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某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初步设计方案书报告.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628822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3.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初步设计方案书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某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初步设计方案书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某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初步设计方案书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某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初步设计方案书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某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初步设计方案书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汉滨区月河下游项目区余姐河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安康市汉滨水利水电水保生态勘测设计院二00七年四月批 准:晏荣刚审 查:王国平报告编制:晏荣刚概算编制:杨广娣 王永霞参加人员:李 杰 高绪宏 付清兵 李小龙 尤应秀目 录前言.11基本情况31.1自然条件31.2社会经济状况61.3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92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置112.1建设目标112.2工程布局和建设规模123工程设计153.1综合治理措施153.2生态修复措施273.3监测措施284施工组织设计和分年实施计划294.1施工组织设计294.进度安排505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5.1投资概算5

2、.2资金筹措6项目效益496.1 经济效益496.2 生态效益6.3 社会效益556.4 经济分析557结论63附表: 附表1 小流域社会经济情况表 附表2 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表 附表3 小流域土地利用情况表 附表4 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现状及规划表 附表5 小流域工程量、物资及投劳情况表 附表6 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投资概算及分摊表 附表7 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效益估算表附图: 1 水土流失现状图 2 土地利用现状图3 水土保持措施规划图 余姐河 小流域工程特性表项目单位数量项目单位数量一、建设条件疏林补植株5571341.所在项目区汉滨区月河下游项目区 封禁标牌个23.人口人6976(2)能源替

3、代4.农业人口人6016省柴灶个505.多年平均年降水量mm850沼气池座306.多年平均气温15.7(3)舍饲养畜畜棚间147.森林覆盖率%13.6四、施工8.林草覆盖率%63.041.总工程量万m327.749.水土流失面积km219.04土方万m322.8510.流失程度%65.1石方万m34.8411.土壤侵蚀模数t/(km2.a)3119混凝土万m30.0512.已治理面积km22.主要材料二、设计标准钢材t1.48工程防御暴雨标准Pt=6=(10%)mm84.5水泥t553.33P t=6=(5%)mm101.5炸药t0.43三、工程规模苗木万株308.39合 计hm21904种籽

4、kg1、综合治理hm2528.053.施工机械台班772(1)坡面整治工程4.投工坡改 粮梯土坎hm235.89总投工万工日9.83石坎hm220年均投工万工日2.4坡改 果梯土坎hm2劳均投工工日30石坎hm25.施工年限年3坡面 水系蓄水池(窖)口50五、投资沟、渠km31.工程静态总投资万元590.88沉沙池口50工程措施万元231.75田间道路km4植物措施万元249.53(2)沟道防护其它措施万元29.80谷坊座6独立费用万元43.16拦沙坝座7基本预备费万元16.63(3)水土保持林草2.单位治理面积投资万元/km229.98水土保持林退耕还生态林hm2282.163.投资分摊退耕

5、还经济林hm2190中央投资万元285.44荒山造生态林hm2地方匹配群众投资及投劳折资万元285.44退耕还草hm2等高植物篱km六、工程效益(4)疏溪固堤1.治理程度%100整治河堤km2.提高林草覆盖率%16.17新建河堤 km3.实现生态修复面积km213.76(5)治塘筑堰4.年拦蓄泥沙万t6.42整治塘堰口135.年蓄水能力万m364.31新建塘堰口6.直接经济效益万元3191.882、生态修复hm21375.78效益费用比1.36(1)封育管护经济净现值万元268.02管护人员人4内部收益率%21.06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汉滨区月河下游项目区余姐河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前 言

6、余姐河小流域属汉滨区月河下游项目区,位于项目区的最上游。流域西与恒河下游项目区相连,东与本项目区管家河小流域相邻。鉴于该流域在地貌类型、沟壑密度、植被和土地分布、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经济情况及交通、电力、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在项目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将该流域选为项目区的典型小流域。根据其设计成果,推出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确定各业用地比例和措施配置,为项目区可研编制提供较详实的依据。本小流域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水土保

