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战线智慧.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9941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战线智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战线智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战线智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82024 年 第 1 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战线智慧?陈喜庆(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北京100080)摘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又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除了西晋实现中国短暂的统一外,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混乱之中,催生了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势力、佛教势力及其他多种势力。在这个时期,无论是新兴势力,还是传统的皇族势力、贵族势力、士大夫群体势力等,在夺取和巩固政权较量中都没有绝对实力,因而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与其他政治势力结成统一战线;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主动吸取道教道术与儒学融合,实现宗教中国化。这些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统一战线智慧,造就了中国

2、古代统一战线智慧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关键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战线;共同利益;民族大融合;宗教中国化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24)01-0148-13“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开篇名言,不仅概括了三国时期中国历史的特点,也预判了其后中国历史的走向。三国两晋南北朝又称魏晋南北朝(公元 220589 年),具体指三国、西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历时 369 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除了西晋实现中国短暂的统一外,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混乱之中,催生了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势力、佛教势力及其他多种势

3、力。无论是这些新兴势力,还是传统的皇族势力、贵族势力、士大夫群体势力等,在夺取和巩固政权较量中都没有绝对实力,因而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与其他政治势力结成统一战线,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统一战线智慧,造就了中国古代统一战线智慧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一、统一战线与曹操、孙权、刘备集团三足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既严重动摇了东汉朝廷的统治基础,又催生了众多拥兵自重、割收稿日期:2023-11-10作者简介:陈喜庆,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原副部长。?本文是“中国古代统一战线智慧”主题的系列文章之三。中华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战线智慧 2024 年 第 1 期149

4、据一方的地方军阀势力。这些地方割据势力经过激烈角逐,原先并不强大的曹操集团、刘备集团、孙权集团胜出,初步形成了三足鼎力的局面。分析其中原因,同他们制定和实施的正确的统一战线战略和策略密切相关。先看曹操集团的崛起。曹操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出身宦官世家,其祖父曹腾是东汉后期最为显赫的宦官之一,侍候过四位皇帝,被封为费亭侯;其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承袭了养父的爵位,官至三公之首的太尉。曹操 20 岁时入仕,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起义,分化诱降黄巾军 30 余万人,选取其中精锐组建青州军,成为割据衮州的地方势力。曹操志向远大,不满足于称霸一方,而是要结束割据分裂的局面,重新实现中国统一。如

5、何尽快增强自身实力、为实现政治抱负创造条件呢?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东汉末年皇权式微,汉灵帝病死后,新即位的汉少帝刘辩没当几天皇帝,就被担任并州(今山西)牧的董卓废掉,改立其 9 岁的弟弟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刘协自做皇帝起,就是一个有名无权的傀儡,被地方割据势力从洛阳劫持到长安、大阳(今山西平陆东北),后又回到破败的洛阳。荀彧向曹操分析了汉献帝的重大政治价值,指出他虽然失去了权柄,但在世人心目中仍然是天下共主,是东汉王朝的象征。在这种正统观念作用下,谁握有汉献帝这张政治王牌,谁就可以以天下共主的名义向全国发号施令,达到人心归向的目的。他具体分析并建议说:“自从皇

6、帝蒙尘,将军提军崛起,志在平定海内,只因为太行山以东地带尚未稳固下来,才没顾及远方。现逢皇帝大驾回还,而洛阳已是荆榛横生,忠义之士有存本之思,民众有感旧之哀。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迎接皇帝以从民众的愿望,便是大顺;秉持公正之心以服天下,便是大略;首倡大义以延揽英杰,便是大道。将军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削平各个割据势力就不在话下了。”?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亲到洛阳将汉献帝迎回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今河南许昌),被汉献帝任命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实际掌握了东汉政权,从而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权模式,也创造了利用天子的影响力争取人心、延揽人才、扩充实力的统一战线方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汉献帝建安元

7、年到十六年(公元 196211 年),曹操先后击败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韩遂等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成为最强的政治军事集团。再看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的崛起。孙权是吴郡富春县(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其父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占据了江东(长江下游东部)地区。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孙坚战死、孙策遇刺身亡后,18 岁的孙权继任掌事。踌躇满志的孙权,向周瑜推荐的辅佐之臣鲁肃请教说:“当今汉室如大厦将倾,四方纷乱不已,我继承父兄创下的基业,企望建成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既然您惠顾于我,请问有何良策助我成功?”鲁肃回答说:“过去汉高祖刘邦耿耿忠心想尊崇义帝(楚怀王)而最后无成

