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藜芦的本草考证.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99327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藜芦的本草考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藜芦的本草考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藜芦的本草考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3 卷第 2 期2024 年 2 月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Vol.43 No.2Feb.2024藜芦的本草考证成子己1,徐丽莉2*(1.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学院,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 科技人文研究院,上海 201203)摘要 结合历代医籍和近现代文献,对藜芦药材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历代本草记载的主流基原为百合科藜芦属植物藜芦(Veratrum nigrum L.)。藜芦别名众多,广泛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根及根茎入药,以直径大、外皮土黄色、质清脆、断面粉为上乘。采收时

2、间多为每年5 8月,净制后晒干。对于藜芦性味功效认识古今记载基本一致。本研究为藜芦药材的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本草文献依据。关键词 藜芦;本草考证;基原;产地;品质评价;毒性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90(2024)02-0096-09Herbal Textual Research of LiluCheng Ziji1,Xu Lili2*(1.Schoo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

3、,China;2.Institute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Abstract Ancient herbal books we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modern references to clarify the name,plant source,producting area,quality evaluation and etc.Veratrum nigrum L.

4、was the main source of Lilu in ancient herbal records.Lilu had many aliases and was widely distributed in most parts of the country.Lilu was used as medicine with roots and rhizomes.It had been concluded that the quality of Lilu was the best if it had large diameter,earthy yellow skin,crisp texture

5、and broken flour.The harvest time was mostly from May to August each year.It was prepared by moistening thoroughly and drying in the sun,and taking the raw products as medicine.The quality and taste efficacy were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ose recorded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The study was aimed at

6、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ilu.Key words Lilu;Herbal textual research;Origin;Producing area;Quality evaluation;Toxicity藜芦(Lilu)为百合科(Liliaceae)藜芦属(Veratrum L.)藜芦(Veratrum nigrum L.)等同属多种植物的根及根茎,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味辛、寒,有毒,归于肝、肺、胃经。具有涌

7、吐风痰、杀虫解毒的功效,用于中风痰涌、风痫癫疾、黄疸、久疟、泄痢、虫毒等1。藜芦亦为蒙古族习用药材,是藏医药古籍中“都日吉德”的蒙古地区替代品。此外,藜芦也被作为兽药在民间应用2。现代研究表明,藜芦的主要化学成分有甾体生物碱类、茋类、黄酮类等,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其药理作用以降血压、抗血栓、抗炎镇痛、抗肿瘤等为主3,亦具有较强的毒性。藜芦生长于山谷或山坡,主产于四川、云南、山东、辽宁等地,品质以直径大、色土黄、质清脆、断面粉性为佳。今人关于藜芦的本草考证研究,目前仅见于谢志民等4对藜芦的植物形态、混淆品的梳理,文章考证严谨,但对于藜芦采收、炮制等方面并未进行详doi:10.3969/j.iss

8、n.1006-9690.2024.02.016收稿日期:2023-03-16,录用日期:2024-02-08基金项目:上海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ZY(2021-2023)-0214);上海中医药大学预算内项目(国际化研究类)(2021GJ162)。作者简介:成子己(1996-),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本草研究、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E-mail:*通讯作者:徐丽莉(1982-),女,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本草研究、世界传统医学研究。E-mail:XLL 96第 2 期成子己,等:藜芦的本草考证细整理。本文试图从历代本草典籍和历史文献出发,就名称、基原、混淆品、产地、功效等方面

9、,对藜芦进行更为全面的本草考证,以期为藜芦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1名称考证古籍中记载有多种藜芦名称。神农本草经 载藜芦:“一名葱苒”5。藜芦之名,在此首次出现。魏晋时期 吴氏本草 曰:“一名葱葵,一名山葱,一名丰芦,一名蕙葵,一名公苒”6。名医别录 曰:“藜芦,一名葱菼”7。宋代 图经本草 提及“用者名葱白藜芦,根须甚少,只是三、二十茎,生高山者为佳,均州土俗亦呼为鹿葱”8。金代 儒门事亲 提及“憨葱”即“藜芦”9。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称藜芦为“葱管藜芦”10。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经济植物志 记载:“藜芦,地方名喷嚏草(辽西)、山白菜(海城)、旱葱、老旱葱(西丰、庄河、

