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ppt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52148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147 大小:7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第4 4章章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 1.1.重点掌握重点掌握“六淫六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2.2.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3.3.熟悉熟悉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3.3.了解疫疠、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了解疫疠、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4.4.理解正邪相争、阴阳失调与疾病的发生、理解正邪相争、阴阳失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关系。发展、变化的关系。本章学习要求本章学习要求:第第1 1节节 病因病因 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不断地产生矛盾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它们

2、在不断地产生矛盾而又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而又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平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饮样的,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和虫兽伤等,这食、劳逸,以及外伤和虫兽伤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使人发些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使人发生疾病。生疾病。此外

3、,在疾病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此外,在疾病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着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是相互作用着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原因,如痰饮和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原因,如痰饮和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又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又能成为某些病变的致病因素。能成为某些病变的致病因素。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情情志志饮饮食食劳劳逸逸外伤外伤病病因因六六淫淫疫疫疠疠痰饮痰饮瘀血瘀血结石结石生活因素生活因素病理产物病理产物1 1 六淫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

4、统称。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由于六淫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六邪”。是。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正常的六气不易于使人致病。正常的六气不易于使人致病。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的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是自然界六,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六气六气”是万物生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 。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不及,或非其时而有

5、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化过于急骤(如过剧的暴冷暴热等如过剧的暴冷暴热等),在,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才能成为致病因素。六六气气太过太过不及不及急骤变化急骤变化导致人体发病导致人体发病六六淫淫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几个特点: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几个特点:(1)(1)季节性季节性: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有关,如春季多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深秋

6、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2)(2)外感性外感性 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又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又有有“外感六淫外感六淫”之称。之称。(3)地区性地区性六淫为病多与人体所处地域和居六淫为病多与人体所处地域和居处环境有关。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处环境有关。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多湿病;久居湿地常燥病,东南沿海多湿病;久居湿地常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燥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燥热或火邪为病等等。热或火邪为病等等。(4)(4)相兼性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

7、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六淫致病从今天的临床实践看,除了六淫致病从今天的临床实践看,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细菌、病毒等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在内。所引起的病理反映在内。1.1 1.1 风风 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引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它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它季节亦均可发生,中医学

8、认为风邪为外感发病季节亦均可发生,中医学认为风邪为外感发病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1)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2)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而数变 3)3)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 4 4)风性主动风性主动l l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正因其能升发,并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张。正因其能升发,并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

9、体的上部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头面)、阳经和肌表,、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状。“善行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的特性。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痹证”,若见游走性,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便属于风气偏盛的表现,故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便属于风气偏盛的表现,故又称为又称为“行痹行痹”或或“风痹风痹”。“数变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如风疹块就有皮肤瘙痒,病迅速的特性而

10、言,如风疹块就有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同时,由风邪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同时,由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为先导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较快。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故故素问素问骨空论骨空论说: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者,百病之始也。”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抽搐、震颤抽搐、震颤1.2 1.2 寒寒 寒为冬季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寒为冬季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体注意防寒保暖不或由于

11、气温骤降,人体注意防寒保暖不够,则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够,则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亦常为感受寒邪之重要原或汗出当风,亦常为感受寒邪之重要原因。因。l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1)(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l (2)(2)寒性凝滞寒性凝滞 l (3)(3)寒主收引寒主收引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即所谓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即所谓“阴阴盛则寒盛则寒”。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侮,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侮,故又说故又说“

12、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可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见到恶寒;寒邪直中脾胃,卫阳被遏,就会见到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皖腹冷痛,呕吐,腹泻脾阳受损,便可见皖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等症;“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律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律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和之气的温

13、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闭阻滞,气血阻滞受损,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闭阻滞,气血阻滞不能,不通则痛,因此又说不能,不通则痛,因此又说寒性凝滞而主痛寒性凝滞而主痛。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收敛,腠理、经络、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脉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脉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

14、则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1.3 1.3 暑暑 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致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所以立秋以前,所以素问素问热论热论又说:又说:“先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1)(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

15、多出现一系列阳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心烦,面赤,脉象洪热症状,如壮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大等。(2)(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即可出现口渴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即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在大量汗出的同时,喜饮,尿赤短少等症。在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所以伤于暑者,往往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所以伤于暑者,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往往可见

16、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事。(3)(3)暑多挟湿暑多挟湿 暑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暑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而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而不爽等湿阻症状。不爽等湿阻症状。1.4 1.4 湿湿 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潮湿充斥,故为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潮湿充斥,故为一

17、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邪为病,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邪为病,亦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亦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外湿和内湿虽有不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伤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则易形成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则易形成湿浊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湿浊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易招致外湿的侵袭。易招致外湿的侵袭。湿

