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史互证视域下晚清驻藏大臣的咏藏诗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00594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史互证视域下晚清驻藏大臣的咏藏诗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史互证视域下晚清驻藏大臣的咏藏诗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史互证视域下晚清驻藏大臣的咏藏诗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史互证视域下晚清驻藏大臣的咏藏诗探析杨茜雯刘 波(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摘要清代中央王朝对西藏的统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西藏地方与中央王朝往来频繁,良好密切的民族关系促进了咏藏诗的繁荣。驻藏大臣作为清廷派往西藏的“最高行政长官”,长年累月驻扎在西藏,切身感受着西藏的山川美景、风土人情。晚清时期的瑞元、斌良、有泰、联豫等驻藏大臣将边地风情写进了自己的汉文诗歌里,一方面其文学创作完善了中国文学的地理版图,另一方面其咏藏诗又是晚清社会历史的反映,对研究晚清西藏多元主体的互动、多民族的交流等具有存史、补史的作用。关键词驻藏大臣;晚清;咏藏诗:文史互证DOI:10.162

2、49/ki.1005-5738.2024.01.013中图分类号 I207.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5738(2024)01-101-009收稿日期:2023-11-05基金项目:2023年度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高层次项目激励性资助专项“晚清驻藏大臣的文学创作及其价值研究(1876-1912)”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23SJL09YB第一作者简介:杨茜雯(2002-),女,土家族,四川达州人,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数据根据丁实存著、黄维忠编校 清代驻藏大臣考 的统计,并核查 清实录 廓尔喀奏议末册驻藏大臣表 四

3、川通志国朝驻藏大臣题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民族事务类”(胶片第58号)、钱实甫编 清代职官年表 等资料补正统计而来。驻藏大臣是清中央政府在充分吸取元、明两朝治理西藏经验基础上,围绕西藏政治局势变化并结合自身的发展而设立的官职,“全称 钦差驻藏办事大臣,又称 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1驻藏大臣在中央与地方互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驻藏大臣的地位和职权是“总揽事权,主持藏政”,其地位和职权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监督藏政时期(雍正五年至乾隆十五年)、与达赖喇嘛共理藏政时期(乾隆十六年至乾隆五十八年)、主持藏政时期(乾隆五十八年至宣统三年)。2从雍正五年到宣统三年(1

4、7271911)这 185 年间,清廷派往西藏的大臣共计 173 人次,3减去因各种原因未能任职及重复任职者,实际抵藏履职的驻藏大臣共计为 115人,其中晚清时期(18401912)实际抵藏履职的驻藏大臣有53人。驻藏大臣以满族居多,少量蒙古族人,直到晚清末期才有汉族如张荫棠、赵尔丰、温宗尧等为驻藏大臣。有关驻藏大臣的研究长期集中在政治史层面。如关于晚清驻藏大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硕、有泰、张荫棠和联豫等人的研究。其中对文硕的研究多与其抗英事迹相关4,对有泰的研究多与其对英妥协有关5,对联豫的研究多与西藏新政有关6,对张荫棠的研究多与西藏新政及其离藏原因有关7,对赵尔丰的研究多与其治边思想有

5、关。8这些研究都是从驻藏大臣在藏活动、治藏理边及历史作用等角度切入的。驻藏大臣除了奏牍,在处理公事之余还会进行文学创作,“咏藏诗”即其中一大宗。咏藏诗指吟咏藏地山川风光、民俗风情和描述藏汉民族交往、中央政府对藏治理的诗篇。9咏藏诗自唐代出现以来,至清代已很丰富。不过就目前所见的文献来看,关于咏藏诗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而就驻藏大臣来说,“有清一代,咏藏诗传世的驻藏大臣,主要有雍乾时期的和琳、松筠、和瑛,嘉道时期的文干、瑞元、斌良、崇恩,以及光宣时期的有泰、联豫,共计创作咏藏诗1200余首,约占目前所见清代咏藏诗的60%。”10在既有的驻藏大臣的研究中,探讨驻藏大臣文学创作的成果总体还很少。目前主

6、要从整体视角分析有清一代咏藏诗或驻藏大臣的文学书写,讨论其文学创作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少数研究挖掘了其中的历史文献和政治文化价值,而专注从晚清时期着手研讨驻藏大臣文学创作的几乎没有。晚清时期中央王朝的统治开始衰微,随着光绪年间西藏遭遇的外侵程度加深,清政府在西藏涉外事务的处置上不力,驻藏大臣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势。时局的变化、艰辛的生活环境、多元主体的处境与心境,在晚清驻藏大臣的文学创作中都有反映。晚清驻藏大臣中文学创作较为集中的主要为瑞元(1794-1853)、斌良(1784-1847)、有泰(1844-1910)、联豫(生卒年不详,最后一任驻藏大臣)。斌良著有 抱冲斋诗集、瑞元著

