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融合视域下提升残疾人体育参与度的路径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97841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融合视域下提升残疾人体育参与度的路径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融合视域下提升残疾人体育参与度的路径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融合视域下提升残疾人体育参与度的路径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炫动漫教坛回声 169 融合视域下提升残疾人体育参与度的路径分析陶妍1 韩世昊1 李凤霞2 谭小月11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2 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丰平小学 广西 南宁 530000摘要:随着“健康中国 2030”战略的提出,以及社会融合相关研究的深入,残疾人的社会融合问题关注度逐年升高。基于本课题前期对影响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因素探讨分析,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探讨在融合视域下南宁市残疾人体育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优化策略,以期加强南宁市残疾人体育参与的意识,引导更多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优化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环

2、境,从而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程度。关键词:残疾人;社会融合;残疾人体育;优化路径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引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不仅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领域。体育活动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媒介,研究残疾人体育相关方向的课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要义相吻合。残疾人事业的践行是为了实现残疾人与非残疾人在权利、机会和尊严上的平等,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不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和公正相呼应。另一方面,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对残疾人的权益和融合重视度更高,通过加强法律保障、教育机会

3、、就业支持、包容性意识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的举措,积极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其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地区整体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一、从融合视域下分析南宁市残疾人体育参与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序研究中提出研究假设和构建的模型,本课题中将残疾人社会融合维度确定为:身份融合、社交融合、心理融合。(一)身份融合残疾政策设计上的制度区隔相关研究指出,制度区隔是指通过既定的政策设计,使得一部分群体遭受制度排斥而与主流价值脱轨,逐步边缘化与弱势化的过程。这种制度区隔通过合法化的途径对弱势群体阶层向上流动造成了阻碍。而残疾人则属于典型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其本质是普通

4、人对于残疾人的负面认知而引发的合理化的社会剥夺。在这样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残疾人群体常常面临自我认同的困境。他们可能会因为自身身体或心理上所存在的缺陷或障碍,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质疑,认为自己与他人不同,难以与外群体进行身份融合。通过对残疾人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实地调查发现,相当比例的残疾人更倾向于与同为残疾人的伙伴共同进行体育活动,这与残疾政策设计上的制度区隔导致残疾人难以进行身份融合的结果相一致。首先,由于身体存在的缺陷与障碍,导致运动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能够参与的运动项目也无法等同于所有的常规体育项目,从而导致同为残疾人的伙伴更容易理解彼此的挑战和需求。他们之间比较容易产生共情和共鸣,

5、进而建立起互相支持的关系。其次,在对非残疾人群体的调查中可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很少有专门涉猎残疾人群体的相关内容。而体育作为五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区域和时空视角分类可划分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家庭体育是人生接受体育的起点,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基础,而家庭体育的主要意义在于增强家庭凝聚力、促进家庭团结和睦等,并未有家长教育引导孩子如何与残疾人小朋友共同进行体育活动或者体育游戏的内容。学校体育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环节,在本研究走访调查的大、中、小学里,不乏许多持有残疾证的学生群体,而各个学校开展的体育课也均为常规的体育课,并未有专门针对残疾学生开展的体

6、育课程。另外,高校的体育课程占一定的学分要求,会影响到学生毕业的相关事宜,因此对于有身体疾病或肢体障碍的学生有申请体育免修政策,导致这一部分群体在终身体育培养的基础阶段却不进行体育运动。社区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社区体育的对象具有全面性,只要在一定层次的社区范围内的居民都可以参XUANDONGMAN教坛回声 170 加所在社区开展的体育活动。在社区体育的特点中,其中活动设施的公共性和活动指导的平等性这两个特点在现实中并未有很好的体现。设施的无障碍性是确保残疾人能够安全、顺利地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而在走访调查的社区中,并不是所有社区的公共设施都有无障碍设计。另外,社区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备

7、本身就不完善,且即使少数社区配备了社会体育指导员,也未必有专门指导残疾人体育的能力。由以上分析可知,从残疾人群体自身来看,制度区隔带来的社会排斥导致残疾人群体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质疑,从而难以与外群体进行身份融合;从健全人角度来看,在教育和体育的各个分类中,并没有接受到太多关于针对残疾人群体的内容,这就导致健全人对残疾人群体的漠视和茫然,甚至因制度区隔带来的排斥和歧视,使之认为大家不是一类人。(二)社交融合残疾污名观念上的社会排斥“话语权”(power of discourse),是二十世纪 70 年代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于在其发表的演说话语的秩序中所提出的。学

8、者们对“话语权”的理解和界定不一,而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话语权是一种权力,而在残疾人群体和非残疾人群体中,非残疾群体在社会话语权方面掌握主动权。人们往往容易忽略残疾人与健全人共同的一般性特征,而重点突出其“特殊”的部分,并予以污名化的称呼,例如把视力残障者唤作“瞎子”,把肢体残障者称唤作“瘸子”,把语言障碍的残疾人唤作“哑巴”等,这类带有污名化标签的称呼使残疾人处于“失语”状态,在社交中属于弱势和被动一方。长期处于该状态下“被排斥”的群体,会演化为自我排斥。在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中可知,普通人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这一问题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社交”相关选项,例如拓展社交圈、增加交

9、流机会、建立社交关系、结交新朋友等等。本研究面向非残疾人群体的调研中,对于有社交动机的人追加问题:在所谓的社交中,是否包含在运动过程中有主动意识的结识残疾人群体,得到的回答多为没有和不排斥这两个答案。而对于残疾人群体的调研中,该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多为健康和康复。在个案分析中,以残疾人学生在校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为案例,当体育课程进入到分组练习的环节,残疾人学生往往在小组中无法担任起主导性的角色,多为听取口令和服从小组安排的角色。主要由于身体的缺陷或障碍,导致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受限,从而在以身体活动为主导的体育课上与其他同学之间存在不平等的“话语权”关系。另外,通过调查可知,这种不平等不

