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红色叙事与民族文艺:知识考古视域下的西藏当代文学“拓荒期”共同体话语.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6209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色叙事与民族文艺:知识考古视域下的西藏当代文学“拓荒期”共同体话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红色叙事与民族文艺:知识考古视域下的西藏当代文学“拓荒期”共同体话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红色叙事与民族文艺:知识考古视域下的西藏当代文学“拓荒期”共同体话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藏艺术研究 2023 年第 04 期16红色叙事与民族文艺:知识考古视域下的西藏当代文学“拓荒期”共同体话语*颜亮杜亦峰【摘要】西藏当代文学的拓荒期是一个多维向、共进式推动发展而生成的历史情势,其中意涵了宏观/微观、现实/思想、主要事件、社会转型等复杂历史镜像。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转向,中国当代文学所续接的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传输进藏,由此生成了西藏文学拓荒时期创作主体们关于西藏和平解放过程、西藏建设、西藏民主改革等富含多义的文学话语、文学陈述、文学主题,成为西藏当代文学极具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开启,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共同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西藏当代文学;拓荒期;知识考古学;文

2、学话语;中华民族文艺中图分类号:I 2 0 7文献标识码:A文 章 编 号:I S S N 1 0 0 4-6 8 6 0(2 0 2 3)0 4-0 1 6-0 0 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a,“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这一重要文化思想的指向基于中华民族“基因文化”模式中的演进绵延。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过程中涉及历史、语言、风俗、心理、事件等多维意识界域的文学述行,反映了时空地理/年代学意义上的“现实镜像”,而作为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民族文化体,从满天星斗说到重瓣花朵说再到多元一体格局

3、,其生成的“多民族文学”“产生于一个系统化的语境中,它自身就是文化间相互发生作用的产物,是关乎文学历史、*本文系2023年度中国文艺评论(西藏大学)基地项目支持(项目编号:00061127)阶段性成果。a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b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99.c刘大先.文学的共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5.d胡沛萍,王军君.西藏当代文学教程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21:1.政治策略的文学创作”c,这种文学创作既构织出不同民族特有的个性化书写体系,又成为整个中华

4、民族文学体充满内部活力的子系统构成要素,差异性的生产构境为多元一体和多元共生的文学景观。而西藏文学体作为“多元共生”中的一“元”,“多元一体”生成机制中的重要构素,其在少数民族文学主体构境以及中华文学演进过程中构织出了涵括:意识域、符号域、文本域、象征域等多位并行措置的文化层级与知识谱系。“西藏当代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地域特色非常鲜明的文学”d,目前学者所公认的以年代学为基准的西藏当代文学三个发展阶段中,19511976年作为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17藏当代文学的“拓荒期”意义重大,不仅显现出文学创作跨越式的续接与平行截面上各种题材并置式创新,而且也展现出新旧“意识

5、域”的更迭以及红色叙事、民族认同、共同体话语述行“动源”。文学的生成,即艾布拉姆斯所谓的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大要素的理论实践、深度链接、关系“之间”蕴藏着多体量的知识矿藏与文脉。知识考古学作为一种从西藏当代文学的连续性/非连续性中阐明“拓荒期”文学转向与文学话语生成的理论与策略,首先文学话语的客体,即揭示拓荒期文学话语对象的“思想、形象、主题那些话语本身,那些巡守一定规则的作为实践的论述”a是如何在文学话语建构的因素以及“还有非话语的因素,如政治条件、经济关系、体制的变化等”b合力之下生成新的文学思想与文学叙事。一、还原复现与历/共时表达:历史语境中的西藏当代文学“拓荒期”构素德里达认为“

