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基因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价值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9946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基因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价值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化基因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价值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化基因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价值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化基因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价值探究李海春1 韦其博2(1.2.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 0 0 8 7 5)摘 要 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创造出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与价值理念。在中华文明赓续不断的前提下,文化基因提供了贯通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典型及价值意向。基于对文化基因的演化分析,可从三个维度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内涵:在主体旨归上,从敬天保民的安民之策到人民至上的幸福之举;在规律认识上,从神秘常理的主动顺从到客观法则的归纳运用;在交往关系上,从和睦和顺的平衡势态到共赢共享的发展演进。透过文化基因视角来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有利于彰显人类文明新形

2、态的开创性意义,又有利于前瞻未来文明发展的新路向,提升文化自信。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化基因 演化 中图分类号 G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3 6 4 2(2 0 2 4)0 10 0 2 60 7收稿日期:2 0 2 3-0 4-1 3作者简介:李海春,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韦其博,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

3、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1由此可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时代形态,其生成没有超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现代文明新成果,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条件下,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从文明生成的文化资源、思想理论、价值理念上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描绘出了一幅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基因图谱。因此,以文化基因作为研究视角,可以很好地考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性内涵,进一步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价值。一、文化基因:一个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视角从词源学角度看,“文化基因”概念可追溯至英国

4、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 自私的基因 一书中创造的“M e m e”一词。作为一名当代达尔文主义者,道金斯类比生物体进化通过D NA中基因这一复制因子(r e p l i c a t o r),提出人类已从原始状态的“文化汤”中孕育出了 新的文 化“复 制 因 子”“M e m e”。道金斯将“M e m e”概念主观化运用,目的是印证生物进化的普遍原则:“一切生命都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进化。”2后来,包括道金斯的62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5、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学生苏珊布莱克摩尔在内的许多西方学者,都把“M e m e”一词作为“基因”在文化概念上的等价物,意在探讨文化在群体、代际之间复制和传递的影响,而实际并未“追寻文化的结构存在中有没有可以视为 文化基因 的事物”3。在“M e m e”一词传入中国并被翻译为“文化基因”后,哲学学者、文化史学家、民族学者以及文化人类学家等进行了丰富的概念释义和引证。综合来看,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范畴来展开。第一,本体范畴。类比生物基因的自组织特性,对不同文化要素进行分类,致力于阐释文化基因的本体结构,

6、以期借喻生命科学来构建文化基因的系统表达。第二,价值范畴。立足于主体(多以民族为基本单位)的价值取向,将文化基因意指为“思想因子”,即从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基本精神等角度,阐述文化基因在文化传承中的功能与作用,从而对民族文化进行进化论意义上的解读。第三,工具范畴。这一范畴多借用为命题中的标签,旨在探究某些理论的思想肇端,无实质意义,这里不再赘述。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意蕴,同样需要将文化基因视为民族发展中稳定、贯通的“思想因子”。这是因为建构文化基因这一概念,不是为了表现民族中单个个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而是以一定规模、相对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为单位,来反映该民族在历史活动中创造出的具有表征意义、

7、一脉相通又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与价值理念。因此,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动态的历时性演变中,不仅保持了思想内核继承上的稳定性,又有着价值创新上的本质不同。用民族文化基因演化来评说文明发展样态,应体现三个方面的价值认识:文化基因首先要体现文化属人的特性,具有关切民族主体意义的自觉;其次,要反映民族发展特性,明晰民族历史前进的动因;最后,还要展现民族交往关系,凸显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本文在文化基因第二路向的研究基础上,综合考量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将文化基因作为中介概念,以进一步深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识。(一)理论层面:文化基因提供了贯通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典型及价值意向梁漱溟曾在 中国文化要义

