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 年 3 月 第 39 卷 第 1 期 邢台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Mar.2024Vol.39,No.1生存论视域下的隐喻之思张江昊1,范拥军2(1.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1;2.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摘 要:对隐喻的研究经历着从语言修辞学内部到生存论层面的流变,生存境域的地位在研究的过程中得以凸显,这是对被实体主义长期遮蔽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去蔽,同时也是在对生存世界可能性的探寻。首先,通过对隐喻进行历史的考辨,发掘蕴于其中的身体与世界之关联。其次,将隐喻置于生存论视域下,关注在生存过程中隐喻蕴涵的对身体与世界的回
2、归。再次,关注隐喻的超越性、开放性,从而揭蔽了身体与世界相遇的可能性。关键词:隐喻;生存可能性;身体;世界中图分类号:B0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658(2024)01-0035-08引用格式:张江昊,范拥军.生存论视域下的隐喻之思J.邢台学院学报,2024(1):35-42.收收稿稿日日期期 2023-02-25 作作者者简简介介 张江昊(1998-),男,河北邢台人,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环境美学,生存诗学研究;范拥军(1972-),男,河北曲周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思政教学与研究工作.传统的隐喻研究长期以来发生在语言学或修辞学领域,而当代研究超出了将其归于修辞技巧的狭隘认
3、知,将隐喻置于认知思维中,而将隐喻作为人的认知方式进行思考时,就会发现隐喻与生存进程的密切关联。而生存视域下对隐喻的追思不仅是对生存世界的重新理解,更是对在世之中生存的人类自身可能性的追问。一、身体与世界 生存隐喻的历史溯源隐喻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 诗学 与 修辞学 中,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影响了传统的隐喻研究。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存在着对于语言与真理关系的不同论述,一方面,智者学派夸大着个人判断与主观因素,个人凭借言语技巧混淆着真理与公平;另一方面,柏拉图在理想国 中表达出语言对于触及真理的无力,认为诗歌因其语言是对世界的模仿而逐渐远离真理。面对语言与真理的复杂关系,亚里士多德重新构建了
4、语言与真理之间的联系。亚里士多德以三段论与归纳法的方式沟通了哲学与修辞学,不同于哲学为准确表达真理而须以必然性为要求,修辞服务于适当的说服方式,侧重于或然性关系。亚里士多德并未否定这一或然性,相反,恰恰是这种或然性实现了说服的目的,在 论诗 中亚里士多德指出“为了诗的效果,一件虽然不可能,但却令人相信的事优于一件虽然可能,但却不让人相信的事”1P639。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应当放置于哲学语境之下,尽管有着不同的话语逻辑,但就关于话语与真理的关系而言,作为修辞的隐喻是为了更恰当地呈现真理而存在。比如,诗歌中的隐喻较为普遍,但在追求真理明晰的散文、演讲中,隐喻则受到更多的限制。因而为了
5、更好地呈现真理,亚里士多德在必然性基础上相信一个理想语言的存在,即一种无歧义的语言,而与之相对的或然性也就暗示着语言中存在着一种二分,隐喻则被视为对理想语言的偏离,经由历史的演变呈现出关于隐喻意义与自然意义的二分。36 邢台学院学报第 39 卷基于亚氏将隐喻置于修辞学以及古罗马时期对于修词学的细化,使得在西塞罗对隐喻的研究中,隐喻失去了与真理的联系而囿于修辞之中,并使之成为隐喻研究的传统路径。但与此同时,昆体良将隐喻关联生命与世界的思考却隐含了生存论的色彩。昆体良将隐喻分为四种:用有生命的事物代替另一种有生命的事物;用无生命的事物代替无生命的事物;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与有生命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代替。
6、这一分类是对亚里士多德隐喻观的继承,亚里士多德在 诗学 中指出,隐喻即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它物,其应用范围包括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推2P149。亚氏的隐喻观颇具代替色彩,而恰当的运用隐喻意味着“必先看出事物间可资借喻的相似之处”2P158。昆体良以隐喻沟通有生命之物与无生命之物,可见已然把握住生命与世界之间的关联,但囿于历史局限而只关注隐喻作为一种修饰风格的功能。在中世纪环境下,受外在条件的影响,塑造了一个充满象征与隐喻的万物有灵的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中,隐喻依然是基于感知而对真理进行的认识活动。维柯则是摆脱了这一外在束缚,而提出他特有的隐喻观。维柯强调隐喻对于世界的创造性,这