10、凌源、岫岩)、卢莲(新宾、本溪、金县、凌源)、药蝇子草(义县)、山苞米,大叶芦(辽宁)、山葱(营口)”11。全国中草药汇编 记载:“藜芦,别名黑藜芦、大叶藜芦、人头发、七厘丹、棕包头”12。全国中草药名鉴 汇集了葱苒、葱葵、山葱、丰芦、翻天印等别名13。中药大辞典 记载:“藜芦,异名葱苒、葱葵、山葱、丰芦、蕙葵、公苒、葱菼、梨卢、葱白藜芦、鹿葱、憨葱、葱芦、葱管葫芦、旱葱、人头发、毒药草、七厘丹”14。可见藜芦名称较为混乱,存在有“葱苒”“葱管藜芦”“七厘丹”等多种别名、异名、地方名,详见表1。2基原考证2.1宋代以前藜芦首载于 神农本草经,列为草部下品,载:“藜芦,味辛寒,主蛊毒,咳逆,泄利

11、,肠澼,头疡,疥搔,恶创,杀诸蛊毒,去死肌,一名葱苒,生山谷”。在该书中主要描述了其性味功效及生长环境,并无其原植物形态特征的描述,对于其基原植物的种类无法进行明确判断。在宋代以前,相关文献内容均基于 神农本草经 对于藜芦的性味功效等的记载,并无对于藜芦植物的基原描述。2.2宋代宋代 图经本草 记载:“生泰山山谷,今陕西、山南东西州郡皆有之。三月生苗;叶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车前;茎似葱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裹茎,似棕皮;其花肉红色;根似马肠根,长四、表1藜芦名称考证Tab.1The name examination of Lilu年代汉三国南朝 梁唐五代宋代金代明代清代1960年19

12、75年1996年2014年名称藜芦、葱苒藜芦、葱葵、山葱、丰芦、蕙葵、公苒藜芦、葱菼、山葱藜芦,葱苒、葱菼、山葱藜芦、葬芦藜芦、葱白藜芦、鹿葱藜芦、憨葱藜芦、葱苒、葱葵、山葱、葱葵、丰芦、憨葱、鹿葱、葱管藜芦藜芦、葱苒、葱菼、葱葵、山葱、丰芦、蕙葵、鹿葱喷嚏草(辽西)、山白菜(海城)、旱葱(西丰、庄河、凌源、岫岩)、老旱葱(西丰、庄河、凌源、岫岩)、芦莲(新宾、本溪、金县、凌源)、药蝇子草(义县)、山苞米(辽宁)、大叶芦(辽宁)、山葱(营口)黑藜芦、大叶藜芦、人头发、七厘丹、棕包头葱苒、葱葵、山葱、丰芦、蕙葵、公苒、葱菼、梨芦,葱白藜芦、憨葱、葱芦、丰卢、葱管黎芦、喷嚏草、山棕、乌蓼、朴草、朴

13、乌伊、日本兰、鼠茎、黎萝、长叶黎芦、黑黎芦、大黎芦(东北)、人头发(江西、四川)、七厘丹(浙江、江西)、翻天印(贵州、浙江、四川、湖北)、老旱葱(吉林)、把克赛(吉林)、山白菜(辽宁)、山苞米(辽宁)、芦莲(辽宁)、药蝇子草(辽宁)、大叶藜(河北)、鹿苏(河北),鹿葵(河北)、阿格西日噶(内蒙古)、黑藜芦(陕西)、搜山虎(陕西秦岭)、一马光(甘肃文县)、旱葱(泰山)、苍蝇草(烟台)、寒葱、黑假黎芦(湖州)、观音帚(杭州)、铁扁担(浙江)、棕毛根(浙江)、棕榈三七(浙江)、山棕榈(浙江)、仙人帚(安徽)、千年棕(江西)、棕山兜(江西)、棕包脚(江西)、毒药草(四川)、棕包头(南川)、小棕(贵州)

14、、岩棕(贵州)、小棕根(贵州)、大叶藜芦(贵州)、其他:小棕榈、大芦林、地棕、里香、金丹、棕榈草葱苒、葱葵、山葱、丰芦、蕙葵、公苒、葱菼、梨卢,葱白藜芦、鹿葱、憨葱、葱芦、葱管葫芦、旱葱、人头发、毒药草、七厘丹出处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名医别录新修本草蜀本草图经本草儒门事亲本草纲目本草汇辽宁经济植物志全国中草药汇编全国中草药名鉴中药大辞典 97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第 43 卷五寸许,黄白色;二月、三月采根,阴干。此有二种,一种水藜芦,茎叶大同,只是生在近水溪涧石上,根须百余茎,不中入药用。今用者名葱管藜芦,根须甚少,只是三、二十茎,生高山者为佳。均州土俗亦呼为鹿葱。”根据此书描述,藜芦为