8、中提及其著书的目的,隐喻地表达了寻求文化基因内在规律的意蕴:“从上述中国文化个性之强来说,颇使人想见其植基深厚,故而发挥出来的乃如此坚卓伟大;其间从本到末,从表到里,正必有一种意义或精神在。假若有的话,是不是可以指点出来,使大家洞然了悟其如是如是之故,而跃然有一生动的意义或精神,映于心目间?”4通体洞察中华文明,把握文化的精神要义,不是意在探讨文化“归源”的起点问题,而是去考察具有表征意义的同一观念或者精神在不同时代中的衍生点,探寻其中的发展差异性与稳定相似性,进而提升对于文化基因总体的、历史的可理解性。文化基因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相伴相生的。当我们对文化基因中的基础性思想形成前提性认识时,实际

9、上是以对人类发展的“价值有效性”为出发点,通过对文化基因中价值评判的尺度进行塑造和彰显,从而能够以文化形式、从文化角度来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内涵及外在特质,使其在促进人类文明演进中的思想张力和价值潜力得以充分涌流。也就是说,作为思想层面的“中介工具”,文化基因不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容上的规定,而是提供一种价值上的解释,提供理解过去历史与现实情境的多样化通路,进一步深化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反思认识。在此意义上,文化基因也就具有了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价值关联”的意义,即人们不是凭借概念来把握具体的对象,而是对具有独特性质的对象采取一种态度,以一种主观评价来揭示实在的相关部分。(二)现实层面:中华文

10、明未曾中断的发展历程使文化基因的实存在场成为可能文明演化并非坦途,历经转型乃是历史规律、历史常情。但纵观中国几千年文明足迹,尽管外族入侵、文化杂糅不断,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曲线只有态势上的起伏,没有事实上的中断,其民族主体、疆域主体、文化主体的核心依然稳固,并显示出了巨大的历史包容性和文化融会力。特别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殖民式的扩张,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被冲击得日渐式微,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积极地投入到对西方“仿长技、移政体、改文化”的探索中,中华文明也迎来了痛苦的转型期。但是,许多尝试都失败了。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中国经历了从走苏联式的社

11、会主义道路,到改革开放后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符合规律、促进发展的文明之路,实现了72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形态转型,成功解决了人民的生存危机,避免了文明解体。正如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所指出的:“通过不断地提及自己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人深知界定自己身份的不是国家意

12、识而是文明意识。在此背景下,中国不应该被首先看作民族国家,而更应该是文明国家。”5同样,在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进程中,作为民族历史和文化积淀的承载者,文化基因也不断被继承和发展,并以其强大的文化韧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经验智慧和创造活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6二、基于文化基因演化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

13、内涵文化基因具有社会历史性,它不但包含着过往历史的缩影,而且还体现着现实情境的新义,并且不同民族的文化基因也各具思想特色,正如张东荪所言:“当时社会的环境所决定于人的思想的是其思想中的趋向,传下来的文化所决定于人的思想的是其思想所依据的格式所以我用文化以说明范畴,用范畴以说明民族间(如中西)之心思不同。”7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民诉求、发展需求、时代要求结合下的历史必然,其文化基因中关于主体旨归、规律认识、交往关系的三大“思想因子”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价值判断、辩证思维、发展理念上的“选择性接受”与“创新性发展”,彰显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

14、有机统一。(一)主体旨归:从敬天保民的安民之策到人民至上的幸福之举文化是人的属性和存在的确证,文明是人们的实践成果,理解人类社会离不开其创造主体 人及其实践活动。卡西尔认为,从文化哲学与人的哲学关系来看,前者是后者在具体内容上的生动展示,后者则是前者的内在灵魂和最终归宿,并且人只有在“创造过程的统一性”8中,才能实现把文化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结合为统一的整体,所以文化哲学必须关切主体价值及其实践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立己达人”等价值观念的传承,也体现了对马克思

15、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永恒追求,使得文化基因中人的主体性理论内涵以及实践意蕴等方面得到了本质的升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主体性的政治话语被表达为民本思想。作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历代传统典籍著作、诗词歌赋中都包含着大量关于“敬天保民”“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之类的论述,如“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原臣);“功成以开疆安民为要,而亦须能树人,能立法”(曾文正公全集)等等。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安稳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封建社会的等级之别、压迫之性,也决定了其民本思想存在历史局

