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学科意识、跨界思维与中国旅游演艺研究的基本格局.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9993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科意识、跨界思维与中国旅游演艺研究的基本格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科意识、跨界思维与中国旅游演艺研究的基本格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科意识、跨界思维与中国旅游演艺研究的基本格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第 21 卷第 3 期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文章编号:1672-2795(2023)03-0125-05收稿日期:2023-02-19作者简介:叶志良(1964),男,浙江杭州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艺术学院二级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旅游演艺等研究。(杭州 311231)本文系浙江省 2023 年“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优秀文化沉浸式实景展演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23C01224),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政策研究类课题“推进浙江旅游演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项目编号:2

2、2NDYD028YB)成果。学科意识、跨界思维与中国旅游演艺研究的基本格局叶志良摘要:伴随新颖的综合时空艺术旅游演艺的行世,国内出版机构随之推出相关的中国旅游演艺研究论著,成为当下中国文化研究、文旅融合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学术界大抵有三类研究论著构成了中国旅游演艺研究著作的基本格局,且这些研究著作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用学科眼光研究分析中国旅游演艺现象,取得了不俗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运用跨界思维,推进旅游演艺研究的知识组织的再造。关键词:旅游演艺;研究论著;学科意识;跨界思维中图分类号:J124;F592.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旅游演艺作为一种新颖的综合时空艺术,起步迟但发展快,几

3、乎每一个十年都有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从最早用于外事接待的陕西 仿唐乐舞 起,1982 年的室内歌舞表演打开了国内旅游演艺的窗口;到 1995 年深圳推出公园式的演出中华百艺盛会 和 欧洲之夜;再到 2004 年桂林漓江的大型山水实景表演 印象刘三姐,从之前的歌舞集萃到系统设计、整体呈现的剧场化的转变,昭示一个艺术化的旅游演艺时代的到来;直至 2016 年 G20 峰会 最忆是杭州 惊艳亮相全世界,“一台戏”正在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门类和一个新的产业。与业态相伴而来的对旅游演艺的各种界定、判断和研究,除了散见各类刊物的单篇论文以及铺天盖地的各种媒体报道以外,学术界也展开了对中国旅游演艺理性的研究和

4、探讨,他们系统的研究成果作为出版的重要研究著作,也成为当下中国文化、文旅融合研究乃至文化产业研究的一个热点。一、三种类型:中国旅游演艺研究论著的基本格局 一种新颖的事物的出现,必然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引发持久的研究和出版浪潮。旅游演艺的出现也同样如此。一方面,旅游演艺的研究刚刚起步,国内研究尚有诸多空白地带,容易产生新的学术生长点;另外一方面,中国的旅游演艺较之欧美有其独特之处,尤其是山水实景类演艺更是如此,具备了中国旅游演艺原创理论建构的可能。纽约时报 曾以“中国式的山水狂想”来描述中国的山水实景演出。以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自居的梅帅元认为:“实景演出这种方式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在山水之

5、间、大自然里演出,独特的演出方521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第 21 卷第 3 期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一定是属于中国的,源于儒家的天人合一说、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包括中国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情怀,都是其历史根基。”1既然如此,开展对国内旅游演艺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建构中国旅游演艺的基本模型和研究范式,也就成了当下学人深耕细作的重要场域。相较于报刊各类旅游演艺研究的论文而言,目前出版的旅游演艺研究著作数量并不可观,质量也有待科学的学术检测。但路是人走出来的,目前开展的旅游演艺研究以及出版的研究著作,为全面、系统

6、、科学地研究国内旅游演艺现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盘点近年来出版的有关旅游演艺的研究论著,虽然边际恍惚游移,但学术研究对象一致指向这类新颖艺术的各个方面,大抵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面向中国旅游演艺撰写的研究著作,它们在各个出版社先后面世。按照论著出版先后时间,主要有这么几种:杨卫武、徐薛艳、刘嫄的 旅游演艺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3 年;黄炜的 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因素的扎根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 年;朱江勇、陆栋梁的旅游表演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5 年;邹统纤的 中国大型实景演出发展理论与实践,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6 年;王欣的 中国旅游文化演艺发展研究,旅游教育

