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多民族地区主流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话语策略李士艳唐仲娟一、多民族地区主流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话语特征(一)甘肃多民族地区主流媒体发展概况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其中包括2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受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甘肃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媒体发展也相对缓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甘肃在这份必答题的鞭策下,成立甘肃新媒体集团(同期上线“新甘肃”客户端),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搭建省级平台“新甘肃云”等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县域范围内,积极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力打通“报、网、端、微、号”等各种媒介资源。
2、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河西走廊门户,自古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属于汉藏文化高度契合的民族地区,有着典型性。天祝藏族自治县于1956年成立县广播站,1979年开办藏语广播,1995年建成全省第一家少数民族县人民广播电台。2018年,天祝藏族自治县被列入全国600个和省上2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县之一,2019年1月28日,天祝藏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7月1日投入使用。截至2023年5月建设完成的新媒体平台主要有天祝藏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客户端“藏乡天祝”App(粉丝量4.4万)、微信公众号(粉丝量11万);已入驻新华社现场云,开通了新华社客户端新华号、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号,入驻了
3、新华社客户端,入驻了视听甘肃客户端,今日头条号(粉丝量4.3万)、新浪微博号(粉丝量0.15万)、抖音号(粉丝量8.5万)、快手号(粉丝量10万)均已上线运行。总体而言,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当地主流媒体硬件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提升。(二)融合多元素互文叙事策略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著作 想象的共同体 中将资本主义、印刷科技和人类语言宿命三者的相互作用视为想象的共同体形成的必要条件1,点明媒介在共同体意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利奥塔(Lyotard)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子媒介便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媒介技术的革新促逼主流媒体新闻生产从单
4、一的线性生产流程向协作网络、多模态融合生产的网状结构转向。2各级媒体进一步完善“1+N+N”的全媒体发布矩阵,主流媒体叙事话语逻辑不断解构。以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打柴沟村作为田野个案的调查发现,当下该区域的媒介格局已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现代化通信系统的覆盖,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媒介普及,电视占据人们日常生活中心地位的角色发生了转化,如今电视的开机率较之从前大大降低,电视在该区域早已不是21世纪初姚君喜等学者所言的“第一媒介”3。涉及的调查人员中(表1),仅有1/3的调查者表示看电视,且多为偶尔观看。与此相对,微信、抖音、快手等App呈现出高频使用的现象(表2),近90%的调查者表示使用上述
5、App,调查对象中不足10%未使用此类App,主要为老年人或小孩。可以看到,当地传播实践活动中,智能手机作为终端已然成为重要的输入输出物化载体。用户媒介接触行为呈现出从电视向“新”媒介的转化,凸显出以智能手机终端为主的媒介接触行为,媒介叙事的形态也从文字扩展至短视频等融合数【内容提要】主流媒体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融合语境下,多民族地区传统主流媒体传播范式受到互联网数字化、社交化的冲击,其叙事话语呈现出新的特征。从叙事学视角切入对多民族地区主流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讨论,从叙事文本、策略、体验等不同维度探讨多民族地区主
6、流媒体如何讲述故事,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其中,对于推动多民族地区新时代党的舆论引导工作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关键词】多民族主流媒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叙事话语79新闻论坛 2024年第1期字叙事形态。朱丽娅 克里斯蒂娃在其论文集 符号学:符义分析探索集 中最早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指文本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4有学者指出,“同一新闻文本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各要素互相指涉形成的互文,围绕某一事件而产生的关联性形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文,文本与背景的互文”。5文本与背景的互文,就是要求新闻叙事话语要指涉和呼应具体社会语境。如天祝藏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有关主题“奋进新征
7、程,创造新伟业”的相关报道,以不同村镇(华藏寺镇、朵什镇、金强驿等)/不同行业(工业、农业、畜牧业等)取得的成绩互文描绘勾画当地的经济发展,既聚焦宏观全景又报道微观个案,全方位观照该县整体发展状态,也不乏普通小人物的叙事,建构丰富的意义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活的文化作用、内容、导向,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实践对传承的表达、思想对外在化转换的引领,通过中华文化认同的外显,对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意蕴作用的逻辑。6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民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从各民族的物质性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语言、建筑、服装、民俗等象征符号,形成多元共存的价值共识。简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各民族及其成员所具有的共
8、同的价值理念、共有的精神家园等方面的认知、情感和意识。二、多民族地区主流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一)控制分析:谁来讲西北地区相对于中东部发达地区,媒介硬件设施和融合理念本就处于落后地位,多民族地区电视、广播大多采用双语播出,信息编码、解码过程中,易受信宿个人认知水平、价值观念、兴趣偏好等多维因素的影响。在调研中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极高,各行政村基本建立了村集体微信群,用于发布相关惠农政策、传达文件信息等。包村干部也会及时将上级部门的政策解读等信息传达至村集体微信群,以便村民知晓并就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有村民关注了“天祝融媒体”抖音、快手及微信公众号等。问及使用体验,村民们表示