7、一创造与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隐喻完成的。因而维柯认为隐喻之所以值得称赞就是在于“它使无生命的事物显得具有感觉和情欲”3P200人类通过隐喻赋予物体以生命而创造世界,但同时也在借助隐喻认识世界,当遇到不理解的事物时,是“通过把自己变形成事物,也就变成了那些事物”3P201。隐喻创造与认识世界的活动沟通着生命与世界,换言之,通过隐喻,人与世界已然相统一,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已并非是纯粹的实体,而是与生存相关联。人与世界是借以命名相遇的,语言是人拥有世界的方式。维柯关注到语言创世的过程中隐喻的基础性作用,在人类生存于世的过程中,首先获得的就是对世界的感知,这一感知并非原初就与理性为伴,而
8、是借助隐喻连接着人与世界。这一隐喻思维与原始想象力有关,康德将想象力视为一种连接表象与概念的先天能力,与身体感官直接相关。而海德格尔将想象力以诗意呈现,使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此在可以与寓于诗歌中的真理相照面。尽管海德格尔并未直接论说隐喻,但其关于命名对世界召唤的论说与维柯人与世界以命名相遇的思想较为相似,但有别于维柯对于语言创造力的夸大。海德格尔指出,诗人在构造之际想某个可能的在场着的在场者4P10。这是一种生存论层面上的创造,这一创造通过将不在场之物唤来实现的。命名就是在召唤,这一召唤并非是面对在场者,而是置于一种隐蔽入不在场众多在场4P13。此在借助语言实现与世界在生存域中的照面,这一照面
9、是对在场之物的超越,也是对四方之域的回归,而语言并非是日常的语言,而是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语言含有对大地的复归,对生存本真的回归,在此回归中,诗意语言以“形象”说话,诗意的形象乃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想象,不是单纯的幻想与幻觉,而是构成形象,即在熟悉者的面貌中的疏异之物的可见内涵5P218。换言之,诗意的语言便是一种隐喻的语言,在充满隐喻色彩的语言中,此在与世界相遇并融为一体。历史地看,在将隐喻置于修辞格的研究传统之外,存在着一条带有生存论色彩的隐喻研究路径,即借助隐喻澄明生存与世界之间的统一。卡西尔指出原始世界并非是一个无声无息的死寂的世界,而是能够倾听和理解的世界,语言便是用来与世界沟通与交流的6
10、P188。理性的出现消解了语言能与世界沟通的能力,语言丧失了其神圣性,而语言在本性上是隐喻的,它以间接的方式表现世界。而最为源初接触到世界的,恰恰就是我们的身体,在对隐喻思想梳理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始终在场的身体与世界,前者借以身体官能感知世界并构入到自身的生命过程之中,而这个过程也是对前形而上学时期人与世界关系的第 1 期张江昊,等:生存论视域下的隐喻之思37 去蔽。二、身体与世界的相遇 生存隐喻所在对生存隐喻的追思是在生态视域中展开的,而对隐喻的理解成为对生态隐喻探寻的必要工作。在此对于隐喻的理解不止于修辞格视角下的隐喻研究,而是以一种有机整体的视角关照生存隐喻并非是简单遇合。隐喻不仅仅是语
11、言的事情,人类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隐喻性的7P3。在概念隐喻研究中,隐喻借助映射沟通着两个域:“源域”与“目标域”,前者为人类更为直接,熟悉或更易理解的领域,而后者则是较为间接,陌生或难以把握的领域,隐喻的机制就是从更容易把握的源域出发去把握尚未把握的目标域。7P219生存隐喻的机制与之极为相似,在生存隐喻中,源域为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已然拥有的经历之物,而目标域则是在生存过程中尚未照面之物。作为人类最先拥有之物,身体成为了隐喻活动中最为原始的“源域”,借以源域对目标域的“命名”恰恰体现了隐喻的创造活动,身体与世界之间所具有的原始隐喻关系为我们把握世界提供了一条道路,而身体对于原始人类来说“为
12、其理解世界、建立秩序、给予意义的一种原始媒介或原初符号”8P253。因而,在对世界把握的过程中,隐喻在生存论层面上的还原,不仅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回归,更是对身体本身的回归。(一)对身体的复归人类与世界的接触开始于我们的身体,恰如梅洛-庞蒂所说“我们通过我们的身体在世界上存在,因为我们用我们的身体感知世界”9P265。当人类开始用身体感知世界开始,世界就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人类通过身体建立了最直接的关联。身体与世界之间以最原始的源域与目标域的形式构成了人类最为基本的隐喻。而长期对这些隐喻的使用,却使得其不再被认为是隐喻,原始的身体隐喻被遮蔽,也意味着身体与世界的原始关系被遮蔽。身体不仅作为人