8、,这是因为项羽加害义帝,将军您怎么可能成为齐桓公、晋文公呢?以鲁肃个人之见,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除掉。为将军考虑,只有立足江东,以观天下形势变化。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猜疑忌恨。为什么呢?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此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第 2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32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502024 年 第 1 期建号,进而夺取天下,这有如汉高祖建立大业啊!”?孙权采纳了鲁肃制定的战略规划,决定先夺取战略位置最为重要的荆州。东汉末年汉灵帝时,为镇压黄巾军起义和加强对

9、郡的监管,在郡之上增设了州这一行政机构,州牧为最高长官,掌握军政大权。荆州(今湖北、湖南和河南部分地区)下辖南阳、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 8 郡。从建安八年到十三年(公元203208 年),孙权三次攻打江夏郡,试图敲开荆州的东大门。曹操觉察到了孙权的战略意图,意识到如果孙权占据荆州,将给他的统一大业带来巨大困难,于是,曹操发兵与孙权抢占荆州。曹操军队进入荆州界内后,此时荆州牧刘表已经病亡,新继任的刘表之子刘琮投降。自信心爆棚的曹操致信孙权,威胁性地提出要与他“会猎于吴”。面对曹操的咄咄攻势,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刘备是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西汉汉景

10、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后裔。24 岁参与镇压黄巾军起义,但因实力不济,在随后的地方割据势力混战中屡遭败绩,最后不得不依附刘表。但这并没有磨灭其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刘备的事业发生了转折。这一年,经徐庶引荐,他经过三顾隆中茅庐,见到了号称“卧龙”的诸葛亮,并向他请教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帝因此而蒙尘。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所以失败了,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放弃,您以为应当采取怎样的计策呢?”诸葛亮回答说:“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

11、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有才能的人,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在分析了荆州、益州(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及汉中部分地区)的具体情况后,诸葛亮建议说:“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大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南阳、洛阳一带,将军您亲自率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那时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从中可以看出,实行统一战线

12、,即对外联合孙权、对周边民族加强团结,是诸葛亮复兴汉室战略构想的重要内容。刘备完全赞同其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和复兴汉室的战略构想,因此,当孙权提出与刘备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曹操时,立刻得到刘备的积极回应。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冬,曹操率领 20 万大军从江陵顺江而下。孙权和刘备组织诸葛亮、周瑜、鲁肃等群臣研判认为,曹操虽然实力强于我方,但有三个明显劣势:一是从北方远道而来,已很疲惫;二是曹军将士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三是荆州新投降的军队,并没有心服。于是,孙权和刘备组织 5 万联军,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部)迎战曹军。因曹军不习水战,将船只用铁链连接起来,防止颠簸。于是,孙刘联军采用火

13、攻战术大败曹军,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也是统一战线史上的成功案例。赤壁之战,曹操集团南进受阻,孙权集团保住了?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年,第 200 页。?罗贯中:三国演义,第 150 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战线智慧 2024 年 第 1 期151江东,刘备集团在江南站稳了脚跟,三足鼎立的局势初步奠定。二、荆州之争与孙刘联盟的破裂赤壁之战后,荆州被瓜分,曹操占有南阳、章陵两郡,孙权占有南陵、江夏两郡,刘备占有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随后,孙权出于盟友的关系,又将南郡借给了刘备,这样刘备就占有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

14、孙权取得交州(今广东、广西地区),连同原先据有的扬州(今江西、福建、浙江及江苏、安徽南部),共有两个州。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 年),刘备取得益州,连同赤壁之战后获得的荆州大部分,也有两个州。曹操据有北方的十个州及荆州、扬州的小部分地区。显然,曹、孙、刘三大集团中,曹操集团的实力最强,孙、刘集团实力相当,但因孙刘两家结成了统一战线,与曹操集团对峙,从而形成了南北势力均衡的局面。刘备取得了益州和荆州大部分地区后,有了立足之地,孙权便向刘备讨还南郡。但刘备认为南郡是荆州的中心,对于实现隆中对提出的从荆州和益州两个方向攻击中原曹操集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故而拖延不还,导致孙权反目,派大将吕蒙

15、率两万大军占领了刘备据有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曹操闻讯后趁火打劫,进攻益州的汉中郡。两面受敌的刘备,只好向孙权求和,忍痛达成重新瓜分荆州协议:以湘江为界,湘江以东的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归孙权,湘江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归刘备。南郡事件虽然解决了,孙刘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缓解,但他们的盟友关系已经破裂。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夏,刘备正式实施从益州和荆州两路夹击中原的战略。刘备率领的益州一路进展顺利,先后占领了西城、上庸、房陵三郡,打通了汉水的汉中到襄阳段。大将关羽率领荆州一路也势如破竹,包围了曹军的樊城(今湖北襄樊北)。曹操闻讯,急召部属商讨把都城迁出许昌。司马懿等人表示反对,并献