18、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1)(1)湿性重浊湿性重浊 “重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等症状。素问素问生气通天论生气通天论说:说:“因于湿,因于湿,首如裹。首如裹。”是说湿邪外袭肌表,则清阳是说湿邪外袭肌表,则清阳不升、营卫不和,故头昏而沉如束布帛;不升、营卫不和,故头昏而沉如束布帛;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气布达受碍,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气布达受碍,故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又故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又称之为称之为“湿痹湿痹”或

19、或“着痹着痹”。“浊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而,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而言。湿邪致病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如言。湿邪致病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都是湿性秽浊的病理反映。水等,都是湿性秽浊的病理反映。(2)(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遏气机,从而使

20、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常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阻滞不畅,常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使不爽等症。大使不爽等症。素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说:说:“湿胜则濡泄,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附肿。甚则水闭附肿。”(3)(3)湿性粘滞湿性粘滞 “粘粘”,即粘腻;,即粘腻;“滞滞”,即停滞。湿邪,即停滞。湿邪的性质粘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的性质粘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排出一是指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涩而不畅。物及分泌物多滞涩而不畅。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温病等。或反

21、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温病等。(4)(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为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湿邪为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此外,淋浊、带下、泄痢肢较为明显。此外,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多由湿邪下注所致。等病证,多由湿邪下注所致。素问素问太阴阳明论太阴阳明论说:说:“伤于湿者,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先受之。”1.5 1.5 燥燥 燥为秋季主气。以其天气不断敛肃,燥为秋季主气。以其天气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之濡润、因而出现秋凉空气中缺乏水分之濡润、因而出现秋凉而劲急干燥的气候。燥邪感染途径,多而劲急干燥的气候。燥邪感染途径,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从

22、口鼻而入,侵犯肺卫。燥邪为病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燥邪为病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结合而侵犯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结合而侵犯人体,则多见温燥病证;深秋又有近冬人体,则多见温燥病证;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故有之寒气,燥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故有时亦见凉燥病证。时亦见凉燥病证。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1)(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2)燥易伤肺燥易伤肺 1.6 1.6 火火(热热)火热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常可混称;火热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常可混称;但火与温热,同中有异,热为温之渐、但火与温热,同中有异,热为

23、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于外淫,如风热、火为热之极,热多属于外淫,如风热、暑热、湿热之类病邪;而火常由内生,暑热、湿热之类病邪;而火常由内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胆火横逆之类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胆火横逆之类病变。病变。外火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之侵袭;外火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之侵袭;内火则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内火则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而成。盛而成。素问素问调经论调经论所说:所说:“阴虚生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内热,阳盛生外热”,以及朱丹溪所说,以及朱丹溪所说“气有余便是火气有余便是火”等,便是指的这一类病证。等,便是指的这一类病证。另外,感受风、寒、暑、湿、燥等另外,感受

24、风、寒、暑、湿、燥等各种外邪、或精神刺激(各种外邪、或精神刺激(所谓所谓“五志过极五志过极”),在一定条件下皆可以化火,故又),在一定条件下皆可以化火,故又有有“五气化火五气化火”、“五志化火五志化火”之说。之说。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炎上:炎热,向上炎上:炎热,向上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说:说:“阳胜则热阳胜则热”。阳主躁动而向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阳主躁动而向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热;烦渴、因此,火热伤人,多见

25、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汗出、脉洪数等症。向上:一是火热阳邪常可上炎扰乱神明,向上:一是火热阳邪常可上炎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症;二是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现症;二是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头面部位。在人体的上部,如头面部位。(2)(2)火易耗气伤津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

26、结等津伤液耗之症。之症。(3)(3)火易生风动血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热极生风”,表现为,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同时,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同时,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殿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如吐血、殿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

27、。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4)(4)火易致肿疡火易致肿疡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故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故灵枢灵枢痈痈疽疽说: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腐则为脓,故名曰痈。”临床辨证即以临床辨证即以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为属阳属火。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为属阳属火。此外,火热与心相应,心主血脉此外,火热与心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故火盛除可见血热或动血症状而藏神,故火盛除可见血热或动血症状外,尚有火邪扰心的神志不安,烦躁,外,尚有火邪扰心的神志不安,烦躁,或谵妄发狂,或昏迷等症。

28、或谵妄发狂,或昏迷等症。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因为六淫之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因为六淫之邪外感,而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邪外感,而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热、化火等病理反映,化寒、化湿、化燥、化热、化火等病理反映,其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其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和证候相类似,但其致病原因,不是外病特点和证候相类似,但其致病原因,不是外来之邪,乃是机体内在的某些病理状态为区别来之邪,乃是机体内在的某些病理状态为区别于外感六淫,故又称其为于外感六淫,故又称其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即内,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风