7、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和陕西省水保局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典型)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编写提纲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和规范性文件。设计成果包括: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汉滨区月河下游项目区余姐河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图、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图、治理措施规划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设计图等附图及相应附表。小流域设计本着因地制宜、因害防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开发的原则,以坡面工程治理为主,适当配置坡面引(排)水渠、沉沙1池、蓄水窖、田间生产道路等工程系统,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加强荒山、疏林地绿化补植,对林区封禁管护,达到开发长效机制型农业,合理

8、调整各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发展农业经济,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的目的。根据措施布设的原则和规划目标要求,本小流域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4km2,其中坡改梯工程55.89hm2,退耕还生态林282.16 hm2,退耕经济果木林190hm2,封育管护1375.78hm2。配套坡面水系工程为:蓄水池50个,沉沙池50个,渠道3km,生产道路4km。配套沟道防护工程为:谷坊6座,拦沙坝7座,整治塘堰13座。试点省柴灶50个,新建沼气池30个,新建舍饲养畜棚14间。按照有关概(估)算编制的要求,经计算,完成以上工程量,需要总投资 570.88万元。申请中央补助285.44万元。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小流域内

9、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6.42万t,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3119t/km2.a降低到921t/km2.a,林草面积由治理前的1841.62hm2增加到2313.74hm2,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63.04%增加到79.2%,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到治理期末,农业人均纯收入将由治理前的1528.5元提高到2100元。通过经济效益分析,经济内部收益率21.06 %,经济净现值268.02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1.3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小流域内林草覆盖率将达到79.2%,人均基本农田将达到0.99亩,人均经果林将达到0.60亩,年增加土壤涵养蓄水量64.31万 m3 ,年

10、保土6.42万t,小流域内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遏制,群众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将有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将得到改善。也必将对小流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21基本情况1.1自然条件1.1.1流域概况余姐河位于汉滨区大同镇境内,属汉江一级支流月河左岸二级支流,流域位置在东径1084710851,北纬32463251之间。余姐河发源于汉滨区内的牛山,由北向南流,于大王庙下游汇入恒河,恒河又向南4km,于恒口集镇东侧汇入月河。流域总面积29.21km2,干流全长14.7km,平均河道比降39.2。沟壑密度1.461km/ km2。流域呈条带状,地势北高南低,源头处海拔高程1478.0m,

11、出口处海拔高程320.0m,相对高差1158.0m。流域内河谷下切,沟壑纵横,山势陡峻。上游植被较好,耕地分散,下游植被差,耕地相对集中,以坡耕地为主。1.1.2地质、地貌区域位于秦岭南部低山区,地质构造复杂,皱褶强烈。母岩主要由灰绿岩、片岩、片麻岩、紫红色砂岩等组成。地表为含粘粒的石碴土,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65%,棕褐色沙质粘土分布在流域下游,面积约占35%,区内主要地质构造有月河大断裂,呈东西向沿月河南岸穿出。流域地貌属南秦岭低山区。流域上游地面坡度陡,侵蚀最重,土层薄,坡面大于25的近于60%,坡面长度在 150460m。中、下游地面坡度相对变缓,525的约占55%,坡面大于25的约占4

12、0%左右,坡面长度在300800 m左右,耕地以坡地为主。地面坡度组成列入表1-1。3表1-1 余姐河小流域地面坡度组成表 土 地 总面积 (hm2)坡 度 组 成 35面积 (hm2)占比例 (%)面积 (hm2)占比例 (%)面积 (hm2)占比例 (%)面积 (hm2)占比例 (%)面积 (hm2)占比例 (%)2921.24455.7115.6438.1915832.5528.5788.7327404.0613.91.1.3土壤、植被一、土壤流域大部分为山地,只在河沟沿岸有少量平地。土壤主要为母岩风化的岩屑,杂以少量砂质粘土构成石碴土,氮、磷、钾含量低,地力相对瘠薄,土层厚度在1030

13、cm左右,局部有的仅5cm。流域下游土壤为砂质粘土,局部有少量砂质、粉砂质壤土,熟化程度高,氮、磷、钾含量较高,较肥沃,一般已开垦成水田,土层厚度60cm,局部大于80 cm以上。土壤中由于含有粘粒结构,加之地面坡度陡,含水量饱和后易发生滑坡、泻溜以及泥石流等灾害。流域下游虽然地面坡度较缓,但土壤中粘粒含量增大,也容易发生类似地质灾害。流域土壤中性略偏酸。粮食一年两熟,夏粮主要为小麦、油菜,秋粮为水稻、玉米,杂以豆类。将流域土壤理化性状列入表12。表1-2 余姐河小流域土壤理化性状表 土壤类型平均土层厚度(cm)土壤容重(t/m3)土壤养分含量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氮(ppm)全钾(