6、通过理解其写作期间的历史、哲学和更广阔的知识语境来开始我们的学习是重要的”c,这是因为“文本的阐释要与文本构思及当时阅读的历史语境相关联,即文本是文化的产物,积极地参与了那些时代发生的生活,不只是具有某种含糊的历史 背景 的语言建构”d,在某种程度上反倒是社会变革构境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构素的临摹“镜像”,而文学拓荒期“镜像”的生成离不a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446.b美道格拉斯 凯尔纳,美斯蒂文 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91.c英亚瑟 布雷德利.导读德里达论文字学M.孔锐才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18.d华文

7、,曹波.英国小说的崛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38.e李建东.福柯知识考古学方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f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编委会.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103.g李泽厚.历史本体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2:13.h宋月红.西藏和平解放若干史实考释J.中国藏学,2011(02):16.i靳康康.西藏和平解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05):120.j翟恒兴.故事诗学海登 怀特历史叙事的文艺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7):251.k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卷七)M.上

8、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266 开还原知识产生的历史语境,这种“复数历史”的突破性就在于福柯所谓的陈述中的真实还原与细节挖掘。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布 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 中,把和平解放西藏列为1950年的一项光荣战斗任务。和平解放西藏作为当代文学得以生成的重要基元以及发生“座架”,“要还原文学知识产生的历史语境,应还原历史原来的多样性复杂性,这就是福柯 复数历史 理论的哲学基础”e。“复数历史”意指,“历史的文本化使得大写的单数历史转变成为一个个小写的复数历史”f,这些历史中并置的事件,“李泽厚先生认为与他人同在的个体的历史,同时也是一种小写复数历史,在这一意义上,一元

9、化的历史遮蔽了历史本来应有的丰富性和完整性”g,而和平解放西藏这一宏大事件本身就蕴藏着非凡的丰富性与完整性,展现为“以二野十八军为进军西藏主力的 多路向心进兵,是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基本格局”h。显性格局中丰富性的蕴含着“昌都战役和 十七条协议 的签订是两个关键性的事件”i,而“历史事件也是以时间性为最终指涉物的语言结构。历史事件与叙事话语具有同样的结构”j,这个真实述行结构中“通过其双重意义结构,它揭示了存在的多义性:存在以多种方式言说”k的历史效果。“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 十七条协议 签字仪式。“十七条协西藏艺术研究 2023 年第

10、 04 期18议 的签订,宣告了西藏和平解放。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西藏地方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a。从文学叙事的知识考古角度讲,和平解放西藏历史语境下的事件、人物,无论从宏大叙事还是微观叙事上都极具红色叙事、英雄形象、文学拓荒以及书写转向的价值与意义。首先“文学叙事,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叙述内容,包括事件、人物、背景及相关内涵等;二是叙述话语,主要指具有负载功能的言语;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 叙述 本身”b。和平解放西藏的真实历史中蕴藏着文学书写意义上丰富的事件(宏大/微观),既有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复杂情势,又有如十八路军冲破重重困难,不畏艰

11、险的英雄之举。“人物是必不可少的叙事成分,任何叙事理论都必须提出 人物 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物是对现实中真人的模仿,而结构主义叙事学者格雷马斯不考虑人物 心理 特征,将人物定义为 行动元(actants)”c,和平解放西藏历史真实事件中作为“行动元”的人物形象各一,既有高大英勇的军人形象,亦有企图分裂国家的叛国者角色。情境(situation)所指的是“关涉到自然的、人文的和人类问题的情势的行为关怀,也就是指兼含人心灵活动及外物相融的关系的所有活动场域”d。文学叙事所依存真实界中的情境往往包含更为丰富的要素,即包含时间、空间、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多义元素的集合。和平解放西藏是一个在宏大情境中

12、蕴含诸多分异情境的重要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背景既涉及国际社会,又处于中华民族新旧交替之际;既有社a张小康.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71.b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2):63.c唐伟胜.文本语境读者当代美国叙事理论研究M.上海:世界图书上海出版公司,2013:166.d楚超超.身体 建筑 城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79.e李颖.细节的力量:新中国的伟大实践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9:25.f马学良,恰白 次旦平措.藏族文学史(下)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454.会主义与封建主义(农奴社会)

