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高职有效衔接与一体化发展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87465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高职有效衔接与一体化发展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高职有效衔接与一体化发展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高职有效衔接与一体化发展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期第7 6 页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与统筹分工,让原分属于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互通互融,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实现最优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果。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就是据此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职业院校办学形式。这种形式明显的特征和属性,可以概括为“1+2 。“1”是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设计,“2”是主要涉及中职、高职两个办学主体。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核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 0 14 2 0 2 0 年)明确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系统构建从中职

2、、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2 0 2 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因此,做好中高职有效衔接,进而实施一体化办学对于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目前,我国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主要通过学制来衔接,主要有五年一贯制和中高职分段式。五年一贯制,又称为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是指初中毕业后直接考取进入高职院校,在高职院校进行五年制培养2;中高职分段式,又称为中高职对口招生模式

3、,即中职学生毕业后通过一定的录取条件进入高职院校就读131,常见的如3+2 模式、2+3模式等。即3年或2 年在中职就读,相对应的2 年或3年在高职就读。从院校层面来看,由于高职、中职机制体制的关系,各自有内部稳定的办学运行机制,双方的合作存在松散、不紧密、协作不畅等问题,从管理、运行角度来说缺乏稳定的合作机制;从专业教学层面来看,存在人才培养方案两张皮、培养目标缺乏层次与递进、课程体系孤立、课程设置重复、教学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特别是设置的课程在衔接上存在着课程目标缺乏连贯性、递进性,课程内容衔接错位,既存在重复又出现断档、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不匹配,甚至还

4、存在中职实践内容难于高职实践内容的专业技能课倒挂现象等。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中高职分段培养,思想重视不够,院校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调配合;二是合作专业不依据一体化办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学习的递进性和层次性缺乏,大多数中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在实施教学,开发课程,在这样的指挥棒下,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中职往往会把培养目标上移,造成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交又混乱,界限不清;三是高职课程在开发时往往未兼顾各类生源差异,中高职同一门专业课程存在没有内容上的递进,也没有职业技能上的提升;四是目前尚未有统一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和统一教材,也加剧了课程间未能做到

5、有效衔接;五是由于校区地理原因,教学资源、实验实训基地等难以实现共享。如果中高职衔接不以一个整体来统筹,中职、高职各自为政、各行其道,不考虑中高职之间的系统性,不仅容易造成教育断层脱档、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无法深入、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更会产生职业院校生源流失、毕业生发展出路受阻等现实困境,中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受到严重影响。只有将中职和高职视为整体,以一体化方式促进二者有效衔接,才能发挥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功能。因此,积极探求中高职一体化新办学模式,加强中高职有效衔接已迫在眉睫。3完善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对策3.1优化专业布局专业对接是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起点

6、。2 0 2 0 年教育部已重新修订专业目录,其中一个亮点是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业目录。因此中高职一体化过程中,应以教育部最新的专业目录为依据,结合涵盖的教学资源、条件情况,科学分析近年来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职业岗位和人董杰:中高职有效衔接与一体化发展探究2024年3月2024年3月才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使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设置能积极适应区域经济,以避免人才供求失衡 5。在实际对接中,可以以专业群为单位进行宽口径对接,以便增强两者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匹配度。各院校应按照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建设思路,选择紧密对接区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需要培养较长周期的专业,

7、且具有素质优良、能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要求的专业教师团队和符合教学要求的实验实训等教学设施设备。3.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院校基于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组织并实施人才教育教学的过程总和,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它处于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位置,不仅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关系着办学形式、学制设置、教学运行机制等。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构建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是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改革最核心的内容,本质是要改变原先中高职各自独立开展人才培养而产生的培养断层、割裂问题 6 ,这需要借助特定载体来达成。在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特征的背景下,本文在

8、此提出建设思路:通过探求高职、中职与企业三方利益结合点,构建校企深度融合下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当前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来看,现有的合作企业更多地关注与中职、高职两个不同维度上的合作,缺乏着眼于中高职整体化视角。很少有企业作为主体,深度去参与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随着产教融合的愈发深入,吸纳更多企业参与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是必然的趋势。通过实施高职一一中职一一企业三方合作办学,组建源于“专业产业双赢”的利益共同体,构建起合作多赢的动力机制。办学主体之一的企业作为纽带,能有效联结中高职,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沟”,推动校企资源整合,协调中高职发展。校企深度融合的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可

9、以采用订单、学徒制等培养方式进行。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和发展实际,将订单培养或学徒制培养扩展到中高职全程。校企联合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明确分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授课内容,协同开展教学。中职阶段,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完成专业基础技能的实践;高职阶段,学生深化、拓展专业知识,开展高阶专业技能训练。企业做好企业文化教育,强化学生岗位递进式、阶梯式技能训练。通过此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中职、高职各自独立开展人才培养而产生的脱节、断层问题及中高职常规合作人才目标定位偏差问题,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和一体化发展。同时学生初中毕业后经过较长学制的职业教育培养,不仅获得扎实的专业技能,同

10、时也易增强对专业、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3完善课程有效衔接机制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与科学合理地衔接则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早在2 0 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10 余年发展下来,课程衔接的不顺畅是中高职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一大瓶颈,因此系统化搭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统筹开发适应中高职教学实际的课程迫在眉睫。如何有效衔接中高职课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运行的纲领性文件,是中高职一体化有效衔接的首要环节,需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