14、%)速效钾(ppm)全磷(%)速效磷(ppm)沙粘土601.21.950.1277.31.86890.117.5658沙粘土501.250.390.0298.50.4298.60.026.86石渣土20301.40.30.0189.10.4900.026.54二、植被流域内植被为次生林,乔、冠混交,针、阔叶混交。林地总面积1602.3hm2,其中有林地396.5hm2,灌木林1125.43hm2,疏林地80.33hm2,幼林地9.15hm2。天然树种有松、杉、白杨、红椿、栎等乔木及灌木,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树木茂盛,森林郁闭度约在0.6以上;人工植被有水保林、经济林,水保林树种有松、杉,郁闭度

15、在0.20.3左右。经济林有桑、油桐、板栗、杜仲、柑橘等。流域植被对保持水土、调节区内小气候、涵养水源,减少自然灾害发生,起到了一定的水保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蚕桑已是当地经济林的主导产业,对家庭经济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林材因生长周期长,加上目前国家林业管护政策,其经济效益还不太明显,区间森林植被规模还不够强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较有限。1.1.3水文、气象一、气象流域属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雨;夏季受西伸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河西走廊、四川盆地控制形成多雨并有伏旱的气候;春季干燥,秋季湿润并多连阴雨。小流域近旁设有杨家营水文站。据

16、该站1958年至今的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5.7,一月最低,平均3.3,极端最低气温-8(1967年),7月最高,平均27.2,极端最高气温40.6(1966年)。多年平均气压980hpa,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698小时,多年平均地面温度18.1,多年平5均蒸发量736mm(E601蒸发器),多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24.3m/s(1973年),风向NNW,最大冻土深度7cm,全年无霜期250天左右,初霜期始于11月中下旬。多年平均降雨量850mm,变差系数Cv=0.22,实测最大年降水量为1156,最小降水量561.5。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一般夏季多雨,冬春偏少,雨季710月降

17、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枯水期113月占全年降水量不足10%。表1-3 余姐河小流域气象特征表观测 站名气温( 0C)年均降雨量(mm)79月 降雨量 (mm)暴雨天数10积温 ( 0C)无霜期(d)年均日照时数(h)太阳总辐射量(J/cm2)年最高年最低多年平均最大量年份最小量年份多年平均杨家营40.6-815.71156.31964561.51966850343344300250天1698107.5由气象资料看,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类植物生长,便于水保生态工程的布置实施。但降雨时空分配不均,雨季会造成洪水灾害,诱发滑坡、泥石流等。降雨不均匀的时空分配,还会造成伏旱和秋旱等灾害,

18、对农业生产相当不利。将杨家营水文站气象资料统计列入表13。二、水文余姐河属汉江水系,月河左岸二级支流,于大王庙下游约1km汇入恒河,恒河于恒口集镇东侧汇入月河。由安康实用水文手册介绍的公式W00.0441(X0F)1.003计算得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1088.73万m3。径流年际间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7、8、9三个月约占年径流总量的71.2%。由杨家营水文站泥沙观测资料计算的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48万t,合1.84万m3。61.2社会经济状况1.2.1人口与劳力余姐河流域含大同、恒口两镇11个行政村1821户,农业人口6016人,人口密度206人/km2,现有劳力3356个。流域人口平均

19、密度较大,但分布不均衡,上游腊烛村29.1人/km2,流域中游余姐村168.8人/km2。近十余年来,农村群众利用农闲时间出外务工,以增加家庭收入,农忙返乡务农。当地劳力充足,完全满足水土保持治理需求。1.2.2土地利用现状流域土地总面积29.21km2,其中生产用地967.75 hm2,占总面积33.1%;生态用地1817.59hm2,占总面积62.2%;房屋、道路占地135.93hm2,占总面积4.65%。生产用地中耕地面积967.75hm2,其中:水田265.27hm2,占27.4%;水浇地27.89hm2,占2.9%;梯地105.13hm2,占10.9%;坡耕地500.16hm2,占5

