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98940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1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 6 期农业教育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王学鹏(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指出,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涉农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以强农兴农作为己任,要求农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始终将农业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推广科学种植、养殖和管理方法,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

2、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应该始终坚持以服务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需要为己任,革新传统农科的知识体系,建构能够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新体系。这是党和人民赋予高等农业院校的新使命。1新农科教育特点决定了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须采取协同模式就传统农科而言,农业管理硕士是农业硕士 8 个方向中的一种,培养兼具农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一般涵盖理论课程学习、实践案例分析、模拟决策实验等。相对于传统农科,新农科教育的根本点在于“新”,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工、文、理、医等深度融合的学科,其培养目标是知识结构宽、创新能

3、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农业领军人才2。对比传统农科,新农科强化创新,重视培养对象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1.1跨学科合作袁注重创新实践传统的农科类硕士教育仅限于种、养、推领域,其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包括农业经济学、农业管理学、农业政策等。而新农科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除了管理学和传统的农业知识范畴外,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运筹学、工程学及文化学等课程。以期通过跨学科合作,培养学生全面了解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综合应用。然而由于学科知识点非常多,其相互间如何融合交汇,尚缺乏成熟的机制基金项目:安徽科技学院教研教改课题(X202045)作者简介:王学鹏(1973-),男,硕

4、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摘要: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响应新农科背景下的要求。2019 年以来,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规模增长快速,其协同发展模式的构建直接关系到农业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该文针对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协同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分别协同培养单位选择、优化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案、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和创新实习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高校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关键词;新农科;农业管理;协同培养;研究生;创新中图分类号院G643文献标志码院A文章编号院2096-9902渊2024冤06-0114-05Abstract:The t

5、alent training mod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ostgraduates needs to respon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agriculturalbackground.Since2019,thescaleofpostgraduatesinagriculturalmanagementhasincreasedrapidly,andtheconstruction of its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healthy

6、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society.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graduate education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AgriculturalScience,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form of the cooperative training mode.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election of collaborativetrain

7、ing units,the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arrangement and education plan,the construction of tutors and the strengthening andinnovation of practice link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ostgraduates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words:New Agricult

8、ural Science;agricultural management;collaborative training;postgraduate student;innovationDOI:10.20028/j.zhnydk.2024.06.027114-2024 年 6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农业教育和通道。农业通识教育与管理专业教育相互渗透的机理,仍然需要进一步识别、判定和掌控。另外,新农科建设还包括传统农业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尤其是随着AI 和生物技术对农业领域的渗透,传统农科的知识结构也正在发生交互调整、调整和转换,这实际上也是新农科的关

9、键所在。它不是对传统农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缝缝补补:一方面,农业领域一大批普及型的、成熟的育、繁、加课程直接退出农业管理硕士专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社会学等知识逐步进入新农科的知识范畴。这就要求在培养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时,注重实践教学和实地实习。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和实地调研,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农业管理的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方面。1.2三产融合袁 亟需培养出具有更高专业能力的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新时代、新农科,农业生产过程由产中拓展到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全产业链过程,而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市场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对农业管理人才培养提出

10、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学校与农业企业、研究机构等实际工作单位进行合作,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增强实际操作水平,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农科要求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既是农业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也是拥有对农业全产业链有着整体性把握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新农科正在重塑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知识链、优化课程结构。1.3绿色尧共享袁多功能农业的挖掘和拓展呼唤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走出新模式新农科立足点依然在“农”,本质上还是农科,绿色仍然是新农科的本色调。新农科提升了农科和其他涉农学科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双向拓宽了新农科和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学科间交叉融合共享的空间,极大推动了传统农科的改

11、造升级,拓展了农业多种功能,催生了多种农业新业态。农业高等教育必须把握新时代,调整新农科专业结构,实施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供给侧改革,构建新农科创新体系。1.4导师团队新农科决定了农业管理研究生导师团队是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教授组成的,导师们经验丰富、具有指导能力和专业知识,负责指导、支持和培养学生、员工或其他团队成员的发展共同协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完成研究课题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1.5实践导向农业管理涉及到实际的农业生产和管理问题,培养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包括实地考察、实习实训、案例研究等形式,以提升学生

12、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实地考察: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农业企业、农田和农村等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理解农业管理的实际情况,了解农业生产的现实问题和挑战。2)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等实习实训,让学生亲身参与农业管理的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案例研究:通过分析真实的农业管理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业管理中的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和团队项目,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4)创新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农业管理实践,如开展农产品加工、农

