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七下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第16课社戏 散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归省xng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gn 潺潺chn 行辈hng 絮叨x dao 惮dn 欺侮w 怠慢di 撺掇cun duo 凫f水 篙go 橹l 蕴藻yn zo 筋斗 jndu 踱来踱去do 吁气 x 皎洁jio 蹿 cun 渔夫f 撮cu 棹zho 楫j 点拨:注意多音字“省”“行”等字的读音。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2)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3) 乐土:安乐的地方。(4)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斯干的头两句,意思是潺潺的山涧水,深远的南山。秩秩:水流的样子。斯:
2、这个。干:山涧。悠悠:深远。(5)行辈:排行和辈分。(6):惮:怕。(7)絮叨:翻来覆去地说。(8)伊:第三人称代词,五四时期的文章里常指女性。(9):礼数:礼节。(10)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11)写包票:也称:打包票,表示对某件事情有绝对把握。(12)委实:实在。(13)凫水:游泳。(14)依稀:隐隐约约。(15)渔火:夜间捕鱼点的灯火。(16)婉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17)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18)弥散:弥漫消散。(19)蕴藻:水草。(20)漂渺: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21)夜渔:夜间捕鱼。(22)旺相:茂盛。(23)撮
3、: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24)渴睡:很想睡觉。(25)向午:将近中午。(26)棹着:划着。(27)楫:桨。二、背诵:10、11、12、14、22、23自然段。三、文学常识:1、社戏选自鲁迅鲁迅全集,体裁是短篇小说。不能把文中的“我”看成就是鲁迅本人。2、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二心集等。3、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
4、人民,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的思想感情。四、问题:1、情节详略得当: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2、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1)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2)与“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一段,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3)为写最大乐事的“到赵庄去看戏”作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3、戏前波折:欲扬先抑,心理描写。4、体味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急切、
5、愉快心情。5、赏析课文第11、12自然段:(1)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嗅觉:水草的清香、豆麦蕴藻之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横笛;想象:戏台、渔火。(2)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3)具体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船行之快。.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写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
6、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记了自己。6、分析人物性格,从语言、动作描写等方面入手:(1)双喜: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例: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做事有始有终。(2)六一公公: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3)阿发:热情好客、淳朴无私、憨厚善良、天真活泼。(4)桂生:机灵勤快。第17课安塞腰鼓 散文一、重点字词1注音。骤雨zhu 瞳仁tng 恬静tin 亢kng奋 晦hu暗 羁j绊 蓦m然 冗rng杂 烧灼zhu 磅礴png b 颤栗zhn l 辐射f 戛ji然而止2解释下列词语。(1)亢奋:极
7、度兴奋。 (2)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3)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4)蓦然:突然,猛然。 (5)冗杂:繁杂。(6).烧灼:烧伤,烫伤,灼伤。这里指热情激荡的意思。(7)奔突 :奋力向前冲 ,横冲直闯。(8)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彻底明白。彻:明白;悟:领会。(9)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10)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3用恰当词语填空,读背全文。 (1)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2)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
8、,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3)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二、文学(文体)常识1、安塞腰鼓的作者是刘成章。2、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全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特点,而且反映了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9、特征。3、课文中点明中心的一句话: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三、品味语言: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义。、第一部分“安静的腰鼓”和最后一部分“寂静的腰鼓”中的“静”是否一样?答:第一个“静”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第二个“静”是安静。2、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答: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撼力。3、在“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中是什么“束缚
10、”、“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那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答:(1)“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揭示了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让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2)西北保守的思想、退化的想象力,落后的文化导致了陕北人民的“那么一股劲”被“束缚”“羁绊”“闭塞”了。、“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放出那么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得那么强大的力量?答: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
11、点污染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5、为什么说“只有你(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而“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答;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出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6、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答:当鼓声停止时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来反衬寂静。四、修辞方法:1、排比: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作用:作者
12、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2、反复:例: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作用:使文章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感情达到高潮。3、排比、反复兼用:“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第18课竹影 散文一、重点字词“1注音:撇pi 蘸zhn 疏密sh 朱砂sh 口头禅chn 惬意qi 水门