15、多年生草本,三月开始长苗,根茎粗短,青紫色似葱,上部黑皮裹茎(叶柄残基),似棕皮,它的花和肉呈红色,其根部似马肠,下部簇生众多须根,表面呈土黄色。证类本草 有2种“解州藜芦”的插图(图1),其中第一种有叶无柄,基生叶稍宽,有密集总状花序,根须多而密,鳞茎残留叶鞘棕黑色的纤维,须根呈圆柱状等特征较为符合解州藜芦的描述;而另一幅插图,该株植物叶片宽大,呈椭圆形,果序呈一次分枝,参考 中国植物志对尖被藜芦(Veratrum oxysepalum Turcz.)的描述“植株高达1 m,基部密生无网眼的纤维束。叶椭圆形或矩圆形,长3 29 cm,宽达14 cm,顶端渐尖或短急尖,有时稍缢缩而扭转,基部无

16、柄,抱茎,背面无毛或疏生短柔毛。圆锥花序长30 50 cm,密生或疏生多数花,侧生总状花序近等长,长约10 cm,顶生花序多少等长于侧生花序,花序轴密生短绵状毛”,此幅插图所标注的解州藜芦与其十分相像15。综上,宋代后开始出现藜芦植物形态的记载,在 图经本草 和 证类备急本草 中均附有藜芦的植物药图,但通过植物药图来确定基原是较为困难的。2.3明清时期明代,李时珍称藜芦为山葱、鹿葱、憨葱等,对于藜芦植物特征也进行了详细描述:“黑色曰黎,其芦有黑皮裹之,故名。根际似葱,俗名葱管藜芦是矣”。而早在 尔雅 时就有“茗,山葱也。郭注云茗葱生山中”。根据谢志民等考证,李时珍所言应为我国分布最广的藜芦(V

17、.nigrum)。救荒本草 中提及:“山葱一名隔葱,又名鹿耳葱。生辉县太行山山野中。叶似玉簪叶微圆,叶中撺葶,葶似蒜葶甚长而涩,梢头结,似葱微小,开白花,结子黑色。味苦辣”16。据 民间兽医本草 续编 记载:“茗葱,又名山葱、隔葱、鹿耳葱、寒葱,茗韭、格葱等。其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长椭圆形,质软而平滑,花小,绿白色乃至淡紫色,簇生于茎顶上,呈伞形花序排列种子黑色,味辛温”17。综合以上信息,根据性状、味道,推断 救荒本草 所言的山葱为茖葱(Allium victorialis L.)。茖葱与藜芦有着相同别名,且幼苗都有黑褐色鳞茎外片,形状上十分相似,有混用的可能。此外,早在 图经本草 就记载

18、有鹿葱是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和藜芦的别名。明代 御制本草品汇精要18同样提及均州俗称“藜芦为鹿葱,今萱草亦谓之鹿葱,用者宜慎之”,证明相关学者较早就关注到萱草和藜芦存在混用的可能。全国中草药汇编 记载在江苏、安徽一带有以百合科萱草属的根称为藜芦,功效与藜芦完全不同,曾有误用失明者。李彩霞19通过分析比较,发现藜芦相较于萱草根茎上部“蓑衣”明显,须根较长,类龙胆,表面呈黄白色,断面呈白色,中央有黄色木心,质地坚脆,容易折断,味苦,粉末有催嚏性,可据此进行鉴别。谢志民等对藜芦进行考证时,发现 群芳谱 中记载着另外一种名为“鹿葱(Lycoris squamigera M

19、axim.)”的石蒜属植物亦有被混用的可能。清代 质问本草 载:“藜芦,生原野,春生苗,叶狭长皱纹,夏抽茎,高尺余,根一十二寸,有皮裹之”,并附有藜芦图(图2)20。根据其图片可知,此植 物 为 黑 紫 藜 芦Veratrum japonicum(Baker)Loes.f.。天目山植物志 描述“多年生草本,鳞茎近圆状体,包裹茎基部的叶鞘残存网状的纵脉和横脉,茎高30 100 cm,叶多数,近基生,叶片通常带状或长圆状披针形”,符合“叶狭长”“抽茎”“有皮裹之”等特征21。谢志民和周文璞22对 儒门事亲 中的藜芦相关描述进行考证,发现野葱(Allium chrysanthum Regel)与藜芦

