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动依据及实践路径_许文.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834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动依据及实践路径_许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动依据及实践路径_许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动依据及实践路径_许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第 期总第 期黑龙江高教研究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趋同到多元:行业特色大学转型发展中制度的构建研究”(编号:);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领域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研究”(编号:)。作者简介:许 文,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动依据及实践路径许文(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摘要:推进地方一流大学建设,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要从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发展历程、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方位和地方高校办学历史传统等三个方面把握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事实依据,诠释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依据(

2、学术逻辑、社会逻辑和政治逻辑)。为此,就要坚持党委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坚持自立自强,积极对标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建强优势学科;坚持引育并重,实施人才强校;坚持需求导向,培育一流人才,走好建设地方一流大学的实践路径。关键词:地方一流大学;行动依据;事实依据;理论依据;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推进地方一流大学建设,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的公布,再次激发了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热情。例如,河南省将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等 所地方高校作为“双一流”后备军,给予重点支持。

3、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双一流”政策的驱动下,一些发展基础较好的地方高校,围绕一流大学建设展开了论证、研讨,甚至确立了建设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地方一流大学该如何建设,已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因此,开展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研究,特别是对其行动依据及实践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事实依据 从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发展历程把握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历史机遇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资源有限,在高等教育领域一直采取的是重点建设策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所高校是我国于 年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建设高校;之后,国家又陆续出台文件,指定、复办了一批全国重点建设高校;至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重点

4、建设高校的数量增至 所。在世纪之交,我国又先后实施了“工程”“工程”“计划”,加大了对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支持力度。年 月,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确立了新时代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新战略。年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确定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所;年 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增加到 所。从梳理我国高校重点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是我国重点建设高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二是我国重点建设高

5、校走过了从“指定”“申报”到“遴选”的发展历程,“双一流”建设是对过去重点大学建设经验的持续探索;三是“双一流”建设每 年一个周期,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的原则,为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大学提供了可能。地方高校应充分把握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历史机遇,科学定位,在不同学科领域争创一流。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方位把握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发展方向 世纪 年代末,中央作出了高校扩招的决定,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作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决策部署。客观地讲,经过 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

6、基本完成了从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我们开启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而高等教育领域则肩负着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要求。因此,地方一流大学建设,只有放在国家层面来考察,才能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发DOI:10.19903/23-1074/g.2023.04.009展方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 ,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在学科建设方面,我国部分高校在全球的位次大幅前移,进入世界排名前列的高校数量显著增加,有近百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上世界舞台,并且日益靠近舞

7、台的中央。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高等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将强未强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常态。尽管我国正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但是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通过“双一流”建设,带动全国高校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既是提高我国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我国的大学数量庞大,除了本科职业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以外,还有普通本科高校 所,其中,地方高校占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发挥作用上,地方高校都是支撑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做强中国高等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地方高校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调动地方高校的积极性,使其发挥优势,主动作为,

8、在建设一流大学中争先进位,可能更有利于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从地方高校办学历史传统把握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优势特色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人才资源异常缺乏。为了加快新中国的建设步伐,我国掀起了中央部委办大学、地方省市办大学的热潮,高校数量激增。这一时期兴建的高校,专业性极强,多为某一行业领域服务,行业特色鲜明。年,国家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大部分行业院校被划归地方省级政府管理,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高校,但是这些高校始终坚持服务地方与服务行业相结合,初心不改,追求卓越。例如河南工业大学,其前身是国家于 年创办的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先后隶属于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和国内贸易

9、部。建校 多年来,该校始终坚持因“粮”而立、为“粮”而育、依“粮”而为、缘“粮”而兴的发展路径,服务河南粮食大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致力于行业进步,逐步形成了覆盖粮油食品“储藏运输加工装备信息管理”全产业链的学科专业群,有力地支撑了粮食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其实,在全国类似河南工业大学这样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不在少数。地方高校相似的发展历史,优良的办学传统,不同的办学使命,鲜明的办学特色,使其更契合建设一流大学的发展要求。二、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依据 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学术逻辑我国的“双一流”建设是在“工程”和“工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继承了二者的建设成果。“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与“工程”和“工

10、程”的名单高度重合,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根据建设标准和选拔程序,遴选产生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是客观的,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长期重点建设的成果。从第一轮、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遴选认定过程看,“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以学科为基础,突出建设成效评价,基于国际、国内两类客观数据与遴选标准进行比对,从而遴选出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就国际、国内两类客观数据而言,一类是以 (基本科学指标,简称)为代表的国际通行的大学和学科排行榜数据,另一类是政府权威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包括全国学科评估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基于科学计量学指标进行评价考察的。从评价结果来看,一些地方高校

11、特色学科的表现是非常抢眼的。例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其一级学科大气科学获评 等级,蝉联全国第一;相关的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 个学科进入 学科排名全球前。由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大气科学方面的鲜明特色以及在国际、国内两类评价体系中的突出表现,最终入选首轮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打破身份固化,强化绩效考核,实施动态调整,突出了“长板理论”,这与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念较为契合。就第二轮“双一流”遴选新增的 所地方高校而言,也都具有建设基础好、办学质量高、服务国家需求优势突出、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等特点。直面“双一流”建设,

