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245678章.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55888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245678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245678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245678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245678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245678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问答题:1.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15岁、2岁):这一阶段婴儿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与运算的智慧。他们依靠感知运动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前运算阶段(2-6、7岁):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开始进行心理运算,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这阶段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维,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

2、素(一)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的生理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成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生理前提。3)遗传素质奠定了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不同个体的遗传素质是不会完全相同的。遗传差异是指由遗传基因的不同而引起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差别。(二)环境因素2.环境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外在的

3、客观基础和特定条件,是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基础。(三)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人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

4、是有主观能动性的。3.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根据这条曲线,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在学习停止以后的短期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组织复习:1)复习要及时。根据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组织复习一定要及时,即当天的功课一定要在当天就安排复习。各次复习的安排应“先密后疏”:2)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适当变换复习形式,并力求生动,形象,富有情趣。3)复习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提倡“过度学习。另外,学习内容之间要组织好,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4)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4.

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1)问题表征问题表征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解决一个问题,不仅有赖于个体分解该问题的策略,也有赖于个体对该问题如何进行表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量的有关专家和新手问题解决的研究表明,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3)定势思维定势是由先前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做准备的状态。定势常常是无法被意识到的,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5.青春期学生情绪有什么特点?1)爆发性和冲动性青少年情绪激荡强烈,容易感情用事,遇事好激动,不易自控。2)情绪不稳定,两极性明显青少年学生情绪容易波动

6、,很不稳定,两极性明显,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3)外露性和内隐性儿童期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露特征,喜形于色,内心的体验和外部表情动作较为一致。4)心境化和持久性青少年学生的情绪体验呈现明显的心境化色彩。材料分析题:1.一请分析学生不注意听讲的原因(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教授方法单一,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 (3)教师过度依赖教材,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 (4)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缺乏互动,依然是传统的“你讲我听”的角色,学生学习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运用注意规律,教师如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上课内容?(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

7、与趣味性;(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5)适当开展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2.前运算阶段(2-6、7岁):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3.1)转移注意力2)合理宣泄3)认知调节4)升华5)代偿6)幽默第四章;学习的基本理论问答题:1.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2)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要

8、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助来完成。学习共同体的协商,互动和协作对知识构建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1)智慧的分布和共享2)认知整合和思想改进3)思维的外显化和精致化3)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具体体现:1)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2)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3)学习和理解的关键是形成对具体情境的“所限”和“所给”的调适。2.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一、观察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基本涵义是人们能够仅仅由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习。包括:(1)注意过程

9、。(2)保持过程(3)动作再生过程(4)强化和动机过程。二、交互决定论 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彼此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三、自我调节理论 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受自我引发的行为结果的影响,即自我调节的影响。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设立目标、自我评价,从而引发动机功能 来调节行为的。四: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材料分析题: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分析:1)

10、经典条件作用就是原本不能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与能够诱发反应的刺激多次配对后,使中性刺激也能够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王某平时是个害羞的孩子,所以在讲台上,这个刺激出现的时候,又发了王某非常紧张的情绪反应。这属于经典条件作用。李老师让王某在座位上讲,离开了讲台这个高诱发刺激,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王某的紧张情绪。2)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指行为之后的及时的结果会改变行程再次发生的频率。李老师在王某回答完问题后,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她下次对在公众面前讲话的行为有所改进。3)社会学理论认为,并不是所有行为的获得都需要直接的强化,个体的很多行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即观察学习。李老师说自己刚当老师的时

11、候也很紧张,就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而王某虽然紧张,最后也成功地回答了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对其他学生是一个榜样,起到了替代强化的作用。第五章;学习动机名词解释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3.耶克斯-多得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12、问答题1.简述成就动机的含义和结构含义: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结构: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2.简述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1.激发 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理的目标3.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4.有效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5.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6.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7.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8.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材料论述题请结合以上

13、材料试用动机理论分析。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成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本案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对18名差生进行了动机的激发:(1)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

14、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而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是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2)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加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加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生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3)根

15、据问题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面与问题难度密切相关;问题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问题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问题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4)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情景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

16、,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第六章;学习迁移二、填空题。1.垂直迁移表现在自上而下的迁移和自下而上的迁移两个方面。三、问答题。1.怎样在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1)精选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材料。精选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另一方面要遵循突出学科的基本结构和注意学习材料的共同要素的原则,使学习材料成为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保证。另外教学内容要遵循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三者结合的教学材料选择标准。(2)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整体安排学习的先后顺序,进而安排具体的每一节课,使之促进迁移的产生。(3)启发并培养学生的概况总结能力,促进迁移。概括是迁移的实质,在学习中,知识