16、计说:“刘备和孙权表面上看关系亲密,骨子里都互相猜忌,他们的荆州之争已把这一点暴露无疑。如今关羽取得的胜利,必定会加重孙权的不安。应当派人去说动孙权,让他袭击关羽的后方,答应事成之后,把长江以南分封给他。这样,樊城之围便会自然解除。”曹操依计而行,孙权果然派大军袭击并占领了属于刘备的荆州三郡,杀死了回防的关羽,樊城之围也解除了。黄初元年(公元 220 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废黜汉献帝称帝,建元黄初,国号魏,史称曹魏。第二年(公元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元章武,国号汉,史称蜀汉。再一年(公元 222 年),孙权称吴王,虽然没有称帝,但以黄武为自己的年号,已然是帝王的规格。刘备称帝后要做

17、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讨伐孙吴的战争,表面原因是为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复仇,深层原因是重新夺回荆州,恢复隆中对设计的从益州和荆州两路夹击中原的战略态势。赵云等人劝谏说:“我方的主要敌人是曹魏,而不是孙吴。如果先灭曹魏,则孙吴自服。当今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曹魏方面政权交替,人心不稳。应趁此机会,攻取关中(今陕西南部),居于黄河和渭河的上游,向东征讨,可成大功。不攻魏,先攻吴,不是上策。”刘备不听,坚持伐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522024 年 第 1 期他先派桃园三结义的另一位兄弟张飞率兵万人,自阆中(今四川阆中)会于江州(今重庆)。但张飞出发前被随从杀害,并提着他的头逃到了吴国,这更加坚定了刘备的

18、伐吴决心。蜀汉章武元年(公元 221 年)7 月,刘备亲率大军讨伐孙吴。孙权派使者求和,刘备不允。为防止曹魏趁火打劫、偷袭吴国,当年 8 月孙权向曹丕称臣。章武二年(公元 222 年)正月,刘备将进攻吴军的军队分成两路,一路部署在长江北岸,由黄权统辖;一路部署在长江南岸,由自己亲自统辖。孙权派陆逊率吴军迎击南路蜀军,采取火攻蜀军营战术大获全胜。南路蜀军的灭亡,使北路蜀军失去依托,黄权便带着北路蜀军投降了魏国。刘备又羞又恨,于第二年病逝。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围绕争夺荆州所进行的战争,以刘备集团彻底失败告终,不仅丢掉了荆州,而且丢掉了刘备集团三个核心人物刘备、关羽、张飞的命,自此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

19、一方。孙权集团夺取了荆州,表面上看是胜利了,但因为极大削弱了刘备集团,并且与刘备集团的盟友关系破裂,这样就打破了孙刘结盟所形成的南北方势力均衡的局面,形势无疑朝着更有利于曹魏的方向发展。从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的荆州之争中,可以得出这样一条规律性认识,即统一战线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当存在共同利益时,统一战线就可以建立并巩固;当共同利益不复存在时,统一战线就会破裂;当利益发生冲突时,盟友就可能成为敌人。三、诸葛亮的统一战线智慧诸葛亮在中国有着很高的声誉,不仅是忠诚的楷模,更是智慧的化身。他所具有的智慧可谓大智慧,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政治智慧、军事智慧、经济智慧、科技智慧,还包括统一战线智慧。这

20、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新与吴结盟。蜀汉章武三年(公元 223 年)4 月,刘备临死前,将他的儿子刘禅及蜀汉政权的前途一并托付给了他十分倚重的丞相诸葛亮。身负重托的诸葛亮总结了赤壁之战孙刘结盟获胜的经验以及荆州之争孙刘联盟破裂的教训,决定放弃据有荆州、益州夹击中原的战略,承认孙吴对荆州的全部占有,换取双方再度结盟。这是一个艰难但正确的决策。说它艰难,是因为孙权背盟、偷袭荆州,并使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因此殒命,蜀汉与东吴已结下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说它正确,是因为经过荆州之争,蜀国疆域只剩下一个益州,精兵良将损失过半,在三国中实力最弱,只有与东吴再次结盟,才能赢得生存下去的机会