13、类生存过程中最先拥有之物,是认识活动的出发点,但在早期哲学中却存在对身体的排斥与压抑。毕达哥拉斯将身体视为灵魂的坟墓,而柏拉图的洞喻更是认为通过被束缚在山洞中的身体所获得的知识也仅仅是一种“投影”,而身体本身成为了对认识活动的束缚,只有摆脱身体,面向灵魂,才有可能感受到真理的光明。尽管在古希腊时期存在着对身体的贬低,但身体仍然存在,而笛卡尔的身心二分引发了近代哲学对于身体的遗忘。以笛卡尔的视看为例,眼睛总是会被许多虚假的幻影所干扰,而灵魂的凝视可以破除幻觉。笛卡尔将肉体视为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之物,而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而没有广延,我之为我,是完全,真正跟我的肉体有分别的,灵魂可以没有肉体而存
14、在10P82。肉体成为灵魂可以摆脱之物,而这一观点是对经验性知识的消解。经验与感知密切相关,经验的形成离不开感官。在康德那里,空间与时间成为先天知识的两种感性直观形式,前者归于外感官,后者归于内感官。尽管二者是一切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但空间是一切外部直观的纯形式,它被限定在外部现象中,而一切表象,不论是否有外物作为对象,都归于内部状态。也就是说,与空间相比,时间更具有普遍性,即所有一般现象、亦即一切感官对象都在时间中,并必然地处于时间的关系之中11P37。尽管康德在努力沟通感性与理性,但在身体与灵魂之间,后者更具普遍性。现象学先驱胡塞尔则关注到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感知的作用,当尚未理解的新事物与已
15、知的旧事物相一致时,二者被带着不可见的性质而统摄,关于新事物便从以前的旧事物那里获得了整个知识的先示12P55。而在这一过程中,感知过程的趋向决定着对新事物的认知期待,而身体始终作为感知器官发挥作用,但胡塞尔将这一身体视为一个主观运动的身体,也即是说,在感知的背后意识操控着一切,将身体本身归于意向性之中,而最终38 邢台学院学报第 39 卷将一切取决于意识活动。海德格尔从生存出发,面向生存本身还原而导向此在的本真在世,领会到终有一死而体会到生存的真正含义,尽管海氏已然关注到诸如在手,上手等的身体在世,但因海氏从存在本身出发,忽视身体的源初在世,从而将其沉溺到存在的形而上学之中。梅洛庞蒂从“知觉
16、”与“行为”两种极具身体性的活动出发,建立起一种身体在世的思想。在梅氏早期思想中,身体的概念超越了传统的“身心二分”而实现了一种超越意义上的综合。在梅氏对现象学的反思中,现象学究其本质是一种“意识”哲学,而 知觉现象学 就是梅氏对传统身心意义上的意识与身体的一次综合尝试。梅氏认为,我们在主体中心重新发现的本体论世界和身体,并非是观念上的世界和观念上的身体,而是在一种整体把握中的世界本身,而是作为有认识能力的身体的身体本身9P512。世界不再孤立存在而变成了身体行为的关联物,我在世界之中,并通过身体进入世界赋予其意义。从这一意义上看来,身体隐含于世界。身体与世界的隐喻关系比概念隐喻中“源域”与“
17、目标域”的关系更为紧密,后者只是以相似性相互连接而借助熟悉的一方去把握另一方,而前者之间早已紧密相连,但恰恰是身体与世界之间难以分割的关系导致了生存隐喻中“源域”与“目标域”的紧密粘连,使得其隐喻性长期被遮蔽。而关注生存隐喻中长期被遮蔽的身体之在,亦是对感知世界的回归。梅氏以身体沟通人与世界,二者处于一种原始的共在,而人与世界具有共同的基质 肉,肉的存在使得世界成为可感知的。“知觉和被感知物体必然是同一种存在方式,因为我们不可能把知觉与知觉具有的,更确切地说,知觉要达到物体本身的意识分开。”9P470在此,只要身体在感知,世界便是身体的一种延伸,事物总是与身体照面。而与其说认识“目标域”的过程
18、,或者说认识世界的过程,毋宁说是在“源域”基础上创造世界的过程。(二)在世之中的生存隐喻将世界视为身体的延伸并非将世界视为身体的附属之物而夸大身体,身体亦是在世界之中的身体,甚至身体本身就在世界中。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生存论的基本建构便是“在世存有”,此在的在世向来已经分散在乃至解体在“在之中”的某些确定方式之中13P80。基于此思想,段义孚将“世界”视为“关系的场域”,“环境”对人而言只是一种以冷冰冰的科学姿态呈现的非真实状况;在“世界”的“关系场域”中,我们才得以面对事物、面对自己,并且创造历史14P6。我国学者曾繁仁同样基于海氏思想提出了“生态存在论美学”并以此对“生态”与“环境”进行辨
