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他者视野下的瓯风民情——赵之谦“瓯中三图”的文化身份书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9946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他者视野下的瓯风民情——赵之谦“瓯中三图”的文化身份书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他者视野下的瓯风民情——赵之谦“瓯中三图”的文化身份书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他者视野下的瓯风民情——赵之谦“瓯中三图”的文化身份书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第 21 卷第 3 期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文章编号:1672-2795(2023)03-0111-06收稿日期:2023-06-13作者简介:刘寅凯(1986),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术和工艺美术理论研究;马林兰(1972),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美术基础理论研究。(四平 136000)本文系 2022 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绘画形式美的生命逻辑及其创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B199)他者视野下的

2、瓯风民情 赵之谦“瓯中三图”的文化身份书写刘寅凯马林兰摘要: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个体行为,艺术家个体对一定文化场域的认知与表达体现了其文化身份。赵之谦是晚清著名书画家,在太平天国席卷江浙时避祸温州,其间所创作的“瓯中三图”瓯中草木图瓯中物产图 异鱼图,通过自身审美经验,在文化场域重置的情况下,贯彻“稽考辩难”的经世致用思想,塑造和构建了其文化身份,完成了他者视野下对温州地区风物的旨趣与表达,表现出了浓郁的瓯风民情,颠覆了其之前的花鸟画图像叙事结构。“瓯中三图”不仅体现了赵之谦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文化归属,还充分表明其求新求奇的鲜明现代性艺术特征,更强调了在瓯风民情影响下赵之谦“他觉自觉觉他”艺术创作

3、演进路径。关键词:赵之谦;温州;瓯中三图;文化身份中图分类号:J20-02 文献标识码:A 在清末政府腐败、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大背景下,中国正处在“三千余年一大变局”,各界仁人志士纷纷探索救亡图存的方法。清末画家群体面对着当时金石风尚和西风东渐的双重影响,有意识地将创新和时代精神融入自身的创作当中。因此,清末画家群体承担了中国画从古典向现代性递嬗的历史任务,不仅产生了写意金石画风来标榜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绘画的技法、题材、谐趣与现代性风格,此均因清末画家群体必须适应当时急剧变革的社会。他们以各地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为民族绘画寻找创新、生存和发展的出路,在涌现的高度文化自

4、觉先驱中,赵之谦就是翘楚,他在清末画家群体中独树一帜,画、书、印皆精擅,是海派的著名画家,对中国近现代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赵之谦经世致用思想与文化场域的重置“赵之谦,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字撝叔,一字益甫,号悲盦、无闷等,室名二金蝶堂等。”1他出生于 1829 年(清道光九年),卒于 1884 年(清光绪十年)。自幼天资聪颖,“家固颇丰”,书画篆刻皆擅。明清两代是诗书画印的汇融之际,绘画、书法、篆刻、诗文皆为当时文人必备技能,尤其是清代画家对诗书画印皆有研究,但一般来说他们都不是以书画为生,而以文人学者的身份自居,这与清代所流行的金石学有很大的关系,“晚明西学的输入,利玛窦等人传

5、入的欧洲自然科学,对当111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第 21 卷第 3 期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时的理学 性命 说是一种批判,它使学术界深受震动使当时的学风向 征实 的方向发展,间接地也影响了乾嘉学派的考据学风”2。这也影响了赵之谦的人生选择,他 15 岁时“为仇家所诬”而家道中落,17 岁时师从本地名家沈复桀学习金石,这对赵之谦书画的金石画风有决定性作用。20岁时赵之谦考中秀才。1853 年(清咸丰三年),乡试落榜的赵之谦入绍兴府,担任知府缪梓的幕僚,协助文案笺奏等事务,并随之学习考证。他回忆道:“为考证之学,学于溧阳师缪梓。

6、师教学不薄辞章,不右宋,不左汉,主于有用。师以余为可用,日令读律例、视簿书,访求遗闻故事,考载记,按图籍,识古法以准今时。征成败利钝之故,观斟酌变通之机,凡七八年,新无成,旧则尽弃。”3赵之谦在缪梓幕府工作之余与其他幕僚以及缪梓的儿子一起“稽考辩难”,这样的经世致用思想很大程度上滋养了其书画的内涵格调和审美取向。1856 年(清咸丰六年),太平天国的太平军从江西进入浙江,缪梓被朝廷授予金衢严道,率领兵丁驻守常山(今浙江省常山县)一带拒太平军,赵之谦以幕僚身份参加了军事行动。幕僚一般都是官员自行招募,并非正式的官员,故 1858 年(清咸丰八年),“赵之谦离开驻防常山的缪梓军中,结束了他追随缪梓