21、,进而实现刘备复兴汉室的遗愿。蜀汉建兴元年(公元 223 年),诸葛亮委派尚书邓芝前往东吴,商讨再次结盟问题。邓芝在给孙权的信中写道,自己今天到东吴来,不仅是为了蜀汉的利益,而且是为了东吴的利益。孙权读到这句话受到触动,接见了邓芝。邓芝按照诸葛亮的嘱托,深入分析三国的形势,阐明了吴与蜀唇亡齿寒的道理。孙权深以为然,很快与曹魏断绝了藩属关系,重新与蜀汉结为盟友。蜀汉建兴七年(公元 229 年),孙权经过多年犹豫后决定称帝,并及时将此事通报给了盟友蜀汉,希望得到支持。消息传到蜀汉,朝中众臣群情激愤,普遍认为只有蜀汉才是天下正统,曹魏窃国必须伐而诛之,现在孙权也要称帝,更是大逆不道,必须与之断绝盟友

22、关系,并立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战线智慧 2024 年 第 1 期153发兵讨伐。怎么办呢?诸葛亮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同意孙权称帝,会损害蜀汉自身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如果不同意,吴蜀联盟将面临破裂,先前的努力将付之东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诸葛亮冷静分析了蜀汉目前面临的困难局面,强调要生存下去必须与东吴保持联盟关系,否则,根本无法同时应对来自曹魏和东吴的双重压力。愤怒的群臣终于被诸葛亮说服了。随后,诸葛亮派出使臣,到东吴祝贺孙权称帝。孙权大喜,与蜀汉升坛歃血、对天发誓,团结一心、同讨曹魏。吴蜀再次结盟,维持了北方和南方的均势,为诸葛亮从容治蜀创造了外部条件。第二,南抚夷越。中

23、国古代将长江中下游以南各族聚居地区称为夷越。三国时期,作为夷越一部分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都隶属于蜀汉政权,统称南中。南中地区世代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东汉末年,腐败的地方政权对南中地区盘剥无度,激起当地民众反抗,一些豪强则企图趁机叛乱割据。刘备在位时,形势已有好转,但在他病逝后,这些豪强和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再次叛乱。南中问题如何解决?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给出了具体方案,这就是“南抚夷越”。诸葛亮主政后,在与群臣讨论平定南中叛乱时,肯定并采纳了马谡的建议:“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于是,蜀汉建兴三年(公元 225 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开赴南中平叛时,出现了中外战争

24、史上奇特的景象。叛军中有个彝族首领叫孟获,被蜀军擒获。令孟获颇感意外的是,诸葛亮并没有杀他,而是请他参观蜀军阵营。孟获看后不以为然,对诸葛亮说,如果能够放他回去再战,他一定可以获胜。诸葛亮欣然同意,约他择日再战,结果孟获再次被擒。如此这般,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最后,孟获输得心服口服,诸葛亮还要放他,倒是孟获不想回去了,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收服孟获后,南中各少数民族纷纷归附,南中由此稳定下来。接着,诸葛亮又将蜀汉的一些官员派到南中,带去最先进的农耕技术,教会当地民众盖房子、种水稻、种桑养蚕、纺纱织布,改变了这里长期以来刀耕火种的原始落后生产方式,各少数民族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诸葛亮

25、以攻心为核心的南抚夷越政策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受到后世的高度赞誉。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 1902 年),四川盐茶道赵蕃应约给成都诸葛亮的武侯祠写了一副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其中,上联写的就是诸葛亮平定南中时,以攻心收到抚安效果的事迹,所以这副楹联又被称为“攻心联”。毛泽东对赵蕃的“攻心联”十分推崇,1958 年来武侯祠参观时,在这副楹联前驻足良久,反复揣摩其中的深意。后来,他更是直接评论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至于赵蕃下联的内容,写的则是诸葛亮依法治蜀的事迹。第三,有温度的依法治蜀。刘备占据

26、益州后,责成诸葛亮等人制定国家法典蜀科,改变?(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第 2 册,第 108 页。?(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第 2 册,第 132 页。?薛泽石:听毛泽东讲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年,第 145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542024 年 第 1 期原州牧刘章治下益州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蜀科颁行后,诸葛亮在刘备的支持下严法治蜀,制约了地方豪强势力,他们便以消极态度抵制蜀汉政权。蜀郡太守法正借用当年汉高祖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之事向诸葛亮进言,提出成都初定,宜“缓刑驰禁”、放宽约束。诸葛亮写了答法正书,认为不能盲目沿用汉初的做法,