13、文化上的全新变革,又有政治统一格局的势在必行;既有和平温和的谈判之举,又有武装斗争的革命征服。二、阐释位置与叙事模式:西藏当代文学话语的生成构式分析西藏当代文学的拓荒期历史缘起是一个多维度共进式推动发展生成的情势,其中意涵了宏观/微观、现实/思想、主要事件、社会转型等复杂历史镜像。从知识考古的“复数历史”语境还原来看:首先,“西藏解放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e,其知识话语权牢牢控制在三大领主手中。其文学话语以及文艺体系,一方面历经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原典时代、分裂割据时代到封建农奴制时期,已经形成了以统治阶层为创作主体,文艺表现以散文体、韵文体、韵散相间,题材纳含神话、传说、小说、诗

14、歌、戏剧等;主题与宗教关系密切,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知识谱系;另一方面从纵向发展和历史语境来看,封建农奴制时期(16451949)的文学艺术,在承续前贤艺术创作异延模式的同时,展现出“民歌、舞蹈、传说故事等各种文艺形式的发达,以及话本小说和传记体文学的兴盛,再加上古代宗教舞蹈仪式的长期濡染,所以促成了藏戏这一综合艺术形式的诞生,它标志着藏族文化向前跨进了一大步”f;第二,理论话语的策略借引与实践应用,这一过程中理论策略的转向影响着书写文本的创作,古印度诗学理论经典 诗境 的引入“一方面丰富了文学、修辞学的理论知识,一方面对作家的写作技巧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诗歌创作方面,出现了一批按照

15、 诗镜 的理论指导写作的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19品,在艺术风格上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与道歌体和格言体诗歌分庭抗礼而三足鼎立,形成文学领域中的一个新流派”a;第三,陈述话语的特征,这一时期的文学话语陈述,依然存在偏重形式的缺点,局限于藏族上层文人主体的限制,由此脱离民众,陈述方式“讲求华丽辞藻,堆砌形容词”b;第四,话语对象的潜隐性转向,“每个对象被构造为话语对象,而非话语的综合体(complexes),如制度、技术、生产组织等都是由话语接合所建构的”c,“话语的客体依赖于话语对象的总体”d。尽管农奴制时期的西藏文学仍居庙堂之高,未摆脱历史哲学的附庸地位,但是“这个时期的藏族文学,无论从

16、文学形式或思想内容来看,都比以前更为丰富多彩。普遍认为,民间文学更富有生活气息和斗争精神”e,这也成为和平解放之后新文学传输的重要能动构素;第五,话语主体的人文主义先驱,以更敦群培、平措汪杰等为代表的西藏早期思想者的文化传播“标志着藏族近代启蒙运动的开端,对藏族的思想解放产生了重大影响”f,尤其是以融贯本土、中外思想的更敦群培式的人文精神,使得尚处于封建农奴制后期的西藏“变革传统的学风和文风体现时代感和历史感,使藏族的学术文化面貌焕然一新”g,其潜在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亦成为后期马列思想、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在藏地顺畅传输的前置“端口”与潜隐性脉络。最后,知识场域中的反力,即西藏近现代时期,西方势

17、力的渗入、西方思想的传播以及“塑造了a马学良,恰白 次旦平措.藏族文学史下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455.b马学良,恰白 次旦平措.藏族文学史下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455.c英拉克劳,英墨菲,尹树广.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M.鉴传今 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16-117.d施林林.福柯知识考古学话语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5.e马学良,恰白 次旦平措.藏族文学史下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455.f杜永彬.更敦群培西藏的人文主义先驱J.西北民族研究,2003(01):73.g杜永彬.更敦群培西藏的人文主义先驱J.西北民

