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 年 2 期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实践以大理喜洲为例李容霞(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民族身份确认的明确标识,还在集体文化的记忆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生产与传播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生存方式、社会功能及价值取向。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继续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历程中展现人类智慧和时代风采。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优势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种种优势,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为实
2、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挥其文化与经济价值。1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1.1大理喜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大理喜洲发展历史悠久,基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经过历史的长期积淀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赋予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烙印。另外大理喜洲还是一个物产资源丰富、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发展而熠熠生辉,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动能。1)传统手工技艺与作品。大理喜洲的白族扎染和甲马是体现大理特色的名片之一,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中,借鉴其他各民族的技艺又形成了喜洲刺绣。喜洲刺绣包括绣球、绣鞋、围裙和桌围等,由此衍生出来
3、的还有具有大理特色的白族服饰。大理喜洲刺绣工艺的代表喜绣坊,不仅可以在坊内体验到刺绣工艺,还能买到各种精美的刺绣作品;民艺中心博物馆,涵盖了大理喜洲的甲马、制陶、布艺、金工、营造、塑造、擀毡、玩具及纸扎和造纸九大工艺,为全面了解大理喜洲的民艺、历史、风俗提供直观体验。基金项目:云南省社科规划智库 2023 年度项目阶段成果(SHZK2023330)作者简介:李容霞(200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产业兴盛、良好生态、乡村文明风尚、有效治理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在十九大中为实现乡村振兴提出的一个总体要求;为吹响新时代的奋进号角,在党的二十大中,明确提出全方位推动
4、乡村振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有效途径。以大理喜洲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和非遗特点进行分析,在现有成果之上,创新方法、探索路径,实现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关键词: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路径与实践;大理喜洲中图分类号院F327文献标志码院A文章编号院2096-9902渊2024冤02-0176-05Abstract:Industrial prosperity,good ecology,rural civilization,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the i
5、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standards are an overall requirement put forward by the Party in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o realize rural rejuvenation;inorder to sound the horn of a new era,in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it clearly puts forward a grand blueprint for promotingrural rejuvenation
6、 in all directions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modernization.Theprotection,inheritanceandutiliz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saneffectivewaytopromotethe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Taking Xizhou in Dali as the research object,combined w
7、ith the local development and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characteristics,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this paper innovates methods and explores ways,so as toachieve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inheritance and util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8、.Keywords:ethnic minority area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ural revitalization;path and practice;Xizhou in DaliDOI:10.20028/j.zhnydk.2024.02.044176-2024 年 2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乡村振兴2)传统民俗与节庆。大理喜洲地区的节庆与民俗是非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理喜洲民俗与节日盛多,在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所保留和传承下来的本主节、绕三灵、火把节、插秧会和田家乐等,都是为求“五谷丰登
9、”“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这些民俗节庆历史都较为悠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大理喜洲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3)传统饮食与白族“三道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相融合,大理喜洲白族的饮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喜洲粑粑、烤饵块、生皮、烤乳扇和豌豆粉等被称为大理喜洲“舌尖上的非遗”,是大理喜洲地区最常见的小吃。另外大理喜洲地区拥有百年历史的白族待客之道“三道茶”已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从茶中道出白族独有文化,“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是一种文化载体,在祭祀本主、祖先时茶都是必不可少的供品。4)传统音乐与舞蹈。大理喜洲的洞经古乐融合