12、地方高校不是事不关己,而是大有可为;应该抢抓发展机遇,彰显优势,突出特色,通过制定对标国家战略的“双一流”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把高水平学科建设成为一流学科;围绕一流学科集群发展,进而建设一流大学。因此,地方一流大学建设应聚焦于构建一流学科生态系统,集中优势,协调发展,为争创“双一流”建设高校奠定基础。从总体上看,地方一流大学建设,有利于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学科,推进优势特色学科的现代化转型升级,进而形成优势特色学科的全国合理布局。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社会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高等教育领域,具体表现为人民

13、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要和一流大学数量偏少、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特别是在我国的中西部,这一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当前,国家产业布局、转型升级日益加快,地方高校面临着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的巨大挑战。推进地方一流大学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地方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造福的现实需要。实施错位发展、内涵式发展,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为社会提供多样性、有特色的服务,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是地方高校的社会责任。地方高校要履行好社会责任,需要把争创一流作为目标,通过抢抓机遇、内涵式建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动依据及实践路径设,把理想、理念转化为现实。因此,

14、地方一流大学建设,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政治逻辑地方高校的举办者是地方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六十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地方高校用纳税人的钱搞建设,理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观,对人民群众负责。在世界上,不管是何种制度的国家,其教育都是为本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服务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中国特色,争创世界一流,是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

15、核心要义。所谓中国特色,就是探索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坚持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四为服务”思想,在“四为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都是中国特色的集中体现。这些特征显著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高校。所谓世界一流,就是坚持对外开放,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与全球高校同台竞争,在国际可比指标上达到一流;既要突出对国家的贡献度,

16、也要突出世界公认度。在争创世界一流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本科等要素的考量。地方高校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色,不能简单地以排名论英雄、论成败,关键是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解决好国家、民族面临的时代课题。这是地方高校不可回避、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推进地方一流大学建设,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提升国家高等教育实力、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抓手。三、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路径 坚持党委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国家举办的高校,包括地方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是高校工作的领导核心。一流大学建设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大计。在一流大学建设这个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

17、问题上,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做到超前谋划,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委一班人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有争创一流的勇气和信心,要有争创一流的制度和抓手,围绕一流大学建设,做好综合改革。二是制定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规划。一流大学建设规划是学校未来发展的蓝图,是学校的大事,必须体现党委意图,要明确办学定位、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任务举措、进度安排等,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研讨论证,获得广大师生的认同支持,变成广大师生的行动指南。三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是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大学的主要依靠力量。学校党委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把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团结起来,凝心聚力

18、加油干,助力学校以服务促转型,以转型求贡献,以贡献谋发展,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区域行业发展战略,努力开创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局面。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办学活力不足是制约地方高校争创一流的主要因素。地方高校应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通过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促进地方一流大学建设。在我国高校内部,多采用校院二级治理模式,这符合现代大学规模化发展的趋势。高校应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构建“学院办大学”的管理模式。一是强化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对学校机构进行组织再造,指定或组建特定部门负责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及大型企业联系,促进地方高校与国家、地方、

19、行业发展战略对接,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实践中,真情回归行业、真情服务地方,从而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二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新材料、生物医药及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重组学院或研究院(中心),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及专业,服务制造强国战略,进一步彰显“学院办大学”的主体地位。三是完善激励制度。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激发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地方高校要深入理解国家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真实意图,正确处理“破”与“立”的关系,坚持“破”“立”结合,有“破”有“立”,构建科学的评价制度,从而激发广大教师支持一流大学建设的积极性

20、和创造性。坚持自立自强,积极对标建设“地方一流大学”中的“一流”,是一个反映地方高校办学水平的概念,是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高质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提出分类评价,引导特色发展。对地方高校来讲,只要围绕特色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在某一领域和方向达到世界一流,就是一流大学。在“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中,学科建设评价是基础。从前两轮“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来看,其评价的客观数据主要包括全国学科评估数据、国家科技“三大奖”(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数据和国际 学科排名数据等。就客观数据源分析,应该说科学研究在学科

21、评估里面占 以上的权重,既是一流大学建设的筋骨,也是开展一流大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在争创一流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面临着资源紧张、转型发展的困境。这使地方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自我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动依据及实践路径评价是一流大学建设成效评价的重要方式。地方高校要建设一流大学,应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对标一流大学评价标准,主动开展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创一流。一是突出需求导向,积极构建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标准。一流大学评价标准要注重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文明贡献的考察。我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流大学建设应契合我国国情。不能被美国新闻