18、族研究,2003(01):67.h美刘康.大国形象文化与价值观的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87.西藏形象的西方的 西藏话语”h,这一话语在封建农奴制后期的西藏现实域,构成了干扰、分裂中国主权的情势,而在精神域影响了部分贵族、高级僧侣的意识,生成的三级传播域,即西藏本土的物质/意识/实践传播,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共同体与之次级西藏文学体接续的显性及隐性“反力”。1951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胜利进驻拉萨,拉开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序幕,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而这变革情势下所奠基的基础上文学艺术创作亦打破旧西藏所建立的贵族、高级僧侣所建立的“文学知识谱系”,既以拓荒之力,创

19、业之情,“破境”构筑出地域特色鲜明的西藏文学共同体,又积极构式、创序、构境出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共频”“共在”“共融”,成为中国文学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传播源来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将发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新文学带入一个全新的历史语境。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中国化马克思的重要创序环节与媒介,其基于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以及近代思潮的启发,逐渐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善,最终形成了包含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来源、文艺为人民服务为政治服务、文艺话语领导权的问题、文艺的

20、民族化问题;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繁荣方西藏艺术研究 2023 年第 04 期20针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毛泽东文艺思想传承构序了三个维度文艺资源,即五四新文学传统资源、20世纪30年代文学传统资源以及延安工农兵文艺资源,“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a,即文艺必须是为人民服务的“新的人民文艺”b。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核心构筑的新中国文艺思想体系,不仅成为社会主义重要的文艺指导方针,而且亦融铸于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理论建构的文脉中。

21、随着新中国文艺事业在“新的人民文艺”主旨中全面复兴,借助和平解放西藏这一重大历史,西藏文艺实现了大跨越发展,这一发展不仅是在西藏特殊历史文化语境中,通过重大革命方式,以最早随军部队文艺工作者、参与西藏经济文化建设的汉族作家认真学习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并以自身创作反映西藏新生活的实践逐步实现的;而且也是和平解放之后新文艺语境中与西藏建设者们齐心共力的藏族文艺创作者们受传新中国主流文艺思想,革旧除弊、纳含新思,进行文艺创作逐步实现的拓荒发展。从其思想域的文艺内置上看,“中西马我”互动生成的社会主义文艺主流价值,成为文艺具体落地的意识形态动力,其中“中”代表着新中国成立,续接、传承“五四 新文学传统

22、与资源、30年代文学传统与资源、延安工农兵文学传统与资源”c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文艺a周扬.周扬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13.b北京大学.文学运动史料选(第5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684.c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d颜亮.别现代理论视域下的西藏当代文学阐释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0(04):20.e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71.f余虹.现在:我们自己的历史存在论J.社会科学研究.2005(06):26.g胡沛萍,

23、王军君.西藏当代文学教程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21:1.观。“西”代表着中华文明体中的次级地域文学资源,即西藏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的藏族文学资源。“马”代表西藏地区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资源和和平解放过程中由内地传入的中国化马克思文艺思想资源。“我”则代表“每个文学创作个体自身文化基因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构建出的思想市场充满差异性思维,彼此碰撞、交融,在大的西方文化、汉文化、藏文化杂糅状态下,分异出具有个体化思维写作的可能”d。三、复数历史与多向播撒:西藏当代文学话语、陈述、主题构境“复数的 历史(Geschichten),这一概念类似于胡塞尔的 生活世界,是世界和生活成就的总和

24、”e,亦是大写历史和多元小历史的并合,是历史真实语境中,“每个自我都有历史”f的真实界域体化持存与文本话语的生成。西藏和平解放的大历史真实语境,标志着西藏当代文学新军的正式建立,与“中国当代文学一道,经历、见证和书写着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历程”g。首先,从文艺创作主体来看,一为进藏的十八军中的文艺骨干,划分为三个人员构素,长期在部队进行创作的作家、诗人,如夏川、苏策等;短期进藏体验生活的作家,如柯岗、徐怀中等;部队转业从事地方工作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诗人,如汪承栋、刘汉君等;来自本土承续藏族古典文学创作而孕育新事物书写的藏文作家,其代表人物有诗人擦珠 阿旺洛桑、江洛金 索朗旺杰等。其次,从文学体