20、1.68%;经果林69.3hm2,占7.16%;生态用地中:林地1602.3hm2(其中有林地396.5hm2,占林地总面积24.7%;灌木林1125.43hm2,占林地总面积70.2%;疏林80.33hm2,占林地总面积5%),草地170.02hm2,水域38.32hm2,难利用地6.95hm2。林地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大多为天然林,以针阔、乔冠混杂形式存在。中游多为人工栽植松杉用材林和栎类薪炭林。下游林木稀疏,多是用材林,分布在田埂地垅边及房前屋后。流域上游人户居住分散,土地以插花地形式零星分布。中下游人户逐渐密集,土地较为完整。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4 hm2,人均耕地0.13 hm2。7

21、水田沿沟溪两岸分布,坡地一般分布在山坡较平缓地带。流域生态用地和居民及交通用地多,占总土地面积66.9%,但有林地仅为生态用地面积的21.8%,大部分为草灌、荒山、疏幼林地。耕地中,基本农田少,占耕地面积41.2%,人均0.7亩;坡地多,占55.7%,人均1.03亩,并且零星分散,不便于机械耕作。这种土地结构形式,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生产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在促使这种环境进一步恶化。耕地结构详见表14小流域耕地坡度组成表。表1-4余姐河小流域耕地坡度组成表土地总面积 (hm2)耕地 耕 地 坡 度 组 成面积 (hm2)占土地面积(%)35面积 (hm2)占比例 (%)面积 (hm2)占

22、比例 (%)面积 (hm2)占比例 (%)面积 (hm2)占比例 (%)面积 (hm2)占比例 (%)2921.24898.530.7370.441102.911.4250.0827.8175.1219.8001.2.3农村经济情况一、农村产业结构:流域农村经济主要是粮食种植收入,要占总收入的60%以上,其次是家庭养蚕、养猪、养羊等,是农村辅助收入。近年来农民利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务工已成农村经济的重要一部分,约占40%左右。据汉滨区年报统计,流域2006年农业总产值823万元,其中农业501.6万元,占60.9%;林业150.4万元,占18.3%;牧业102万元,占12.4%;工副业69.0

23、 万元,占8.4%。农村经济总收入1479.3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1528元/年。二、农业生产:粮食一年两熟,复种指数约1.85。夏粮主要为小麦、8油菜,秋粮主要有玉米、水稻及红薯、豆类作物。粮食总产量 549.5万,平均单产6115.5/ hm2,农业人均产粮755.2。流域耕地面积898.5hm2,基本农面积370.4hm2,占41.2%,人均0.05hm2。水田每hm2单产在750011250kg之间,梯地每hm2单产在60009000kg之间。流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处于山区,地面坡度大,耕地地块分散,与现在优质高效农业相比,相差太远。这些自然

24、因素一定程度限制了流域经济的发展。流域粮食生产现状表列入表15。表1-5余姐河小流域粮食生产现状表农业 人口 (万人)播种总面积基本农田粮食产量基本农田粮食产量总计 (hm2)平均 (hm2/人)总计 (hm2)平均 (hm2/人)总计 (t)播面 单产 (kg/hm2)总计 (t)播面 单产 (kg/hm2)7276898.50.12370.40.055495611632228700三、林业生产:林业收入来源主要是蚕桑生产、木耳、香菇等。单位林地面积产值3120元/ hm2,纯收入约1900元/ hm2。四、牧业生产:牧业主要为养羊、养猪等,养羊主要在流域上游,户均近3只左右。养猪范围广,平

25、均每户13头,畜类产品仅限销于本地市场。饲料主要为农产品的付产品,如薯类藤蔓、红薯、米糠麸皮等。五、渔业生产:区内水面较小未作统计。总之,流域地处秦岭以南,是南北气候交替地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适宜各种农作物和植物生长,有利于流域植被恢复和生长,有利于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实施。但由于地面坡度较陡,耕地分布零散,不便于9机械耕作,农业生产产出效益低;还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农业以庭院经济模式为主,形成不了规模,经济发展缓慢;畜牧养殖也只是家庭少量饲养,缺乏养殖大户典型引路;林业经济不但产出周期过长,而且相关采伐手续复杂,也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 诸如以上各种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了目前农村经济发