16、限性,历朝历代兴衰更迭多陷入始于此、亦败于此的历史周期。统摄于此的事后法则不外乎,统治者只顾愚其民、安其民,并未真正泽德于民、兴盛于民,虽知“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氾论训)的训诫,但在“民生之德”的具体实践上却总落归到掌权者的统治之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社会,民本思想仍是束缚专制权力泛滥的有力思想武器,并厚植了中华民族“仁爱”的价值基因。自1 9 4 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上,其判断经历了“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17、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转变,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瞩目跨越。这一过程既显示了人民群众伟大的历史创造力,又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向度。从对“三民主义”的继承到对马克思主义的追寻,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实现、完善着由“传统民本现代人本”这一本质认识上的转变,在构筑起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不断巩固、发展82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18、 4年第1期 N o.1,2 0 2 4着人民主体的文化基因。从发出“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号召,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用实际行动回答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等一系列决定革命、建设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三个有利于”既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发展的标准,同时又鲜明地指出了发展服务于主体的最终目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增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把握发展规律、保障主体利益的合规律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重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以切实增强人民

19、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不仅在民主政治实践上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又在民生保障和改善上要求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并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在发展中谋幸福、在谋幸福中求发展的有机统一。由此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延续了固民守民的文化,又通过马克思主义人本学的真理性升华,使人民至上的思想从静态狭隘走向动态全面,并在实践中贯彻得更加彻底,不断消除着对人的奴役、压迫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公平差距,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彰显、张扬和升华。(二)规律认识:从神秘常理的主动顺从到客观法则的归纳运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十分注重事物的变化运动,并

20、试图概括其中“不变”的规律。对这种规律的认识,在儒家被称为“命”。“命”是自然和社会运行中表现出的必然性存在,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而在道家,这种不变的规律则被称为“常”,所谓“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道德经)。冯友兰认为,在这两种规律认识的制约下,诞生了儒家“无所为”与道家“无为”的实践观。在主体的能动性认识上,儒家的知命观强调“无所为而为”,是指每个人应做他的分内之事,“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94 5;同样,道家老子顺其自然的“无为”学说,倡导的是“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

21、范围以内。必要的 是指对于达到一定的目的是必要的,决不可以过度。自然的 是指顺乎个人的德而行,不做人为的努力”99 8-9 9。不难看出,无论是儒家的“无所为”还是道家的“无为”,都主张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倡总结经验、遵循适度原则,等等。但是这些朴素的传统思想仍有不足之处,儒家主张的“命”是天命、天意,强调的是一种对敬畏的尊崇,并没有进一步阐明、运用规律,从而带有神秘主义色彩;而道家的“无为”强调“寡欲”“弃智”,同样带有蒙昧倒退的意味。马克思曾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 0。要保证“社会有机体”的健康发展,既要总结过去、又要着眼

22、当下、还要前瞻未来,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全面地开创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文明要素的全面和集成发展。这一成就的取得,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深化对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通过分析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来实现社会系统性、协调性的持续、全面推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1 1毛泽东同志对于规律的认识是深刻的,其撰写的 论十大关系

2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详尽阐明的典范,提醒人们必须考察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辩证统一地认识规律、指导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强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 必 须“要 按 价 值 规 律 办 事,按 经 济 规 律 办事”1 2。因此,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论证、大胆试验,明确了在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的同时,用计划手段来克服市场经济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建立了发挥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最大效益与不偏离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原则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

24、思想束缚,切实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后,系统、科学认识“三大规律”是防92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范危险、化解危机、守正创新、开拓新局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要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要认识规律,就要牢牢掌握和运

25、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牢牢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3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系统科学的回答,为中国共产党人善抓历史机遇、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理论指引,也为在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实