19、析。曾繁仁先生认为“环境”一词是现代科学概念,在这一概念背后渗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而“生态”一词暗含“家园、居住、逗留”等含义,更能表现出人在世界之中的思想。关于“环境”与“生态”的争论长期有之。环境一词意为环绕之境,这一含义暗示着环境作为一种外在于人之物。而生态一词则是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在研究有机体之间及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将有机体置于其生存环境之中。我国学者王诺指出,生态一词背后蕴涵的是生态主义思想,生态主义的核心就是生态整体主义,来自于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和该亚假说等当代整体论生态哲学15P102。由此看来,生态一词在源初意义上就带有整体性色彩,即将人与环境置于共同的生
20、态系统中。研究者赵奎英则从生态语言批评的视角出发对“生态”与“环境”进行辨析,她指出,“环境”作为一个“中心论”词汇的同时也是一个“二元论”词汇,即对环境一词的运用容易陷入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中心主义。与此同时,“环境”一词不足以表达生态伦理思想,恰如利奥波德在 沙乡年鉴 中所提倡的“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适合,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16P213。而“生态”一第 1 期张江昊,等:生存论视域下的隐喻之思39 词本身就传达出一种伦理观念了,即合乎生态的。因而相比于“环境”,“生态”一词更可以直达鹄的。但并非说环境哲学或环境美学失去了研究意义。美国环境
21、批评学家劳伦斯布伊尔就在其作品 环境批评的未来 中提出相比起生态这一前缀来,环境的更胜一筹,因为环境更能概括环境的混杂性 一切“环境”实际上都融合了“自然的”与“建构的”元素;“环境”也更好地囊括了运动中形形色色的关注焦点,它们突破了早期生态批评对自然文学和着重提倡自然保护的环境主义文学的集中关注17P9。在布伊尔的理解中,环境因其混杂性囊括着人的生存而并非是作为某种人外之物,由这一点看来,布伊尔的环境是一种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环境。而美学家阿诺德柏林特同样将美学置于环境的视域之下,对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进行重新解释,将环境视为包含万物的“生态系统”。“自然就是一切存在物,它自成整体,包容一切,不
22、可分割且持续发展。”18P10这一观点极具现象学色彩,在环境体验中,人以全部的感官去参与体验,环境与身体相浑融。不难看出,在对“生态”与“环境”的辨析中,二者都表现出对人类生存境域的关注,而当将“环境”一词置于“生态”语境中时,或许可以摆脱“环境”一词中的二元论色彩。当关注到身体所寓于的世界或环境时,就会发现与世界照面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生存层面上的隐喻。梅氏以“知觉场”沟通着人与世界,而对于世界来说,瞬间的显现与开放是重要的,只有世界向我们承诺着“有可知晓的东西”,我们才能形成对世界的认识,但时间并非局限于一瞬间的开放,世界隐匿在过去与未来之中。“当我们把它们放回主体性的环境中,物体和世界就是神
23、秘的。”9P421世界并非是一种瞬间的确定性存在,而是不断超越着现在,呈现出其时间性与未完成性,当人们领会着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开启着多种可能性。在隐喻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有限与无限的悖论,当我们关注隐喻使我们注意的东西上时,这一范围是有限的,但当我们试图说明一个隐喻的“含意”时,我们很快就会认识到我们想提到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19P866。尽管这一说明是在语言哲学的视域下进行的,但当将其放于生存层面中重新审视时,就会发现隐喻所指向的恰恰是尚未敞开的世界,此时隐喻的“源域”与“目标域”重新被赋予时间坐标,归于生命进程之中。此刻敞开为人所领会的世界构成了生存隐喻中的“源域”。生存隐喻中“源域”始终在
24、生命的推动下,以一种敞开的姿态趋向于“目标域”。而区别于简单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在生存隐喻中,“源域”与“目标域”二者存在着生成式循环:在我们把握“目标域”的过程中,“源域”构成一种前见,影响着我们对于“目标域”的把握,而随着对于“目标域”把握的深入,一些本归于“目标域”的意义反过来丰富“源域”。在这样一种循环的辩证运动中,隐喻不断丰富着在世之中的生命本身,同时更是指向即将敞开的世界。三、身体与世界可能性的相遇 生存隐喻所往当维柯将感知和想象力作为人类生而有之的能力时,“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最为源初的关系便得以建立,“当人通过理解一切事物来变成一切事物,这种想象性的玄学都显示出人凭不
