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空间传播·时间传承:从媒介学的视野探照《中国地名大会》.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41439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间传播·时间传承:从媒介学的视野探照《中国地名大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空间传播·时间传承:从媒介学的视野探照《中国地名大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空间传播·时间传承:从媒介学的视野探照《中国地名大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闻论坛 2024年第1期空间传播 时间传承:从媒介学的视野探照 中国地名大会胡 康一、引言截至目前,中国文化类节目生态进程大体经历了萌芽期(2013-2016)、发展期(2017-2019)、拓展期(2020-)三个阶段。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例,其在萌芽期所推出的文化类节目展现出“竞技博彩,休闲益智”的色彩,如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成语大会 中国谜语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虽然这类文化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中国国学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处于萌芽期的节目在形式方面较为单一。也正因如此,总台砥砺前行,继续探索全新的节目呈现形式与主题内容。“地名是什么?是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基因,是铭记民族使命的坐标,

2、是打开大好河山的钥匙。无数大大小小地名,组成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它们诗情画意,是品味千年文化的载体。它们镌刻沧桑,是解读历史的活化石。它们万象纷呈,更是联结每个人的根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文简称总台)联合民政部共同推出地理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扳动了文化节目“空间转向”的创新齿轮。中国地名大会 以“地名+”为范式,在空间维度桥接起城市、乡村、山海,在时间维度联结起过去、当下、未来,用打破常规的视听传播手段与别具匠心的视听传承方式,编织出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的媒介化网络。二、空间传播与时间传承:中国地名大会 的视听化媒介意涵根据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Rgis Debray)对“传播”(C

3、ommunication)与“传承”(Transmission)的思索,“传播”以空间向度为表征,强调传播内容的横向扩展,将此处、彼处、近处与远处相互联结为社会型传播网络;“传承”以时间向度为表征,强调传承内容的纵向延伸,将现在、过去,乃至未来相互汇聚为历史性的传承长河。(一)媒介拓展“空间”,“传播”反映中国以山河、湖泊、海洋、关隘为基准,利用各种方位词进行搭配组合,无数地名便得以形成。在视听传播建构的场域中,平面化的地名在人与媒介技术的动态交互与现实实践中变幻为立体化的空间,加之新时代文化传播思想的催动,一幅幅动人的华夏风光与秀丽景色跃然“屏”上。1.媒体互文叙事,内容裂变传播利用“跨媒介

4、叙事”,以此达成互文效果是当下视听节目进行宣传造势的必要手段。所谓“跨媒介叙事”是指,以传统的主流影视平台为基准,在此类平台中播放节目的同时,联结社交平台、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凭借新媒体图文、短视频、H5等媒介文本形态,形成多点散发的传播模式。在流量池逻辑中,跨媒介叙事能够推助节目播放量的上升,从而实现裂变传播。中国地名大会 播出之后,央视频、CMG观察、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新闻报道、推文发布。以第三季为例,CMG观察以可可托海没海?九寨沟有哪九个寨?为题对节目进行了公众号推送,节目组不仅充分利用了新媒体资源,而且通过考究“地名”进行标题起拟,吸引受众阅读,文章阅读量超

5、10万+。此外,在网生时代,“数字原住民”是推动节目进一步传播的重要资源。节目组通过在微博设置标签话题#中国地名大会#,主动建立网民沟通交互的公共场域,以“一传【内容提要】空间是一个既抽象同时又具有无数物理痕迹的所在,空间中不仅收录着不同国度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风采,而且铭刻着丰富的记忆内容与万物的生长变迁、行动轨迹。作为空间转向的文化创新节目,中国地名大会 以“地名+”为范式,在空间维度连接起城市、乡村、山海,在时间维度连接起过去、当下、未来,凭借别具匠心的视听创作理念与视听呈现技术,编织出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的媒介化网络。为进一步开掘空间转向的文化节目发展路径,为未来地理文化类节目提供创作镜鉴,

6、本文试以德布雷“传播”与“传承”的媒介学理念为框架,从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维度对 中国地名大会 进行媒介化分析。【关键词】媒介 物理地域 空间 再媒介化 物质性视听传播34十、十传百”的速度提升节目热度与曝光程度。无论是“跨媒介叙事”,还是“数字原住民”的资源利用,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节目在现实物理空间与虚拟媒介空间的拓展。2.专家选手联动,传播地理知识第三季 中国地名大会 采取全新竞速形式,通过设置“龙虎争名”“跟着地名游中国”“闻名而动”“特别出题人”四个环节进行团队比拼,寓教于乐、竞技于知。除了选手的出色表现外,节目专家在知识传播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媒介的四功能说”表明,媒介具有社会遗产继