9、较之传统方式更满意。网络媒介的出现削弱了政治知识和信息的垄断,极大地扩展了政治信息与政治知识的传播范围,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政治参与的可能。7可以看到,社交媒体类App的深度嵌入,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传强受弱”“传受割裂”的基本公理。8人人都具备向社会传递个人思想的能力,现实生活中主体的身份得到强化和延展,颠覆了过去单一的信息传播局面,消解了主流媒体占据的话语主导权地位。(二)内容分析:讲什么传统媒体叙事模式以线性的文字叙述为主,按照时间重要程度依次排序书写,将新闻事实按照讲故事的形式全面呈现给观众。而媒介融合时代传播技术的升级直接推动新闻叙事模式的变革,促使叙事模式发生结构性变化。县级融媒体作为
10、基层主流媒体,与当地用户间有天然的接近性,占据在地化县域特色信息的绝对发言权。但是,综观当下,“县级媒体的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增幅明显,但普遍存在 多而不精,难以持续运营 的问题”9。县级融媒体中心所呈现的内容虽均为原创,但内容生产建设方面仍未完全适应媒介融合的需求,盲目追求“大屏幕、大平面、大机构、大技术”导致平台功能无序叠加,而优质内容不足。10一方面,“三农”相关内容匮乏,无形中弱化了县级融媒体的在地优势,没有真正挖掘出地域特色资源和潜力;另一方面,对于当地民俗风土人情的叙事尚未充分发挥,对于地方形象的建构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效果分析:怎么讲基于传播载体而言,传统以主流媒
11、体为主导的意识形态话语,日益受到媒介融合的分化和影响,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等主体意识得到了强化,但同时削弱了官方主流媒体对内容的强控制力和大众对传统主流媒体的强依附性,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面临极大冲击。尤其多民族地区,文化差异明显,发展也不均衡,技术对舆论生态建构的影响是多维的,主流媒体一元舆论导向受到挑战,出现多元舆论共存的局面。田野调查中发现,现在很多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络获取。但现实情况是主流媒体受限于严格的审核机制,对时、效、度的把握不足。尤其涉及群众关涉的重大议题时,未能及时、客观、全面地展现事件的关键问题和重要细节,传播形态虽有所改变,但仍停留于简单灌输式报道,丧失了
12、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中的竞争优势。现代传播媒介进入多民族地区生活圈,“外面的世界”“现代化的生活”等异质文化展现在民族群众的视野中,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影是否观看是否人数(人)4284占比(%)33.3%66.7%收视情况观看节目类型:动画片、电视剧、新闻、地方台、娱乐节目。不观看电视的原因:没时间表1电视观看统计情况是否观看是否人数(人)1139占比(%)89.7%10.3%收视情况每天都看不使用的原因:没有智能手机、不会操作表2微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统计情况民族新闻传播80响。多民族地区受众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人们身处杂乱的信息空间,很难做到把“有意义的文化符号在信息爆炸的碎片中检索出
13、来”11。自媒体时代网络空间充斥大量碎片化信息,受众媒介素养不足,不能理性甄别发布者动机、信息来源,缺乏理性解码信息的能力。基层主流媒体要打通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受众媒介素养是重要一环。三、多民族地区主流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的行动策略(一)叙事文本:宏观命题转向微观话语一方面,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要精通或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日常交际最为主要的工具。懂得当地人的语言文字,有助于掌握第一手资料,便于新闻报道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对当地历史、文化要有深刻的了解,这有利于分析该地区发生的涉及民族问题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的危害程度等。此外,还需要了
14、解和熟悉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应该相互尊重,新闻报道中应避免触犯民族禁忌等。主流媒体要本着新闻本位理念,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讲述真实的故事,讲述正在发生的故事,汇聚民意,增强信息服务功能;要坚持“民本”理念,推动基层政府治理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要做好群众情绪的“解压阀”,社会舆情的“降温器”,拓宽信息来源,提高人文关怀,提升媒体自身的专业主义素养,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传播优秀的文化和价值观。所谓回归新闻本位,就是要坚守新闻真实,从新闻事实出发,关注更多的是事实的真实性、时效性、价值性。主流媒体要转变以往多采用“宏
15、大叙事”的叙事策略,采用“平民化”典型人物报道的视角,通过“小叙事”聚焦“大道理”,致力于描绘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真实的生活体验,以接地气的平凡人物故事为蓝本,还原人物本真,注重与受众间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交流,注重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的细节呈现,从“个体”表达上升到“社群”表达,深入挖掘故事内核,超越个体叙事转化为普通人的共同故事,丰富故事的解读视角,建立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如玉门融媒体中心的“爱玉门”App中的“爆料”版块,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了一个全民参与的监督平台,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热情,构建起“官民共治模式”。(二)叙事策略:微叙事提升传播价值相较于自媒体平台,主流媒体具有强大权威的原创信息源
16、,能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党媒姓党”只有本着这个理念,宣传报道才不会“失焦”。对于主流媒体而言,要持续推进媒体融合,更快实现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占据主阵地地位。一方面,发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社等中央级媒体优势,打造“中央厨房”全媒体平台,做好各级主流媒体“两微一端”建设,加快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扩大传统媒体、新媒体间的联系,加快集团式融合。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应充分运用现代传媒的技术和功能,将意识形态中比较抽象的价值理念、文化内涵、精神实质等,以人民群众更容易听得懂的感性故事、影视符号或文学作品等方式表现出来,即“促进理性化内容的感性化呈现”。12利用“同心共筑
17、中国梦”“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等高频宣传标语,彰显主流价值。侧重表达多民族的“共性”,想象一种稳定的文化身份和意义框架,增进价值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互动仪式理论表明互动和情境是紧密联系的,所有互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境,尤其在网络空间中,人们突破时空界限,彼此间进行着能量交互和信息传递。在信息立体交互频繁、情绪快速传递的传播环境中,由主流媒体主导的仪式传播场域被建构起来,各主体通过共同参与产生民族自豪感,仪式互动的符号内涵与精神诉求在情绪累积和身份认同中逐渐深化。媒介技术的变革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形成了新的媒介形态