27、应当因时因地制宜、懂得变通。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蜀汉建兴六年(公元 228 年),诸葛亮的爱将马谡在北伐曹魏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命令,而导致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失守、北伐失败,论罪当斩。马谡在临刑前写给诸葛亮的信中,称一直将诸葛亮视为自己的父亲,并将一家老小托付给诸葛亮。围观的百姓无不动容,群臣也纷纷向诸葛亮求情。但诸葛亮为了严肃法纪,还是挥泪斩了马谡。然而,诸葛亮的依法治蜀,绝不是依靠简单的严刑峻法,而是建立在教化的基础上,渗透了团结争取的功能,并充满人文关怀,可以说是具有温度的依法治蜀。同为刘备托孤大臣的李严,因为弄权而贻误军机,被诸葛亮弹劾流放。诸葛亮给其子李丰写了一封信,

28、诚恳地说明流放李严的缘由,并希望李丰说服他的父亲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李严得知后,非常感动。多年后,李严在流放地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竟悲痛发病而亡。四、东晋的联合执政局面曹魏景初十年(公元 249 年),太尉司马懿发动政变,朝政大权落入司马氏家族之手。咸熙二年(公元 265 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迫小皇帝曹奂“禅位”给他,宣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晋,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在先已灭蜀的基础上,又于公元 280 年灭吴,重新统一中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晋武帝死后,发生了持续 16 年之久的皇族内部争夺权利的混战,内迁的匈奴、羯、氐、羌、鲜卑诸民族乘机举兵,谋求建立自己的政权,造

29、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公元 313 年,晋愍帝将都城由洛阳迁往长安,公元 316 年长安失守,公元 317 年西晋灭亡。次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史称东晋。东晋政权的显著特征是,世家大族与皇权联合执政,因而是一种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这种联合执政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一,北方中原人大规模南迁。西晋时期的长期战乱,特别是永嘉五年(公元 311 年)匈奴兵攻占京师洛阳后,洛阳周围黄河流域经济崩溃,广大民众痛苦不堪,于是出现了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按每户五口人计算,当时有人口 700 万,这 700 万人中南迁的有 90 万,占总人数的 1/8。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分人是文化

30、程度最高的,伴随着这些人的南迁,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心也开始逐渐南移。这些南迁的人,便是当今客家人的先驱。在距洛阳不过 40 公里的偃师市,矗立着一座于 2009 年建造的“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用以纪念发生在 1700年前的这次大规模南迁。第二,弱势的皇族。西晋战乱爆发后,朝廷不得不考虑退路,开始下功夫经营富庶而安定的江南。于是,任命琅琊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南下建康,负责为西晋王朝建立后方基地。司马睿虽为皇室,但来江南之初并没有打开局面,甚至来建康一个多月都没有一个当地名流来拜访。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战线智慧 2024 年 第 1 期155其原因,与司马睿的出身有关。从血缘关系上说

31、,司马睿不属于皇室正统。从被追封的皇帝司马懿、文帝司马昭,到开国皇帝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兄弟,总共四代都是父子相承,构成了西晋皇族的正统。而司马睿不仅只属于司马氏家族的旁支,甚至有史料记载,他是其父司马觐的妃子夏侯氏跟一个姓牛的小吏的私生子。如果是这样的话,司马睿与司马氏家族基本上没有血缘关系,这决定了他在皇族中既没有实力,也没有威望,处于弱势地位。这也就不难理解,江南人为什么冷落他了。第三,强势的世家大族。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并将精通儒家经典作为取仕的重要条件后,至东汉时,一些家族因世代通经入仕位至高官,长期把持地方大权,占有大量田地,逐渐成为具有特殊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阶层,

32、被称为世家大族。西晋时期将曹魏实行的名为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推向极端,负责向中央推荐候选官员的中正几乎全部由世家大族担任,选择官员的标准基本上就是出身贵贱和门第高低,使官场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当西晋发生战乱大量中原人南迁时,许多世家大族也加入迁徙队伍中,其中就有北方世家大族的领袖王导。王导出身于魏晋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祖父王览为西晋光禄大夫,父亲王裁为镇军将军司马,自己则在司马睿手下任军司马。随司马睿来到江南的王导,通过与其他南迁的北方世家大族联姻,使琅琊王氏成为最具实力的世家大族。据史料记载,太尉郗鉴派门生到王导家求女婿,王导将家中子弟召集到东厢房,让对方尽管挑。门生回去禀