10、仅仅存在于体育课程上,还延伸到在校其他文体活动的参加、学生干部的竞选、宿舍矛盾的产生等等。由此可知,体育活动对于常人来说具有社交的功能,而对于残疾人群体来说,有可能是将不平等关系具象化的媒介。但是,不能因此去否认体育对于残疾人群体的积极和促进作用。(三)心理融合残疾主体心理上的自我疏离疏离感(alienation)最早可追溯到罗马文献上的“alienus”或者是“alieno”,其原意是存在分歧的或是异化的。在心理学领域中,“alienation”多被翻译为“疏离”,其概念界定注重的是个体内心的体验,包含个体体验到的无力感、冷漠感以及疏离感。Seeman(1959)提出了疏离感理论。该理论认为

11、疏离感由五个因素构成,包括自我疏离感、无力感、无规范感、无意义感、孤立感。自我疏离是指个体在心理层面上与自己、他人或社会的距离感增强,表现为情感上的隔离、认知上的模糊和行为上的退缩。而残疾主体心理上的自我疏离主要是对自身残疾状态的否定、逃避或排斥,产生了对自我价值、自信心和社会参与的负面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残疾人的人际疏离是由社会排斥直接导致的,同时还与其身体缺陷、社会角色认知、自我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本研究采用一般疏离感量表(General Alienation Scale,GAS)来测量残疾人群体个人疏离感程度。量表作答分数越高,表示个体疏离感越强。本研究对残疾人群体疏离感进行描述性统

12、计,计算疏离感的平均值与标准差来获悉该群体疏离感的总体情况。数据结果如下表:表 1 残疾人群体疏离感统计表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疏离感295239.126.515通过表 1 可知,残疾人群体疏离感平均分为 39.12,疏离感的离散程度较低,说明残疾人群体整体疏离感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由此可知,残疾人群体疏离感程度偏高,在课题前期对残疾人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程度的调查中,结果是参与程度整体较低,本研究认为该群体的疏离感程度是影响体育参与的因素之一。二、融合视域下南宁市残疾人提升体育参与度的路径分析(一)加强政策支持现有残疾政策设计上的制度区隔应做好相应调整,炫动漫教坛回声 171 避免任何一部分群体

13、一年政策的出台遭受排斥,自上而下规避身份歧视,逐步减弱因制度带来的边缘化和弱势化。好的政策设计应当能够促进残疾人群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进而推动残疾人群体和非残疾人群体的身份融合。同时,各地政府和残疾人事业相关的各单位可以制定更加全面细致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营造一个包容和多样化的体育文化,做好相应的权益保障工作。(二)反思教育问题首先,要反思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在特殊教育学校以外的教育环境下对残疾人群体相关内容的缺失。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社会教育,任何一个时间领域和空间领域都可能会存在残疾人群体,更是不能被忽视的群体。其次,我国的体育教育目前也未把残疾人群体列入重要的范畴。残疾人体育的专

14、业人才主要服务于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如残疾人奥运会等。残疾人群体因身体存在缺陷或障碍,应注重残疾人体育专门性人才的培养,更多地以体医融合为方向进行要求的设定。最后,残疾人的社会融合进程是一个涉及“残疾人”和“健全人”两者的双向过程,健全人的受教育过程中,应当涉猎关于残疾人的内容和知识,以及关心关爱残疾人、平等对待残疾人等思想的引导。(三)重视残疾人心理健康残疾人的身心健康是他们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展示自我价值的基础。在加强残疾人体育政策支持的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确保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自信和尊严。首先,应该营造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减少残疾人面临的歧视和排斥,加

15、强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待遇,让其生活在轻松、愉悦的生活氛围中。其次,提供心理教育资源和心理咨询服务。相关单位和机构要招募和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并面向一定区域管辖内的残疾人提供专业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帮助残疾人应对心理困扰和挑战,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心理弹性。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参加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样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人会有更加积极地心态参与体育活动。在基于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才能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促进人的全面社会融合。三、结论本文基于社会融合视域下,对残疾人体育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将残疾人目前面临的三大困

16、境与身份融合、社交融合、心理融合这三个维度相对应,以创新的视角探索“残疾人”“体育参与”“社会融合”这三个元素的结合研究,分别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残疾人通过体育媒介促进社会融合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通过体育为媒介,对残疾人群体展开调查研究,希望可以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从而能够完善和加强残疾人事业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宗旨: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参考文献1 赵康,罗泮,刘林.农村残疾人社会融合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08,(13):5624-5625+5628.2

17、 梁佳佳.社会排斥视角下残疾人的困境及其援助研究 D.浙江师范大学,2012.3 陈全银.听障大学生社会排斥感、自我认同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D.西南大学,2018.4 马婷.健全人对残疾人的内隐态度及其可塑性D.宁波大学,2014.5 王玉倩.大学生社会排斥对低头行为的影响:疏离感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 D.吉林大学,2022.6 高健.社区康复视角下的新时代残疾人社会融合研究 J.劳动保障世界,2020,(08):36-38.作者简介:陶妍(1993.10),女,汉族,安徽芜湖人,讲师,教育学硕士,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韩世昊,(1985.10),男,汉族,河南淮阳人,副教授,教育学硕士,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李凤霞(1979.09),女,汉族,河南省平舆县人,高级教师,本科,单位: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丰平小学,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谭小月(1990.8),女,壮族,广西来宾人,讲师,管理学硕士,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项目:2022 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体育参与对南宁市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2022KY11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