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纪念白求恩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隘、拈、冀、鄙、忱。理解并运用“漠不关心”“见异思迁”“拈轻怕重”“精益求精”五个成语。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常用方法。3、学习文中对比的作用。(二) 能力目标:1、品味议论文语言概括有力的特点。2、练习运用记叙、议论两种表达方式。(三) 情感目标:学习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美、行为美。教学重点:弄清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学习本文采用对比的写法。教学难点: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教(学)法:课时安排:2节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先请同学们听一首诗朗诵:“秋风吹着细雨/廷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
2、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这是由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于1939年12月21日写成的纪念白求恩,看看白求恩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二、 新课教学:(一)课前热身1、简介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
3、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号召大家都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2、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派遗() 以身殉职() 狭隘()热忱() 拈轻怕重() 鄙薄()纯粹() 漠不关心()
4、晋察冀()()3、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宏大量。极端:达到极点。热忱:热情。忱:真实的情义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和人民利益不关心。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纯粹:不搀杂别的成分的。本课指真正、名副其实。漠不关心:冷淡,不关心。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低级趣味:无聊而不高尚的情趣。(二)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根据纪念白求恩、学习白求恩的写作目的,根据白求恩精神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文章很自然地用三段文字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阐述,最后再用一段
5、文字总结,号召全党同志向白求恩学习。这样,就构成了文章四段文字的内容。白求恩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本节课我们主要理清思路,了解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2、四边互动互动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明确:学生边听边画出各段的重点句,归纳各段要点。互动2、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纪念白求恩,更要学习白求恩。互动3、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明确:第一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
6、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段的重点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段重点句是:“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 精益求精。”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段重点句是:“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互动4、“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
7、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明确:(1)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2)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3)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互动5、分
8、析第一部分。这段文字分几层写的?各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不幸以身殉职”):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迹。第二层(从“一个子外国人”到“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动,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三层(从“列宁主义认为”到结束):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互动6、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明确:“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互动7、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年岁虽大,壮心不已
9、;肩负重担,奔赴前线;以身殉职,重于泰山。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从阅读者的角度来说,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理结合,大大增强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互动8、引用“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是为了突出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的重要意义。作者在这里引用马列主义的观点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这是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互动9、学生朗读此段。明确:加深体会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三、课堂小结:1、内容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理清全文写作思路;了解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表现之一
10、国际主义精神;理清局部思路(第一部分的思路、某些句子的思路);初步理解议论文中叙述的作用。2、方法归纳首先,阅读有关白求恩事迹的材料,搜集白求恩同志的故事。以阅读为切入点,在对白求恩生平事迹逐步了解的过程中得到教育,从而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其次,学会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如“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情,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一句中,“麻木不仁”一词的原意是指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而在本句中则指缺乏政治敏感与热情,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四、作业布置:(一)下列各句属于哪种修辞手法,将相应的序号填入括号内。A、拟人 B、比喻 C、排比 D、反问
11、 E、设问1、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 )2、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3、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4、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A、“记叙”和“议论”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所以议论文中不允许有记叙的成份。B、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逝世而写的。文章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C、议论文的三要素
12、是论点、论证、结论。D、纪念白求恩一文的文体是记叙文。 答( )(三)用成语概括下列句意。1、 冷漠不关心。_2、比喻对事物反应迟钝,情绪淡漠。_3、微小得不值得一谈。_4、在工作中挑轻的,躲避繁重的。_5、 好了还力求做得更好。_五、板书设计:六、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2)把握分析议论文的方法(3)理解并背诵经典名句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自主、合作和探究,感知课文内容,分析议论文三要素,感受语言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学习白求恩精神,做白求恩式的人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13、理解纪念白求恩的意义;背诵、理解名句含义2、难点:掌握议论文的要素;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复习检查,让学生拼读、解释一些词语:派遣、狭隘、热忱、拈轻怕重、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鄙薄。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二、新课教学:(一)课前热身1、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心论点是( )A 白求恩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B白求恩毫不利已、专门利人。C纪念白求恩,就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D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2、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题目中“纪念”二字揭示了文章的( )A写作目的与文章主旨 B文章内容与论述重点C写作动
14、机与论述缘由 D表达方式与论述方式(二)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作为一篇纪念抗日战争而献身的国际主义战士的文章,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的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怎样向他学习。通过对比,褒贬分明,白求恩的精神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出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本节课主要学习对比在文中的运用。2、四边互动互动1、学生朗读2、3部分,思考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什么?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精神,分几层来写?明确: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分三层写:第一层(从开头到“至少不能算是一个
15、纯粹的共产党员”),从正面介绍白求恩的这种精神。第二层(从“从前线回来的人”到“无不为之感动”),从侧面烘托白求恩的这种精神。第三层,作者再次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互动2、作者在赞扬白求恩这一精神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文章 用了对比论证,将白求恩同志与“不少的人”的情况相比较。这样一比较,一正一反,褒贬分明,批评中肯。通过对比,白求恩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互动3、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军民”的例子?明确:从前线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边区,用广大军民的反映来证明自己的诊断,证明书第二部分中的两个“极端”的
16、判断是准确无疑的。互动4、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具体表现在第三个方面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为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写得这么少?明确: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白求恩大夫是个杰出的医生,他医疗技术的高超是解放区军民都了解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作了概括,而不作过多的论述。互动5、阅读第四部分。作者回忆了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写了哪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明确: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后写出两人的会面和通信。互动6、“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
17、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互动7、“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明确:不行。“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互动8、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齐读“从这点出发,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短语“一个的人”组杨排比形式,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的?明确:“高尚”是指人格;“纯粹”是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是指志趣;“有益于人民”是指人生意义。五个短语由短而稍长;气势越发磅礴,内容五彩缤纷,有如赞美诗一般。互动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背诵。明确:按两层指导背诵。互动10、本文语言概括有力,一是恰当运用成语,使语言生动简洁,感情色彩鲜明
18、,音节整齐均匀,便于诵读;二是双重否定句式和长句子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论证的鲜明性,使论证更准确、严密;三是对比句式和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增添了说理的雄辩力量。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两个例句来体会吗?明确:言之有理即可。三、课堂小结:1、内容总结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经过,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同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2、方法归纳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运用对比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学习时,可采用比较阅读法感知文章内容及写
19、作特色。四、 作业布置: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武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的动机。B、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C、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D、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
20、。2、指出文中的三个“这”字,一个“这种精神”各指代什么?答:_。3、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例证法 B、引证法C、对比论证法 D、比喻论证法4、用横线将文中论据画出来,并指出是什么论据。答:_。5、指出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答:_。答案:1、 D2、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当作自己的事业;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3、 A4、 白求恩同志当作自己的事业”。事实。5、 运用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强调突出论点。 五、板书设计:六、课后反思:13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
21、的写法来突出主题。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教学重点:1、植树人的精神品质;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课时安排:2节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
22、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
23、”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二、新课教学: (一)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坍(tn)塌废墟(x)流淌(tng)缝隙(x)琢(zu)磨沉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富饶:物产多,财富多。(二)理解结构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
24、蔚然成林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三、课堂小结: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四、作业布置: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五、板书设计:六、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
25、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教学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
26、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二、新课教学:(一)理解内容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2选文第二
27、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
28、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5“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二)理解形象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明确:无私、慷慨。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明确:自信,果断。3他的胡子刮得
29、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明确:无私,俭朴。(三)理解主旨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三、课堂小结: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2你学了本文后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四、作业布置: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五、板书设计:六、课后反思: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