25、了解一切事物而变成了一切事物”3P201。隐喻与想象之间存在着本源的联系,基于康德在认识论中将想象力视为人的先天能力而将其分为经验性与先验性,海德格尔发掘出其中的存在论意义并对康德的想象力进行生存论层面上的阐释。海氏视“超逾”为想象力的存在论规定,从形式上将“超逾”把握为一种“从”某物“到”某物的延续的“关系”20P162。将想象力纳入到生存中,将超逾作为此在的基本机制,从这一意义上看,生存隐喻亦是此在的基本结构的显现,此在在超越中并作为超越存在,“源域”与“目标40 邢台学院学报第 39 卷域”不再是某种实在,而是过程,此在所寓于其中的世界所指向的是存在者之存在的可能。随着海德格尔将想象构入
26、到在世之中的此在之生存论结构中,从生存论层面讨论隐喻得以可能。当海德格尔将世界称为“天、地、神、人之纯一性的居有着的映射游戏”5P194,便不难体会到蕴于世界之中的生存隐喻。世界存在于四方相互之间的映射游戏,换言之,世界在四方之间的隐喻游戏中得以澄明,而唯一和真正的维度就在于对本质切近之近化,即对来处的回归。对来处的回归就是重新栖居于大地上,而栖居则基以诗意,而栖居与筑造之间关系难以分割也就规定着筑造基以诗意,诗意本就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想象。因而,面对生存隐喻,与其说是将其视为向着尚未而去的求索,毋宁说是不断回到栖居境域的归乡,而所归的状态也在实现着对在场的超越。(一)栖居大地,仰望天空当此在诗
27、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时,也在仰望着天空。天空并非是一种实存,在海德格尔看来,天空遮蔽着神,而当终有一死者仰望天空时,也是望向神秘。这一神秘并非是归于某种不可知之处,而是归向人所度量的尺度,此在的尺度在于“保持不可知的神作为神而借以天空显明的方式”5P214。换言之,人本真的居有一种澄明被遮蔽者的能力,而人就是在想象中实现澄明。自柏拉图时代起,想象就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而对真理的求索成为想象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将真理放置于生存论视域下时,就摆脱传统认识论下关于真理确定性的追求,对真理的探寻变成了对存在状态的揭示。早期对真理的探求陷入实体论的思维,以是对真理进行求解,而一旦真理得以某种确定的解答,其生命
28、力也将丧失,就如同尼采所说的,真理变成了“是被用旧了的耗尽了感觉力量的隐喻”21P106。隐喻的对真理的探寻就在于其对于现实之是的超越,而最终归于生命的进程中。生命本质上就是一种变动不居的存在,正因如此,海德格尔将此在规定为时间性的,并指出,只有当此在是将来的,它才能本真地是曾在。曾在以某种方式源自将来13P446。将此在归入到时间之中,隐喻便沟通着曾在与将来,但二者绝非截然划分,而是纯一性与整体性的共在。隐喻本身就带有对现实之是的超越。一般而言,隐喻在西方哲学中,自亚里士多德将隐喻置于诗学而与阐明真理的散文相区分时,就隐含着隐喻对现实之是的超越。当真理为本体论所言说时,也就不可避免的将陷入“
29、是”的陷阱,而亚里士多德对本体确认为对象更是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真理不再适合于考量生存隐喻的问题,但隐喻本身内蕴的无限则对真理敞开。此时认知隐喻中“源域”与“目标域”的概念或许已经不再适用于理解生存隐喻。生存隐喻的维度借以时间呈现,而在时间规定中,曾在与将来二者之间的分野并非如同“源域”与“目标域”清晰,通过海氏哲学中的“召唤”则更好地理解生存隐喻。召唤是将所召唤的东西置于最切近的在场者的领域中,但并非是将被召唤者以实体的形式直接置于在场,而是被唤向远方作为“尚不在场者而逗留”4P12,被召唤者被邀请到场与此在相关联。换言之,召唤呈现出此在本身自由的生存状态,而隐喻也表现着人生存所呈现出的自由。隐
30、喻本身即存在一种悖论,即没有一种关于隐喻的话语不包含在本身就是隐喻的方式产生的概念网络中22P399,概言之,隐喻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超越,是无法被界定的,而与生存结构是一致的。在生存论视域下,隐喻对于生存可能性的敞开与对于在生存层面对真理进行求解相一致。以开放的态度与世界照面,此在以因缘与世界照面而召唤着尚未的先行到来,通过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中而回归四方域,在想象之途中体会着隐喻于现在的将在,但其终究是处于无限可能之的将来,因而更加符合隐喻本身含义的无限性。(二)走出洞穴,沐浴阳光当柏拉图意识到人其实是被置于洞穴之中第 1 期张江昊,等:生存论视域下的隐喻之思41 时,曾经所认为关于世界的真相变