13、业科技推广、农村发展规划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通过实践导向的农业管理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农业管理工作做好准备。同时,实践导向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他们成为优秀的农业管理人才。2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2.1目标定位不明确袁认知上有不足根据 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017 年颁布)3,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农业管理与农村发展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诚然,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应该熟悉农业农村领域,能够整

14、合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发展经验,并推广出去。显然,这里突出的是农业管理和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过,一些地方性高校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例如,许多农业类高校招生简章中强调,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主要是为农业各相关领域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新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对于如何应用过程中创新,并通过应用成果固化创新成果没有提及。尤其是如何通过校内实115-2024 年 6 期农业教育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践和实战案例进行应用创新缺乏深度思考,培养

15、方案中更是缺乏科学规划与落地。2.2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新农科建设的重要逻辑起点和目标遵循4,新农科建设必须面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和“三产融合”展开,科学架构新农科农业管理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和知识框架5,打牢农业管理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基础,提升在农业管理和农村发展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的能力。这就要求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引领,大胆突破传统农科教育的思维模式与路径依赖,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6,壮大高水平农业管理和农村发展人才队伍。但是目前来看,农业管理硕士

16、研究生人才供给速度远远落后于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速度,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仍然偏重于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需求;高校和用人单位对技能型农业管理人才的认知存在偏差,二者间匹配度较低;产学研政融合配套政策不足,供需双方对接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现代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2.3课程设置内容重复袁忽视系统性尧综合性一些高等农业院校仍然未能形成专门针对农业管理专业学位的培养计划方案,课程设置上沿用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如某地方性农业院校,其农业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报告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农业政策学、农产品市场营销、现代管理学、农业伦理、农村区域发展规划、供应链管理、发

17、展经济学、农村财政与金融、农业调查与分析和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和英语等公共课。显而易见。一些内容在本科阶段已经学过,课程设置陈旧,课程遴选、教学大纲的设计上缺乏对学生水平和培养目标的统筹考虑,忽视研究方法的学习,尤其是可能存在与现代农业和地区农村实际脱节的情况。2.4校外实习不接地气袁实习效果不佳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农业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岗位理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农业管理研究生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如果校外实习不接地气,实习效果不佳,实习岗位选择不当,选择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或个人兴趣不匹配,会导致实习内容不

18、具有实际应用性7,难以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样,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指导和培养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实习计划和指导,也必然导致实习生无法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提升。张某,本科毕业于安徽省内一本科院校,2020 年入安徽科技学院就读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2022 年 6 月在完成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农业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后,进入 A农业公司进行实践实习,参与农产品生产、市场分析和销售策略等农业企业管理和决策过程。但是,由于 A 农业公司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适合的农业公司的导师指导,更是缺乏有效的实习计划和指导,导致张某无法获得实际的管理技能提升。2023 年

19、6 月张某虽然完成所有课程和研究项目,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最终获得农业管理硕士学位,但是实践经验仍然较少,与农业现代化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同时,农业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单位与高校沟通大都不畅,与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和及时,导致实习安排和实习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实习过程中缺乏实习导师对学生的及时反馈和评估,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导致张某实习效果不佳。张某事情不是个案,同样发生在很多研究生身上。另外,许多学生没有优秀的指导教师,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于职场文化和工作流程不熟悉,选择了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实习岗位,或者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实习岗位,导

20、致无法适应实习岗位的要求,影响实习效果。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在实习过程中沟通能力不足也影响了研究生与实习导师、同事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间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和任务完成不佳。2.5实践导向不足实践环节较少:在一些农业管理课程中,实践环节的安排相对较少,学生缺乏真实场景中的实践机会。这使得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不够牢固,很难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实践内容单一:部分农业管理实践活动内容较为单一,重复性较高,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缺乏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无法全面锻炼自己的能力,难以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农业管理人才。实践与理论脱节:在一些教育实践

21、中,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的经验和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总结,限制了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此外,理论知识的更新和实践之间的时滞性也带来了理论与实践的不匹配。116-2024 年 6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农业教育实践机构资源不足:一些学校在实践导向的农业管理教育中,缺乏与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合作的资源。这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难以接触到真实的管理问题和实践环境,限制了其实践能力培养。3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对策研究3.1选准协同培养单位选好研究生协同培养单位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这样

22、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领域相关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首先,选择在农业管理领域内具有良好声誉和知名度的单位,例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等。这些单位通常具有良好的管理培训体系和专业发展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和培训机会。其次,选择拥有丰富农业管理研究资源和先进设施的单位,例如实验室、图书馆、研究中心和导师团队等。这些资源和设施不仅可以为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便利,还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有效的研究指导和学术支持。再次,选择与高校农业管理教学资源和课程相契合的企业和组织,这样可以更好地与学校的课程和教学目标相匹配,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实践机会。最后,选择

