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断句及句式复习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者也”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是”“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例: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动词“为”表判断例: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否定判断例:“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以上是判断句
2、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于(乎)式”表被动,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见”/“见于”式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为”“为所”“为所”式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被”式(文言中较少见)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意念被动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
3、系上下文去理解。例:帝感其诚。愚公移山3.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谓语前置(主谓倒装)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宾语前置(四种常见类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易、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4、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沛公安在?史记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一般常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莫、非、勿等。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例:何陋之有?陋室铭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例: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数量性定语的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例:求人可使报秦者。
5、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一般用在谓语动词的前边充当状语,而在文言中介宾结构常常会用在谓语动词之后。我们称之为状语(介宾短语)后置。“于(乎)+宾语”结构这类介宾结构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这种结构一般后置于谓语动词之后。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表示比较)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表示处所)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表示对象)“以+宾语”结构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4.省略句古人写文章,常常为了语言的简练,在不影响表情达意的情况下,行文时便省去一些重复的词语,这
6、种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文言中的省略句主要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动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等。主语省略对话省例:(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孟子谓语省略对话省例:曰:“学诗乎?”曰:“未(学诗)也。”论语承前省例:上医医国,其次(医)疾。国语蒙后省例: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动词宾语省略对话省例: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此乐)。”介词宾语省略指介词“以”“与”“为”等介词的宾语的省略。例: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介词“以”“于”的省略
7、现代汉语中,介词是不能省略的。文言文中,介词一般也不可以省略。古汉语中,只有“以”“于”可以省略。例: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二、文言文断句方法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中的一种常考题型,主要考查的是对文言句意停顿的判断。断句是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选择题,比如“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二)画线题,比如“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1方法:主谓之间要停顿例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2方法:谓宾之间要停顿例句: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3方法: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例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4方法: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例句: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5方法: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例句:虽/乘奔御风。(三峡)6方法:句首状语后要停顿例句: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7方法:“古二今一”型词语之间要停顿例句:可/以一战。(曹刿论战)8方法:表转折意思的文言句子要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例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9方法: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例句:问/(渔人)所从来。(桃花源记)10方法:“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例句:宜乎/众矣。(爱莲说)余闻之也/久。(伤仲永)11方法:古人的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以
9、及文体名称等后面要停顿例句:孤/常读书。(孙权劝学)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三、关于断句五法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文章中并无停顿的标志,读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处理停顿,也就是所说的“句读”,这分析停顿的过程叫断句。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中考对断句的考查,从题型来讲有两种:一是客观题,一是主观题。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有的出自所选文段,有的出自其他典籍,还有的出自教材后的补充文段。从所选语句的特点来看,有的句式整齐,有的有明显的标志。从考查重点来看,侧重于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具体的标点,只要求用斜线断开。一起来
10、看看文言文断句的“五找”法吧!技法一:找名(代)词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也可以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尔、汝、公、卿、君、若、其、彼、此等。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这些名词和代词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要断开。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技法二:找虚词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句首
11、的语气词:其、盖、凡、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哉、而已(陈述句末尾),与(欤)、耶(邪)、乎(疑问句末尾),哉、夫、兮(感叹句末尾),上述这些句末语气词后可断句。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还要注意,“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不能点断;“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可不断;“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用在句中,不能点断。句首常见关联词:苟、虽、虽然、纵、纵使、向、向
12、使、假使、是故、于是、然、然而、然则、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是以、继而、岂、岂非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句首常见时间词:倾之、向之、未几、已而、久之、既而、俄而等时间词前面大多可以断句。技法三:找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问”“言”等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曰”,而把主语省略。技法四:找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方岁。(顶真)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偶)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反复)技法五:找句式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为所”是典型的被动句式。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何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文言文
