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完整版)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课标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要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八颗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二、教材分析
本章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一章,是自然地理知识的开端。本节是这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是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本节的重点是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难点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本节课的德育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并且培育学生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三、学情简析
本节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新的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学生的思维特点既有初中的活跃的特点,也拥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本节教学内容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天文宇宙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适当增加趣味性,为学生的地理知识搭建一个从初中向高中过渡的平台.
四、教学目标
高一学生在脱离课本的情况下,应能画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说明其特殊性、普通性的表现以及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准确率达90%。
五、重难点与方法媒体
(1)重难点:①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2)教学方法:
①图文结合法:本节课涉及了许多天文现象与天文知识,课本上的图片不够丰富,需要另外收集并展示各种天体类型及天体现象的图片和知识.
②启发互动式教学法: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作用,通过开展相应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问题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投影教学法:本节课需要补充的知识较多,需要利用计算机以及投影仪等设备将课件放映出来,利用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加深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
(3)教学用具:计算机、投影设备
六、设计理念:
(1)认知理论:根据认知理论,充分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间建立联系,如结合学生已有的天文知识,来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同时结合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来迁移到寻找地外存在生命的天体的运用上。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学习是一种情境认知,情境认知不是封闭于个人头脑之中的认知过程,而是同周遭环境中的工具、符号、语言等媒体和功能性质资源的交互作用之中生成的认知过程。据此,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从所提供的材料例如图片和文字等中获得所需地理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教学
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4min
导入
新课
播放视频《宇宙中的地球》(4分钟)。
提问:
1。你所知道的天体有哪些?每种天体的特点是什么?请分别举例说明。
2 。各种天体存在于宇宙当中,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用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各天体在宇宙中的位置情况、大小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6min
讲授
新课
1.厘清概念:天体、天体系统;
掌握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
①根据学生对一环节问题1的解答,放映各种天体的照片总结出天体的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称为天体。)。
②让学生们思考天体和天体之间有什么关系(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从而引出天体系统的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③提问3:宇宙中有哪些天体系统?他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是怎样的?
④讲解课堂练习。
①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②在草稿本上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天体系统的隶属关系;
③做课堂练习。
通过问答厘清概念,通过图片深化对概念理解,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记忆。
2。探索原因:地球的普通性。
①提问4: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是指?他们分为几类?
②解答问题:用ppt展示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位置关系和分类。
③让学生根据课本P5的图表(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三类行星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比较),说说地球的运动特征和物体特征。
④总结地球普通性的表现:A. 运动特征:公转运动与其他行星一样,都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B.物体特征:质量、体积与类地行星没有多大区别。
⑤讲解课堂练习。
①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②思考,总结规律,自由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③做课堂练习.
通过图片深化对八大行星关系的理解;发散思维,探寻地球普通性的表现,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记忆。
3.讨论总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①提问5:小组讨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有哪些?
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再从地球自身与外部条件两个方面总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④讲解课堂练习。
①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②做课堂练习。
以问题为教学线索,归纳地球特殊性的表现,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符合学生认知。
2min
总结归纳
课堂小结
ppt展示整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图,给学生梳理章节内容重难点.
根据知识结构图形成自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提出疑问
。
注重梳理知识结构,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八、知识结构
宇宙中
的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