23、学校已经有良好合作历史的企业和组织作为合作单位。这样可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导师指导、实践资源、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等。3.2优化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案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掌握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期望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其学习需求,然后做好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案。其次,更新专业知识。及时跟踪农业行业和农村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更新新农科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同时邀请农业行业专家或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讲座和培训,提供最新的农业现代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再次,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环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案例分析

24、。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或项目合作,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的工作,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最后,多元评估方式并举。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案优化的基础上,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不只依赖传统的考试评分,课程论文写作、小组项目、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都可以用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实现对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的全面评价。3.3导师团队建设和指导方式改进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这些导师应具备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实践经验,能够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并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建设和发展一个高效的导师团队对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成功至关重要。为了改进导师团队的建设和指导方式,可以考虑

25、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首先,明确导师的角色和责任,确保导师了解他们在团队中的作用和目标。导师应该被视为团队成员的支持者和指导者,负责指导和培养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其次,建立导师培训计划。为农业管理导师提供培训,帮助他们获得有效的指导技能和沟通技巧。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如何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如何帮助团队成员制定职业目标和发展计划等。导师培训计划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以确保导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指导能力。再次,建立农业管理导师团队交流平台。建立一个导师团队的交流平台,促进导师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这可以是一个在线论坛、定期的导师会议或工作坊等。通过分享最佳实践和挑战,导师可以相互学习和提

26、高指导水平。最后,制定明确的指导计划。导师和团队成员之间应该制定明确的指导计划,明确指导的目标和时间表。这有助于确保导师和团队成员之间的期望一致,并为指导过程提供一个结构化的框架。3.4加强和创新实习环节实习对于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首先,提供多样化的实习项目。为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提供农业管理领域相关领域和多种类型的实习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其次,加强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在研究生进行实习之前,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实习的目标和要求,以及实习期间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再次,建立实习导师制度。为每位实习研究生分配一名经验丰富的导师,负责指导和辅

27、导他们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导师可以提供反馈、解答问题、分享经验等支持。最后,加强组织实习交流和分享活动。定期组织实117-2024 年 6 期农业教育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生态学思政案例库和应用实践研究报告等成果推广项目为载体,全面提升本课程基础知识教育教学质量,也是本课程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建设过程中具有挑战性的教育创新。因此,在课程教学适应性改革、生态学专业设置等方面,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成果对全国其他开设生态学专业的院校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4结束语本研究针对新农科背景下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植被生态学课程的特点和现状,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植被生态

28、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改革。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具有方向性、典型性、真实性、适当性和地域性的思政素材,建立思政案例库。同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互动教学,使思政要素与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本课程的四维思政目标,即家国情怀,爱国奉献精神、使命担当,守护绿水青山、正确三观,思维辩证统一和文化自信,传播传统文化,旨在为地方涉农高校课程教学适应性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参考文献院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2 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

29、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J.未来与发展,2018(4):99-103.3 王艳红,伊力塔,曾艳茹.生态学 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高教学刊,2020(9):170-172.4 嘉玛.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N.中华读书报,2003-08-06.5 王锐兰,王鲁捷.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0(10):37-39.6 王红梅,张建龙.案例教学在病理生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6):602-603.7 温远光,周晓果,孙冬婧,等.中国植被调查、分类与植被志研编进展J.广西科学院学报,2022,38(3):236

30、-244.习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活动,让他们分享实习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这可以是定期的实习报告会、实习经验分享会等。同时实施实习成果评估,包括导师评价、企业评价和研究生自我评价等,对研究生实习实践表现进行全面评估,为后续实习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3.5加强农业管理实践导向教育加强实践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如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社会调研等,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多样化实践内容:拓宽实践内容,涵盖农业企业管理、农村发展规划、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案例研究、实践报告

31、、讨论研讨等方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实践资源合作:积极与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加强和创新研究生实习实践环节,使研究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更全面、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总之,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为了适应新农科的发展需求,培养具备农业管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通过合作机构的选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设计、导师团队的建设、实践环节的设置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不断完善农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提高

32、培养质量和效果。参考文献院1 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http:/ 牟少岩,刘焕奇,李敬锁.“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思路及其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20(11):7-11.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Z.2017.4 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J.中国人大,2018(16):21-22.5 陈强强.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J.中国农业教育,2021(22):51-58.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 刘正远.农业院校农科教合作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42-45.渊上接 113 页冤1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