20、存在混用,相较于藜芦,野葱鳞茎外皮呈红色,薄革质,伞形花序集成头状,花呈黄白色,根须呈黄白色,味辛,无催嚏性,亦可据此进行鉴别。综上,根据相关文献可知明清时期藜芦的基原有多种,但主流藜芦品种为藜芦(V.nigrum),此时已有萱草、野葱等混淆品出现。图1 证类本草 中“解州藜芦”插图Fig.1Illustration of“Lilu of Xiezhou”in“Zheng lei ben cao”98第 2 期成子己,等:藜芦的本草考证2.4近现代1918年的 植物学大辞典 记载:“藜芦为百合科藜芦属,其特征与岩菖蒲属、金红花属相类似,地下茎为根茎,果实为蒴,药内向,种子扁平,有翅或棱角”23

21、。植物学大辞典 中明确了藜芦为百合科藜芦属的植物,并首先介绍其拉丁名。汉药实验谈 提出“藜芦属百合科之地下茎,其形态短肥直行之地下。茎有许多之根须,外部为黄褐色,内部呈白色”24。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载:“藜芦,叶如初生梭,茎似葱白有黑色茎皮裹之,如梭皮。其花红色”25。中国药物学集成 记载:“藜芦,属百合科,多年生,草山地自生。茎青紫高二三尺。茎狭长有平行脉,春日开花小而紫,根茎皆有毛”26。从中不难看出近代医书籍所指的藜芦是较为常见的藜芦(V.nigrum)。迨至现代,中药藜芦的基原品种增多。1987年版 四川省中药材标准增补本、2018年版 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 及2020年版第一批 重庆

22、市中药材标准 均记载:“本品为藜芦属植物藜芦、毛叶藜芦 Veratrum grandiflorum(Maxim.ex Baker)Loes.的干燥根或根茎”27-29。1988年版的 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 及2003年版的 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 均记载:“本品为藜芦、黑紫藜芦、蒙自藜芦(Veratrum mengtzeanum Loes.)、狭叶藜芦(Veratrum stenophyllum Diels)等 的 干 燥 根 或 根茎”30-31。2008年版 江西省中药材标准 记载:“本品为百合科植物藜芦、黑紫藜芦或牯岭藜芦(Veratrum schindleri Loes.)的干燥

23、带鳞茎或鳞茎盘的根”32。2013年版 山东省中药材标准 记载:“本品为百合科植物藜芦的干燥根或根茎,另有同属毛穗藜芦(Veratrum maackii Regel)、兴安藜芦 Veratrum dahuricum(Turcz.)Loes.、毛叶藜芦等”33。中药大辞典(第二版)收录的藜芦植物基原为百合科藜芦属藜芦、牯岭藜芦、毛穗藜芦、兴安藜芦及毛叶藜芦的根及根茎。新编中药志 记载:“共计8种同属植物在产地或民间作为藜芦入药,其中包括:黑紫藜芦、天目藜芦(Veratrum schindleri Loes.)、毛叶藜芦、兴安藜芦、毛穗藜芦、狭叶藜芦、蒙自藜芦”34。此几种藜芦均为百合科藜芦属的多

24、年生草本植物,但在形状、断面、花期、成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全国中草药名鉴 中提及石蒜、鹿葱、萱草在某些地方同样名为藜芦的别名,存在误用的可能。表2对藜芦及其4种主要伪品(石蒜、鹿葱、萱草根、茖葱)从性状、颜色、大小和气味4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比较,可据此加以区别。综上,藜芦药材植物来源呈现多元化,但是藜芦是藜芦药材的主要植物来源。因此认为历代本草中所记载的藜芦药材原植物主流品种应为百合科藜芦属植物藜芦。3产地考证藜芦产地的变迁最早可以追溯到 神农本草经,其记载有“生山谷”。范子计然 曰:“藜芦出河东(今临汾、运城地区),黄白者善”。名医别录 记载其“生太山”。后蜀韩保生曰:“所在山谷皆有”。宋

25、代 图经本草 记载:“生泰山山谷,今陕西、山南东西州郡皆有之,辽州、均州、解州者尤佳”,陕西、山南指的是今四川嘉陵江流域以东,陕西秦岭,甘肃嶓冢山以南,湖北资水以西,自四川重庆市至湖南岳阳之间的长江以北地区,并附有藜芦本草图。其所标注的解州指的是今山西运城闻喜县。明代御制本草品汇精要 记载:“生泰山山谷及均州(今天指湖北均县)、河东、陕西山南东西州郡皆有之。道地:解州”。近代 药物出产辨 云:“藜芦,西药名青罅稔。此药出北亚美利加,中国江苏省镇江府有出”35。藜芦详细产地考证见表3。药用藜芦大多生长于海拔1 200 3 000 m的山坡林下或树丛中,喜凉爽荫湿环境,土壤以腐蚀植质壤土或砂壤土为