33、告:“王家子弟都不错,听说我去挑女婿,个个正襟危坐,矜持作态。只有一个年轻人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旁若无人地吃东西,好像没听说我要挑女婿一样。”郗鉴说:“这正是我的好女婿啊!”寻访一问,原来这人就是王导的侄子王羲之。这就是典故“东床快婿”的由来。如何尽快在江南站稳脚跟呢?这既是弱势的皇族司马睿面临的难题,也是强势的世家大族领袖王导面临的难题。因为南迁的北方世家大族与江南本地的世家大族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王导深知,此时亟需一个核心力量来凝聚各种势力,否则处境将更加艰难。谁能担当此项重任呢?王导意识到,必须高举司马皇室这面大旗,这是南迁世家大族立足的根基。于是,王氏家族选择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琅琊

34、王司马睿。而司马睿也意识到,改变自己的弱势皇族地位,唯有与世家大族合作,而一向与自己交好的王氏家族成了首选。因此,共同的难题和相互依重的需求,促成了他们的结盟合作。王氏家族与司马皇族合作的第一件事,就是争取江南世家大族的认同和支持。每年的三月三日,是江南人合家欢聚、举行祓禊仪式、以求消除灾祸的重要日子。在王导的精心安排下,司马睿在北方世家大族重要人物众星捧月般的簇拥下,乘坐华丽小轿,来观看祓禊仪式。江南世家大族看到司马睿一派王者气概,北方世家大族又心悦诚服地拥戴他,都被震慑住了,继而纷纷表示臣服。由此,东吴旧地臣民开始归附司马睿。王氏家族与司马皇族合作的第二件事,就是解决北方世家大族和流民的安

35、置与生计问题。为了避免与本地世家大族发生经济利益冲突,北方世家大族大都东过浙江,在会稽临海一带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拓展新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在王导的主持下,为了安置北来流民,创造性地实行了侨州郡县制度,即政府为他们专门设置了与旧籍同名的州郡,另立户籍并在赋税上给予优待。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562024 年 第 1 期这样,北方世家大族和流民逐渐在江南扎下根来。当西晋政权垮台时,司马睿的南方政权在王导等世家大族的辅佐下,赢得了难得的安定局面。王导知道北方的家已经回不去了,于是说服掌握军权的堂兄王敦,并与其他大臣共同劝谏,司马睿终于正式登基为帝,改元太兴,是为晋文帝。晋文帝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

36、依靠王敦,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联合执政局面。当然,这里的“王”,字面上指琅琊王氏家族,实际上泛指世家大族;“马”,字面上指皇族司马氏,也泛指东晋皇权。联合执政局面下的世家大族与皇权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利用、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关系,具体表现是:皇权要向世家大族作出让步,世家大族在皇权需要时支持皇权。维系联合执政局面的关键,是世家大族和司马皇族之间的联盟关系。在东晋百年历史中,王氏家族及其之后的庾氏家族、桓氏家族、谢氏家族,与司马睿及其之后的十位皇帝的联盟关系是一直保持着的,因而双方尽管有分歧和斗争,但合作始终占主导地位,因而联合执政的局面得以存续。但当元兴二年(公元 403 年)桓玄逼迫司

37、马德宗退位、自己做皇帝后,这种联盟关系便破裂了,联合执政局面随之解体。宋永初元年(公元 420 年),非世家大族出身的刘裕夺取政权称帝,国号为宋,东晋随之灭亡,世家大族与司马皇族联合执政的局面宣告结束。由此可见,联合执政局面是以统一战线为依存的,统一战线存在则联合执政局面得以存在,统一战线破裂则联合执政局面被迫瓦解。五、北魏的民族融合之路商朝初年,东北地区生活着一个游牧民族,因其在同为游牧民族的匈奴的东部,被称为东胡。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打败而分成两部,分别退守鲜卑山和乌桓山一带,并以山名为族名,形成鲜卑族和乌桓族,接受匈奴的统治。鲜卑族中的拓跋部落联盟原生活在大兴安岭附近,后因匈奴败于汉朝而

38、西迁,拓跋部便进入原匈奴的地盘,并接受汉朝的统治。公元 338 年,拓跋部趁西晋内乱之机建立代国。公元 376 年,代国为前秦所灭。公元 386 年,拓跋部又趁前秦统治瓦解之机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将都城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史称北魏。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与南方宋国对峙,北方、南方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北魏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稳固政权。北魏统治者深知,拓跋鲜卑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落后于汉族的少数民族,要想在中原站住脚跟、实行有效统治,必须加强同汉族的团结合作,向先进的汉族学习,走民族融合之路。纵观北魏发展史,他们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北魏初建时,开