11、中职院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技术技能人才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中职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和高职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及其相应标准;其次从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技能人才职业能力递进规律出发,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分解、重组,确定知识、能力、素质贯通的培养规格;最后基于分段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衔接顺畅的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统筹规划教学过程。最终围绕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实施保障、教学条件等方面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得中高职不同分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过程实现了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12、学报第1期第7 7 页第1期第7 8 页层次递进、对接拓展。二是构建模块化、任务型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从中高职一体化的角度着手,遵循“整体设计、分段实施,既有阶段性、又有紧密性”的原则。课程开发要摒弃学科本位的开发模式,要以职业能力本位为出发点,构建模块式和项目式课程结构体系。以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根据生源的差异性,依据不同的培养规格,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构建模块化、任务型课程体系。横向,在课程体系上,可以将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专业拓展课模块等。其中专业基础课模块以专业大类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相应课程,可以以专业群为单位进行构建,

13、教学内容是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课模块的构建是基于专业不同岗位所需的关键职业能力,用于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方法;专业方向课模块基于学生在本专业不同领域发展所需的职业能力而构建;专业拓展课模块更适合在高职开设,作为学生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延伸。纵向,在课程内容上,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并以岗位的工作过程、典型业务流程为逻辑依据,遵循“中职重基础、高职重提升”的原则,形成循序渐进的以任务模块为单元的课程结构,确保课程内容在中高职不同阶段衔接的逻辑性、连续性和整合性。三是构建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以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

14、为切入点,确定相关专业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把等级证书标准所包含的能力要求融入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目标,以课证融通为课程开发思路,来规范和推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把课程评价、学业考核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有机结合。如中职毕业能获得中级证书,达到中级工能力水平,而高职毕业能取得相应的高级证书,达到高级工能力水平。四是推行中高职学分管理制度。以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为契机,以模块化课程为基础,实行中高职学分管理制,打通中高职学习成果学分互认通道,作为课程衔接的重要手段。具体就是按照“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原则,高职院校认可学生在中职院校阶段

15、学习的课程学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经认定后允许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可以替代相关专业课程,根据个人学习兴趣和发展方向灵活选修相关模块化课程。此举可进一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同时可有效推进中、高职学分制的开展,促进专业课程的有效对接。3.4建立学生管理互融机制学生管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中高职院校协同做好学生管理对于完善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增强对专业、学校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师生交流机制,搭建互通平台,充分利用各类活动载体等,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有效衔接。如高职院校选派优秀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到中职指导学生做好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选派专业教师和优秀

16、学长参与主题班会;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高职院校的各类专业、文体活动,体验高职院校学习生活,如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毕业典礼等,选拔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等;在高职阶段,可以聘请中职班主任、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3.5建立质量保障体系(1)建立多方合作机制。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合作是一种涉及多个主体、多个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模式,除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外,还包括政府、企业、协会等。因此,要按照利益共享,权责分明为理念,构建多方合作机制,以保障办学过程中的政策、信息、师资和实训基地等资源共享。如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建专门的中高职一体化委员会,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出台规范性文件,指导相关工作;合作的办学主体以中高职一体

17、化项目建设为起点,架构各个层次的组织机构,行使决策、管理、执行等职责,强化各项制度建设,构建全方位的衔接体系。(2)开发专业教学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是描述专业教学的内容与学习标准,以及相关课程设置要求的文件。目前,中职和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已较为完备,同时会根据产业发展适时更新,但中高职一体化董杰:中高职有效衔接与一体化发展探究2024年3月2024年3月专业教学标准仍处于缺乏状态,函须建立针对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及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布局,组织高职、中职、行业和职业教育专家,按照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做好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通过教学标准

18、及课程标准,进一步规范一体化专业教学。(3)构建督导评价体系。按照督导评价体系原则,建立对中高职一体化专业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人才培养效果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监测、监督、检查、评估、反馈的机制。一是中高职联合成立教学质量督导监控机构。针对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独立开展督教、督学、督管等工作。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组织、师资力量、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监督、评估,实现对教学质量进行专门的监控和评价;二是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校企联合,采用评、展、赛、考等多样化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突出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可以针对学生在中高职不同阶段学习的客观状况,明确在不同

19、学段的专业技能的水平和等级,形成考核的指标体系8。三是建立客观有效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组织对学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以保障就业质量各项数据的准确性。(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因素,教师能力和水平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当前,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还较为薄弱,实行多年的“双师”队伍建设,效能有限,教师下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呕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和能力。一是加强培训。开展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课程思政等培训,特别要加强针对模块化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二是建立中高职师资

20、互聘机制。在中高职间互聘教师,形成教师聘任常态化,可以实现师资优势互补;三是组建科研技术服务团队。中高职教师联合与企业合作组成科研与服务项目团队,就行业企业生产项目进行技术研发、产品推广、人员培训、服务指导等,解决行业一线生产实际问题,提升专业水平和服务企业能力。4结束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生产技术迭代更新加快,职业教育对产业的贡献性和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中高职一体化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将广泛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目前仍需进一步统筹做好中职和高职递进衔接,在培养过程中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一体化培养,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21、1冷江,聂海斌.浅析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发展对策 J.创新教育,2 0 13(10):15.2吕健.试论中高职协调发展中的衔接问题 J.现代教育,2 0 12(0 7):2 0.3宋蔚.中高职教育内生性衔接发展与贯通培养:基于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17(0 2):136-139.4张鹏,甄国红,姚丽亚.多元一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0 19(16):9 3-9 6.5宋春林.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构建 .教育与职业,2 0 17(10):50-56.6周奕珺.中高职贯通模式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定位 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 0 15(10):11-15.7徐国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0 19(0 7):6 2-6 6.8万德年.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17(0 2):9 2-9 5.9许兵,吴旭锦.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J.教育现代化,2 0 2 0,7(46):8 1-8 4.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参考文献第1期第7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