25、材上看,包括了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等主体性的文学样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21表1 西藏当代文学类型及代表作品文学体裁文学体裁代表作品代表作品诗歌擦珠阿旺洛桑 擦珠阿旺洛桑诗集、江洛金索朗杰布欢迎文成公主进藏、高平大雪纷飞、杨星火军人的诗叫我们怎么不歌唱、汪承栋黑痣英雄、周艳炀尼玛夏(诗集)、徐官珠雪域诗情(诗集)、张永枚雪白的哈达(诗集)、饶介巴桑绿色的底层小说徐怀中地上的长虹、刘克新苗、叶玉林 金珠、单超 布达拉的枪声、刘汉君 故土、李文珊 第八级人(小说集)、苏策远山在落雪、高平雪域诗佛、李家俊贵族三兄弟散文李佳俊西藏游记在雪原上(散文集)、夏川 在珠穆朗玛峰

26、北麓(纪实散文)、白辛从昆仑到喜马拉雅(纪实散文)、刘延 彩虹升起的地方、杨军周大兴、高平步行入藏纪实报告文学李文珊百万翻身农奴的榜样、郭超人郭超人作品集戏剧新编诺桑王子、扎西顿珠解放军的恩情、徐官珠波姆达娃、李家俊亚隆之恋电影文学黄宗江 农奴、徐官珠 为人民服务、李家俊冈底斯英雄评论李家俊文学,民族的形象揭开高原民族的奥秘雪域作家的智慧和追求 从西藏当代文学拓荒期文学思想主题来看,融续藏族文学传统、马克思文艺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文艺观的拓荒期新文学,以全新的概念、陈述、话语a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6-7.b王彩霞,崔家鹏.黄帝内经 脾脏象理论本体研究M.上

27、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77.为构素,在时代革命转型中陈述转向,构境创序出高原文学别具一格的重大变革和拓荒书写,其主体特征表现为:一则,封建农奴制社会情境下的“破”转向为社会主义新语境下的“立”,“真实界”中的生活现实书写按照为人民服务,回归人民主体,还原本来面貌的“意识域”构建,完成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前意识”与“前写作设置”。二则,题材分异书写话语和统摄性主题皆以新的精神面貌,积极乐观、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的红色述行,完成了“跨越式”中的文学知识沟缝合与体化实践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文艺功能。三则,文艺审美视域范式转换,由高僧大德、贵族视野彻底转向人民视域,借助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资源展开书写

28、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和平民生活景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意识带来了更为生机盎然的拓荒书写实践。四则,更为顺畅的交往交流交融将中华民族文明体的“经络”贯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涵泳了汉藏民族意识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现代化手段实现了讲好西藏故事的前摄准备,将文学艺术的多元一体化进一步强化、牢固,容纳于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的述行体系之中。“话语的形成就是一定数目的陈述之间按照某种规律形成的散布的系统。话语的形成的规律,也就是某种话语对象、陈述方式、概念的形成、策略的选择所遵从的条件,福柯称之为形成的规则”a。西藏文学拓荒期“话语”系统同样以其“播散”方式,于差异性题材展开新中国社会主义

29、文艺在概念、对象、陈述以及主题的全方位“述行”。其一,从诗歌的话语体系来看,无论十八路军随军诗人,抑或本土藏族诗人,其话语对象,即“陈述群参照的是同一话语对象(这个物)”b,也就是西藏地域空间中新旧变化中的人、事、物以及社会主义精神内涵。诗人们承续了新中国“以人民为主体”西藏艺术研究 2023 年第 04 期22的创作观,从经验起源将诗性意象精炼在一幕幕解放军建设新西藏,民族团结的画面之中。其二,西藏拓荒时期的小说创作主体以部队作家为主,其叙事展现为作家体化经验之后的创造性书写,时代与社会的重大变迁,而对于作家主体而言“正是通过这种过程,才有可能同时改变主体和建构客体”a双重性的构筑,所以这一