29、、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内热)等。等。津亏阴虚而成津亏阴虚而成.例肺燥、肠燥例肺燥、肠燥内生内生“五邪五邪”内风内风内火内火内湿内湿内燥内燥内寒内寒(暑无内生)(暑无内生)阳气亢逆变动而成阳气亢逆变动而成.例例:肝阳化风肝阳化风阳盛阳盛、邪郁化火而成邪郁化火而成例例:五志化火五志化火,阴虚生热阴虚生热脾失健运而成脾失健运而成.例例:痰饮内停痰饮内停.水肿水肿阳虚温煦不足而成阳虚温煦不足而成.例例:心阳虚、肾阳虚衰心阳虚、肾阳虚衰2 2 疫疠疫疠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在中医文献记载中,又有在中医文献记载中,又有“瘟疫瘟疫”、“疫毒疫毒”、“戾气

30、戾气”、“异气异气”、“毒气毒气”、“疠气疠气”、“乖戾之气乖戾之气”等名称。等名称。疠气致病,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特点。正如正如素问素问遗篇遗篇刺法论刺法论说: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状相似。”疠气致病,可以散在发生,也可以疠气致病,可以散在发生,也可以形成瘟疫流行,如大头瘟、虾蟆瘟、疫形成瘟疫流行,如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等等。实际包括了现代许多传染病和疫等等。实际包括

31、了现代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烈性传染病。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下列因素有关。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下列因素有关。(1)(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 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湿雾瘴气等。酷热、湿雾瘴气等。(2)(2)环境和饮食环境和饮食 如空气、水源、或食物受到如空气、水源、或食物受到污染污染(3)(3)没有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没有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4)(4)社会影响社会影响 如解放前统治者不顾人民群如解放前统治者不顾人民群众的死活,传染病不断发生或流行。新众的死活,传染病不断发生或流行。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制定了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制

32、定了以以“预防为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消灭的卫生工作方针,消灭了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其他传染了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其他传染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 1 风邪致病的特点是什么?风邪致病的特点是什么?2 2 六气和六淫有什么区别?六气和六淫有什么区别?3 3 为什么说为什么说“燥易伤肺燥易伤肺”?思考思考题题3 3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七情即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在正常的

33、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只有突然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内伤七情”3.1 3.1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而脏腑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而脏腑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情志活动必须以

34、五脏精气作为血的濡养。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物质基础。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情志的变化。心心“在志为喜在志为喜”,肝,肝“在志为怒在志为怒”,脾,脾“在志为思在志为思”,肺肺“在志为忧在志为忧”,肾,肾“在志为恐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喜怒思忧恐,简称为简称为“五志五志”。如如素问素问调经论调经论说: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灵枢本神本神又说: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35、”故七情与内脏气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血关系密切。l一般来说,本脏气血有余偏盛时,多表现为本一般来说,本脏气血有余偏盛时,多表现为本脏之情志反应。而本脏的气血不足时,多表现脏之情志反应。而本脏的气血不足时,多表现为母子之脏或相侮之脏的情志反应。为母子之脏或相侮之脏的情志反应。l恐虽为肾志,当肝脏气血不足时,子盗母气,恐虽为肾志,当肝脏气血不足时,子盗母气,表现为母脏的情志反虚表现为母脏的情志反虚恐。心气不足,则恐。心气不足,则肺金反悔心火,表现为肺之情志肺金反悔心火,表现为肺之情志悲悲(1)(1)直接伤及内脏直接伤及内脏 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说:说:“怒怒伤肝伤肝”,“喜伤心喜

36、伤心”,“思伤脾思伤脾”,“忧伤肺忧伤肺”、“恐伤肾恐伤肾”。临床上不同的。临床上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3.2 3.2 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的特点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又为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气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2)(2)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素问素问举痛论举痛论说:说:“怒则气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喜则气缓,悲则气

37、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思则气结”。七情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紊乱。七情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紊乱。怒则气上怒则气上 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红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素问素问生气通天论生气通天论说:说:“大怒则形气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喜则气缓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

38、舒畅。利,心情舒畅。素问素问举痛论举痛论说: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气涣散,神不但暴喜过度,又可使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状。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状。悲则气消悲则气消过度的悲忧会消耗肺气,从而过度的悲忧会消耗肺气,从而出现气短、精神萎靡不振、乏力等出现气短、精神萎靡不振、乏力等症症恐则气下恐则气下 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

39、症。等症。思则气结思则气结 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思”发于脾,而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会影响脾气。思虑劳神过度则阴血暗耗,心神失思虑劳神过度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等症。喜则气缓喜则气缓1、气机涣散不能收持、气机涣散不能收持2、神气涣散而不藏、神气涣