18、,其“去中心化”的特点解构了“把关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多元主体融入新闻生产,意味着传统科层制的管理越来越难以适应多变的环境,解构了传统媒体二元对立的话语体系和政府自上而下管理权威,消解了传统模式化的叙事方式,媒体规范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重新建构起一种自下而上的参与式管理方式,使得基层媒体更具能动性,传媒报道进入多视觉时代,刷短视频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信息呈现的多样性削弱了大众的理解力,新的传播模式致使信息传播速度飞速增长,碎片化的传输方式使新闻缺少连贯性,导致出现“记忆缺失”“三分钟热度”“即时记忆”等现象,新媒体技术跨越了“线上”“线下”的空间区隔,碎片化内容的传播一味迎合用户
19、,破坏了信息表达的逻辑链条。(三)叙事体验:情感体验提升报道温度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的边界逐渐消解,个人情感在公共空间流动,注重培育各族人民“共建意识”“共担意识”“共享意识”“共属意识”。如每年春晚节庆仪式中,通过对各民族歌舞文化的展现,强调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百花齐放”,勾勒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繁荣盛况,营造各民族团结友善、和谐共生的盛大图景,将国家情怀转化为政治话语巧妙传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美国学者詹姆斯 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81新闻论坛 2024年第1期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13我国是一个
20、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既有独特的文化,同时也有少数共享的标志性形象,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并不代表要取代各民族文化,而是要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对典型符码进行梳理,寻求和掌握隐藏在深层的意识形态观念,凝聚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借助国旗、国歌、国家庆典等国家仪式符号,或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具象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符号,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吸引海量用户资源,主流媒体为适应新的传播生态,扩大主流价值观影响力,需要深耕内容和服务,改革信息产品生产和传播模式,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内容平移。发展主流媒体,要促进其在新闻生产、加工、传播等方面转
21、型升级,将“咨询服务”精确对接到“细分受众”,更新传播理念,以“善治”替代“管制”,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依托网上政务服务中心,加强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平台,强化主客体参与,推进政府形象体系的建设,搭建起个人、政府、社会间的沟通桥梁。新的传播语境下,主流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价值规约和道德规训的重任,重视引领导向、凝心聚力的职责和使命。四、结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结构性,多民族地区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钮结点,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凝聚共识,提升主流价值观认同。新媒介技术的介入使话语体系变得更为多元复杂,其独特的传播逻辑增强了中华民族
22、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促使群体成员身份感、归属感、认同感不断朝着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提供了展演平台,但同时技术迭代带来的传播创新,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系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项目“西北多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介学思考”(项目编号:23B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数字时代民族互嵌型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介构筑与表达”(编号:31920220118);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文化产业视角下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的现状研究以武威地区为例”(编号:22ZZ12)的阶段
23、性成果】参考文献:1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5.2李彪.主流媒体深度融合与传媒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进路J.编辑之友,2023(03):25-30.3姚君喜.甘肃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报告(20022003)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5.4朱莉娅 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符义分析探索集 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23.5彭柳.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叙事及文本特征J.编辑之友,2017(11):58.6张前,张晓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J.贵州社会科学,2019(11).7李亚妤.互联网使用、
24、网络社会交往与网络政治参与以沿海发达城市网民为例J.新闻大学,2011(01):69-81.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2-135.9刘峰.持续高质推进县级融媒体建设研究J.传媒,2020(20):75-78.10郑保卫,张喆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效 问题 对策J.中国出版,2019(16):3-9.11卫欣.技术、媒介与视觉:基于网络文化下的审美反思J.中州学刊,2015(10):157-162.12谢玉进,赵玉枝.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矛盾与优化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8).13詹姆斯 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作者简介:李士艳,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实验师;唐仲娟,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编辑:孟凌霄民族新闻传播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