26、践条件下实现文明进步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 中指出,不论是对外部自然规律还是人类社会规律来说,认识规律不是为了摆脱规律,而是“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1 4。人类文明新形态中“规律认识”的文化基因,是在肯定规律可知性的前提下,倡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对客观规律的理论表达,并且不断在认识中把握规律、在实践中认识规律,通过对规律高层级的深化和掌握,不断推动历史前进,以更好地达到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统一的目的。(三)交往关系:从和睦和顺的平衡势态到共赢共享的发展演进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差异性是客观的必然,而主观认识上的“和合”理念则体

27、现了包容差异、对立统一的共在观。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和合”文化基因有过精辟概括,阐发了贯通其中的文化意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 和 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1 5所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第一章),文化基因中“和”的理念既是一种结果态势的呈现,也是其过程势态的方法,是创造性结果与创造性活动的统一,贯通于个人、社会、国家等不同层级、不同层面,在实践上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与观念跃升。有“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史记乐书),以

28、礼乐达到“清明安和”的修心养情之效;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用人际关系和谐与否来区别君子儒与小人儒的不同;有“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篇),矛盾双方通过斗争性可求得同一性的朴素辩证认识;有“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虞夏书尧典),追求万邦和顺、万民和谐的有序社会形态,等等。文明是实体国家的属性,“国家和文明的关系就具有实体和属性的关系特质。文明依附于国家,并用来说明国家及其发展,国家间的关系实际上就代表和反映着不同文明的关系”1 6。在国家关系的处理上,主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家秉持“和合”文化基因的优秀传统,反对“国

29、强必霸”下的零和博弈,坚持平等尊重、互学互鉴、共赢共享的理念,以“亲诚惠容”的态度和胸襟来构建天下大同的世界。新中国成立之初首倡的“求同存异”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完善国际治理规范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合哲理思维。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倡导要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优势和互补来促进南北国家共同发展;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发展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以求同求和、睦邻友好的精神来处理周边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推动建设“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

30、。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旗帜,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进一步破解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等级论”的困境,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处理文明关系提供了范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和合”文化基因彰显了以“互主体性”的思维范式来处03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31、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理各文明间的关系特点:既承认各文明体、各国家民族的共在性、世界性、平等性,又强调彼此之间的共通性、互为性、共进性。所以,“和合”文化基因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和顺、和同、和谐状态,更彰显了在“和合”基础上实现稳中有进、合作共赢的文明演进,从而为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一步加深各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包容共享和相互依存。三、透过文化基因视角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义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

32、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 7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立,不是对过去文明的决裂,而是对历代文明成果的守正创新。这一文明形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涵养于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之中,不仅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共性特征、彰显了独特的现代文明模式、指明了未来文明发展新的路向,同时在主体性的塑造上,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从而积极推动文明独立发展、创新发展。(一)文以品评:彰显中国文明发展的开创性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认识、理解和改造的成果,是人之为人的价值体现。文化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和创新动力,推动了社

33、会变革演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历久弥坚、承而日新的文化基因便成为考察社会发展的一面棱镜。对于社会文明形态的评判,就不能仅以经济的发展程度作为唯一“度量衡”,如果完全抛开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就会使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成为落后的代名词。将文明形态演进简化为由经济实力与科技力量主导的观念必然是狭隘的,而这也正是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观主导下的论调起点。西方已经习惯了以国强必霸、资本为王的标准和逻辑来评判文明,在“西方中心论”的熏染下,其他文明国家的“西化”程度成为衡量其进步的标杆,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也是唯一的,那就是走西式的道路,照搬接受西方

34、的制度模式、信仰习俗、价值观念等。在这种标准下,西方国家更加坚定了“看见的”实存文明才是不二之选,走其他道路来达到现代化目标、建立新的文明形态只能是流于不切实际的想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有力打破了这一殖民式霸权式论断,其内在文化基因的理论表达及现实实践,充分表明了中国既没有接受西方经济至上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遵从其话语主导下的制度模式和价值理念,也没有陷入对苏联党政不分、过度集权、高度集中、片面单一的模仿,而是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生态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的人类文明发