7、有 少梅诗钞、联豫著有 联豫驻藏奏稿(其中附录有 炉边谣 等诗歌)、有泰著有 有泰日记(其中颇多关涉文学的记述)。其中斌良、瑞元、联豫是满族,有泰是蒙古族(见表1),他们的涉藏汉语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多民族文学交流交融的体现。他们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都反映了中央、西藏地方及驻藏大臣等多元历史主体的活动与互动关系。这些传统官方文献以外的诗文作品,不仅能为晚清治藏、汉藏交往等提供丰富的资料,以此窥探晚清驻藏大臣视野下广阔的社会空间,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也展示了晚清驻藏大臣的人物特性,是他们个人生活、心灵感受的写照。故而在晚清驻藏大臣汉文文献“至为零乱”的状态中搜集整理其文学作品,既有文学的

8、意义,也有史料的价值。本文即以上述晚清驻藏大臣的咏藏诗为例,做一梳理探讨。一、道光时期的咏藏诗:高原民俗风物的图景展示在驻藏大臣之前,因为道路险峻,路程太远,鲜有人涉足西藏,他们所创作的关于西藏的诗歌大都是作者凭借经验的想象,往往缺少了真实体验和深度描写。还有一部分作者的确到过西藏,但也因为在西藏的时间短,其咏藏诗大多也只是停留在描写西藏山水风景、人文景观的表面。相比之下,驻藏大臣在西藏驻扎时间长,因此对西藏的山川风景、人文风景往往有着切身的感受。目前流传于世的道光时期驻藏大臣所创作的咏藏诗主要有瑞元、斌良的作品。(一)驻藏大臣对高原自然风景的描绘瑞元号少梅,满正黄旗,道光年间的举人,道光二十

9、四年被命为驻藏大臣,为期近两年。驻藏前曾在福建做布政使,在此期间瑞元的诗歌风格多以清丽为主。不过任驻藏大臣后,瑞元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瑞元在 少梅诗抄 里所著的一系列诗 寒晖寒云寒山寒涧寒木寒参见:王晓云.清代咏藏诗的文学史意义以驻藏大臣诗为对象的考察J.西藏研究,2023(3);王晓云.雪封叠磴迥难攀,万里赴边使命坚清代驻藏大臣藏事诗的政治文化意义J.中国藏学,2023(1);王晓云.驻藏大臣衙门的文学活动与清代咏藏诗J.西藏研究,2022(1);严寅春.论和瑛 西藏赋 对汉大赋的突破与超越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严寅春.论驻藏大臣和瑛的大一统思想

10、以西藏诗为中心J.关东学刊,2016(9);严寅春.煌煌巨制 赋中珍品论 西藏赋 的文学价值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1(1);池万兴.赋海奇葩 西藏方志论 西藏赋 的文献价值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期)102墟寒寺寒鹤寒雁寒鸦 等,展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雪域高原风景。寒晖:满拟负朝暄,依稀冷日存。阳光刚可爱,云翳互相吞。著地寒无色,浮空澹有痕。此时谁曝背,不羡向阳门。11如 寒山:爱此山如睡,惟将瘦石留。草衰峯露骨,云重雪蒙头。落木萧萧下,寒泉细细流,更怀西塞路,冰岭徃来游。12这些诗都展现

11、了高原终年严寒的气候,但是在如此恶劣的气候之下,诗人还是保持着独立自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再如 行阿南多山:怪石立当道,一重高一重。白封孤嶂雪,青秀万山松。野涧团沙雁,瀑泉飞玉龙。敲诗忘路险,侧听夕阳钟。13阿南多指的是西藏昌都市边坝县阿南多村,在很多咏藏诗中都有提及。瑞元在该诗歌中描绘了冬天的阿南多山,高山与雪景构成了一幅具有浓浓高原特色的风景图。除了瑞元,斌良笔下也有不少关于雪域高原风光的描写。斌良,字备卿,室名抱冲斋,满洲正红旗。斌良出身世家,博学好文,诗作颇有“日记体”特征。斌良的传世诗集 抱冲斋诗集 中有诸多纪程诗,藏卫奉使集 五卷即其中的一部分,记录了斌良从出都,历春夏秋三季抵达