22、世界大学排行榜(简称 )、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行榜(简称)、英国国际教育市场咨询公司大学排行榜(简称)等西方大学排行榜带偏了方向、带跑了节奏。地方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用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标准加强引导,防微杜渐。二是明确评价标准,注重对在可比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的考察。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并科学设置权重。三是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突出服务国家需求和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地方高校要克服贪大求全、同质化办学倾向,摆脱长期依赖国家投入的惯性思维,积极与市场接轨,服务国家、地方或行业需求;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对标建设,在支撑国家、区域或行业产业

23、发展中,以服务换资源,从而激发地方高校内生动力,进而实现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建设地方一流大学的新路。坚持特色发展,建强优势学科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学科特色是学校最根本的特色。只有学科有特色,才能培养有特色的人才,才能走出高校人才培养千人一面的怪圈。地方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围绕特色有选择性地重点发展,着力建设学科高原和学科高峰,特别是要建设好具有本校办学特色的学科专业群,形成个性化、特色化且优势互补的学科群落。我们认为,不管是一级学科,还是二级学科,只要学科有特色,术业有专攻,关键可比指标在国际上领先,就是真正的一流。在操作上,地方高校要克服撒“胡椒面”的思想,把有限的资源用来做强学校

24、优势学科、做精国家战略急需学科、做实新兴交叉学科,持续提升学科建设质量,进而形成学科发展优势。在“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过程中,有的高校学科数量多,但水平一般,没有特色,结果没有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相反,有的高校规模不大,学科数量也不多,但其中有的学科很有特色,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在世界上的排位也很靠前,结果脱颖而出入围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是最好的例证。故建设一流大学,重在质量和特色,而不是贪大求全上规模。我国的 所普通本科高校,每一所高校都各有所长,但是,如果每所高校想把所有学科办全,想把所有专业办好,都办成综合性大学是不现实的。国家鼓励地方高校在不同学科办出特色、在不

25、同方面争创一流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地方一流大学建设,就是要通过差异化发展和非均衡发展,建强优势学科,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形成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的学科专业集群,从而助推地方一流大学建设。坚持引育并重,实施人才强校地方一流大学建设,关键在人才。受地理位置、工资待遇、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人才在地方高校是一种战略资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变量。拥有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争创一流、提高综合实力的“制胜法宝”。对于地方高校来讲,一是要拓宽引才视野。从整体上看,地方高校在特色学科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不多。地方高校应根据学校发展规划,

26、统筹传统优势学科、国家战略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的人才布局,重点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行业发展需要,引进国际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以及创新团队等。要落实人才待遇,让他们引得进、留得下,能够安下心来舒心工作。二是要尽早培养青年才俊。青年才俊既是高校的希望,也是高校的未来。培养青年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下恒久之功,用恒久之力,方能见效。地方高校要克服论资排辈的思想,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制订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尽早给青年人搭平台、压担子,让其在实践中担当作为,充分释放发展活力。三是要把好人才政治关。无论是引进国际英才,还是青年才俊,学校都应该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

27、、有仁爱之心”作为重要标准进行考察,确保引进的人才学养深厚、政治过硬,能够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发挥表率作用。总之,地方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应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着力建设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流师资队伍,进而促进地方一流大学建设。坚持需求导向,培育一流人才地方一流大学建设,要以培养一流人才为核心。衡量一所高校是否一流的根本标准,是看其为国家培养了多少杰出人才,毕业生为国家、社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重视本科教育是其重要特征。地方高校争创一流,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治校水平的主要标准,把毕业生适应社会需要程度

28、作为检验办学治校水平的重要指标,把培育一流人才作为高校的首要追求。以需求为导向,打造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启动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地方高校应对标人才培养的新政策,根据国家需求,全面加强内涵式建设。一是组织开展新时代高等教育思想大讨论。围绕提高一流人才培养能力,从教育观念、体制机制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研讨,制订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二是深入推进一流专业建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动依据及实践路径设。加快布局“四新

29、”(即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专业。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推动专业建设质量不断提升。三是加快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坚持以 理念为引领,通过课堂革命,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真正把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从而助力培育一流人才。参考文献:潘彦坤,黄发强 锻长板 补弱项 扬优势 攀高峰 聚焦河南高校“双一流”创建第二梯队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林荣日 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 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推动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 中国教育报,()刘琴,高众 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

30、 专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 中国教育报,()张 晨“双一流”建设不搞“终身制”中国教育报,()本书编写组 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年 月 日)人民日报,()教育部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陈宝生 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 中国教育报,()河南工业大学 学校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校简介 :教育部法制办公室 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选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

31、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卷 北京:外文出版社,:本书编写组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杜玉波 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报,()杨聚鹏 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行动逻辑与战略选择 基于西部地方院校的研究 现代教育管理,():张抗抗,杜 静 国外后发型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比较及启示 黑龙江高教研究,():闫丽雯“双一流”视域下高校人才竞争的问题、根源与破解路径 黑龙江高教研究,():徐自强,谢凌凌 从重点建设到协同创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政策变迁 现代教育管理,():(,):,;,;,;,;,;,:;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动依据及实践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