7、的幕僚生涯返回绍兴,并于次年8 月在浙江乡试中得中举人”4。赵之谦的家族世居绍兴,这里地处江南腹地,文化底蕴浓厚,书画艺术中更是人才辈出,元代画家王冕,明代画家徐渭、陈洪绶均是绍兴人士。在缪梓幕府中,赵之谦与同为幕僚的胡澍、周柏山、胡培系、王晋玉等人一同探讨学问,“质诸武烈以定是非”。这几人均能写善画,尤其是胡澍“虫鱼花鸟,时称仙笔”,赵之谦对胡澍的书法多有推崇,称“荄甫尚在,吾不敢作篆书”。除此之外,赵之谦比较重要的书画友人还有何瀓、丁文蔚等,何瀓是赵之谦的同乡,能诗善书画,精通金石,且擅长画花卉,丁文蔚也善于书画,尤其是花卉。这一时期所流行的基本上都是陈淳、恽寿平一路的没骨小幅折枝花鸟,赵

8、之谦的家室文化底蕴与文人交往构成了他在浙东艺术活动的文化场域。1860 年(清咸丰十年),赵之谦应该在前往北京参加会试的路上,由于太平军的北伐受阻折返,赵之谦从海路途经余姚返回绍兴老家。1861 年(清咸丰十一年)春,为生计所困的赵之谦经人邀请前往浙南的温州谋职,本就颇为窘迫的他行至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时已花尽钱财,刚到温州便向友人借贷。温州古称“瓯”,在清代为温州府,领永嘉、瑞安、乐清等地,可能是之前的幕僚身份起了作用,赵之谦在瑞安(今浙江省瑞安市)得到了一份负责海防巡视的差事,这也为赵之谦创作带有瓯风民情的艺术作品提供了条件。温州地处浙南,与浙东的风物有很大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场域的重置

9、让赵之谦非常不适应,认为瓯地“皆工”,而文人“最不足观”,他在瓯地所结交的官宦名仕大部分都是客居或者来此为官的外乡人,交往比较密切的如陈宝善、江湜、丁文蔚等人。在温州不到一年的时间,赵之谦除了本职工作外,还经常作画应酬交流,文化场域的重置让赵之谦创作出了与此前不同面貌的艺术作品,其中较有特色的就是“瓯中三图”。二、文化身份对“瓯中三图”的艺术形塑“瓯中三图”瓯中草木图、瓯中物产图(图 1)、异鱼图(图 2)均创作于 1861年,根据记载,此年赵之谦还作有 铁树杜鹃四条屏、黍实梅花图 等,但均已佚失。瓯中草木图 为四屏屏风画,有资料称其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但未见其图片,据记载分别画有琪树、

10、仙人掌、铁树、金莲宝相(芭蕉的一种)等。瓯中物产图 异鱼图 则为长卷形式,瓯中物产图“长约三米,设色略淡,布局错落有致,绘有青芥、扶叶、红兰、珠球、金莲宝相、百子莲、风痴草等瓯中物产,每物旁均题名且加注,俨然一副生物标本图”5。异鱼图 约长两米二,“所涉及的考证对象有十五种,包括:沙噀(海葵)、章拒、锦魟、海豨、剑鲨、鬼蟹、虎蟹、阑胡(弹涂鱼)、石蜐、鱼(龙头鱼)、骰子鱼(箱鲀)、竹夹鱼(舌鳎)、琴虾、马鞭鱼(鳞烟管鱼)、燕魟”4124。文化身份也被称为文化认同,主要是在文艺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与印记的文化特征。在明清之前,唐宋官员贬谪和宦游边疆的文人雅士往往演绎和发展出了“他者”视角下的“异

11、物”书211 刘寅凯 马林兰:他者视野下的瓯风民情 VOL.21NO.32023.08写模式,“异物”即边疆地区的风土人情与罕见风物,这种艺术表现是由外地人完成的,而本土的文人很少参与,在“他者”的笔下,奇异风物和蛮荒环境与他们自身的遭遇形成了文化叠加,慢慢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和图像隐喻。赵之谦的“瓯中三图”是在“他者”视角下进一步探索,在文化场域完全改变的情况下,继续秉承着其“稽考辨难”的治学理念,考证与记录所处异乡的风土人情,也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贯彻与维系。图 1 瓯中物产图,纸本设色,赵之谦,1861,收藏于荣宝斋图 2 异鱼图手卷,纸本设色,西泠印社 2011 年秋拍成交,赵之谦,18