12、拉萨,入藏途中的所见所闻,作诗402首。14斌良的咏藏诗,大多都是写入藏途中风光的,如 巴贡山写望:六月风光腊月同,晴空猎猎响长风。峰尖立马神先王,暖翠浮峦万壑通。15巴贡山在昌都市察雅县境内,是入藏途中必须经过的一座山,诗人描绘了巴贡山的地形陡峭,以及气候的非同寻常。“六月”本是夏季,但在昌都地区却同冬季,可见高原气候与内地气候的巨大差异。地理与气候是人到达异地时的第一感受,两位驻藏大臣都不约而同对比地进行了描写。高原气候寒冷,但在斌良眼中,这里景色壮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万千景象的赞叹之情。相类似的诗歌还有 阿南多山中晓发:白露泫如雨,侵晨草木薰。峰尖青玉矗,水带碧罗纹。秋气迎人爽,

13、滩卢触石闻。天开好图画,一幅李将军。16关于阿南多山,林儁曾在其 由藏归程记 中就曾用散文记录了这一带的秀丽风光,斌良则是用更简洁凝练的诗歌语言描写了阿南多的美景。斌良还有诗 硕板多道中,奇石幔岩,溪流澄沏,风景甚佳,蛮人不知玩赏,骚客亦鲜经行,赋此惜之:双峰对峙夹澄溪,荟翳林峦半在西。滉漾水心涵藻秀,岈石齿截云齐。蛮花倒影波俱活,犵鸟啼烟听欲17江达道中:插天峭壁耸孱颜,林木丛生石缝间。不负蛮荒行万里,中华无此好河山。18姓名瑞元斌良有泰联豫联豫职衔帮办大臣办事大臣办事大臣帮办大臣办事大臣上谕任免期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庚寅至二十六年四月庚戌(1844.7.9-1846.5.20)道光二十六年十二

14、月庚午至二十七年十一月(1847.2.4-1847.11)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己未至三十二年十月癸未(1902.12.2-1906.12.5)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壬辰至三十二年十月癸未(1905.4.23-1906.12.5)光绪三十二年十月癸未至民国元年六月(1906.12.5-1912)实际任卸期同上 谕 任 免 期道光二十七年七月抵藏,十月十九日因病出缺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抵藏,二十六日接任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二日抵藏民国元年六年出藏返京旗籍满正黄满正红蒙正黄满正黄满正黄表1 晚清驻藏大臣瑞元、斌良、有泰、联豫身份一览表注:根据 宣宗实录 卷四五、卷四二八、卷四三七,德宗实录 卷五七、卷

15、五四三、卷五六五整理。杨茜雯,刘波:文史互证视域下晚清驻藏大臣的咏藏诗探析 103入藏路途险要,但斌良却用清丽的笔调在这些诗歌里描绘了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可爱美景。总的来说,瑞元、斌良关于青藏高原的风光描绘,所用的词藻是“爱”“青秀”“爽”“好”等,表现了驻藏大臣们积极乐观的情绪以及对国家山川风物的欣赏赞美。(二)驻藏大臣对高原人文风景的描绘除了地理环境自然风光,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也进入了驻藏大臣们好奇的眼睛,流注于笔端。在交通方面,溜索、牛皮船给驻藏大臣留下了深刻印象。如瑞元在 拉萨形势二十韵 中“绳桥历历悬”句,诗人自注:“土人以绳系两岸,中穿竹筒,每遇人渡河,将绳斜侧,人执竹筒顺势而

16、下,即可登彼岸,谓之溜筒。”瑞元在另一首诗中也写到“遍山是石行须杖,隔水无桥渡用绳。”19可见当地以溜索为交通工具。这是西藏及横断山脉地区传统的交通方式之一,与地理地貌紧密相关,是当地人因地制宜想出来的简洁便利的交通方式。此外,牛皮船也颇有特色,如瑞元的诗 坐牛皮船渡后藏河,其诗中曰:乘槎渡过小西天,疑是星河汇此川。一样江南好风景,青山绿水挽皮船。20牦牛是雪域高原特有的家畜,是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可谓浑身是宝,牦牛奶、牦牛毛、牦牛皮都大有用处。从诗中可知牛皮就可以制作船,这与内地的木船、竹筏、胶皮船等有较大区别,也是高原因地制宜的结晶。在饮食民俗方面,西藏地处高原地区,气候与中原地区