7、出版社 2017 年;毕剑的 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国旅游演艺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7 年;叶志良的 文旅融合时代的国内旅游演艺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9 年;张瑞智的文旅融合中的旅游演艺产业化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21 年;张建荣的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旅游演艺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2022 年;朱敏主编的 旅游演艺理论与实践探索(国家艺术基金 2019 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自助项目“旅游演艺管理人才培养”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 2022年,等等。二是泛旅游演艺研究的研究著作,它面对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演艺,但收获了旅游演艺的社会影响,同样引起了学人的普遍关注。较有代表性的研

8、究论著有:王杰文的 媒介景观与社会戏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年;魏美仙的生活与舞台的互文 云南沐村旅游展演艺术的个案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 年;孙惠柱的社会表演学,商务印书馆 2009 年;袁瑾的 媒介景观与城市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年;孙文清、汪永奇等的 生态文化品牌传播 基于生态文化剧 六羡歌 的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年;濮波的 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表演,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年;黄巧灵的 麒麟才子说策划 中国主题公园活动策划宝典,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6 年;陶婷芳等的 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年,等等。三

9、是面向旅游演艺作品的策划类图书,主要集中在从事国内旅游演艺的文化集团之内,尤其是打造主题公园旅游演艺“千古情”系列的宋城演艺集团。这类图书大多为旅游演艺作品、项目的总结和思考,主要有:杨欢编著的 凡事总关风月 中国旅游演艺导演第一人黄巧灵与“千古情”系列,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6 年;黄巧灵主编的 一个王朝的故事 宋城千古情,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7 年;黄巧灵编著的 寻找香巴拉 丽江千古情,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7 年;黄巧灵编著的 拜山人 九寨千古情,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7 年;黄巧灵编著的 狂歌走天涯 三亚千古情,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8 年,等等。三类研究出版物,奠定了目前中国旅游演

10、艺研究论著的基本格局。他们或以旅游演艺本身入手,或从泛旅游演艺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研究旅游演艺涉及的诸多理论问题;或根据自己亲身参与的创意和创作出发,搜集材料,并做创作理念、经验的总结提炼。无论站在何种立场,均是为了深入探究旅游演艺的本质,并建立起中国旅游演艺理论的知识体系。正如卡西尔指出的那样,“符号的记忆乃是一种过程,靠着这个过程人不仅重复他以往的经验,而且重建这种经验”2。二、多重学科:中国旅游演艺研究论著的学科意识 通常而言,学科是指某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而学科意识则是建立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对知识体系内在规律、质的规定性的理性认识。深入开展中国旅游演艺的研究,需要一定的学科意识,在学

11、科意识的视域下着手进行旅游演艺的多学科研究和论著的撰写,可为旅游演艺研究出版物的正式面世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建构旅游演艺和旅游演艺理621 叶志良:学科意识、跨界思维与中国旅游演艺研究的基本格局 VOL.21NO.32023.08论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和全球话语。“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3把中国旅游演艺这个话题置于学科背景下进行研究的意识,有利于从全局的高度和旅游演艺本身的特殊性出发,总结、概括、提炼中国旅游演艺规律性的特征,提出适应旅游演艺本土化发展的建设性意见。目前旅游演艺的研究著作,即是按照研究工作者不同学科身份意识和专业

12、领域,从各自的学科和特定的某个角度探讨中国旅游演艺这一新生事物的内涵与外延,每一研究的出版论著都有研究者所处学科和专业背景的深刻烙印。一类研究是从旅游管理的角度。尽管国内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旅游学科,但根据学科确定的标志和划分依据,旅游学科形成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本着对尚未确立但准备确立的旅游学科的基础性认识,旅游演艺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大型实景演出发展理论与实践 中国旅游文化演艺发展研究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旅游演艺发展研究 等的研究和出版,即是按照旅游学科的意识研析的产物。这几本研究论著,皆由国内旅游领域的专家撰著,其学科研究的范式一般涉及到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包括旅游演艺的理论视角、概念术语、解