39、国皇帝拓跋珪采取胡汉(中国古代将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统称为胡)分治制度,即在朝廷分别设置管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机构,将汉人与胡人分开管理,成功缓解了汉族与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矛盾。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实行的“一国两制”。同时,朝廷开始实行任用汉族官吏的政策,形成了由鲜卑贵族与汉族共同执政的政权。这些制度和政策的推行,使中原地区胡汉杂居的区域逐渐扩大,仅当时的都城平城,北魏建立短短 50 年内就有上百万汉人迁入,开创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战线智慧 2024 年 第 1 期157民族融合的良好局面。公元 423 年,北魏的拓跋焘继皇帝位后,在进一步汉化、推进民族融合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他希望借助儒家学

40、说,开辟一条治国安邦的新路子。首先,他在平城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建筑,专门供奉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自己带头祭拜。其次,他还在此建立太学,要求鲜卑和汉族贵族的子女必须入读学习儒家经典。再次,他认为推崇儒家学说只能解决治国思想问题,而要将这种治国思想落实到治国实践中,还需要大批熟悉儒家学说的汉族大臣,于是大量任用汉族士人。拓跋焘的一系列汉化政策虽然对促进胡汉和谐、巩固北魏政权发挥了显著作用,但还是引起了一些鲜卑贵族元老的不安和不满,并最终酿成了“国史之狱”。编修国史是汉文化的传统。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以中原文化正统自居,自然希望编修国史以记录其辉煌历程。但鲜卑没有文字,用文字记录北魏国史,必然要任用既

41、了解鲜卑拓跋历史又服务于朝廷的汉族士人。因此,出身汉族第一高门的三朝元老崔浩入选。崔浩按照汉族史家秉笔直书的传统,如实记录了拓跋鲜卑的历史,其中当然包括一些不光彩的内容,招致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认为是汉人对鲜卑人的公开挑衅,是对其少数民族政权的侮辱,纷纷要求诛杀崔浩及其党羽。拓跋焘迫于压力,诛杀了崔浩及其家族以及与崔浩联姻的其他北方望族。“国史之狱”不仅迟滞了民族融合进程,而且严重恶化了胡汉关系、激化了胡汉矛盾,导致北方世家大族离心离德,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魏政权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延兴元年(公元 471 年),北魏的第七位皇帝年仅 5 岁的拓跋宏继位,是为孝文帝,汉族出身的祖母冯太后临朝

42、执政。冯太后凭着自己对胡汉双方的了解,并在总结北魏建国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继续推进旨在加强胡汉团结和巩固北魏政权的改革,同时注意用汉族文化教育孝文帝。孝文帝登基的第十三年,在冯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史无前例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正式启动,时值北魏太和年间,史称“太和改制”。其具体的改革举措如下:第一,恢复中原实行的百官俸禄制。自北魏开国,拓跋贵族主要是通过战争掠夺财富或通过立功获得巨额赏赐,汉族官吏的物质生活则比较拮据。实行百官俸禄制后,汉族官吏的物质待遇显著提高,与拓跋贵族的生活差距缩小,对朝廷的效忠度增强。第二,实行均田制。官员的俸禄终归来源于农民,农民的衣食之本来源于土地。实行均田制的根本

43、原则,是将战乱时期出现的大量无主荒地授给农民,这样既让农民生活有了着落,又使国家有了稳定的财政收入。特别是对鲜卑百姓来说,改变了自己的生产方式,从游牧转为农耕。第三,全面吸收借鉴汉文化。可以说,这是触及灵魂的深层改革,主要采取了以下重大举措。一是实行儒家孝礼。太和十四年(公元 490 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亲政,宣布为祖母守孝三年。面对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孝文帝想了这样一个办法。他找了三位汉族大臣,让他们提出反对意见,让反对三年守孝的鲜卑贵族在旁边听,然后展开辩论。实际上这三人是孝文帝安排的,他们所提的反对意见都是拓跋贵族讲过的,最后被孝文帝逐一驳倒。二是迁都汉文化底蕴深厚的洛阳。孝文帝守孝

44、期满后,导演了一出迁都的苦肉戏。他知道迁都会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便假意说要攻打南齐、一统天下,并强制要求文武大臣随军南征。到达洛阳后,人困马乏、士气低落,本来就不赞同出兵伐齐的鲜卑贵族纷纷出面阻拦。孝文帝趁机说:“不继续南征也行,你们必须答应把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582024 年 第 1 期国都迁到洛阳。”无奈,拓跋贵族们只好答应。太和十八年(公元 494 年),孝文帝正式迁都中原古都洛阳。三是规定汉语为官方语言,禁止 30 岁以下的年轻官员在朝堂上讲鲜卑语,拓跋皇族也一律学汉语、说汉话。四是一百多个鲜卑族姓统统改为汉姓,拓跋皇室改姓元,孝文帝拓跋宏也改称元宏。五是颁布婚禁诏令,改变鲜卑婚俗