30、时期的小说以军队生活、军民关系,藏族人民新生活为主题展开其重要的陈述行为。其三,西藏拓荒时期的散文、报告文学作为特殊时期、重大事件的“物质性”紧密联系在以其创作体化实践,展现出动态、多元、复调式的发展情势,其文艺创作作者的话语、文学话语中概念的使用、话语的理论与主题与之场域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成紧密关联。随着民主改革、平叛改革、经济文化建设、人民政权的建立等系列化实践,作为创作主体的援藏作家和本土作家并驾齐驱将视域观察的物象内化哲思艺术创新,外化出了散文与报告文学的佳作文本,并借助传播“媒介”扩展了传播辐射面,与读者受众建立了“强链接”与“强黏性”。其四,从身体活态影像到电子幕布影像,其

31、中纳含着西藏当代文学拓荒时期戏剧以及影视文学的开拓脉搏,同时也蕴含着深层次的感官话语阐释与实践述行。西藏和平解放后,著名的艺术家扎西顿珠一方面对传统藏戏进行情节表达、唱腔唱技、舞蹈表演等全方位的改革,创作出了 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 等具有成熟艺术表现力的作品,另一方面扎西顿珠追求破立,破传统藏族宗教历史人物陈规,立反映时代现实的作品解放军的恩情,不仅创作出讲述军民团结消灭敌人的故事,而且“在传统唱腔和伴奏音乐基础上,融入了较多表现手段和反映时代气息的新音调,并穿a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 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65.b胡沛萍,王军君.西藏当代文学教程M.拉萨:西藏

32、人民出版社,2021:61-62.插进许多藏族歌舞和民间艺术表演”b,从而生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四、结论西藏文学作为“多元共生”中的一“元”,“多元一体”生成机制中的重要构素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在少数民族文学主体构境中构织出意识域、符号域、文本域、象征域等多位并行措置的文化层级与知识谱系。19511976年作为西藏当代文学的“拓荒期”意义重大,不仅显现出文学创作跨越式的续接与平行截面上各种题材并置式创新,而且也展现出新旧“意识域”的更迭以及红色叙事、民族认同、共同体话语的述行“动源”。一则和平解放西藏作为当代文学得以生成的重要基元以及发生“座架”,其“复数历史”事件构成了西藏拓

33、荒文学的重要时代构境。二则,西藏当代文学的拓荒期历史缘起是一个多维向共进式推动发展而生成的,其中意涵了宏观/微观、现实/思想、主要事件、社会转型等复杂历史镜像,这些真实镜像续接传统又展向新生,最终完成了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核心构筑的新中国文艺思想体系的“在地化”创序和“中西马我”互动生成的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三则,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统摄下的西藏文学实践在创作主体、文学话语、叙事陈述、主题构境等方面以破立之势,创造性地构筑了中华民族文学共同体中一个崭新的开始和一个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领域。【作者:颜亮,西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杜亦峰,西藏大学中国文艺学(中国文化与民间文艺)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责任

34、编辑:旦增尼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23Red Narratives and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s:National Unity Consciousness of Tibeta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Arts During the“Pioneering Period”in the Context of Knowledge Archeology Yan Liang,Du YifengAbstract:The pioneering period of contemporary Xizang literature is a

35、 multi-dimensional and co-evolving historical situation,which includes macro/micro,reality/thought,major events,social transformation,and other complex historical mirrors.This significant historical turn not only brought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ibetan society with the artistic thoughts of the C

36、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t enabled the pioneering period of Xizang literature and arts.These works include literary discourses,statements,and themes about Xizangs peaceful liberation processes,the construction of Xizang,democracy,and reforms in Xizang.It became an essential beginning of Xizang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with solid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united community.Keywords:Xizang Contemporary Literature,the Pioneering Period,Intellectual Archaeology,Literary Discourse,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