13、题模式和研究方法等。这类研究,着眼于旅游演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的审视与梳理,并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对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的动力机制、产业链打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归纳。同时,结合国内旅游演艺的标杆产品和典型案例,深度解构各类演艺产品的开发模式等具体内容,对文化与旅游业管理者、经营者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一类研究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旅游演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旅产品,既是作品,更是产品,明显具备产品的商业属性,用经济学的视野去看待旅游演艺自然是经济学科应有的义务和责任。像 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国旅游演艺发展研究 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因素的扎根研究 等,就是年轻的经济学者研究成果的体现。前者以产业集群理

14、论、文化扩散理论、点轴理论、空间作用理论、共生理论等为基础,采用理论探讨与区域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和分析了国内旅游演艺空间扩散模式及空间演化机制,构建了旅游演艺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使旅游演艺空间布局适宜性选择、旅游演艺空间布局优化有了重要的参考和保障。后者将扎根理论应用于旅游演艺研究,得出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十大因子,即市场需求、旅游地资源、主创团队创意、政府支持、产业融合、技术、资本、管理层、利益相关以及产品创作,构建了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机制图。2020 年出版的 大型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提出了我国大型城市中旅游业与

15、演艺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模型,探讨了融合发展的动力、途径、效益和环境四方面的问题,阐述了由内外生动力共同构成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融合动力系统,分析了产业、企业和空间生产三个视角的融合途径,构建了综合性融合效益的评价体系等。一类研究是从艺术学的角度。旅游演艺是一种特殊的时空综合剧场艺术,从艺术学的高度,去面对旅游演艺作品的剧场表现形式、表演艺术、观演关系等,自然是艺术学科必须研究的话题。像 旅游表演学文旅融合时代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等,皆是这类研究的代表性研究著作。前者提出旅游表演学的概念远大于在剧场中上演的旅游演艺,但对旅游演艺的艺术本体研究不无裨益。该著作对旅游表演学的理论基础、内涵,旅游演

16、艺的时间和空间,旅游表演中的角色和性别,旅游表演的基本属性等,进行了广义性表演的研究。而 文旅融合时代国内旅游演艺研究,则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对国内旅游演艺作品作了系统的艺术本体的研究。其中论述的中国化旅游演艺模式的现代建构与文化传播、旅游演艺类型与地方性建构、旅游演艺的时空形态与审美想象、旅游演艺的文本再现与空间表演的艺术特征等,都是把旅游演艺奉为作品进行的艺术的、审美的研究,且在国内具有开创性研究的意义。当然,国内对旅游演艺研究的学科立场并不完全相同,尤其是泛旅游演艺的相关研究,呈现了更为丰富的图景,从某种程度上开拓了旅游演艺研究的视野和进路。“学科领域作为结构差异划分机制的原则在学术工作

17、中是很典型的。学术职业保护学术差异,这对其绩效至关重要”4。721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第 21 卷第 3 期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三、跨界思维:中国旅游演艺研究的知识组织再造 皮亚杰 结构主义 认为,结构是一个由种种转换规律组成的自足体系,但并不封闭而是全面开放的,即时生成的“结构”就是要成为若干“转换”的体系,而不是某个静止的“形式”。跨界思维,正是基于学科基础的“转换”,试图打破壁垒、跨越边界、创生形成新的结构整体的一种思维方式。以跨界理念为视角,探讨旅游演艺研究论著知识再造的新进路,是当下旅游演艺研究面对的富有挑战性的

18、课题。如果说学科是认知旅游演艺知识组织能力的一般行为,那么跨界思维则恰恰在于打破传统的学科规训与组织形态,凭借学科的组织改造与功能升级,实现旅游演艺知识组织的再造。知识组织再造的第一个要务,在于旅游演艺本身多媒介的叙事的特质。“跨媒介叙事既可以指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整合起来共同完成对事件的叙述,也指一种媒介向另一种媒介的转化和变异”5。对于中国旅游演艺这样一种特殊的综合的剧场时空艺术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概念较难概括旅游演艺的本体内涵,也较难描述旅游演艺的外延。旅游演艺的概念界定,本身就是一个跨越媒介的知识组织再造的过程。这里,既涉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是物质的还是精