35、展的特色之路。(二)文以明道:指明未来文明发展的新路向斯宾格勒认为,科学问题可以用公式的方式来处理,但研究世界历史,实际上是要考察历史的“内在同源性”,即深究文化的历史,所以其多样性和不可触知的要素就不能用机械定律和因果关系的自然科学方法来说明,只能“诗意”地进行分析。在他看来,“文化是所有过去和未来的世界历史的原初现象”1 81 0 3,每一种文化、每一文化阶段,都蕴含着一种固有的气质、秉性和倾向。随着文明演变,文化基因也在不断丰富发展,通过对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可以对未来文明发展见微知著,了解当前文明形态未发展或发展不完全之处。作为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其完整性就充分表现在当前的文

36、明形态仍包含着初始、具有同一性的文化因素,并且这些文化因素在贯通古今、演化更新中仍以文化基因的形式塑形、统摄着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因此,文化基因包含着文明兴衰起伏的历史经验,是中华民族鉴往知来的重要依凭。斯宾格勒指出,当“把一种文化的观念同它的可感觉的现象或表象区分开来,前者是这一文化的内在可能性的总体,后者则是这一文化作为一种已实现的现实性的历史体现”1 81 0 2。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今天来自昨天,同时又内在地孕育着未来文明形态的雏形,就文化基因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蕴含的“内在可能性”,实际上就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凝练出的特定的精神信念、价值推

37、论、目标愿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表达。这些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文化基调,展示了中国道路、表明了中国立场、反映了中国13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主张、展示了中国形象,并以其历史方向感描绘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可预见的中华文明发展前景,同时也提供给世界人类文明不超脱经验界限、行之有效的前瞻认识。(三)文以笃信:提升中华民族集体的自

38、豪感当下,人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糅杂的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形式掩盖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这些错误思潮脱离现实,停留在形而上的虚无或谎言中,恶意篡改历史事实,抹杀民族文化价值,否定民族精神创造,不仅容易造成文化传承中断、文化资源流失,还弱化了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认同感,同时也导致社会分化和不稳定。历史和现实早已表明,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抛弃、背叛自身历史文化的民族,其发展之路只能走向悲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 9,必须坚决地反对这些错误思潮,保护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文化基因蕴

39、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资源,积淀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宣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实际上就包含了对文化基因的高度体认,通过不断强化价值认识、提炼精神标识、展示文化意义,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上的自觉与自信。正如斯宾格勒所说:“一种文化越是接近于其存在的巅峰状态,它为自己所求得的形式语言就越是刚毅、严苛、有控制力、有强度,它对自己的力量就越是感到自信,而它的轮廓特征也就越见清晰明朗。”1 81 0 5因此,用文化基因来表征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方面,可以帮助人民群众充分理解自身文化内容、历史传承和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性文化认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40、强化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此不断巩固社会思想基础、整合社会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出本民族的文化魅力和自信风范,以推动文化复兴为发展指向,自觉、积极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贡献出中国智慧和力量。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 0 2 3-0 2-0 8(1).2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 0 1 8:2 2 1.3 郎丽娜.文化基因研究的概念和历史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41、0 1 7,3 9(2):8-1 3.4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 1:9-1 0.5 雅克.大国雄心M.孙豫宁,张莉,刘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 0 1 6:3 3.6 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N.人民日报,2 0 1 4-0 9-2 5(1).7 左玉河.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东荪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1 5:4 5 3.8 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4:9 9.9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3.1 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42、: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1 0-1 3.1 1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9:1 0 6.1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3:1 3 0.1 3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6:1 4-1 5.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4 9 1.1 5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 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 0 1 4-0 5-1 6(2).1 6 邱耕田.系统观视阈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

43、 0 2 2(2):4 5-5 2.1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6 6 9.1 8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1卷M.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6.1 9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2 0:9 0.责任编辑:徐 辛23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C.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MM I T T E E2 0 2 4年第1期 N o.1,2 0 2 4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