17、、技能、原理、态度等要发生迁移是必须通过概况这一思维过程才能实现。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概况水平越高,对把新旧知识产生内涵与外延的联系就会越容易,迁移自然产生。(4)教授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增强迁移意识。教师可通过反馈和归因训练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便于促进迁移。根本方法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学习者的智力。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这些变量的高低对学习迁移的质量有一定影响。(2)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影响着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新问题的解决。同时,学习者的认知技能、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

18、元认知策略,也影响迁移的产生。(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定势既能促进迁移又能阻碍迁移。(4)学习态度与方法。积极的学习态度与灵活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迁移的产生。(5)相似性。相似性是由两种任务中的共同成分决定的,共同成分越多迁移越容易产生,它是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第七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填空题。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3.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 道德情感 激励下表现出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5.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

19、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 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6.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个水平。7.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服从与惩罚定向和利己主义定向。8.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人际和谐与一致定向和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9.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社会契约定向和普遍伦理原则定向。10.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对个体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11. 班

20、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1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同伴群体。13. 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14.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 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15.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 内心体验 。16.皮尔杰认为 他律道德阶段时,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1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 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1

21、8. 伦理道德 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1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自觉性、 主动性稳定性。20.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21.了解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的。22.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 外在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2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 行为的统一。24.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 道德观念。当认识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

22、成了道德信念。25小学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26. 自觉纪律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的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部的需要。27.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 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28.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和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 先他律后自律的循序渐进 原则。29.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30皮亚杰认为儿童5岁以前是“无律期”,他们通常以“_自我中心_”方式来考虑问题。 3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

23、稳定的心理倾向_。32.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 规范要求 一致的行为。33.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是亲历学习和 观察学习。34.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赞赏阶段 和行动阶段。35.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 教育 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36.道德是一种 社会 现象,它的存在依赖整个社会的存在。37.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对物的态度,都是 个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38. 他律道德 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39.皮亚杰认为,公正阶段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 动机 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

24、断行为的责任。三、简述题。1.简述品德的内涵。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品德形成的后天性;(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3)品德结构的相对稳定性;(4)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2.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

25、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2)二者也有区别。表现在: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3)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二者作严格区分。3.什么是品德,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表现在:(1)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反映部分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并不全面;(2)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它

26、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4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答案解析】: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表明,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德育工作难度加大;(3)学校及学校教育;(4)同伴群体。个

27、体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5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4)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6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一般来说,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

28、括从众和服从两种;(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7简述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常用方法。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常用方法:(1)说服;(2)榜样示范;(3)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奖励与惩罚;(6)角色扮演;(7)小组道德讨论等。8.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

29、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于成熟。四、论述题:1.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说服?(1) 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该提供正反两方面自论据;(2)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

30、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2试述利用群体约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操作程序。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要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翔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8)如果态度改变未成功,则应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3请说明价值辨析的基本程序。价值辨析的实现

31、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阶段。包括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和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三个过程。(2)赞赏阶段。包括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和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两个过程。(3)行动阶段。包括按自己的选择行事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两个过程。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4试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组成成分。品德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组成,品德的这四个方面表现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1)道德认识是指对于道德行为准则中的是非、

32、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于某种道德义务产生爱慕或憎恨、喜爱或厌恶态度的情绪体验。(3)道德意志是指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4)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志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是人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相互关系: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成分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1)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道德情感是内在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

33、2)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的总的表现和检验依据;(3)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习惯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道德情感受阻、道德行为不能实现时,道德意志的作用更加明显。5阐述代表性的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阶段。(3)可逆阶段(910岁),又称自律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协作而制订的,也可以按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的自制能力和集体主义思想感情的好时机。(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开始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儿童的

34、公正观念开始形成。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要根据利他主义特点,培养他们真正公正的道德观念,教育他们要关心、尊重、同情别人,培养人道主义精神。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而且发展的阶段顺序是不会改变的。(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其要点是:(1)道德发展与认识发展。道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社会环境对品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2)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可研究品德的发展。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故事”。(3)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发展阶段分为服从与惩罚定向和利己主义定向。心理特征表现为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

35、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或者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习俗水平(1020岁)。发展阶段分为人际和谐与一致定向和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心理特征表现为寻求别人认可或遵守社会规范。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20岁以上)。发展阶段分为社会契约定向和普遍伦理原则定向。心理特征表现为大众共识的社会规范是可变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的伦理观念的基础。6从心理学技术角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1)说服。第一,关于提供单方证据和双方面证据;第二,关于说服的理智因素和情感因素;第三,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与说服者所提要求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品德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人在不同情