10、了儒、释、道和本主教文化,发展历史悠久,被称为“一块音乐的活化石”,体现出白族人在艺术文化方面的极大成就。另有流行于白族群众的霸王鞭舞、八角鼓、双飞燕、帽子舞、扇子舞和龙狮舞等,这些舞蹈一般都不单独表现什么具体内容,属于一种情绪舞,多数情况下是穿插在各种传统民间节庆文艺活动或白族本主庙会活动中进行,体现出大理喜洲人民的和谐生活与乐趣。5)传统文化中的商帮与教育文化。在清末至民国时期成为三大商帮之首的喜洲商帮,在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交流中也促进了商帮文化和教育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喜洲商帮建设的淑川女子学校和苍逸图书馆解决了当时女子入学难的问题,便利当地学生、群众读书学习;抗日战
11、争时期建立的私立中学大理二中等,促进了大理喜洲教育文化的发展。大理喜洲的非遗是其身份识别的外显依据,也是其群众集体文化记忆的特殊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为大理喜洲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致为乡村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及二者的结合提供了机理。1.2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资源优势把握非遗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大理喜洲大力挖掘和弘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解决了文化资源分散的困境,进行改革与创新,推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创造性整合和创新性发展。促进非遗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大理人民整体文化认知的统一,广泛凝聚共识。从大理喜洲的
12、基本情况出发,把握大理喜洲非遗文化内涵,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坚定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有利于更好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更广泛的传播和认知,使其更具活力和可持续影响力,更好发挥非遗文化软实力,增强大理喜洲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发挥非遗价值,实现高质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追求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平衡。充分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在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价值,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促进非遗文化遗产与新技术的有机结合,激活非遗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丰富非遗的内涵。促进非遗文化与新媒体的融合,逐渐
13、实现数字化传播与展示,更好增强非遗的传播力度和扩大非遗文化传播范围。促进非遗文化与新业态的融合,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同时创新文化新市场,开发更多生活化、创意化产品,使非遗文创产品成为艺术精品。2大理喜洲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2.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基本情况在保护传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大理喜洲各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施行相关条例及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传承与利用,从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体系,使非遗保护有章可循、科学规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
14、层社会治理作用,在保护非遗文化过程中守住文化根脉。对大理喜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包括调查、保存、认定、传承、传播、发展和利用等,这些活动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使得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循序渐进、合理规范。遵循新发展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的方针,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类保护、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原则,推动大理喜177-2024 年 2 期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构建一个多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互体系并完善乡村发
15、展政策,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财政政策、产权保护政策、人才政策、税收金融政策和资产管理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制定实施,能够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紧跟时代的发展,保障非遗的保护利用,同时也保障人们的利益。2.2多个维度助力乡村振兴发挥非遗历史价值促进文化振兴。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技艺、传统艺术、乡风民俗和节日节庆等非遗资源,对延续历史脉络和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促进人们对乡愁的认可,发扬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资源宝库,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一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契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16、,构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多维体系。自古以来大理喜洲一直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大发展、大繁荣,保留和传承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集聚性和多样性为传承和管理提供了便利。传承非遗技艺助力产业发展。要让非遗成为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要把非遗打造成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产业,要将其作为一项事业来抓。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积极探索经济发展路径,引导发展与非遗相关的特色产业,要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为推动非遗文化与其他行业的深度合作,要加强非遗与各个产业的联系,实现各产业之间的互利共赢,这将有助于形成新的非遗文化模式和新的经济
17、增长点,推动非遗产业的持续发展,并为乡村的振兴和质量提升提供支持。提炼非遗绿色价值助力生态振兴。由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的美丽乡村,为非遗的发展提供载体,而健康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柱。在打造适宜居住、工作的和美乡村的过程中,非遗利用其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引导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连接当代生活,大理喜洲统筹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找寻非遗生态保护的最佳切入点,助力乡村振兴,达到“非遗兴,则生态兴”的目的,从各类手工艺产品所蕴含的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凸显非遗对生态振兴的积极推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人们养成绿色生活方式。3大理喜洲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