26、好36。时逸人所编的 中国药物学 记载:“藜芦主产于我国东北、山西、陕西、湖北、四川、河北、福建各省”37。中国植物志 记载:“藜芦(黑藜芦、山葱)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湖北(房县)、四川和贵州”。图2 质问本草 中藜芦图Fig.2Illustration of Lilu in“Zhi wen ben cao”99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第 43 卷全国中草药汇编 记载:“藜芦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及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等区域”。四川省中药材标准 记载:“藜芦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河南、湖北、山西、陕西、四川、内蒙、甘肃、新疆等地,主产于

27、四川省的峨眉、广元、茂汶等地和重庆的南川、西阳、秀山、黔江等”。中药大辞典(第二版)对不同种藜芦产地进行了详细描述:“藜芦主产于山西、河南、山东、辽宁等地区;牯岭藜芦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区;兴安藜芦产于东北各省;毛穗藜芦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毛叶藜芦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台湾等地区”。综上,从本草考证来看,南北期时期藜芦的产地为山东,从宋朝起产地扩大,处处有之,且以辽州、均州、解州产质量较好。目前,藜芦全国各地均有出产,主产于东北、河北、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另外四川、湖南、台湾等地亦有分布,以辽州(陕西昔阳县)、均州(湖北均县)、解州(山西解县)为其道地产地。4历代品

28、质考证范汪方 中记载:“藜芦出河东,黄白者善”,说明当时医家已经认识到藜芦以质地黄白为佳品。明代 本草纲目 则记载生长于“高山”的藜芦质量好。本草乘雅半偈 同样认为“高山者乃佳”。近代药物出产辨 仅言明其出产区域,并对其品质进行详细叙述。现代 中国药材学 认为“藜芦以粗壮,外皮色土黄,质清脆,断面粉性为佳”。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 描述:“藜芦均为统货,以直径大,外皮土黄色、质清脆、断面粉为佳”。中华药海 对于藜芦佳品的描述基本与前两者相同。历代关于藜芦品质的记载整体不多,根据现有文献结合实际饮片炮制规范推测藜芦整体以直径大,外皮土黄色、质清脆、断面粉为佳。5药用部位、采收及加工炮制考证藜芦的药用

29、部位最早记载于 名医别录:“三月采根,阴干”。此后,唐宋至明清时期的藜芦的药用部位基本沿用“采根”的观点。近现代对于藜芦药用部位产生了不同理解。中国药物学 记载藜芦的用药部位以根茎为主。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38对藜芦药用部位的观点与前者保持一致。而 新编中药志 所描述的药用部位除了根茎之外,亦有全草。中国药材学 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多用根或根茎,但山西、陕西、辽宁等地以根和地上部位入药”39。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地方藜芦品种、相关成分研究、地方用药习惯等有关。对于藜芦的采收时间,最早见于 名医别录“三月采根”。后蜀韩保升对藜芦进行进一步的观察考证,在 蜀本草 中记载有“夏生冬凋,八月采根”。而

30、在清代 本草易读 提及“二八月采”40。安徽中医药41认为藜芦采收时间为春秋季采挖的观点基本与 本草易读 相符合。根据 中华药海 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 中国药材学 新编中药志 等记载,对于藜芦采收时间多集中于5 8月(初夏),比较符合历史和现实情况。加工炮制方法主要以“阴干”“微炙之”为主。雷公炮炙论42提及藜芦采收后要去除芦头,用糯米泔水煮,从巳至未,晒干以备用。现代的加工炮表2藜芦与常见伪品一般性状比较Tab.2Comparison of general properties of Lilu with artifacts品种藜芦(Veratrum nigrum L.)石蒜(Lycoris r

31、adiata)鹿葱(Lycoris squamigera Maxim.)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茖葱(Allium ochotense Prokh)性状根茎粗短,圆柱形,上部残留的棕色叶基维管束,形如蓑衣,下部簇生众多须根,根细长圆柱形,类似龙胆样,具细而密的横皱纹。质坚脆,易折断。鳞茎宽椭圆形或近似球形,表面有 2 3 层暗棕色干枯膜质鳞片包被,容易脱落,内有 10 20 层肉质鳞片。鳞茎卵形,根茎周围簇生肉质纤维状的根或块根。顶端残存层叠的叶基,棕黄色,易于折断,断面灰白色。根茎圆柱形,顶端有叶基残留,根簇生,干瘪皱缩,有的根中、下部肥大呈纺锤形。有多数横纹及纵皱