26、展。1.2.4农业基础设施情况水利设施:流域内已有小(1)型水库一座,堰塘8口,总蓄水量354万m3。小型自流引水渠3条,年引水量300万m3。流域下游耕地,均在新民水库灌区内,灌溉保证率较好。上游主要靠小型自流引水和堰塘等水利工程设施,其灌溉保证率相对较弱。交通设施:流域下游有阳安铁路、316国道通过,已有村级公路与公路干道相通。西部人饮解困工程实施以来,已解决了部分用水困难农户用水问题,能保证一般干旱年的用水问题。流域中上游燃料主要为薪柴,流域下游燃料为石炭,蜂窝煤,及少量天然气。区内水利工程详见表16。余姐河小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表表1-6水源情况输水管(渠)需要解决灌溉条件需解决生活用水

27、水库塘堰蓄水池(窖)数量(座)年供 水量(104m3)数量(座)年供 水量(104m3)数量(口)年供 水量(104m3)长度(km)年供 水量(104m3)水田 (亩)果园 (亩)梯坪地(亩)人口(人)牲畜 (头)13508400635035012002500750101.3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1.3.1水土流失状况流域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又以面蚀和沟蚀为主,在河沟岸坡和地面坡度较大地带雨季易发生滑坡和泻溜。水土流失在全流域均有发生,只是程度不同。相对而言,陡坡较缓坡严重,坡地较林地严重。强度流失发生在流域下游右岸,该处地面坡度大部分大于25,坡地面积大,植被差;中度流失主要分布在流域

28、下游左岸,坡面以坡地为主,地面坡度在1025左右,林木、灌木丛稀少;轻度流失区主要在流域中游人工造林地带,地面坡度约在1030。由调查资料统计,流域内流失总面积1904hm2,占土地总面积65.1%;其中轻度流失825hm2,占流失面积43.33%;中度流失面积723hm2, 占流失面积37.97%;强度流失面积250hm2, 占流失面积13.13%;极强度流失面积106hm2, 占流失面积5.56%。平均侵蚀模数3119T/km2a,土壤侵蚀总量9.11万T/a。1.3.2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水土流失形成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条件为:地面坡度大,拦蓄径流能力差,加之土质疏松及土壤粘粒

29、含量高,遇水易崩解,细粒易流失;土层薄,地面下又是不易透水的基岩,土层易饱和,容易流失。人类活动因素有:坡耕地不合理耕种、森林盲目砍伐,破坏植被、基本建设的废渣乱倾乱倒等多种因素。其危害较多,主要有:1、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质恶化、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2、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全靠化肥维持,化学肥料板结土壤,形成11恶性循环。3、淤积库塘,使水利工程寿命缩短,效益降低。如项目区西邻的白鱼河水库,建成于1978年,枢纽以上流域面积36.06km2,运行28年,淤积库容25.7万m3, 83年至87年上游进行水保防治工作,淤积程度已减轻。许家河水库,建成于1960年,枢纽以上控制流域面积43.1

30、6km2,现已淤积170.00万m3。两库死库容均全部淤满,并淤积部分兴利库容。付家河上游的八一水库,建成于1958年,设计总库容1800万m3,现已全部淤满报废。水土流失还可造成气候失调,洪涝成灾,甚至是毁灭性的。1.3.3水土保持现状流域内于1984年至1988年对新民水库上游16.9km2 的范围,开展过省列重点小流域治理工程,其间共修基本农田48.73 hm2;修谷坊23处;新修和修复堰塘32口;水利工程净增蓄水量1.6万m3。造林856 hm2;退耕192.5 hm2;封山育林329.3 hm2。共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5.8hm2,使流域内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此外,流域下游左岸三

31、条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进行旱变水造田活动,共修水田2千余亩。流域其它村也不同程度进行了修田造地和植树造林活动。122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置2.1建设目标余姐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丹江口水源地建设工程,要精确设计。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产业配置,高标准施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通过治理使流域达到生态协调,环境优美,生产发展,各业兴旺,群众生活富裕的目的。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流域本次水保综合治理,按照人均基本农田0.97亩,规划新修农田55.89 hm2;剩余坡地472.16 hm2全部退耕,其中造经果林190hm2,造生态林282.16hm2;对草灌、疏林、幼林进行封育,共规划