18、径3.1开展野非遗+冶模式通过“非遗+精准脱贫”策略,助力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以白族扎染、手工刺绣等传统工艺项目为依托,稳固产业,制定详细措施,实现“非遗+精准扶贫”;在大理喜洲以技艺高超的代表性传承者为核心,创建并扩展非遗工坊,采用“公司+学员+工坊”的方式,为贫困人群提供非遗传承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参与非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通过开展“非遗+精准扶贫”的开发活动,从大理喜洲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的策略要具体到人、具体到户,使大理喜洲地区的贫困人口摆脱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束缚,走上致富之路,有效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通过“非遗+旅游”模式,促进非遗文化与旅游的深度整合与发展。在充分
19、挖掘大理喜洲非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依托民族传统技艺开展文创产品研发,打造特色化、品牌化旅游项目。为在非遗特色小镇和非遗村的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以喜洲白族特色小镇和璞真白族扎染技艺之乡等多个融合发展模式为主,打造“非遗+景区”“非遗+特色小镇”“非遗+民宿”等。“非遗+旅游”是一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旅行的交融。大理喜洲建设的“非遗+旅游”示范点,文博游、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蓬勃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示范点及邻近乡村的经济增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逐渐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动力。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开发出适应当地发展的旅游产业。通过“非遗+产业”模式,振兴非遗
20、工艺。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传统技艺类项目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主要集中在以“金木土石布”为核心的非遗产业领域。其中,大理喜洲的非遗扎染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州的重要产业,白族扎染带动人民群众从事扎染和刺绣产品的制作,加快人们摆脱贫困的步伐,让人们实现在家就能就业的愿望。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政府的支持下,采纳“高校+文化企业+代表性传承人”的合作创新策略,成功培养了如“璞真”“蓝续”扎染等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除此之外,大理喜洲的地方美食也被视为“非遗+产业”策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创新方式在传承非遗美食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178-2024 年 2
21、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乡村振兴3.2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非遗要在众多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加广阔的传承与发展空间,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在内涵表达上,挖掘出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将非遗元素附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让人们充分地了解非遗的“根”和“源”。文化兴则产业兴,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文化在服务和经济方面的功能,需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那些具有生产性技艺和社会需求的项目,如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等,这些项目可以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多种方式转化为文化产品
22、和服务。同时,也要实施生产性的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经济意义,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产业兴又促文化兴,乡村振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的振兴,只有当产业蓬勃发展时,乡村才能持续获得新的活力。大理喜洲可以依托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大理喜洲要继续着眼于非遗的长远发展,立足实际,展现乡村文化自信和时代魅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在形式表现上,将非遗有效融入各类产品及品牌中,
23、通过视觉形象和产品形态进行非遗传播和创新转化。盘活大理喜洲民族特色非遗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发展道路,以非遗构建乡村产业新支撑。开发非遗文创产业,继续推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建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产业,在产品开发时,要实现传统与现代 2 个维度的双向开发,以满足不同群体对于产品的需求。开发乡愁文化产业,调动传统节日和传统民风民俗文化资源和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非遗产业与现代生活的有效对接,并以此带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结合大理喜洲实际,建立扎染博物馆、旅游小镇、专业人才合作社、协会、非遗传习所和各类技艺类生产销售公司等。充分发挥非遗博物馆与传习所的积极作用,引导、鼓励开展
24、各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宣传等工作,组织布扎、白曲、民俗音乐培训班,举办文化节,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旅游产品创意大赛、传统艺术成果展、民间绝活技艺展示等系列活动。在传播形式上,要加强数字赋能,多路径宣传和传播传统非遗,构筑传统非遗传播新业态。开发非遗传播产业,加大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非遗新型传播业态开发,不断增强乡村非遗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适当延长产业链,根据产品本身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多层次、多梯度的开发。例如可以利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平台,培养新晋网红直播带货,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宣传和发扬大理喜洲地区非遗文化精神;另外充分利用学者、云岭先锋、学习强国等媒体,加大宣传的力度,吸引更多