45、,提倡与汉族通婚。孝文帝带头与汉族豪门通婚,迎娶北方汉族卢氏之女。六是将迁到洛阳的鲜卑人籍贯改为河南郡洛阳县,死后安葬洛阳,不得迁回平城。孝文帝亲自在洛阳附近的邙山,给自己选定了墓地。北魏改革特别是孝文帝的改革,表面上看,使拓跋鲜卑失去了自己的语言,改变了自己的民族传统习惯。实际上,它促进了胡汉团结,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各项事业发展,巩固了北魏政权。特别是完成了祖先的遗愿,使整个拓跋鲜卑彻底融入华夏文明,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民族大融合。北魏的民族融合之路启示后人:实现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演进的方向,而实现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的客观的历史过程,也是各民族自觉的主动的适应过程,其中做到自觉

46、主动适应的关键,是使各民族充分认识到,这样做既符合国家利益,又符合本民族的利益。六、佛教的兴盛佛教是由古印度释迦牟尼于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5 世纪创立的。释迦牟尼属于释迦种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29 岁时,为探究解脱人生苦难之道而出家,并顿悟成佛(佛是觉者之意),被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贤之意)。随后,他在印度恒河流域广泛传播自己的思想,拥有越来越多的信众,进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并推动佛教向其他国家传播,使之成为世界性宗教。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 64 年),汉明帝刘庄夜中梦见一身高 6

47、 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次日晨,他问大臣们所梦何神?见多识广的博士傅毅回答说:“西方有神,称为佛,陛下梦见的想必就是佛。”汉明帝听罢大喜,派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使者在西域大月氏国遇到了在这里弘法的古印度高僧迦摄摩腾和竺法兰,遂邀他们于永平十年(公元 67 年),用白马驮着佛像、佛经,随东汉使者来到洛阳传教。汉明帝专门为他们修建了佛寺,取名“白马寺”,这是我国汉地最早的佛寺,迦摄摩腾和竺法兰也被尊为中国佛教的鼻祖。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因文化背景不同,故被视为与当时流行的黄老神仙方术同类,仅流行于少数王公贵族之间。但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后,佛教快速由上层遍及民间,由少数人扩展到多

48、数人,由北方推进到南方。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太和初年,全国有寺庙 6478 座,僧尼77258 人。到北魏末年,寺庙猛增到 3 万多所,僧尼 200 多万人。再看南方,东晋时有僧尼 2 万多人,宋齐两代达到 3 万多人,而到了梁代蹿升至 8 万多人,寺庙 2846 座,仅京城建康就超过 500 座。?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何能在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兴盛呢?这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何兹全:中古时代之中古佛教寺院,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第 327 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战线智慧 2024 年 第 1 期159来综合分析。第一,从外因来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49、期,是中国社会分裂时间最长的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民不堪命,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对来世生活的憧憬和信仰上,而这无疑给主张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的佛教提供了发展的民众基础。其实这还不是外因中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来自朝廷的支持和推动。朝廷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在于王公贵族同普通民众一样,也面临着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的折磨,希望到佛教中寻找精神慰藉;另一方面,在这个极度混乱动荡的时期,许多百姓不堪忍受封建统治者的压榨,不断举行起义,严重冲击着他们的统治。在这种形势下,朝廷除了加强血腥镇压外,也迫切需要利用精神武器瓦解民众的反抗意志,而佛教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南朝宋文帝就曾经直白地说,如果天下百姓都皈依佛法

50、,“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推动和利用佛教最甚的皇帝,莫过于南朝梁武帝萧衍了。首先,梁武帝即位后的第三年四月初八日,即释迦牟尼诞辰日,颁布了一道诏令:“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佛。”同时,号召公卿百官侯王宗室信佛。这无异于定佛教为国教,致使全国寺庙数量和僧尼数量激增。其次,领导编撰在家受菩萨戒,规范佛教礼仪,并带头按照戒律行事和生活。他勤于政事,每天五更起床,阅批公文奏章;他生活节俭,平时穿布衣,一顶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子盖了两年;他坚持吃素,每天只吃一顿饭,且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汉族僧人吃素的独特习俗。他还在 50 岁那年开始戒色。特别是他受菩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