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完整版)《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通过教师细致的问题设置,学生的分组讨论,再加上一个动手小实验,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有层次的梳理,在梳理的同时,染色体、DNA和基因这三者的关系,就明白的呈现在眼前了.
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与学生一起去探讨,最终通过科学史的介绍来验证。通过填图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策略:
本课为1课时。本课在《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之后,进一步讲述子代的性状是如何从亲代遗传的,基因是如何传递的,并为下一节课中解释子代与亲代的性状为什么会有相同有不同,打下基础.本课主要通过不同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去整理知识,发现问题,推测结果,寻找真相。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理清思路,才可以掌控课堂。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应注意及时的启发与鼓励。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可以把本节课的问题印制成问题清单,有利于学生的分组讨论;还应准备用不同颜色处理过的长绳或线若干,每组一条。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说明
2分钟
导入
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是通过生物的性状表现出来的.
问:生物的性状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问:基因在亲代与子代间是如何传递的?
回忆,回答
思考
课件:课题
8分钟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播放视频“受精作用”
总结: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观看
总结
记录
视频:受精作用
20分钟
基因和染色体
1.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利用学过的知识和教材29页观察与思考提供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是什么呢?存在于什么细胞结构中呢?
2.基因在细胞核中是散乱的,排列有序的,或者在细胞核内的其他结构上?
3.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4.人的体细胞核内DNA分子的总长度约为1.7米,细胞核是如何容纳下它们的?
5.人的体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总长度是0。5毫米.线状的DNA分子是如何形成短棒状的染色体的?你能用老师提供的绳子(或线)模拟这一过程吗?
6.DNA分子与染色体之间有什么联系?
7.你能简略概括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观看课件动画明确三者关系
总结:染色体是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了染色体。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断。
板书:三者关系图
问: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为什么教材中把这些染色体画成一对一对的?其他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也是一对一对的吗?
总结: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是成对存在,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是一定的。
分组活动:
观察,讨论,思考,模拟实验
分析,记录
交流
思考,分析,回答
记录
动画: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件:图
课件:表格
13分钟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生物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既要形成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证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数目稳定的呢?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一样吗?
假设: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一样。
分组讨论:代代相传的结果.
结果是:每传递一代,染色体数目就会翻一番.与已知实施不符。
推测: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如何时,亲代和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才能保证稳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少一半)
事实与我们的推测一样吗?介绍比耐登的研究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是随机的减少一半吗?介绍鲍维里、亨金的研究。
染色体不是任意的减少一半,而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这对生物的遗传有什么意义?(使精子或卵细胞中具有控制某种生物性状的全套基因)
教材31页填图练习
思考
讨论,回答
讨论,回答
倾听
思考,倾听
思考,回答
填图
2分钟
小结:
回顾主要内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展示课件,为下节课创设情景。
倾听,回忆
课件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二、基因和染色体
1.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基因 DNA 染色体
2.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
每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三、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课后反思:
教师如果能营造一种研究、讨论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这节课的知识仿佛都是自己研究出来的,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掌握和今后的教学,都将是十分有利的。
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