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困厄与超拔:李元胜诗歌的时间抒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9829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困厄与超拔:李元胜诗歌的时间抒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困厄与超拔:李元胜诗歌的时间抒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困厄与超拔:李元胜诗歌的时间抒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外诗歌研究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方向。诗中并没有明显的文字揭示两种存在的内涵与关系,但它们却通过小路、我、树林等仅有的几个物象获得凌乱却繁茂的自我呈现:现在与过去、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合拢与分裂、春天与夏天、古典与浪漫等等的对立与冲突,都经由这条穿过树林的小路以及走在小路上的我,从遮蔽而开。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这种诗思或真理自我设入与呈现的过程,也就是作品之特性得以建立的过程。通过对无限事中几首诗作的阐释,揭示出其智性情、复调手法、诗思自身设入等几个较为鲜明的艺术特色。虽然不同作品这几方面的表现各有侧重,但实际上,智性化、戏剧性、去主体性具有明

2、显的汇通之处,而且还可以统合在同一首诗作之中,像水中的废墟、因风寄意就是如此。这些适合现代汉语之属性且与古典诗歌大异其趣的艺术特征,或许就是新诗正在积淀的新传统。李元胜在有意无意之间作出的努力与贡献,即便不够成熟、有待提升,但仍然值得关注与呵护,我们也借此吁请更多的诗人积极投身于这种有益的探索。困厄与超拔:李元胜诗歌的时间抒写蒋雨珊一、“纸质的时间”:作为介质李元胜诗歌的时间意识最大的意义所在,即是消解崇高,破坏近代以来进化论塑造的的时间神话,为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劫持已久的现代人松绑。时间在形而上学的意义越神秘崇高,越是诱惑诗人们把它装在一个有形的笼子里。时间可以幻化成世间万物,但在李元胜的

3、诗意世界里,它是的特性是由“纸质”彰显的。李元胜的纸质时间并非指向其轻、薄的特性,如致读者中所言一一“光阴教会我的东西/对于纸张永远不会太轻那么这就成为可能/我在秋天无意的落叶/正好可以用来/解释你们的春天”,以“纸”为介质构建的文字时间,将文本、阅读、写作视为与时光、历史的沟通方式,达成了化无形为有形之效。李元胜说自己偏爱开放式的写作,“生活中所有的经验都可能进入我的诗歌”,然而人生活的视野和长度毕竟有限,纸质的时间乃是对个人经验局限性的突破,写诗的意义不单在于揭露普通的事物的光芒,还能“同古老的手无意相触”(每年都应该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相触的手实质上超越了“我”的人生,进入他人的时间领

4、域。同样的观点在阅读的时候中也有体现,“我”可以变成任何一个人,去经历他的经历,甚至直接摘取他思想的果实。每首诗都是井口更进一步说明了纸质时间对接的方式,即我们望向不同的井口,亲近的是“身体中有相同火焰的人”,内心深处脉脉相通的东西吸引着两条时间轨迹重合。1998年李元胜作纸质的时间,2 0 年后又将这首诗敲定为新诗集的名字出版,诗中将书架上的世界写得宏大深远,纸质的建筑中泌涌的时间,是历朝历代中外各国创作者时间的集合,打开书时铺面而来的风雪,是作者与读者生命以一张薄纸接续的仪式。对李元胜来说,诗歌没有凸显出绝境的救赎意义,更像是生活的一根杠杆。这根杠Chinese And Foreign P

5、oeticsS25中外诗歌研究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杆有时候横在自我与生活之间,“写作没能挽救我/但它防止了/我的生活过分戏剧化”(写作时卸下的黑暗)。对于语言和现实的关系的毒辣发现,须得在纸上与人间都费工夫,李元胜说正是书本“以某种顽固的秩序/让我和越来越辽阔的流逝/维持着平衡”(平衡)。二、循环时间:消解崇拜与恐惧在古代中国,循环时间观与线性时间观同时存在。日月盈,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日月规律的星象变化,规范了农耕社会中春种秋收的循环,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等循环规则的潜移默化,又衍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观念。其次,随着佛教在中的

6、发展,“轮回”“业报”等理念深入民间,教化信众此生行善以修来世,其宗教道德伦理观念也随着佛教发展到今日。李元胜是诗歌循环时间的拥护者,诸如“我在青春里跋涉得太久/每过几年,都会重新趟过那个沼泽”(若有所得);“早已顺从尘埃般的生存/像扬起的微粒,满载自己的宿命/万物循环,我们知道结局,却又永不甘心”(微粒之心);“我们终将搭乘下一次轮回,各奔东西”(紫藤),高频出现的轮回、循环让诗歌中的情感延岩深远,诗人的口吻往往带有某种宿命感,仿如得窥天机的智者。李元胜诗歌中呈现的“我”与循环时间的互动机制,多是逝去事物向“我”回归,或是一种冥冥之中的重逢机缘,而不是主体的奋力追赶。就重逢的形式而言,“那些