32、生态修复1375.78 hm2,治理流失面积1904hm2,治理程度达到100%。预测治理后,年减少土壤侵蚀量6.42万t,拦截泥沙入河量的70以上。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通过治理后,使流域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恢复,林草面积达到宜林草面积的95%,治理的同时加强管护,制定“汉滨区关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管理”相关规定,保证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90%以上,实现生态修复面积1375.78hm2。3、发展农村经济目标水土保持治理期末,使流域粮食总产达到3495t,比治理前增加83.84t,约增2.4%;农业产值 1479万元,增加159.59万元,约增10.8%;人均粮食581,增加14,增2.41%;人均纯

33、收入1793.8元,增加306.2元,约增1317.07%。 4、其它合理发展养殖和各种农产品加工,使农村富余劳力就地消化,不再外出奔波流浪打工。2.2工程布局和建设规模根据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等因素,按照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确定流域中游及上游主要安排退耕还林、疏林补植和封育管理等措施;下游土地比较平缓,修建水平梯地和果园,配套沟渠、坡塘、蓄水池等水保工程及沉沙池等措施。对流失严重的小沟布置谷坊。2.2.1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划分根据流域的具体情况,对现有的水田、梯地、水浇地、规划新修梯地和建果园的坡地确定为生产用地。现有的有林地、冠木林、疏幼林、草地、退耕造林地、水域、难

34、利用地划分为生态用地。规划流域生产用地685.59hm2,(其中现有基本农田370.4 hm2,新修55.89 hm2,经果林259.3 hm2),占总面积的23.47%;生态用地2099.71hm2,占总面积的71.88%。2.2.2土地利用规划1、土地分级与适宜性评价流域现有耕地面积898.45hm2,其中水田265.27hm2,梯地105.13 hm2,坡地528.05hm2,占耕地面积58.77 %。耕地按其特点分级和适宜性评价如下:一、二、三级耕地402.9hm2,地面坡度5、510、1015,14地块完整,距离村庄、交通道路、水源较近,地力强,有机质含量高,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

35、、油菜等农作物。四级耕地250.1hm2,地面坡度1525,地块较完整,距离道路、村庄、河流都较近,水源条件较好,适宜修水平梯地,建果园,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五级耕地、六级耕地175.12hm2,地面坡度2535,地块零散,距离村庄、河流、道路均较远,水源条件差,适宜营造水保林。流域内耕地分级及评价详见表21小流域土地分级和适宜性评价表。表2-1余姐河小流域土地分级及适宜性评价表评价指标评价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地面坡度25土层厚度70cm60cm50cm40cm50cm30cm40cm30cm地块完整情况完整完整完整较完整零散乱石地距离(m)2003005006008001000水源条

36、件好好好较差差无土地适宜性小麦、油菜、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玉米果梯宜林宜林2、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划分根据土地分级、适宜性评价和人口数量,确定生产用地面积为685.59 hm2,其中基本农田面积426.29hm2,经果林面积259.3hm2。已有基本农田370.4hm2,规划流域共新修农田55.89hm2,经果林190hm2。生态用地2099.7 hm2,其中林地1884.42hm2,草地、水域等215.29hm2。具体详见附图03余姐河小流域水保措施规划图。152.2.3工程布局流域上游腊烛、白露、余姐、夹河等四个村,人均耕地0.17 hm2,人均基本农田0.08 hm

37、2,因此,只需对现有坡耕地全部退耕造林,坡度较缓、地块整体连片的营造经济林,主要栽植桑、板栗、核桃、油桐、杜仲、杜蓓等树种。流域下游坡地地面较缓,集中连片,修建水平梯田,并配套水窖、堰塘及沉沙池、水渠等坡面水保工程。拦沙坝、谷坊等沟道防护工程布置在流域下游左岸支沟殿坡沟内。饲舍养畜、节柴灶、沼气池等只在下游进行试点。工程数量详见附表4-1工程措施建设明细表。布置详见附图03余姐河小流域水保措施规划图。2.2.4建设规模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任务:修建基本农田55.89hm2,修复堰塘13口,修建排灌沟渠2条共3km,新建水窖50口,谷坊6处,拦沙坝7座,沉沙池50座,田间生产道路4.0 km。退耕还