14、断句模拟精练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千古风/流人物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焉用/亡郑/以陪邻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断句、停顿的能力。A.“风流”是“杰出”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B.“寄托”是“藏身”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D.“樯橹”指“曹操的水军战船”,中间不能断开。故选C。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为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吾从而/师之【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朗读断句能力。D.结合句意断句。“从”,跟随;“而”,连词,无义;“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我跟随他然后向他学习
15、(以他为师)。正确为“吾从/而师之”。故选D。3下列文句中,断句错误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D粪土当年万户侯【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断句能力。A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意思为“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其中“也”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所以正确的断句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故选A。4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A假舆/马者B故/木受绳则直C善/假于物也D吾尝/跂而望矣【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A项,需要结合句意
16、内容断句。“假”是借助的意思,正确为“假/舆马者”。故选A。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或句读有错误的一项是 ()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C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朗读中的节奏和停顿。D项,“也”是句中表停顿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应该在“也”后停顿。故选D。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朗读节奏划分的能力。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
17、字句皆两字一顿。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激扬文字”和“指点江山”都是动宾结构,“指点江山”在动宾之间停顿,则“激扬文字”也应在动宾之间停顿。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比如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万户”指一万户;万家;官名。“侯”是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爵。所以D项的正确停顿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故选D。【点睛】诗歌朗读节奏划分可根据以下原则:1语义单位划分法,如词或词组;2成分划分法,主谓宾,定状补;3助词依附法,即将表时、动态的助词划在前面的修饰成分内;4诵读检验法,节奏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旨和情感,一旦划分影响表达则无
18、价值。因此,划分节奏后诵读一下,看是否影响表达。7给下面画线处断句,用“/”表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z),非也;君子如响矣。(荀子劝学篇)A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B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C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D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
19、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
20、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来看,讲的是君子和小人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也”多做句末语气词,“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对偶句;“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的内容上是对比。找到这些信息,答案就可以得到了。故选B。8以下文段选自师说,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21、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断句。注意“是故”表示总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注意结构对称,理解意思断句。9下列古诗文的句内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D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苏洵六国论)【答案】C【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语句句内停顿的能力。把握文言文语句的句内停顿,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结构要研究
22、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词语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A项停顿错误,应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项停顿错误,“师道之不传也久也”句,停顿应在“也”的后面,“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停顿应在“也”的后面。C项句内停顿正确。D项停顿错误,“封”与“礼”后面跟的是宾语,不能有停顿。故选C。10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节选自世说新语)A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B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23、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C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D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答案】C【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竟”是“结束”的意思,“默然无言”是看书的表现,中间断开;“客”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故选C。中考真题演练一、江苏省淮安市2023年中考题: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2分)马者王之所爱也解析:此题不用看原文就可以判断其断点处,初步具备文言语感的初中同学,应该在读一
24、两遍之后,迅速感觉到这是一个典型的文言文判断句,其格式是标准的“者也”,在“者”的后面可以停顿。在课文陈涉世家中的开篇第一句就是:陈胜者,阳城人也。因此,此题的答案是:马者/王之所爱也。二、辽宁省大连市2023中考题: 乙文中加色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B.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C.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D.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解析:此句不看原文,也可以根据语感与常识来判断停顿之处。同学们先把此句读两遍,并注意领会其含义,就会发现,“只有”是不可分割的
25、整体,而在“只”的前面加上一个动词“来”,读起来很是别扭,不知所云。因此,我们可以先试着排除掉A和C。然后再来看看B与D,感觉“汉军尽来”是可以说得通的,意思是“汉军都来”,“只有此耳”意思是“只有这些罢了”。再往下看,就会感觉“然后”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开,而且“擒然”根本就无法解释。因此,可以判定,D是不准确的,可以排除,那么就剩下了B了。此题的答案是B。三、湖南省常德市2023年中考题: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解析:这是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句子,原句是一句话,这里是要求划分阅读节奏,也是一种断句,属于句内断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节奏划分,也就是把
26、一个句子再分一下,阅读时稍作停顿。这种节奏划分,一般是在主语与谓语之间稍顿一下。主语说的是“谁”或者“什么”,而谓语说的是“怎么样”或“是什么”。这样看来,此题的主语是“臣之客”,而谓语是“欲有求于臣”。因此,此题的答案是: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四、黑龙江省大庆市2023年中考题:选出画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2分)A.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B.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C.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D.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解析:此题的解答要联系所给的具体语境。题目所给的语段是来自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写自家的老屋门朝北,不能见日。由此语境可知,“日日”是不能连用的,“不能得日”说的是因为门朝北而见不到太阳。这样就可以排除掉A和D。再看B和C,感觉B是说得通的,意思明显,而C中的“昏余”“修葺使”则说不通,而且“修葺”是一个词,不难理解,意思是“修缮、修整”,而把“修葺”与“使”连到一起,就感觉意思没说完,“使”的后面意犹未尽。因此,此题的答案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