19、神的,旅游演艺依托的必然是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也涉及到表演艺术的形式,无论是歌唱的还是舞蹈的,是互动的还是体验的。旅游演艺的驻场式演艺和巡演式演艺方式,都在乎观众的强烈的“异地体验”。它将旅游演艺的观赏对象锁定在游客,自然拓宽了旅游演艺的外延。这是一种在上个世纪末才在国内产生,在这个世纪前期得以发展的,需要重新界定的剧场艺术。知识组织再造的第二个要务,在于对旅游演艺研究多学科的审视。多学科的审视,建立在学科及其基础上,但学科制度导致组织边界封闭,尤其是对旅游演艺这样新的综合艺术来说,学科知识存有排他性的弊端。多学科联动与“会聚”,成为重构知识组织的基因。“会聚是一种通过跨越不同学科来解决问题的

20、方法。这个方法构建一个全面综合的框架,用以应对多领域交叉的科学与社会挑战。通过整合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形成合作伙伴网络,会聚策略将激励基础科学发现不断向实际应用转化”6。如果说旅游演艺是一个客体,那么对这一客体的跨学科聚焦,自然使得旅游演艺本身具有集合的意图,它是文化的也是旅游的,它也不是纯粹文化的也不是纯粹演艺的;它是剧场艺术,但又不仅仅是剧场艺术;它具有演艺山水类、主题公园类、剧院类、沉浸式的基本形态,但又并不仅仅限于此,新形态层出不穷。旅游演艺的跨界性,需要有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民俗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储备,需要从知识整合的高度,才能实现新的知识组织再造的目的。知识组织再

21、造的第三个要务,在于对研究论著出版物多介质的呈现。与一般出版物相同的是,旅游演艺研究论著,可以用静态的文字和照片、图片构成读物的主体。但旅游演艺视听觉艺术的震撼力量,又决定着旅游演艺的读物光是平面、静态的方式难以体现这类艺术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视听觉的冲击力。如何在研究论著出版物中立体地呈现,自然需要发挥多介质数字化储存的优势。立体化、数字化读物的基础仍然是纸质,纸质读物提供资源的组织逻辑与使用环境,一方面通过二维码等形式外链资源,丰富纸质图书的内容量,促使纸质图书超越空间的限制,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连接,活化文字与静态图片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拓展纸质图书的功能域,把握文字、图书和外链

22、资源的衔接关系,提升纸质图书和背后数字空间储存信息的空间容量,并可借助不同手段获取储存其中的知识内容。参考文献:1 刘星彤.山水实景演出是中国式的山水狂想 N.羊城晚报,2011-06-13(7).2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66.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5-19(2).4 Jan-Erik,Lane.Academic Profession in Academic OrganizationJ.Higher Education,1985(3):241.5 周清平.“互联网+”时代的现代影像艺术 M.北京:新

23、华出版社,2007:32.6 美国科学院研究理事会.会聚观:推动跨学科融合 生821 叶志良:学科意识、跨界思维与中国旅游演艺研究的基本格局 VOL.21NO.32023.08命科学与物质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跨界 M.王小理,熊燕,于建荣,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责任编辑:黄向苗)Discipline Consciousness,Cross-border Thinking and theStatus Quo of Chinese Tourism Performance StudiesYE Zhiliang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

24、omprehensive space-time art tourism performing arts,the domestic publish-ing organization then launches the related traveling performing arts publication,becomes one of the current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hot spots.At present,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reading materials which constitute the basic pat

25、tern of Chinas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publications,and these publications based on different disciplinary backgrounds,with a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tourism performing arts,and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More importantly,cross-border thinking is also neede

26、d to facilitate the re-engineering of the Knowledge Organization of the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publications.Key words:tourism performing arts;research works;discipline consciousness;cross-border thinking(上接第 73 页)Green Book:The Study of the Discipline and Metaphor of the Southern SpaceLI TaoAbstrac

27、t:The movie Green Book constructs an American southern space which is full of discipline and metaphor.On one hand,the director rebuilds racial south with space metaphor and narrative tension,and on the other hand,he falls into the Hollywood dreaming set pattern.The southern space represents complica

28、ted and diversified spatial orien-tation.The imag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outhern space should take the artistic essence as the core,build a third cul-tural space that is beyond the binary distinction between black and white,and construct an artistic space beyond the race at the ontological level.Key words:discipline;American south;space metaphor;third cultural space921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