12、61,中国嘉德 2021 春拍拍品“一般来讲,花鸟画家对于绘画题材的选取是有两方面作用力的合力形成:一方面来自绘画外部因素的变化。如画家所处环境变化,新的生活体验带来了新的题材;再如受到生计影响,为商业需求来创作迎合买家需求的题材等。而另一方面则源于绘画语言的本体发展,相应的技法形态需要适合相应的题材表现。”6在赴瓯地之前,赵之谦的绘画视觉经验大部分都来自明代江浙画家和清代扬州画派的作品,但这并未束缚赵之谦在作画时追求“非世眼所合”的艺术自觉。芋花图、上海博物馆藏的 花卉册 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 花卉册等均为赵之谦在 1859 年(清咸丰九年)所作,这三件作品可以代表赴瓯之前赵之谦的花鸟风格,

13、这年赵之谦随缪梓驻防浙东各地,“穷极无奈,方谓走投无路,忽意旧业中兴,索书索画之人接于户庭”迫于生活压力,赵之谦在这段时间经常作画以赚取钱银以资生计,这些作品都强调了对于先贤画法的继承,很多题款中都标明了取法于谁,大多都是恽寿平一类的没骨画法,以灵动的笔法来表现花鸟,较为工细且不肆意,色彩也较为浓艳,构图别致,对于花卉的表达有自然主义倾向,但即使是这样的售卖之作,赵之谦也尽力去追求“古无画者”的尝试,描绘了一些之前画家未曾画过的花卉题材。瓯地独特的风物也为赵之谦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也颠覆了他之前的花鸟画图像叙事结构。在中国绘画史当中,“瓯中三图”一类的作品被称为“名物学”,专以考证“鸟兽草木

14、之名”,这样的“中国传统博物学”虽然不能等同于西方博物学,但起到的作用和目的基本上是有一定重叠的。以 异鱼图 为例,是赵之谦根据见闻并结合古人记载所画,考据而成的艺术创作,“充满了中国式文人绘画色彩,它在笔墨韵味的塑造下烘托出画者传统 博物君子 的形象,画面的表象以意笔写生的写意技法展示稀有奇异的海洋生物”7。“瓯中三图”中瓯地风物大小各异,却繁而不乱,这不得不得益于赵之谦的金石修养,长卷一气呵成,造型生动取其意象,一改之前工细的画风,极其富有生气。瓯中草木图 中植物均为温州地区特产,从画风上看则相对粗犷,其中所使用的技法多种多样,是赵之谦绘画技术的集成;异鱼图中海豨等大者想象而简练,以水墨皴

15、擦烘染,层次分明,小者如石蜐、琴虾、鬼蟹等亦能以生动笔法表现其鲜活,以没骨敷色点染,再配以题款点缀其311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第 21 卷第 3 期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间,金石味道十足,这就与赵之谦赴瓯之前的作品区别开来,通过绘画来寻求实用的价值观证明,经世致用思想与现代科学的传入实现了对中国美术的渗透,也塑造了赵之谦以文化身份对于自身所处地域的描绘。“金石气”是赵之谦绘画中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赵之谦等早期海派画家的探索,“金石气”才在清末民初画坛大行其道,成为 20 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石画风 是清代 朴学

16、(汉学)思潮衍生物,是乾、嘉 考据学 盛行之下,碑学 运动和所谓 书学革命 的成果被引进绘画领域而形成的新传统、新画风篆刻艺术的融入以及形式色彩等因素的作用,不仅增加了绘画的金石趣味,也强化了视觉感染力。”8客观来讲,“瓯中三图”并不是赵之谦绘画中“金石气”较为浓厚的作品,比如在 瓯中草木图 中其书法还是非常明显的“颜体”,赵之谦早年学习书帖,直到中年才转为学碑,“金石气”在其中晚期作品中才更加明显,但作为一位书画皆擅的文人,从赵之谦的绘画笔法中还是可以一窥其书法造诣的,“瓯中三图”的一些线条均有与其书法的同构性,例如在 瓯中物产图 中对于植物叶脉的描绘就有一些篆味。赵之谦在“金石气”的问题上

