   这世上,主线没有零距离人际关系,由于人总是有一份自私,人与人之间太近距离,易滋生事端,恩怨相随。因此,人与人相处太近了,便徐徐相远。   人与人之间距离也不可太远。   太远了,就像放飞风筝,过高断线。   太远了,就像南徙大雁,失群哀鸣。   太远了,就像失联旅人,形单影只。   人与人之间距离,有时,先远后近;有时,先近后远。这每次变化之中,总是有一种难以忘掉故事或者一段难以割舍情。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距离,突然间近了,其实还是远;突然间远了,必定是伤了谁。   人与人之间距离,如果是一份信笺,那是怀念;如果是一种微笑,那是宽容;如果是一句问候,那是情谊;如果是一次付出,那是责任。这样距离,即便是远,但也很近。   最怕,人与人之间距离就是一句失真谗言,一种不屑眼神,一叠诱人纸币,或者是一条无法逾越深谷。这样距离,即便是近,但也很远。   人与人之间最美距离,就是不远不近,远中有近,近中有远,远而不离开,近而不相丢。   太远距离,只需要一份宽容,就不会走得太远而行同陌人;太近距离,只需要一份自尊,就不会走得太近而丢了自己。不远不近距离,多像一朵艳丽花,一首悦耳歌,一首优美诗。   人生路上,每个人相遇、相识,都是一份缘,咱们都是互相之间不可或缺伴。 人与人之间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确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尽在秤杆上可以看出;人心大小,胸怀宽窄,拨一拨秤砣全然知晓。   人与人之间距离,不可太近。   与人太近了,经常看人不清。一种人既有长处,也有缺陷,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是也。初识时,走得太近就会模糊了局限性,宠之;时间久了,原本美丽之处也成了瑕疵,嫌之。   与人太近了,便随手可得,有时得物,据为己有,太过贪财;有时得人,为己所用,也许贪色。贪财也好,贪色亦罢,都是一种贪心。   与人太近了,最可悲就是会把自己丢在别人身上,找不到自己影子,忘了回家路。   这世上,主线没有零距离人际关系,由于人总是有一份自私,人与人之间太近距离,易滋生事端,恩怨相随。因此,人与人相处太近了,便徐徐相远。   人与人之间距离也不可太远。   太远了,就像放飞风筝,过高断线。   太远了,就像南徙大雁,失群哀鸣。   太远了,就像失联旅人,形单影只。   人与人之间距离,有时,先远后近;有时,先近后远。这每次变化之中,总是有一种难以忘掉故事或者一段难以割舍情。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距离,突然间近了,其实还是远;突然间远了,必定是伤了谁。   人与人之间距离,如果是一份信笺,那是怀念;如果是一种微笑,那是宽容;如果是一句问候,那是情谊;如果是一次付出,那是责任。这样距离,即便是远,但也很近。   最怕,人与人之间距离就是一句失真谗言,一种不屑眼神,一叠诱人纸币,或者是一条无法逾越深谷。这样距离,即便是近,但也很远。   人与人之间最美距离,就是不远不近,远中有近,近中有远,远而不离开,近而不相丢。   太远距离,只需要一份宽容,就不会走得太远而行同陌人;太近距离,只需要一份自尊,就不会走得太近而丢了自己。不远不近距离,多像一朵艳丽花,一首悦耳歌,一首优美诗。   人生路上,每个人相遇、相识,都是一份缘,咱们都是互相之间不可或缺伴。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