36、境下体现角色身份的不同行为。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受训者养成某种角色行为习惯或获得某种经验。(3)榜样学习。榜样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自己的行为的一种社会学习方式,是使榜样的优良品质转化为学生自身品质的过程。榜样的优点既胜过学生的优点,但又是可以学到的;榜样应该是公认的,具有权威性;榜样要有针对性,向榜样学习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等。(4)奖励、惩罚。奖励是运用物质的或精神的手段来激励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首先,学习上奖励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奖励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品德上的奖励是奖励他怎样做一个利他的人。其次,奖励要注意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此外,还要注意奖励符合学生合理的

37、需要。最后,奖励要注重教育性和权威性。惩罚是对犯有错误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处置,是对个体施予心理上不愉快的反馈刺激,从而抑制或减低不良行为的重现。惩罚的实施越及时,效果越好;掌握好惩罚的强度,惩罚要兼顾公平,要注意惩罚的副作用。(5)小组道德讨论。儿童通过对假设性两难道德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来自同伴的、高于自己一个道德阶段的道德推理,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推理。小组道德讨论涉及三个要素:第一是课程要素;第二是班组要素;第三是教师行为因素。7.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而尽量少用惩罚”。请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看法。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原因如下:(1)惩罚传递不该怎么做的信息,奖

38、励传递该怎么做的信息;(2)必要的惩罚是需要的。学习是有纪律的活动,必要的约束与惩罚是维持秩序。惩罚不应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求知欲;(3)奖与罚应及时公正,才能真正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性。对该表扬的行为不及时做出表扬等于是批评这种行为;对做错的同学不做出批评等于是表扬了这种行为;一网打尽对内向孩子的作用大于外向孩子的作用;表扬对女生的作用大于对男生的作用;师生关系紧张时的批评,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造成双方关系的对立;失去公正性的表扬与批评不起作用;过于频繁地表扬某一个人会造成其在同学中的孤立;(4)进行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个性差异。表扬与批评的作用在于个体对表扬与批评的认识,不应伤害到其他方面的积

39、极性;(5)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本身是一种自我奖赏,快乐学习是对掌握知识的快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最强的内在动机。8一位教师试图使学生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用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表扬。试分析:(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自私的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 (1)最初使学生形成的是具体的、能受到教师表扬的利他行为,相当于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价值内化的接受和反应水平。这种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进行的。(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内

40、部条件是学生有利他的信念,外部条件是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对学生本人利他行为的强化。(3)仅以表扬做强化物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学生的自我强化,即自己为自己提供的强化物。(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一方面要发挥儿童认知中介的作用,让他们对看到的榜样行为及其后果以及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认知加工、思考,形成思想认知。另一方面要给儿童提供榜样行为及其后果。此外,利他习惯属于价值内化的高水平,需要长期的教育。提供自私的榜样的同时如能提供对该榜样的惩罚并引导儿童思考,则对利他习惯的形成是必要的。第八章;学习策略二、填空题。1.元认知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知识的能力。2.元认知是与1976年由弗

41、拉维尔提出的,它由三个成分组成,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3.一般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方面。4学习的认知策略有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5.学习策略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元认知、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和学习方法。6.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7.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三、材料分析题。 李老师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令人尴尬的现象:他讲课不可谓不透、不明、不用功(有时甚至很卖力),课下督促检查不可谓不细不紧不认真,而学生也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师生满以为会取得较大的收获与提高,可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42、,付出和希冀相去甚远。 针对这种现象,结合相关理论谈谈李老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情况。 答: (1)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只忙于“教”与“检”,学生只忙于“学”与“考”,但是还是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可以建议尝试着从学习策略的培养方面去改变这种情况。(2)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但是纵观当今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大多教师只重视讲听,缺乏学法及其运用的指导。许多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淡薄。许多学生只知道某种学习方法或技能有效,但并不清楚何时选择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或技能,只知道机械地运用,遇到新情况则表现为无所适从、不知

43、所措,而培养学习策略能弥补这一不足。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成绩的良好途径。 (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它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的变量很多,除了学习风格外,还包括学习的目标、任务、要求、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测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的能力、性格、气质与个性特点等。学习策略的任务是要充分认识这些变量,并揭示这些变量与学习方法或技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去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并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思维状态;分析学习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执行、监控、整理学习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