17、大相径庭,中原地区以农耕文化为主,青藏高原地区以游牧文化为主,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民风民俗相异,在饮食上也表现出差别。如瑞元诗沾羌 云:人人居醉乡,言饮青稞酒。满街悬青帘,一文沽一斗。蛮家无贵贱,行坐不离口。引动赏秋心,杖头钱正有。玉壶买春来,相将邀吾友。尝之淡且酸,朦腑防不受21这首词记录了藏族人喜喝青稞酒的习俗,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西藏青稞酒铺的“青帘”习俗,亦可以对晚清西藏青稞酒的价格、味道等有一定的了解,诗歌同时也表现了自己作为外来者的不适应。而青稞作为高原的特色农作物,根据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研究,确实也是藏族与他族的一个区分边界。22斌良的诗 昂地即目 也记录了当地以粪便为燃料的风

18、俗:町畦界画衲衣匀,秔陇香风绕四邻。遍岭乌银谁解属,马通翻拾代蒸薪。23诗后自注:“昂地山中产煤,蛮人不知属用,皆以牛马粪烧火煮食。”这种风俗在西藏以及各省涉藏地区一直持续到现在。在民俗节日方面,西藏过年的情景也在驻藏大臣的笔下展现。如瑞元的 除夜述怀四律,详细记录了藏族同胞们在除夕“跳布札”的风俗:蛮疆风俗最生新,布札跳来斗转寅。冈洞声声驱鬼祟,巴陵燄燄降天神,感恩。24瑞元在文中注释道:“除夕众喇嘛妆,诸天神佛旋转诵经。巴陵者以酥油和麯为之,同四尺用火懋烧。”“跳布札”是喇嘛装扮成神佛或者魔鬼等,诵着经跳着舞,目的是驱除邪气。瑞元在 看蛮家过年 中还写道:其一:云箫月斧庆新年,僧俗衣冠列坐

19、前。远近朝山争拜佛,果然乐土是西天。其二:众番领宴最高楼,举石飞绳技艺优。更爱家家齐逐疫,通宵炮火散春愁。25诗人自注道:“元旦布达拉唱番歌,舞童跳月斧”“后藏番民作飞绳戏,又举重石角胜”26这些诗歌记录了晚清时期藏族同胞们的年俗,既有宗教气息,又混杂着高超的民间技艺和热闹的灯火表演等内容,为晚清的诗歌内容增添了独特的边地风情。在宗教方面,佛教从松赞干布时期开始大量、正式地引入青藏高原地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佛教结合西藏本土的社会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佛教在西藏的影响极大,与西藏的政治、经济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

20、期)104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由于宗教信仰在藏族同胞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其也是晚清驻藏大臣诗歌里重要的描写对象。如瑞元长律 拉萨形势二十韵:错落排僧寺,丰饶聚市廛。香飘经梵远,风动塔铃圆。根蒂推前辈,昙云拥少年。迭兴三藏法,广结四方缘。宇内无双地,人间第一仙。番蛮争佞佛,男妇喜谈禅。隆宠恩荣重,皈依礼貌虔。唐封名号载,苗裔版图编27这首诗将人文历史结合,一方面描绘了西藏百姓信佛的现象,一方面追溯了西藏与中原由来已久的友好关系。对当地百姓信教的实质、宝刹寺庙的风景都作了一定的描绘。瑞元还有一首诗专门描写僧侣的 喇嘛篇:十万僧称无上士,皈依善果各殷殷。佛从唐宋

21、元明重,教有黄红黑白分28瑞元用短短一首诗将佛教的教派、历史等作了全面交代。此外瑞元还有 布达拉 等诗歌对西藏的寺庙、僧侣、藏族同胞们的信教状况做了描写,为晚清诗歌增添了神秘的宗教信仰色彩。总体而言,道光时期驻藏大臣的咏藏诗对西藏的风光、习俗、信仰有较全面的描绘,他们绘制了一幅具有浓浓雪域高原特色、涵盖晚清时期西藏自然、人文的风景图像。二、光绪时期的咏藏诗:时代悲剧下的个人化体验与书写(一)晚清驻藏大臣有泰政论处境与生活书写光绪时期,驻藏大臣的治藏环境日益恶化。一来,朝廷对驻藏大臣不复盛世时那样重视选拔人才,任用较为草率。不少官员把派往西藏“视同远谪”,故而少有人想去,如光绪二十九年,桂霖受命