13、汀tng徘pi徊hui 差:ch差别 ch差生 chi出差 参cn差c 禅:chn禅院 shn封禅2用恰当词语填空。 (1)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2)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二、文学(文体)常识:1、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作者丰子恺,原名丰润,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丰子恺文集等。全文以“竹影”为线索,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要培养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三、问题:1、概述情节:(1)我和弟弟及华明在水门汀上画竹影。(2)
14、爸爸给我们讲解中国画,及我们对中国画的体验。(方法:“六要素”综合法;中心词句提炼法;去粗取精法)2、人物:爸爸欣赏、鼓励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和对艺术的感知,并适时的引导孩子们追求美、创造美。四、品味语言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1、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答:渲染了一种幽暗、神秘的气氛,也将引出“我”和小伙伴们画竹影的情节。2、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细微,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天空比作乏了油的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空渐渐变暗的趋势及夕阳渐逝的景象,体现了我的
15、惬意与着迷,引出“我”和小伙伴们画竹影的情节。3、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答: 写出了月光透过竹叶的冷暖变化,从儿童特有的视角,进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此景的喜爱,引出“我”和小伙伴们画竹影的情节。(通感)4、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答:写出了月光透过竹叶的落下参差斑驳的影子,表达了对此景的喜爱与赞美,引出“我”和小伙伴们画竹影的情节。第19课观舞记 散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咿哑y
16、y 静穆m 褶zh裙 颦蹙 pn c 粲然cn 嗔视chn 叱咤风云ch zh 浑身解数xi 尽态极妍yn 珠缨炫xun转星宿xi摇,花鬘mn斗du薮su龙蛇动2解释下列词语。 (1)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2) 颦蹙: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3)粲然:笑容灿烂的样子。(4)嗔视:生气地看。 (5)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 (6)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7)珠缨炫转星宿摇,花斗薮龙蛇动:出自:白居易的新乐府骠pio国乐。形容舞蹈者的舞姿和服饰都很优美。鬘,形容头发美。斗薮:摇动、振落。(8)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二、背诵:2、3、4、5、13
17、、14、15、16、17、18自然段。三、文学(文体)常识 1、观舞记选自冰心全集。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2、观舞记由正题与副题组成。正题点明中心话题观舞,副题充满感情,是对正题的具体化说明。文章先从一个观赏者的角度写自己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总的印象,然后具体描写他们的舞蹈,最后写出观感。文章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地舞蹈。四、问题:1、作者如何来赞美卡拉玛姐妹的舞蹈?(1)、以设问开头: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2)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3)运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作婴儿,表达心中的惊喜。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舞蹈 “飞动的美”
18、?外貌、动作、神态、心灵。3、语言品味:(1)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舞者慢移时似云般轻盈,急转时似旋风般疾转的美妙舞姿。(2)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赏析:运用了排比修辞,生动描写了舞蹈者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
19、情感,却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5、引用:(1)“珠缨炫转星宿摇,花斗薮龙蛇动”:出自白居易的新乐府骠pio国乐。(2)“惊鸿”:出自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20课口技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少顷shoqng 呓语y 叱ch 齁声hu 咳嗽K sou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n 曳y屋许h许声 几欲先走j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 (2)施八尺屏障 施:设置,安放。 (3)少顷:一会儿。 (4)既而:不久,紧接着。 (5)妇抚儿乳 抚:抚摸,安慰。 乳:喂奶。 (6)众妙毕备 毕:全、都。 (7)未几:不久。 (8)意少舒 少:稍微。 舒:伸展
20、、松弛。 (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10)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11)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12)奋袖出臂 奋:畅起、举起。 (13)两股战战 股:大腿。 (14)几欲先走 几:几乎。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通“座”二、翻译。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译:只听见围帐里醒木一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人。点拨:重点理解“但”“坐”等词语。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译:全场客人没有不伸长脖子,凝神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点拨:重点理解“绝”等词语。 (3)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凡是
21、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点拨:这句话形容声音之杂。)(4)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点拨:虽:即使;端,一头,这里是“一种(声音)”的意思;名,说出;处,地方。(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译: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走。 点拨:奋,扬起,举起;战战,打哆嗦,打战;几, 几乎。三、文学(文体)常识1、口技选自虞
22、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2、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3、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先写一家人由睡而醒,再写一家人由醒复睡,接着写一场大火灾突然而至,再从宾客的神态、动作等方面烘托,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四、重难点。1、一词多义。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乳头) 众妙毕备(妙处) 以为妙绝( 奇妙)以为妙绝(极 ) 群响毕绝(消失) 手有百指(手指) 指其一端( 指出)满坐寂然(同“座”) 众宾团坐(坐下) .忽一人大呼(喊、叫)呼呼风声(拟声词)2、古今异义。会宾客大宴 适逢,正赶上。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只 当是时 这,此。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23、隐隐约约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渐渐。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中,中间;间,夹杂。虽人有百手 即使.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走,跑。3、词类活用。会宾客大宴 举行宴会,名词活用作动词;.妇抚儿乳 喂奶,名词活用作动词。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看 名词活用作动词。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名词活用作动词。4、时间词填空:表示突然发生:(忽然)(忽)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既而)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俄而)(少顷)(未几)5、找出课文中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说说这些描述起什么作用。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作用:侧面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突出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6、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艺人的演技有什么作用?开头和结尾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以外,也具有侧面烘托作用,突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