32、纹。质松软,不易折断。鳞茎狭卵状圆柱形,外皮红褐色,薄革质,常条裂叶基生,圆柱状,中空。颜色棕黄色或土黄色紫褐色棕色或棕灰色灰棕色或灰黄棕色红褐色长(cm)2 33.4 52 3.55 203 7宽(cm)1 22.5 40.5 1.50.3 0.51 2气味气微,味辛苦,有刺喉感气特异而微带刺激性,味极苦味辛,平气微香,味淡气微,味微辛 100第 2 期成子己,等:藜芦的本草考证制方法主要以“除杂、洗净、切片、干燥”为主,或者直接拔取全草晒干入药。对于其干燥方法也多为晒干,与本草中记载的“阴干”有较大的不同。此外,2020年版 内蒙古蒙药饮片炮制规范 出现了炒藜芦粉的记载:“取大麦置铁锅中,

33、文火炒热,加入藜芦药材,炒至深黄色或棕褐色,取出,筛除大麦,放凉。每100 kg藜芦,用大麦200 kg。炒藜芦粉,取炒藜芦,研细粉,过筛,即得”43。藜芦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具体记载见表4。综上,藜芦的药用部位从采根到近现代使用根茎或全株植物,基本相符。而在炮制上,藜芦在古籍中炮制方法多以阴干”“微炙之”“用糯米泔水煮,晒干”,其记载炮制方法的古籍大多集中在宋、明、清,然而近现代对于藜芦的炮制方法仅保持了晒干,其他炮制方法已基本消失。6性味功效考证神农本草经 记载藜芦“味辛、寒”。名医别录 描述藜芦“味苦,微寒,有毒”,首次提到了“味苦”。至唐代时,新修本草 对于其性味又进行了修正,认

34、为藜芦的性味为“味辛、苦、寒、微寒、有毒”44。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则以“辛、寒、有毒”为主。清 本草从新 记载:“辛、寒,至苦”45。本草求真 记载:“藜芦辛少苦多,故能入口即吐”46。清代 本草崇原 对藜芦性味进行了解释:“藜芦气味辛寒,其根黄白,外皮黑色,禀土金水相生之气化”47。从中可以发现古代学者较为认同藜芦具有“辛、寒”。神农本草经 记载藜芦“主蛊毒,咳逆,泄利,肠澼,头疡,疥搔,恶创,杀诸蛊毒,去死肌”。名医别录 增加了“主治啘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之后藜芦相关考证以此为基础,同时又各有侧重。唐代 药性论 记载:“藜芦,使,有大毒。能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痢,治

35、恶风疮疥癣头秃,杀虫”48。宋 图经本草 记载:“此药大吐上膈风涎,暗风痫病,小儿鰕齁。用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顶,令人嚏”。宋 嘉祐本草 记载:“大吐上膈风涎,暗风痫病,小儿鰕齁”49。清 本草便读 载其“专司涌吐,能宣胸胃之风痰;善杀蛊虫,且愈肺脾之癣疥”。全国中草药汇编 载其“主治中风痰表3本草文献记载的藜芦产地Tab.3The production areas of Lilu recorded in the herbal literatures年代春秋汉南朝 梁三国唐宋明清1930年1958年1988年1998年出处范子计然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蜀本草新修本草图经本草御制本草品汇精要本

36、草乘雅半偈本草易读质问本草药物出产辨中国药物学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国中药资源志要原文描述藜芦出河东生山谷生太山所在山谷皆有生太山山谷生泰山山谷,今陕西、山南东西州郡皆有之,辽州、均州、解州者尤佳生泰山山谷及均州、河东、陕西、山南东西州郡皆有之,道地:解州生太山山谷,高山者乃佳,今陕西、辽州、均州、解州亦有之生泰山之谷,今所在山谷皆有之生原野此药出北亚美利加,中国江苏省镇江府有出产于我国东北、山西、陕西、湖北、四川、河北、福建各省藜芦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及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等区域藜芦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新疆藜芦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区尖被藜芦分布于