22、任驻藏帮办大臣,却始终迁延于成都,最终清廷以眼疾为由取消其入藏资格,而从未入藏的桂霖请改帮办大臣驻扎察木多的建议却得到清廷的认可。二来,中央政府给予的经费支持十分有限,这使得驻藏大臣“权势远不如督抚,而所入至菲,又不足以资肆应”,钱财多需从四川筹措,还被克扣,在“朝廷之不欲事事”的情况下,驻藏大臣“故尤乐於无为”29不过也有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如凤全(满族镶黄旗,光绪三十年四月乙卯至三十一年三月初一日,即1904.5.21-1905.4.5任驻藏大臣),他恪尽职守,却在巴塘之乱中被杀害,只因为其进行的改革触动了地方土司和寺庙的利益,他的夫人听闻凤全的死讯,自沉成都荷花池为夫殉节。有泰听闻颇

23、为感叹,在日记中记载:“闻凤威愍公入祠后,夫人季云赴荷花池尽节,后见讣闻,送礼吊之。见成都日报 载,夫人刻砖赴池怀之,后捞得。诗云:嫁凤功成了,琵琶永不弹。乘鲸从此去,冷落菊花园。”30凤全竭力治边却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这样的环境让有泰对政治功业不甚有信心。“1904年2月,有泰经过一年多的路途盘桓到达拉萨。作为朝廷钦命的驻藏大臣,毕竟身负重任,尽管他一路延误,逡巡不前,可通过半年多的路途观察,以及与大批涉藏官员的交往,对藏政有一个基本的判断。”31有泰到达驻地后,与其随员的唱和,在 有泰日记 中有所记录。光绪三十年(1904)二月二十一日,有泰作了一首 登楼:“登楼望原野,雷雪绕诸峰。绿柳垂

24、千缕,白云生万重。人虽辨清浊,天竟浑春冬。借问庞然客,何追莲社踪。因听西院笑语喧哗,当命童持往请诸君和之,遂笑声顿止。余谓韵颇难押,恐急得要哭矣,诸君皆为之莞尔。”32从该记载可看出有泰与随员进行唱和的气氛轻松融洽。当时英国在精心策划下已越过边界大举进攻西藏,但有泰还搁于个人生活,诗词唱和。学界对有泰应对英国侵略批评较多,作为驻藏大臣面临侵略不亲临一线指挥,缺少政治才干。此外,有泰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态度不明,如有泰代表朝廷在罗布林卡与十三世达赖喇嘛会面时,他的日记中记载:“达赖座稍高,面东,余面北,均矮座”。33这显然不符合中央在地方应有的地位,有泰却不以为然。有泰的这些行为,“助长了

25、当时一些僧俗官员轻慢大臣、蔑视朝廷、游移于英人与清朝之间的分离倾向。”34这也是当时朝廷识人不明的表现。杨茜雯,刘波:文史互证视域下晚清驻藏大臣的咏藏诗探析 105有泰在其日记中说自己写过不少诗,但在 有泰日记 中能看到的只有两首。其中一首是他在西藏发生政治变乱,十三世达赖喇嘛出走,他所写的讽刺诗:柳下河喇嘛,愚师避祸去。只在此山外,云飞不知处。35有泰在日记里所记录的这首讽刺诗歌,印证了历史上达赖与升泰、有泰、联豫几位驻藏大臣的势不两立,包含了他对这些官员的个人看法,也透露出有泰评判人物的是非观念。但是达赖是否就是有泰所说的为“避祸”而出逃呢?这里我们可以梳理史书中关于十三世达赖喇嘛“出逃”

26、的原委,来了解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以及驻藏大臣在其中的作用。十三世达赖作为西藏最高的政教首领,刚亲政的时候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 藏印条约藏印续约 等丧权辱国条约损伤了中国西藏的地方权益。清政府批准驻藏大臣升泰的奏请设立洋务公所,旨在控制部分西藏官员并集中政务决策权,削弱达赖的权力,也导致了他对以驻藏大臣升泰为首等人的不满,以致力于在以后双方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过程中不断发生冲突。1903年12月,英国第二次进攻西藏,达赖带领西藏军民奋勇抗英,而清政府则一味地妥协投降,驻藏大臣有泰昏聩无能,不仅不支持西藏军民的抗英斗争,反而采取消极态度,对西藏军民处处发难,由此加重了达赖与驻藏官员的矛盾。西藏军民最