25、的人加入到非遗保护传承与利用中来。3.3培养非遗传承人及梯队建设注重传承人才培养。非遗人才的培养始终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在振兴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非遗传承人的努力,要持续扩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要形成较为明确的教学体系、工作规范、管理方式,有效调动群众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增强非遗保护理念,为非遗保护引入重要力量。积极推动非遗扎根职教课堂,并将工作成果转化为制度规范,为非遗人才培育提供依据。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企业”等模式,鼓励当代年轻人学习非遗传承的精神和手艺,让人们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为非遗保护传
26、承和利用培养强大的后备军,非遗传承和中华民族文化才能世代传承。注重传承队伍打造。立足大理喜洲非遗资源优势,坚持以盘活本土非遗人才队伍为契机,发掘和培育非遗人才传承队伍,厚植非遗文化发展沃土,激发非遗活力助推乡村振兴。通过“普查+评比+申报+奖励”的方式,开展非遗资源、传承人普查工作,举办评比活动挖掘非遗人才、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申报机制、分类完善县级非遗人才专家库,打造一支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实行定期维护、动态管理。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名师效应,鼓励非遗传承人带徒传艺,不断吸纳年轻力量加入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中,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形成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老中青”人才梯队。注重展示平台建设。加大对非
27、遗人才队伍的支持帮助力度,出台相关的实施办法,评选出名匠传承人,由名匠带头负责,分领域、分片区走村入户开展技能培训。在技能培训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予传承人更多的帮扶。让更多人通过这门技艺获益,为传承人培养新生力量开拓创新发展空间。以非遗项目集179-2024 年 2 期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4结束语实践证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充分激发我国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发展的持续动能,构建新时代乡村发展新机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力源头,亦可反
28、哺助推乡村振兴,二者相辅相成。以乡村为基本载体的中华文明亦根植于农耕文化。故可以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探寻农耕文化的复兴路径,焕发农耕文化的时代内涵,以传统农耕文化反哺于乡村振兴。新时代背景下,要牢抓传统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机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找准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赋能作用的立足点、发力点、创新点,从文化场域、产业布局和生存空间 3 个方面,不断提升传统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的赋能力。以传统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必须立足时代发展大潮和我国乡村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坚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最大限度地彰显
29、其文化赋能作用,助推我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6。参考文献院1 刘子磊,刘慧君.中国传统农耕文化面临的危机与传承J.农业网络信息,2016(12):11-13.2 王艳.传统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2,20(1):56-58,65.3 曹东勃,宋锐.农耕文化:乡村振兴的伦理本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3):144-153.4 王雯雯.维持与重构:传统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与路径探析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5):575-582.5 李后强.乡村振兴的经营之道J.当代县域经济,2021
30、(7):10-19.6 张海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3.聚非遗人才,积极打造非遗品牌孵化基地,为培育非遗传承人才搭建舞台。在大理喜洲开展传承人技艺培训、非遗的展演活动等促进非遗大众化的同时也能给非遗传承人提供表演和展示的舞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传承人塑造了信心,同时也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兜底工作,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又实现了乡村振兴,带动当地居民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足。同时,结合大理喜洲的产业布局,发挥特长、就近工作、带动能力强的原则,为乡土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注重特色产业集聚。特色产业的集聚能够增强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增强各产业之间在服务和
31、功能上的互补。大理喜洲的扎染工艺、传统艺术等所形成的产业能够形成非遗产业链,各具特色但可以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在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及培养的过程中,打造非遗传承队伍,也逐渐形成各种非遗产业链,让人们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创业就业的理想,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4结束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不仅可以保持其自身的生命力,同时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营造更好的生存空间。保护传承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要发挥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发挥好政府作用,及时了解市场运作模式,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浓郁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力乡村振
32、兴中大放异彩,乡村振兴也在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中得到发展,二者的有机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参考文献院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 张震方.基于旅游发展的云南特色小镇民族文化应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1:23-25.4 马锁霞.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体系建设探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2(5):41-43.5 杜颖.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多维体系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3-01(008).6 郜晋亮.非遗传承人培养要有目标有计划N.农民日报,2023-03-10(002).渊上接 175 页冤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