37、东北峨眉藜芦分布于四川小藜芦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大理藜芦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狭叶藜芦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牯岭藜芦分布于华东及中南毛穗藜芦分布于东北、河北、内蒙古、山东、湖北、湖南毛叶藜芦分布于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 101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第 43 卷壅,癫痫,疟疾,骨折,外治癣疥,灭蝇蛆”。而藜芦在方书中以外用和内服2种形式出现,内服以入丸散剂为主,外用多研末,用水或油调涂。千金翼方载:“治牙疼:纳藜芦末于牙孔中,勿咽汁”50。政类本草 载:“治疥癣。用藜芦细捣为末,以生油涂敷之”51。简要济众方 载:“治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急者。藜芦一两去芦头,浓

38、煎防风汤浴过,焙干碎切,炒微褐色,捣为末。每服半钱,温水调下,以吐出风涎为效。如人行三里未吐,再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载:“久疟痰多,不食,欲吐不吐,藜芦末半钱,温齑水调下,探吐”52。中药大辞典(第二版)记载:“藜芦味辛苦寒,有毒。归肝、肺、胃经,具有吐涌风痰,杀虫疗疮之功效,用于治疗中风痰壅,癫痫,疟疾,疥疮,恶疮”。综上,在古籍中对于藜芦的记载以味辛、寒为主,功效以蛊毒、咳逆、泄利、肠澼等主。现如今相关著作多保留“味辛、苦,性寒,有毒,归肝、肺、胃经,有吐涌风痰,杀虫疗疮之效,用于治疗中风,痰壅,癫痫,疟疾等”,其性味功效古今记载基本一致。7毒性及使用禁忌考证藜芦入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39、史,早在 神农本草经 中就有相关记载,因其有毒被列为下品。名医别录 云:“藜芦不入汤用”。本草疏证 对其不入汤的解释为“不入汤用者,汤则降,散则升,又汤取气,散取质,用质则应病速,而去亦亟,汤则恐其气味留连肠胃间,其毒足以累人元气耳”53。至宋代,图经本草 记载:“大吐上膈风涎,暗风痫病,小儿鰕齁;用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顶,令人嚏”。至此时藜芦才被作为吐涌药提出。本草经疏 云:“藜芦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凡胸中有痰饮,或中蛊毒恶气者,止可借其上涌宣吐之力,获效一时。设病非关是证者,切勿沾唇,徒令闷乱吐逆不止,亏损津液也”54。新编中药志 云:“藜芦毒性猛烈,用量0.3

40、 0.9 g,宜作丸散”。浙江药用植物志 则提及“藜芦碱作为藜芦的重要甾体生物碱,对于粘膜呈强烈的局部刺激作用,吹鼻能引起喷嚏,甚至咳嗽,口服后引起恶心呕吐,吸收后能够一直感受神经末梢而产生皮肤麻木和冷感。毛叶藜芦碱与藜芦碱相同均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率缓慢及呼吸抑制或暂停”。藜芦的禁忌最早在 名医别录 中被提及:“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至明代,本草纲目 云:“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五参、表4藜芦采收炮制方法Tab.4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way of Lilu年代南朝 梁南朝 刘宋五代宋代明代清代1975年1993年1996年2001年200

41、2年2014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2年出处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蜀本草本草图经本草蒙筌本草易读安徽中草药中华药海中国药材学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新编中药志中药大辞典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辽宁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2019年版)内蒙古蒙药饮片炮制规范(2020年版)重庆市中药材标准(2022年版第一批)采收及炮制方法三月采根,阴干凡采得,去头,用糯米泔汁煮,从巳至未,出,晒干用之八月采根,阴干二三月采根,阴干三月采根,荫干去芦,微炒入药,转能发吐二八月采春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喷洒清水、稍闷,切段,干燥即得5 6月末采挖根部或连同少部分根茎,除去地上部分茎

42、叶,洗净,晒干,或挖取全草,晒干,多用根及根茎,但陕西、山西、辽宁以根和地上部位入药5 8月末抽花茎前采挖根部或连同少部分根茎,除去地上部分茎叶,洗净,晒干一般于5 6月末采挖根部或连同少部分根茎,除去地上部分茎叶,洗净,晒干。或挖取全草,除去泥土,晒干药用5 6月末抽花葶前采挖,除去叶,晒干或烘干初夏花未开时采挖,除去苗叶,泥沙,洗净,干燥5 6月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或用开水浸烫后晒干取大麦置铁锅中,文火炒热,加入藜芦药材,炒至深黄色或棕褐色,取出,筛除大麦,放凉。每100 kg藜芦,用大麦200 kg。炒藜芦粉,取炒藜芦,研细粉,过筛,即得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1