31、成了洞外真理的投影,而开始向往着充满阳光的真实世界。柏拉图的“洞喻”已然表现出其对于被束缚的人类生存的关注,将从地穴到上面的世界并在上面看见东西的上升过程和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联想起来23P276。这一过程意味着对洞穴本身的超越,而洞穴意味存在于人类最切近之处对人类的束缚,换言之,洞穴并非是别的,而是人类自身最先所有之物,恰恰是这一最先所有构成了人类的前结构。人类最先拥有之物就是身体,而走出原初洞穴就意味着对身体的超越,这是人类生存最为本真的渴求,即朝着生存可能性敞开,而身体恰恰是在当前所是与应然所是的张力之中回归到生存进程中。而在这一回归的过程中,隐喻就意味着从此瞬间到彼瞬间的过渡与
32、转化,同时也意味着尚未到来之物的生成,换言之,身体通过隐喻不断超越着现实之是,并在生存的进程中生成着新的意义。恰如齐美尔将生命视为对生命本身的超越,身体也是如此,生存视域下的身体也总是超越着现实所是的身体。这也就是梅洛-庞蒂基于格式塔所认识到的,身体超出身体,只有当它向世界和事物开放时身体才成其为身体,而事物也只有经由身体才能成为事物24P202。所超出身体的意味着对生命的先行筹划,身体始终着一种向着世界开放的可能性。梅氏则将对将来这种敞开称之为自由,自由概念本身要求我们的决定进入将来,要求我们的决定构成某东西,要求后面的瞬间享有面前的瞬间,虽然不是必然,但至少应由前面的瞬间引起9P547。这
33、一自由并非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基于前一瞬间所敞开的自由,换言之是基于主体所敞开的自由。而隐喻自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一种不确定,而这一不确定恰恰孕育了隐喻的自由。而生存隐喻之中存在着一个默会的前提,即对已然所是的领会,而基于这一领会所敞开的自由总是与已领会之物所勾连。身体总是与世界相勾连,对身体的超越就意味着创造着一种身体与世界的关系,而对于尚不在场者的召唤的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人通过想象在世之中得以确认,这一想象于其说囿于形象之中而关联于空间的想象,毋宁说是在生存之中关联时空的想象。基于生存之中的想象意味着对于生存带有着本真性的希望,即对自由的渴望。布洛赫将渴望视为人生存的动力,“人通过这种渴望,
34、在贫穷和苦难中成长起来,单纯的欲望及其冲动首先坚守它拥有的东西,但是在其中描绘着的愿望想要更多的东西”25P32。概言之,生存隐喻的超越是对现实所是的超越。传统意义上对真理或是身体的探寻,都是局限于现实所是或本体意义上的探寻,而将隐喻置于生存过程中,打破实体主义的束缚。实体主义下真理趋于抽象而身体则被忽视,但在生存论视域下,将隐喻置于人类最根本的方式之中,以存在过程中的方式去理解隐喻,此时隐喻本身的虚构或想象所敞开的世界是人类生存可能性的世界。结语隐喻这一概念长期囿于修辞学之下而被视为呈现真理的方式,从而导致隐喻本体地位的长期缺失,而隐喻本身意义之丰富却被忽视。透过文本或话语中隐喻所起到的沟通
35、“源域”与“目标域”的作用,将隐喻置于生存境域中展开思考,隐喻是基于“此”的绽开,是此在对世界的领会。而隐喻的绽开是诗意的绽开,对世界领会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超越,邀请着尚未到场者在生存论层次上到场,使无蔽之真理得以显现,而显现的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隐喻、想象、世界与身体构成了一个相互敞开不可分割的辩证系统,只有这一整体中,它们才能得以实现。隐喻在沟通他者的同时进行着想象,想象的过程也是隐喻的过程,寓于世界之中的身体则是隐喻与想象最源初之处,而世界则是身体最先拥有之世界,也是想象与隐喻所绽出的可能性世界。42 邢台学院学报第 39 卷参考文献:1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M.崔延强,译,苗
36、里田,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钟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4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文集:演讲与论文集A.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6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7莱考夫,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8耿占春.隐喻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2007.9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笛卡尔.第一