7、带着我们体温的日子”,诗人预言它们会“会悄悄回来”(夏季的短歌);夜语中那些忽视已久的过失是被“准确地塞回”;而在观蝶忽略的事物的回归方式又是“慢慢回到我的四周”。这样的意识在塞罕坝的梦境之中获得集中的体现,梦中的“我”化作“一根空心的茎”。如同给一诗的末尾,“此生的永不再见,不像结局/在范茫无边的轮回中,更像/我们故事中的序曲”,因此哪怕失之交臂也值得去爱,生命中的不完美如同玫瑰的刺,在时间的莫比乌斯环中被循环消融为另一种“玫瑰”,这才是“温柔又残酷的人间”的迷人之处。在环形时间朦胧的面纱后,正因为逝去有归日,人世有轮回,无声瓦解了时间权威的根源一一不可逆性。三、“虚度时光”:抵抗时间暴力工

8、业社会语境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劝言远不如时间就是金钱的价值等式冲击感直观。李欧梵认为近现代以来对中国最大的冲击是对于时间观念的改变,从古代的循环变成近代西方式的时间直接前进,从过去经由现在而走向未来的线性时间观念迅速成为一种“新的历史观”。9 0 年代后诗人们告别了群体的、运动式的写作而进入个人化写作对生活现场的还原,对当下存在的感受,诗人对生活事实的执着成为其主体特征。进入9 0 年代后的李元胜,诗歌中个人经验,尤其是城市生活经验使他打开了更广阔的写作疆域,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开始确立。李元胜诗歌中刻画的群像面孔常是现代生活中被时间挤压得变形的悬空的人,走得太快的人除了暗喻一心奔赴导致的

9、自我迷失之外,还揭示速度与未来成正比的幻觉,快节奏催促着时代中的每一个人,因此诗人才尤为恐惧“身边突然的加速度”(终身误)。日复一日的自我榨取带来的情感麻木,使人难以停下来去觉察变化,因此诗人以十年为节点来审视,用“车头向前,车尾永远留在原地”的比喻体现撕裂感。人不断向前的同时,那些被忽视的留在原点的故乡、最爱的人,与我们中间隔着“撕裂、无限拉长的/道路,逐渐增加的虚空”,工业文明和金钱社会中情感被阻拒被异化,造成了繁华幻境背后人的孤独困境。面对肉体暴力,人会下意识反抗,时间暴政却狡猬地隐匿于钟摆之后,使人难以觉察更难以还击。时间就是权力,时间规则的制定即是权力的体现。无孔不入的时间规则伴随着

10、现代人的成长与生活,越是严格遵守规则去符合社会机器的运转机制,机器运转愈流畅进化愈迅速,愈催促着每一颗螺丝钉不断适应26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中外诗歌研究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其速度。这个全速前进的时代被李元胜戏称为“肥胖的时代”(在肥胖的时代),因此他偏要写“清瘦”的诗。不断缩小的“诗”,有着锐利而坚硬的力量,这是一个诗人微小的抵抗,也体现了李元胜的逆行态度一一为人生作减法。这种减法思维自然会渗透到诗歌中,“删除”“退后”“缩小”常作关键动词出现。“虚度”是李元胜诗歌时间意识中方法论的主调,也是他意识到时间暴力后的自处之道。虚度

11、是与一生悬命相对的闲与空,卸除企图与机心,无挣扎感的生命状态。布尔迪厄在讨论时间与权力关系时认为期待是体验权力与时间和权力之间联系的特殊方式之一,因为期待包含一种服从:作为对极度渴望的一种东西的相关企图,期待持续地,也就是说在期望持续的整个时间内改变着一个人的行为,这个人,如同人们所说的,被悬置在被期待的决定面前,这也就是李元胜刻画中悬空的人被架到半空中的原因,如果本身没有期待,也就摆脱了锁。出轨的诗意:微信时代的流行时尚以我想和你虚度时光为阐释中心梁笑梅一、二维码时代的诗与远方诗歌微信公众号的走红,诗人的诗借助不断攀升的粉丝数和订阅数,似乎正变为大众的诗。微信诗歌平台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为你读

12、诗”以及“读首诗再睡觉”,诗歌类微信平台还影响波及了诗歌的出版方式。比如山东诗人杂志和“长河文丛”编辑部联合组织发起微信诗征稿活动,作品集结成中国首部微信诗选出版。比诗集的出版更引人注目的是微信对平民草根诗人的推送,去权威化、民主化的微信平台同时也是非常有力的诗歌事件助推器。2 0 1 5 年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开始在微信朋友圈疯转,余秀华这位寂寂无名的农民诗人一夜之间成了口耳相闻的诗歌明星。多数诗歌公众号遵循的是新闻逻辑和市场逻辑,而非诗歌的品质逻辑,微信的点击量、点赞数和转发率的计算无疑是被优先考量的,这也注定了这些平台在微信诗歌写作、诗歌甄选以及诗歌评价的各个环节中,最为看重的是诗歌的阅

13、读传播效果。微信诗歌话语的自身法则使得粉丝数和眼球经济在微信诗歌中发挥了强大的功能,使得诗歌生态的功利化和消费性特征更为突出,而标题党、以丑为美、暴露隐私的不良态势也不可控制地泛滥,即时性的互动交流也使得诗歌的评价标准混乱,写作者和受众的审美判断力与鉴别力都受到媒体趣味和法则的影响。如何对好诗进行甄别并推送到尽可能广阔的阅读空间,如何对自媒体时代的诗歌作出及时有效的总结和研究,自觉抵制娱乐至死带来的人的矮化,成为当下诗歌生态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与难题。诗人的诗能否成为大众的诗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出轨的诗意和有效的传播。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病毒式疯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媒体语境下的读诗体验,重新打开了我们接触诗歌的各种感官,丰满了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