17、反对刻意制作斑驳效果求古,而主张以通过文字本身来塑造“金石气”,这在 瓯中物产图异鱼图 的说明性文字上也有一定的体现,这两幅画上的笔法相对俊秀,与其晚年“金石气”的笔法区别很大,但还是可以从其笔画的细枝末节中得以窥见“金石气”的发端,例如在 异鱼图 中的说明性文字“章拒”二字已经带有魏碑风格,横的收笔有 张猛龙碑 的意味,在文字“吸物绝有力”中的“力”字也非常锋利,以“实”对没骨法为主绘画语言的“虚”在形式上形成有力补充,这也是赵之谦书法向“金石气”转向的佐证。“瓯中三图”中“金石气”最明显之处是在其文字与绘画的经营位置之上,各种动植物分布于画纸之上,并运用不同的绘画技法互相倾轧、挤压,在不稳

18、定中形成了一种平衡,而其中的说明性文字则显示出富有装饰性的趣味、节奏和韵律,与绘画一起组成了构图上的“造险”,其本质上是“契合了金石气 对现代个体生命力量的显现借助这种图式产生的视觉效果,金石绘画更加凸显出与近代人格精神、人生情绪的堕落、颓衰之间的巨大反差”9。“瓯中三图”在局部所呈现的斜线、对称、S 型等构图,以及说明性文字的布局均是服务于画中所营造的意境,也有为了传达对瓯风民情的特定艺术体验的功能,从侧面说明了文化身份对“瓯中三图”的艺术形塑。三、文化身份认知下“瓯中三图”的艺术创作演进路径(一)文化他觉 瓯风民情对赵之谦创作的影响正是通过文化的碰撞,个体才能利用自身特有的视觉经验和文化符

19、号为文化身份的形成奠定基础。33 岁的赵之谦历经兵祸、背井离乡、丧妻失女,但接连的不幸并未将他击垮,反而蕴结为赵之谦人生当中的宝贵财富。“正是因为游历温州,他才得见瓯江诸多在浙东所未见的物产,其 瓯中物产图 异鱼图 等作品在为后人留下当时物产生动的图像记载的同时,也极大地充实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表现题材和表现领域,是赵之谦绘画的独到之处。”116温州地区的瓯风民情承担了“他觉”的客观环境,记录了瓯风民情,形塑了瓯地的文化形象,从而使赵之谦完成了以其文化身份的艺术书写。首先,有意识反映瓯地风物。虽然赵之谦对瓯中生活文化环境有一些微词,但这并不妨碍他积极参与地方事务和地域书写的强烈愿望。对于在温州从

20、未所闻的风物,赵之谦都是以考据的心态对待,例如“百子莲不知何物,温州见者花紫,瑞安见者花白。水葱似之,而有红黄无白俟考!”10在瓯中物产图 就画有百子莲,其采取的审美态度,虽然并未跳出以往“他者”视野的艺术书写模式,但赵之谦将自身考据的情怀与地方风物相融合,构建了一种记录考据性质的地方艺术书写模式,这是对之前“异物”的深入与探寻,更从文化上丰富了温州地域的研究。其次,选取地方特色物产以展现瓯地独特魅力。“瓯中有三事皆妙结木匠雕刻宫室,千门万户,历历可睹;人、物、飞、潜、动植无不毕肖。”1026对“人、物、飞、潜、动植”雕刻的赞411 刘寅凯 马林兰:他者视野下的瓯风民情 VOL.21NO.32

21、023.08赏可能是为赵之谦创作“瓯中三图”提供了一些图像参考和借鉴。民国著名书画家金城在 瓯中物产图 题识:“赵悲盦画瓯中物产图,赠长洲江弢叔者,自记为第一卷,所作当不至此。博采方物,可补志乘之缺。”可见金城也认为赵之谦的 瓯中物产图 可以“博采方物”,弥补“志乘之缺”,而且认为肯定还有其他画卷,只不过可能失散或者未动笔。赵之谦围绕瓯地风物的文化艺术书写,使其特有的艺术趣味与审美风尚得以凸显,这也是瓯地的独特魅力,对“瓯中三图”的研究对于提升温州的文化形象无疑大有助益。最后,艺术创作与“与时俗相谐合”。通过分析“瓯中三图”可以发现,文化场域重置、客居他乡的现实情况和社会情境不得不让赵之谦的艺