27、后以敌多我少败给了英国,达赖为了维护西藏地方政教权益,无奈之下出走内地,先北上库伦再辗转去北京面见圣上。此次出走也就是被描述的“仓皇出逃、投奔沙俄”。正是因为达赖出走并未向有泰报告,有泰怀恨在心,将拉萨沦陷的责任推卸在达赖一人身上,上书清廷,清廷在没有查明事情原委的情况下草率褫革达赖名号,该不明智的举措导致藏、蒙等族民众强烈不满。为了平息众怒,清政府即时做了补救措施,在1906年又恢复了达赖喇嘛的名号,与此同时,有泰等贪劣误国的驻藏官员被革职查办。有泰驻藏期间政绩被人诟病,却以个人视角记录了广大的西藏社会空间,也表现了西藏社会各族关系的一些缩影。如 有泰日记 中记录了有泰娶藏女的文字:“午后登

28、楼,忽不见娥珠,乃化臣带去,改为汉边衣服,系绛片棉袄、绛片棉坎肩,不枉番女,大有喇嘛形景,一笑。”36有泰的跨族通婚及藏女的打扮,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体现。晚清藏族聚居地区有很多女子愿意嫁给驻藏的官员,也愿意嫁给汉人。因为“番族生子,被喇嘛寺通令个个当喇嘛,汉人在此,势力最强,一娶蛮家女子,蛮子可永不当喇嘛差使,使番人乐意与汉人结婚”37有泰一例即当时族群互动的一个缩影。有泰颇富文艺才华和情调,却不是一个称职的驻藏大臣。随后张荫棠接任驻藏大臣,张荫棠力图革新,但其一系列治藏措施未及落实就被调走,由联豫来接任驻藏大臣。(二)清末驻藏大臣联豫的藏地书写联豫是清朝的最后一位驻藏大臣。他写了 炉边谣炉边

29、月炉边水炉边风炉边雪炉边路 等几首咏藏诗。“炉”指的是当时的打箭炉,即今康定地区。晚清驻藏大臣多从四川和贵州官员中选派,而入藏的路线也多经过四川。这一组诗是作者由康定入藏期间在该地临时居住期间的创作。例如 炉边月:炉边月光明,都被烟尘没。怕向人间照离别,不在水面与天心,偶然一露山之缺。我来炉边廿日余,未见明月临前涂。天阴云黑大风起,嫦娥欲出难再呼,几回把酒空踯躅。38在这首诗里,诗人用康定恶劣的天气衬托自己踌躇郁闷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联豫在 炉边水 里对藏族女性的劳动“背水”作了描绘:炉边水,不在炉城里,不用男子用妇人,背运去城数十里。河水杀牛牛血腥,背来泉水清且冷。妇人有力竟如虎,百一背

30、争相倾。莫相争,汲泉有歌君且听。39(:此处缺一字。或为“斤”字。)联豫是满族人,在满族社会里,传统女性的形象大都是柔弱的,日常生活中的重活也是男性承担。但在康定,去河边背水这样的重活却是由女性承担,诗中的藏族女性体魄健壮,大方率真,独具特色。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期)106再如 炉边雪:炉边雪,一年无时绝;七月飞花四月歇。雪未消时几尺深,雪消没胫脚跟裂。我今方欲向天西,风雪漫天冻马摔。北人不畏风霜苦,但愁病体难支持;难支持,何日抵乌斯?40诗人描绘了当地苦寒的极端气候,担心自己的病体是否能成功抵达乌斯藏。“乌斯藏”即藏文“”的音译,“乌斯”也被译作“乌思”,藏

31、语中“卫”的读音即为“乌思”,“乌思藏”其实就是“卫藏”,从这些音译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藏文化交融的痕迹。从联豫的诗中我们读出了其对家乡的思念、对未来的惆怅与茫然,这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不过联豫驻藏期间也是奋发有为的。他为发展西藏农业,派人到四川速购秧苗;派藏族子弟20名到四川学习工艺;兴办邮电、修筑道路,加强西藏与内地的交通;设立译书局,将汉文书籍如 圣谕广训 等译为藏文传播41,加强汉藏文化交流。只是联豫作为清王朝派往西藏的行政长官,正逢王朝的统治走向末路,国家满目疮痍,其职权已大不如前。在联豫驻藏期间,嘎朗第巴头人多次带领波密地方势力抢掠商行,藏族同胞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西藏

32、地方政府多次出兵都无法平复。联豫一方面为了重振中央王朝在西藏的权威,一方面为了平定波密地区的动乱,于光绪三十四年奏请调四川候补道钟颖为协统,由其领川兵入藏。宣统元年三月,清廷批准了联豫的申请。宣统二年春,钟颖率川军抵达西藏地方,联豫发动了波密之役。但钟颖在战役中屡次失败,导致了联豫与钟颖关系的逐渐恶化。联豫将川军协统钟颖的领军权移交到罗长裿的手中,但是罗长裿在川军中的威望不及钟颖,且随意更换驻藏川军各级长官的举措,使越来越多的川军加入了民间组织哥老会中。而钱粮军资多依赖四川供给,四川又多有克扣。联豫的奏折中写道:“奴才商之四川督臣赵尔巽以光绪三十四年拨款银五十万两,作为商埠开办经费,以宣统元年