7、承功能,即知识性内容的传播功能。“地名”不只是一项名词,其背后更蕴藏着丰厚的历史史实与地缘信息。如果只靠选手以答题的方式进行传播,科普效果始终受到限制。只有通过权威、专业、细致地讲解,媒介的知识传播功能才能够得到充分贯彻,社会效益才能够得到激发。例如,在第一期节目中,节目组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坐镇,对每道题背后隐藏的细节进行挖掘。此外,为进一步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可靠,节目组还添加了由12人组成的“民政部地名专业指导”,由14人组成的“学术专家组”,由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中国地图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构成

8、的“学术支持团队”。3.技造第三空间,沉享具身传播中国地名大会 第三季充分采用“通感”这一艺术创作方法,让观众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组成的“全感官”体验中感受地名文化魅力。1从空间维度出发,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在 空间的生产 中勾画出“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分别用以表示“真实的自然空间”与“抽象的想象空间”。基于列斐伏尔的思想,爱德华 索亚(Edward Soja)进一步提出“第三空间/异质空间”2。“第三空间”结合了物理与精神、真实与虚拟,是一种充满“混合”(hybrid)色彩的空间,其所折射出的空间向度与生产意义与当前的智能视听传播时代遥相呼应。中国地名大

9、会 在智能科技的推助中,其视觉技术与听觉技术之间产生“突变域”,以万象聚集、多元组合的方式呈现出节目的能动色彩。举例而言,在“特别出题人”环节,出题人翟婉明院士便凭借XR拟像技术、环幕投屏“直接”从成都乘坐高铁来到北京演播室的现场。视听智能技术的投用不仅为观众营造了沉浸式感官传播景观,而且借助人物故事(学生时代的翟婉明乘坐火车因遇塌方而萌生建造铁路以便民的人生理想),以小见大,在展现中国人民“心揣乡愁,胸怀天下”精神的同时,彰显中国高铁的建设能力。(二)媒介释放“时间”,“传承”塑造中国每一个地域名词的背后都坐落着大大小小的实体空间,而空间的物理区域之中又饱含着人文领域内久经时间积淀的文化气息

10、、社会风俗、生活习惯,在此意义中,空间成为了记忆铭刻与记忆召回的地点。作为地点的表征,名字不仅是一种代词,而且也是文化、历史、民俗等记忆性内容的凝缩物,深刻诠释着不同时代的人文底蕴与社会的价值风范。“用地名铭记历史,以地名致敬时代。”在视听媒介与文化节目的助力下,尘封的历史时刻得到释放。1.再媒介化呈现,传承中华文化“再媒介化”是指“新媒介从旧媒介中获得部分的形式和内容,有时也继承了后者中一种具体的理论特征和意识形态特征。”3质言之,“再媒介化”所体现的并非简单的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加法”逻辑,媒介之间的简单叠加只是一种工具主义、功能主义的生产逻辑,其只能发挥暂时的、表浅的效果,真正的再媒介化

11、则是各媒介传播方式、传播特质、传播风格、传播效果等要素的彼此接洽与融合,是一种“合”的逻辑。4诚如杰伊 大卫 博尔特(Jay David Bolt-er)和理查德 格鲁辛(Richard Grusin)所言,“人类文明中的任何媒介永远无法以孤立的形式运转,因为各媒介之间始终保持尊重与竞争的关联。”5在 中国地名大会 中,史料、诗歌、词赋等过去依托质料型媒介得以传扬的内容经过多模态技术处理,成为荧屏上的再媒介化数字图景。汉书 地理志 水经注 姓氏解纷 等看似枯燥乏味的文本在通过水墨画、卡通动画等媒介形式的处理后得到二次呈现,并以解说的方式向观众趣味探析各个地名之中所隐藏的深刻内涵。“再媒介化”的

12、视听呈现不仅有章可循、有迹可依,而且有利于推动地方发展,更能在极具流动性的当代社会强化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助推中华文化的永续传承。例如,在介绍中国地名“金华”的由来、中国地名与中国传统占星学的关系时,中国地名大会 节目组依托于古文 玉台新咏,以文中的一句序言“金星与婺女争华”向观众展开了绝妙的视听画卷,诠释了古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天地和谐的传统宇宙观,以及先辈对于地理世界的认知和想象。可以说,史料中所记录下的“过去时”在再媒介化技术的应用下转变为“现在时”。2.打造媒介矩阵,传承伟大精神跨屏联动、虚实结合等新型传播方式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遇下不断浮现,媒介矩阵呼之欲出,为观众形塑了全方