22、术创作“与时俗相谐合”,除了在绘画本体语言之中的谐俗外,其选题与形式也体现出了谐俗的特征。刘焞在 异鱼图 题跋提道:“此卷奇形怪状,非故好奇,知胸次间具有一种奇气,不可遏抑。”刘焞与赵之谦相识于温州,之前也抵抗过太平军,他可以体会到赵之谦的胸中意气难平,只能“师造化”来表达自己的“心源”。江湜也在题跋写道:“疏草木,注虫鱼,非我撝叔事,然且为之枉其心矣。”江湜认为研究“物产”“草木”“异鱼”不应该是赵之谦的工作,但他在饱览了瓯风民情之余却“能以笔为刀而尽脍焉”,说明赵之谦以“稽考辨难”为己任,并“与时俗相谐合”进行艺术创作。(二)文化自觉 “瓯中三图”创作目的是“广见闻、资考订”陈宝善在 异鱼

23、图 的题跋中提到赵之谦考证博物的艰难:“海经 鱼鳞之属,名类不一,考据家亦甚苦之,大抵奇形怪状,识者少而见者亦良鲜矣。”赵之谦来到温州就是投奔陈宝善的,他对赵之谦多有照顾,认为赵之谦在“戎事之余闲记其所见”更是难得可贵,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真正做到了“荟萃成卷,穷形尽相”。赵之谦的好友胡澍则在 异鱼图 的题端上点明了赵之谦的绘画目的,“撝叔者,随所见而悉图之,将以广见闻,资考订。不更快乎哉!”胡澍是应赵之谦之请,为 异鱼图 写题端的,因此对 异鱼图“广见闻,资考订”的创作意图定义应该是与赵之谦有所交流而得出的,赵之谦也是用胡澍之笔来表明其创作目的并不仅仅是猎奇,更是将

24、此作为一种记录、考证手段,这与传统训诂拉开了距离。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使清末画家群体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张扬理性的光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形成了对接。“瓯中三图”,“只不过是赵之谦在绘画取材上故意求奇求新的尝试罢了,这种带有记录和猎奇性质的题材拓展对绘画发展没有太大意义,并不能看做是对于花鸟画发展的贡献”177-82。对温州地区瓯风民情的见闻记录与考订才是其重要的人文意义。在“稽考辨难”的经世致用思想和西方博物学东传的影响下,赵之谦的“瓯中三图”表现出了“中国传统博物学”的特征,首先在“他者”眼中瓯地的一切都是新奇的,“瓯中三图”基本表现了赵之谦对温州的认识;其次,赵之谦将温州风物分为“

25、物产”“草木”“异鱼”三大类,“所说的自然物大多都是与人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换言之,就是对人有用的”11。在 瓯中物产图 异鱼图 中还辅以文字分别对名称、形态、颜色等进行了描述,虽然有一些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但是这种描述方法确实符合博物研究的特征;再次,“瓯中三图”显然具有儒家所倡导“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教化功能,它们有助于人们认识一定地域的民风物产,“瓯中三图”虽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西方博物学影响下的产物,但所包含的中国传统的博物人文情怀大大地丰富了其艺术深度,将“瓯中三图”置于一种类似近代科学博物图鉴的学术高度。“瓯中三图”所包含的他者视野下的记录性、博物性是赵之谦“瓯中三图”的文化价值所在,

26、更可以看做是对经世致用思想的贯彻,正是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使“瓯中三图”成为赵之谦文化“自觉”表现。(三)文化觉他 “瓯中三图”是赵之谦求新求奇的具体体现赵之谦接受、整合了传统与外来文化,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行为,因为深厚的传统书画根基让其具备了对外来文化的思辨能力。虽然赵之谦并未在“瓯中三图”的创作年代形成典型的个人特征与风格,但其所表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是值得探究的,“瓯中三图”是赵之谦对传统绘画的一种反思511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第 21 卷第 3 期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和颠覆,“它实际上标志了中国绘画由古典向现

27、代缓慢递嬗的过程,是过程中的一个开端、一个高度、一个成果,他再也不可能回复到陈淳营建的文化情境中”12。另一方面,清末画家群体也没有放弃对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从“瓯中三图”之后,赵之谦在题跋中明确表示是模仿他人作品的作品开始逐渐减少了,这说明他在温州地区所描绘的物产皆为前人所未有的,这启发了他求新求奇的艺术追求,尝试了很多超越他自身视觉经验的作品,这都可以看做是赵之谦不与前人同的直接体现。而前往瓯地恰巧也为赵之谦提供了“求新求奇”的客观环境,“见海物有奇形怪状者,杂图此纸,间为考证名义”既是写生与想象相结合,也是中国书画的现代性递嬗,因此胡澍在画上题跋夸赞赵之谦“足备一方物产,非寻常写生可比”