33、拨银五十万两,作为练兵开办经费,以后通计每年兵饷官薪学务警务劝工查矿一切要,只此政常年经费五十万两,实属不敷甚巨。”42可见经费缺口很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如此窘境,波密之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重振了驻藏大臣的权力,也平复了波密之乱,但犹如 辛壬春秋 西藏篇 所云:“联豫为军机大臣那桐之戚,为人小有才,不知大体。”43,联豫在大局上并未考虑周全,波密之役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时期西藏地方的局势动荡。44即便如此,联豫还是在西藏苦苦坚守了六年,等归家之日却发现早已“改朝换代”,而他也成了清王朝的“遗民”,最后不知所终。总体而言,晚清末年,驻藏大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特别是光绪二年(1876年)

34、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 烟台条约 允许外人入藏游历、“探访路程”后,清朝政府苟延残喘,媚外妥协,对西藏涉外事务的处置十分不力,多有抵牾,导致西藏地方反对驻藏大臣的呼声越来越多。工作环境的恶化,导致驻藏官员自然少有心情进行诗歌创作。面临清王朝的崩溃态势,内地诗人也少有机会进入西藏,所以之后留下的咏藏诗作越来越少。以上这些有限的诗歌也表现了晚清驻藏大臣在时代背景下的个体经历、认识与心境,与正史相呼应,又表现了人物的个性。驻藏大臣作为清政府在西藏权力的象征,不论是代表中央王朝统治西藏的有泰的昏聩无能,还是联豫在王朝末年的奋力一搏,清政府的腐朽注定了时代的悲剧,个人意志与时代背景的冲突也以无助、苦闷的基

35、调呈现在驻藏大臣的文学表达之中。三、晚清驻藏大臣咏藏诗的文学及史学价值(一)边塞诗风的延续,促进中国文学地图的完善驻藏大臣所创作的咏藏诗属于边塞诗的范畴,在整个诗歌史上西部边塞诗的发展史是随着中央王朝在西部地区的治理权,中原与西部地区的关系而发生变化的。早在 汉乐府 时期就已经出现过关于西部边塞地区的诗歌 匈奴歌陇上歌天马歌 等,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这些诗人大多都没有真正到过西部边塞。直到唐朝时期,我国的边塞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时涌现出了一大批杨茜雯,刘波:文史互证视域下晚清驻藏大臣的咏藏诗探析 107优秀的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等。这主要是因为唐朝国力强盛,与西部地区

36、来往较多,这些诗人因为从军等各种原因亲身到达西部边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 等大多都表达了诗人们想要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情怀,描绘了从军的艰苦生活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五代宋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中央政权南移,边塞诗歌沉寂了一段时间,直到元朝忽必烈统一中国,青藏高原纳入了元中央政权统治之下,边塞诗又重新发展起来直至清朝。清代咏藏诗一直到道光中期还处于持续发展中,即使是在道光晚期国家遭遇外来侵略,内忧外患之时,清代咏藏诗仍然呈现出了最后的辉煌。如前文所说驻藏大臣大多都是满人,而他们留下的都是汉语文学作品,他们的文学活动本身就促进了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37、正是驻藏大臣的咏藏诗里对入藏途中以及西藏地区山川景色的描写、对当地人文风景的描绘,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雪域高原的异域风情,完善了清代文学的地理地图,使之在文学上展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示了我国领土的完整性和民族的多样性,以及在多样互动和整体发展中显示出来的全部的、显著的特征。45(二)晚清历史的个体化沉浸视角,具有存史证史的价值晚清驻藏大臣生活在一个“多事之秋”,社会动荡,内忧外患,清王朝的大厦摇摇欲坠,作为曾经象征着中央王朝在西藏统治的权力,驻藏大臣的身份也不再辉煌。随着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政教意志的日渐分离,驻藏大臣要么成为中央王朝安抚地方的牺牲品,要么心怀大志,却生不逢时、报国无门,