43、02第 2 期成子己,等:藜芦的本草考证恶大黄,畏葱白,服之吐不止,饮葱汤即止”。现代,藜芦所相反的中药范围逐渐扩大,安徽中药志 记载:“藜芦反人参、党参、丹参、沙参、苦参、赤芍、细辛”。新编中药志 云:“藜芦反诸参、细辛、芍药”。在适用人群禁忌上,本草从新 载:“服之令人烦闷吐逆,大损津液,虚者慎用”。安徽中草药 载:“藜芦体虚慎用,孕妇忌用,常用量以3 5 分为宜,入散剂”。在1999年的 中华本草(蒙药卷)还指出“年迈、体弱者慎用,孕妇,幼儿,赫依病患者禁服”55。综上,在古籍中对于藜芦毒性的记载以有大毒,宜作丸散,用量宜轻(0.3 0.9 g)为主,其禁忌以反细辛、芍药、诸参、恶大黄,

44、畏葱白为主,其慎用或忌用人群主要以年迈、体弱、孕妇、幼儿等为主,其毒性及禁忌症在现代被进一步的明确,更有效的保证用药安全。8结论藜芦古代又名葱葵、山葱、憨葱等,今有七厘丹、山棕、人头发等别名。从历代植物基原考证,藜芦入药较早,且有多品种入药。历代本草记载的藜芦来源有藜芦、黑紫藜芦、天目藜芦、毛穗藜芦、兴安藜芦、毛叶藜芦等,入药部位主要是藜芦的根及茎。古籍中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以“阴干”“微炙之”“糯米泔水煮”为主,而目前主要以除去杂质,洗净切片,晒干即可药用,也可直接拔取全草晒干入药,并且存在有萱草、鹿葱、石蒜等伪品。在产地考证中可以看出,藜芦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辽州(陕西昔阳县)、均州(湖北

45、均县)、解州(山西解县)为道地产地,以直径大、外皮土黄色、质清脆、断面粉性为佳品。藜芦在古代本草记载为性“味辛、苦,性寒,有毒”,其功效记载具有涌吐风痰,杀虫疗疮,与现代相关观点基本一致。藜芦“反细辛、芍药、诸参,恶大黄,畏葱白,黄连为之使”,基于应用了数千年之久的临床实践,配伍“勿用相恶、相反者”,且因其自身毒性,限制了临床应用。值得一提的是,藜芦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及研究开发前景,目前关于其化学成分及抗肿瘤等活性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56-57。本文通过对藜芦系统的本草考证,厘清了藜芦名称、基原、产地、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性味功效的发展与变迁,为中药藜芦的正本清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藜芦

46、药材的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提供本草文献依据,有助于中药藜芦发挥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本草 编委会.中华本草(蒙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69.2 肖海龙,丁泽人,杨志,等.新疆牧场阿尔泰藜芦的开发利用前景 J.草食家畜,2021,2:42-49.3 韩进庭.黎芦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186.4 谢志民,余国奠,徐国钧.黎芦的本草学研究 J.西北药学杂志,1989,4(2):38-41.5 王德群.神农本草经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137-138.6 吴普.吴氏本草经 M

47、.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291.7 陶弘景.名医别录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07.8 苏颂.图经本草 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35-236.9 张 从 正.儒 门 事 亲M.沈 阳:辽 宁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1997:18.10李时珍.本草纲目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792-794.11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辽宁省商业厅,辽宁省林业厅,等.辽宁经济植物志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0:470-471.12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30-931.13谢宗万,于友芩.全国中

48、草药名鉴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97-998.14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下册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299-3301.15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 14 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23.16朱橚.救荒本草 M.北京:中华书局,1959:39.17冯洪钱.民间兽医本草 续编 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33-34.18刘文泰.御制本草品汇精要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50-453.19李彩霞.藜芦与其伪品萱草根鉴别 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8):716.20吴继志.质问本草M.北京:中

49、医古籍出版社,2015:120-121.21金孝锋.天目山植物志第四卷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95-197.22谢志民,周文璞.藜芦伪品-野葱的鉴别 J.西北药学杂志,1986,3(1):34-36.23杜亚泉.植物学大辞典 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1490.24晋陵下工.汉药实验谈 M.上海:上海医学书局,1926:189.25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M.上海:上海商务印刷书局,1933:556.26蒋玉伯.中国药物学集成 M.国药研究社,1935:187.27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中药材标准(1987年版)增补本 M.成 103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第

50、43 卷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112-113.28湖北省药品管理局.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266-267.29重庆药品监督管理局.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 重庆市中药材质量标准(2022年版)第一批的公告 EB/OL.http:/ 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416.31贵州省卫生厅.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56-157.32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52.33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中药材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