28、。赵之谦被学界当做“海派”绘画的奠基人,但他只是离温入京时曾短暂在沪停留过,并未与当地书画家产生多少交往。但从早期海派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赵之谦的写意绘画风格影响着吴昌硕、浦华等海派画家的花鸟画面貌,将他列入“海派”无疑是因其艺术风格和主张迎合了时代特征,这既是对现代性的接受、调整和消化,也是赵之谦求新求奇艺术特征的必然结果。在瓯风民情的浸染下,其艺术风格逐渐发生嬗变。因此,可以说“瓯中三图”起到了一定的“觉他”作用,并启发了赵之谦后续一些带有趣味性的艺术创作,这样的趣味性对近代的日本书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四、结 论画家的文化身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画家不但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当中,而且与时代背景

29、、所处环境与作品接受者都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瓯风民情的“他觉”,赵之谦在“瓯中三图”中呈现出“稽考辨难”的文化身份“自觉”,并最终参与了近代中国书画历史进程,实现了文化“觉他”,同时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当中,呈现了中国艺术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变痕迹,在多种历史文化交织下表现出中国近代向现代审美转向的内生逻辑,逐渐从考据学中的“博古”转化为现代新学的“博物”。“瓯中三图”的创作时间也正是世界、国家、社会激烈动荡的年代,尽管这种游离于“正统”的绘画作品代表不了赵之谦的最高艺术水准,但这其中关于自我文化身份的书写对赵之谦逐渐形成自我审美结构和强烈的个人风格有一定的贡献,有助于认识中国近现代绘画复杂纷繁的艺

30、术面貌,对瓯风民情的表现,也为挖掘地域文化提供了实践样本。参考文献:1 阴澍雨.赵之谦花鸟画研究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2 侯样祥.传统与超越 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62.3 赵之谦.赵之谦集(第一册)M.戴家妙,整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131.4 丛 涛.赵 之 谦 异 鱼 图 的 奇 趣 J.美 术,2019(9):123.5 张小庄.关于赵之谦绘画的几个问题 J.书画世界,2006(3):15.6 祝帅,阴澍雨.书画同源赵之谦 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8:24-25.7 李屹东.写生与想象的杂糅 赵之谦的博

31、物画研究 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10):29.8 万青力.南风北渐:民国初年南方画家主导的北京画坛(上)J.美术研究,2000(4):47.9 宋眉.早期海派艺术中的“金石气”:1840-1930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135.10 赵之谦.章安杂说 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8.11 周远方.中国传统博物学的变迁及其特征 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5):83.12 顾伟玺.“前海派”绘画研究 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72.(责任编辑:袁密密)(下转第 124 页)611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第 21 卷第 3 期JOURNAL OF ZH

32、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metric features.Analyz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Chinese trademark design,Chen Zhifo and others conver-ted the imported theoretical concepts into a complete and localized theoretical system and guided the practice,and were not the pioneers in applying pattern

33、science to trademark design.Key word:pattern study;Yong Qi Hua;trademark design;modern China(上接第 116 页)Folk Customs of Wenzhou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OthernessZhao Zhiqians Cultural Identity in His“Three Paintings of Ou”LIU Yinkai,MA LinlanAbstract:Artistic creation is individual behavior of an art

34、ist whose cultural identity is represented by his cognition and expression of certain cultural field.Taking refuge in Wenzhou from the turmoil of Taiping Rebellion,through his own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restructuring cultural field and pragmatism in verification of the unknown,Zhao Zhiqian created“

35、three paintings of Ou”titled Exotic Plants in Wenzhou,Native Species in Wenzhou,and Strange Fish,by which he managed to establish his cultural identity in presenting unique scenery of Wenzhou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otherness and demonstrating its strong flavor of folk customs,thus subverting the im

36、age narration in previous flower-and-bird paintings.Zhao Zhiqians three masterpieces created in Wenzhou not only reflect his strong self-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belongingness,but also fully reveal his unprecedented artistic pursuits of novelty and originality with modern characteristics,highlighting the evolutionary path of his artistic creation from awareness of others,self-awareness to influencing oth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olk customs in Wenzhou.Key words:Zhao Zhiqian;Wenzhou;three paintings of Ou;cultural identity4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