38、难免落得悲剧的下场。作为晚清的亲历者,他们对于时代,对于当时的历史事件都有着有血有肉的个体化感受,这些感受丰富了历史的多面性,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清代的沉浸式视角。当然驻藏大臣是清廷官方派去西藏的“管理者”,他们“官员”身份可以作为他们进入西藏一些正式场合或非正式场合的“通行证”。他们的诗歌里面不仅记录了“非官方”入藏者所记录的自然风景、人文风景现象,还记录到一些只有西藏“管理者”才能看到的“深层”现象。阅读驻藏大臣的咏藏诗,也能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晚清西藏的政治文化、民俗生活等。结 论在清代,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往来频繁,正是当时友好团结的民族关系造就了清代咏藏诗的繁荣。驻藏大臣是清廷派往西藏的“

39、最高行政长官”,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具有“政客”“文人”双重身份。驻藏大臣长年累月驻扎在西藏,对西藏的自然风景、人文风景有着切身的感受,他们的咏藏诗延续了边塞诗风,完善了清代文学的地理地图。同时,晚清驻藏大臣的咏藏诗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感知与价值观,可补充部分正史类文献记载的不足,并在部分史实上与正史互补互证。这些汉语文学创作涉及晚清西藏社会多元历史主体与社会网络,也揭示了晚清西藏社会发展与权力结构。晚清驻藏大臣及其随员驻扎西藏,在时局逐渐动荡之际,继续推动了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官方交流,同时也密切了汉、藏、满、蒙等各民族的民间往来,是统一多民族中国发展的重要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

40、史中形成的有力证据。参考文献123 丁实存.清代驻藏大臣考M.黄维忠,编校.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5-8.4 平措塔杰.驻藏大臣文硕评述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刘丽楣.文硕密折的保藏抗英情结J.中国藏学,2005(4).5 平措达吉,中德吉,旺宗,等.驻藏大臣有泰评述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康欣平.有泰与清末西藏政局的演变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 张世明.论联豫在清末新政期间对西藏的开发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90(6);黄维忠.清季筹藏新政评述J.中国藏学,1995(1).7 冯丽霞.试论张荫棠

41、“查办藏事”的性质J.西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总第157期)1081987(4).8 王晓春.从清末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看赵尔丰J.四川档案,2017(3);卢霞.赵尔丰治边思想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9 顾浙秦.清代藏事诗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2.10 王晓云.清代咏藏诗的文学史意义以驻藏大臣诗为对象的考察J.西藏研究,2023(3).1112131920212425262728 瑞元.少梅诗钞(卷5)G/清代诗文集汇编(585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1,71,80,79,74,77-78,72,74,63,

42、70.14 郭前孔.近代满族纪程诗对藩部的书写J.民族文学研究,2017(6).1516171823 赵宗福.历代咏藏诗选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197,201-202,200,203,198-199.22 王明珂.青稞、荞麦与玉米一个对羌族“物质文化”的文本与表征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9(2).29 卢秀璋.清末民初藏事资料选编(18771919)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68.3032333536 有泰.有泰日记M.康欣平,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756,434435,425,499,485.313441 车明怀.晚清变局中的驻藏大臣J.中央民族大学学

43、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37 吴丰培.川藏游踪汇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347.383940 高平.清人咏藏诗词选注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177,178,179.4243 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吴丰培.联豫驻藏奏稿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79:107,201.44 李令令,康欣平.驻藏大臣联豫与波密之役J.四川民族学院报,2022(3).45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J.文学评论,2005(3).责任编辑:切吉卓玛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ibet-chanting Poems W

44、ritten by Ambans in Tibet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orroboration betweenLiterature and HistoryYANG Qianwen LIU Bo(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Chengdu,Sichaun 610106)Abstract:The central governments rule over Tibet in the Qing Dyna

45、sty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height.Thenthere were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Tibe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and the good and close ethnic relationspromoted the writing of the Tibet-chanting poetry.As the highest-ranking government officer appointed to Tibet by the Qing government,Ambans,the minis

46、ters stationed in Tibet for many years and enjoyed the beautifullandscape of mountains,rivers,and local customs of Tibet.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ministers in Tibet,suchas Ruiyuan,Binliang,Youtai,Lianyu,wrote their personal feelings for the scenery of the border region into theirpoems.On the one

47、 hand,their literary creations improved the geographical territory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onthe other hand,their Tibet-chanting poems reflected the social histor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refore,thepoems played a role in recording and supplementing the history of the multi-subject interaction and multi-ethnic exchanges in Tibe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Keywords:Ambans;the late Qing Dynasty;Tibet-chanting poems:Literary and Historical cross-corroborating杨茜雯,刘波:文史互证视域下晚清驻藏大臣的咏藏诗探析 109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