37、哲学沉思集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胡塞尔,黑尔德.生活世界现象学M.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05.1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4Yi-Fu Tuan.Environment and WorldJ.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65(5):6-8.15王诺.“生态的”还是“环境的”?生态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J.鄱阳湖学刊,2009(1):102-109.16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
38、民出版社.1997.17劳伦斯布伊尔.环境批评的未来(序言)M.刘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M.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9戴维森D.隐喻的含义A.牟博,译/A.P.马蒂尼奇.语言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0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论文集:路标A.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1尼采.哲学与真理M.田立年,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22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3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4张尧均.梅洛-庞蒂身体现象
39、学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25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M.梦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责任编辑:刘春魁)Reflections on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ZHANG Jianghao1,FAN Yongjun2(1.College of Literatur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1,China;2.Xingtai University,Xingtai,Hebei 054001,China)Abstract:The
40、study of metaphor has experienced a change from the internal rhetoric of language to the level of existentialism,and the status of the living realm has been highlighted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This is the unmask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that has been covered by the substan
41、tialism for a long time,and als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the living world.First of all,throug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metapho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world is explored.Secondly,it puts metaphor in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and focuses on the return to the body and the world implied by metaphor in the process of survival.Thirdly,it focuses on the transcendence and openness of metaphor,thus expos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e body meeting the world.Key words:metaphor;survival probability;body;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