40、散而不藏怒则气上怒则气上1、疏泄失常上逆、疏泄失常上逆2、肝不藏血而出血、肝不藏血而出血思则气结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恐则气下悲则气消悲则气消(3)(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

41、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心脏病患者,也常因不遂,口眼歪斜。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5.5.饮食饮食饮食不节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不洁,或,或饮食偏嗜饮食偏嗜,则,则又常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饮食物靠脾胃又常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饮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失宜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消化,故饮食失宜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它病。(1)(1)饥饱失常饥饱失常 饮食应以适量为宜,饥饱失常均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饥饱失常均可发生疾病。过饥则摄食不足,气血生化发生疾病。过饥则摄

42、食不足,气血生化之源缺乏,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源缺乏,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则气血衰少而为病,气血不足则正气之则气血衰少而为病,气血不足则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也易继发其他病证。虚弱,抵抗力降低,也易继发其他病证。反之,暴食暴饮,过饱,则饮食摄反之,暴食暴饮,过饱,则饮食摄入过量,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运化能入过量,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运化能力,可导致饮食物阻滞,脾胃损伤,出力,可导致饮食物阻滞,脾胃损伤,出现脘腹胀满,暖腐泛酸,厌食,吐泻等现脘腹胀满,暖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证。食伤脾胃证。素问素问痹论痹论说:说:“饮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食自倍,肠胃乃伤。”这种病证,小儿这种病

43、证,小儿更为多见更为多见.(2)(2)饮食不洁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肠胃道疾进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肠胃道疾病,出现腹痛、吐泻、痢疾等。或引起病,出现腹痛、吐泻、痢疾等。或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寸白虫等,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寸白虫等,(3)(3)饮食偏嗜饮食偏嗜 饮食要适当调节,不应有所偏嗜才饮食要适当调节,不应有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若饮食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若饮食过寒过热,或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则可过寒过热,或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则可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疾病。疾病。饮食偏寒偏热:如多食生冷寒凉,饮食偏寒偏热:如

44、多食生冷寒凉,可伤损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发生可伤损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症;若偏食辛温燥热,则可腹痛泄泻等症;若偏食辛温燥热,则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或酿成痔疮病症。秘或酿成痔疮病症。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饮食不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饮食不要偏嗜,病时更应注意饮食宜忌。要偏嗜,病时更应注意饮食宜忌。饮食与病变相宜,能辅助治疗促饮食与病变相宜,能辅助治疗促进疾病好转,反之,疾病就会加重。进疾病好转,反之,疾病就会加重。6.6.劳逸劳逸 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个方面,正常的劳动和体育

45、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正常的劳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不会使人致病。只有比较长时间体力和脑力,不会使人致病。只有比较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房劳的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房劳的过度,或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的过度,或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劳逸才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劳逸才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1)(1)过劳过劳 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劳力过度,是指较长时期的过度用

46、力而积劳力过度,是指较长时期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哀,劳成疾。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哀,神疲消瘦。神疲消瘦。素问素问举痛论举痛论所说所说“劳则气劳则气耗耗”,素问。宣明五气篇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所说“久立伤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骨,久行伤筋”,即指此而言。,即指此而言。劳神过度劳神过度 是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是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说:说:“脾在脾在志为思志为思”,而心主血藏神,所以思虑,而心主血藏神,所以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可出现心神失养的

47、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等症。房劳过度房劳过度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而言。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而言。肾藏精,主封藏,肾精不宜过度耗泄,肾藏精,主封藏,肾精不宜过度耗泄,若房事过频则肾精耗伤,临床常出现腰若房事过频则肾精耗伤,临床常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病症。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病症。(2)(2)过度安逸过度安逸 是指过度安闲,不参加劳动,又不运动。是指过度安闲,不参加劳动,又不运动。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可易使人体气血不畅,

48、脾胃功能减弱,可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及汗出等,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及汗出等,或继发它病。或继发它病。素问素问 宣明五气篇宣明五气篇说:说:“久卧伤气久卧伤气”7.7.痰饮痰饮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咯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痰不仅是指咯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而未被排出的痰液,临床上可通组织中而未被排出的痰液

49、,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无形之痰”。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如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即有即有“痰饮痰饮”、“悬饮悬饮”、“溢饮溢饮”、“支饮支饮”等区分。等区分。痰饮的形成: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痰饮的形成: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因肺、。因肺、脾、肾及三焦

50、对水液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脾、肾及三焦对水液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饮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饮 。痰饮的病证特点:痰饮形成之后,痰饮的病证特点:痰饮形成之后,由于停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一由于停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一样,阻滞于经脉的,可影响气血运行和样,阻滞于经脉的,可影响气血运行和经络的生理功能。停滞于脏腑的,可影经络的生理功能。停滞于脏腑的,可影响脏腑的功能和气机的升降。响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