13、位、全息化、全渠道、立体化、多层面的内容接收渠道与体验方式。6不过,在 中国地名大会 节目中,传播的媒介矩阵并不纯粹以数字网络型媒介为主导,地理场所、地域标志等实体物质亦是该媒介矩阵中的关键一员。换用约翰 彼得斯(John Peters)的观念,物理地域之所以成为媒介,是因为其能够管理时间与空间。7物理地域在视听35新闻论坛 2024年第1期手段的操演中成为具有历史特征的容器型媒介(VesselMedium),可见、可感、可触的它们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刻录着多样化的故事与记忆。在节目中,广东肇庆的七星岩便充当了现代语境中连接人类与文化、记忆、自然、风情的物理媒介。文人墨客在七星岩上

14、留下石刻,以此赞叹七星岩的峻峭与秀美,如此特殊的“打卡”方式也传递出中国宝贵的文化精神。此外,诸如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位于重庆的人民解放纪念碑、位于北京的卢沟桥等标志性建筑同样在传承伟大红色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在元宇宙(metaverse)等虚拟空间技术出现后,社会中出现了“无地点”“无地方”等空间消失论,但是充当背景的物理现实却是虚拟空间存在与发展的基础。8若物理现实缺位,那么虚拟空间也将不复存在。3.视听媒介叙事,传承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9面对总书记的号召,总台一马当先,凭借文化节目走

15、出去的策略讲述中国故事。根据CMG观察所发布的数据,第三季 中国地名大会 播出后,仅在美国全境就有353家媒体进行了转载报道,引发了较大反响。节目“以地为媒”,纵向开掘地理空间中的中国故事,通过传扬故事背后的历史底色与人文意蕴,对外铸就中国声浪。以第三季第十期为例,节目组通过特别出题人张国栋,为观众讲述了“亿亩荒滩变良田”的感人故事。为了研发适合在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张国栋与团队成员跨越全国二十多个省份进行调研,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研发出海水稻。截至2022年底,中国海水稻的推广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0余万亩,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本领。虽然中外存在文化差异,但是依托此种故事叙事策略,共通的意义空间得以产

16、生。“叙述者在讲故事的同时会形塑某种意义空间,向受传者传递意义空间当中相应的所侧重的观念。在这些观念的作用下,受传者所展开的意义消费与生产又会进一步影响意义空间的结构、规模,或使之扩大,或令其缩小。简言之,叙述者所讲述的故事内容将规约受传者并影响其行径。受传者也以 叙事(故事)的方式理解社会、世界,并对它们做出反应。”10在文化类节目所形塑的意义空间中,不仅国人能够切身体会中国故事的具体内容,体验过往历史与时代带来的一份份感动,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外受众进行正确引导,以正向的视角客观、真实地认识中国。三、结语在大视听时代,中国地名大会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延续第一季与第二季“以地为媒,解

17、读中国”的特色。节目一方面通过空间维度进行内容传播,一方面凭借时间进行文化传承,诠释着华夏儿女独有的“地理想象”。在空间维度,节目组利用跨媒介叙事进行互文,推动信息裂变传播;在趣味科普的同时,以专家坐镇的形式确保可信性与权威性,增强观众的地理认知与价值感受;借助XR等先进智能传播技术,打造具身化传播的第三空间,提升观众沉浸式体验感受。【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大视听时代红色精神 的再媒介化传播”(项目编号:2023JX030)的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光明网.中国地名大会 第三季:将历史写在大地上,把文化融入生活间EB/OL.(2023-02-06).https:/ 布鲁恩 延森.媒

18、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924胡康.生态学视域下中国红色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实践以 从延安出发 为例J.新闻论坛,2023,37(04):91-93.5美Bolter,J.D,Grusin,R.J.Remediation:Understand-ing New Media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0.65.6胡康.全媒体主持传播生态研究J.北方传媒研究,2022(06):49-53.7美约翰 杜海姆 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 M邓建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23.8胡康,郑一卉.全球传播中电子媒介垃圾的危险性确证及其规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3(02):80-91.9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 费希尔叙事范式理论的思考J.现代视听,2022(12):24-28.作者简介:胡康,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编辑:文 言视听传播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