38、经济林190 hm2,退耕还生态林282.16 hm2,生态修复1375.78 hm2,建节柴灶50个,沼气池30个,饲舍养畜棚14间。3工程设计3.1综合治理措施3.1.1坡面整治1.坡改梯(一)布设原则16选择25以下三、四级的坡耕地,地块集中连片,土质较好,距离村庄、道路、河沟较近;修筑省工,耕作方便,便于机耕,埂坎牢固,尽量少占耕地;因地制宜,土坎石坎结合,有条件的地块修成石坎,无条件的修成土坎;平行于等高线布置, 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梯地设计采用10年一遇6小时(93mm)暴雨标准。(二)工程设计断面设计地面坡度525,石坎外侧坡取75,土坎取6070。田面宽度510m,坎高1.52

39、.5m。梯田设计见图04及图05。17土坎梯地规划在流域下游左岸三条岭,集中连片25hm2;唐岭、殿坡、小档以石坎梯地为主,规划梯地30.89 hm2,其中石坎梯地20 hm2。工程量田面开挖工程量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中介绍的计算公式18进行计算,每公顷田面开挖土石方量约18753125 m3/ hm2。石坎梯田石坎断面尺寸:石坎顶宽0.4m,外侧坡1:0.25,即76,内侧垂直,石坎干砌石方量约0.92.5m3/ m。施工要求梯田应与坡面水系工程、生产道路同时放线、同时施工,有利于合理布局和工程实施;清基干净,修成倒坡。在施工时沿田坎开挖线,按所修田坎的高度和宽度,将山坡上的表层土壤

40、堆集一起,然后开挖田面,最后将熟土返回,回填田面,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上翻式或下翻式;生土筑坎,层层压实。在侧坡平台基面上用新挖出的生土筑坎,分层填筑压实,要求干密度在1400kg/m3以上,单层填土15cm20cm然后夯实。分层铺填,压实时要求同步进行,直至修到坎顶;在田坎初步成形后,应对边缘部位进行夯打,使其紧密稳定,然后按田坎设计坡度削坡成形,使其符合设计要求;石坎梯田田坎块(片)石选择质地坚硬,口石选择石面与上下平面大致垂直,块厚大于20cm,单块重量应大于20kg,砌筑时平放,上下搭接错缝砌筑,并用小石块嵌紧;田面平整,熟土覆盖至少30cm厚。2.坡面水系工程()工程布置坡面水系工程

41、包括排灌沟渠、水窖、沉沙凼(池),主要布设在新修的梯地工程地块内,其布设原则是:19坡面水系工程与梯田、田间道路相互配套,并以排灌沟渠、道路为骨架,合理布设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水窖等工程,形成完整灌、排体系;截水沟应与排水渠相接,并在连接处前后设置沉沙凼(池),然后引入水窖或天然沟道内。排灌沟渠共计3km,其中:截水沟2.5km,排水渠0.5km。沉沙凼(池)一般选择在地头、地边、地块与地块边界,排水沟渠和蓄水工程前。布置在地头的沉沙池以尽量少占耕地为原则。共布设沉沙池50个。水窖选择在有水源保证的地方修建,用于小时段水量调节。拦蓄地表径流,容量按12m3亩布设。流域共布置水窖50口,分布为:三条岭20口,殿坡、唐岭等30口。(二)工程设计排灌沟渠断面设计排灌沟渠设计标准,采用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坡面汇流洪峰流量,渠道断面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渠道底坡取1/100300,浆砌石衬砌取糙率n=0.025,砼U形渠n=0.014。计算的渠道过水流量为Q=0.050.1 m3/s。排灌沟渠设计了梯形和U形两种断面,采用M7.5砂浆砌石衬砌,衬砌厚度0.3 m,砼U型渠衬砌厚度为6cm。排灌沟渠标准断面设计见图06、07。202122沉沙凼(池)断面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