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命的残缺美论《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本科毕设论文.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243306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的残缺美论《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命的残缺美论《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命的残缺美论《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生命的残缺美论《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生命的残缺美论《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 科 毕 业 论 文生命的残缺美论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Deformity Beauty of lifeA Study of Suicide image in Norwegian Wood毕业论文中文摘要生命的残缺美论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摘 要:挪威的森林中充斥着丰富的自杀意象,村上春树以生命的终结和场所为线串联了自己“死即生”的死亡观。本文以自杀现象为切入点,立足于文本的创作,从四个部分阐释了挪威的森林中的生命思考。第一部分深入探讨村上春树死亡观念的形成与发展,阐释了作者“死即生”的死亡观,让我们理解到自杀描写为什么如此频繁。第二部分从死亡原因的角度概括出生命的三种终结,即木月的解脱之死

2、、初美的因爱之死、直子的救赎之死。第三部分通过对文本中象征死亡的场所进行分析,归纳出种种自杀意象。第四部分论述自杀意象下的生命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挪威的森林围绕自杀情节展开描写,揭露繁华都市下无法排遣的忧郁和日渐封闭的心灵,旨在歌颂生命的力量和残缺的美。关键词:生命;死亡;自杀;挪威的森林毕业论文外文摘要Deformity Beauty of lifeA Study of Suicide image in Norwegian WoodAbstract: Norwegian Wood is filled with rich images of suicide; Murakami took the

3、 end and place of life into his view of death, which means “dying is living”. In this paper, the phenomenon of suicide as a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the creation of the text, from the four sections explain the life thinking of Norwegian Wood.The first part will discuss form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4、Murakamis view of death, which explain the authors “dying is living”. Therefore, let us understand why it is so frequently to describe death in Norwegian Wood. The second part sums up three ways of suicide from the causes of death. That is liberations of Kabuki, love of Satsuma, redemption of Naoko.

5、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symbolic places of death through the whole text and summarized the various imageries of suicide. The forth party discusses the life thinking under suicide imageries. Finally it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e novel tells a story around suicide plots, which exposes the melancholy

6、unable to send and the heart increasingly closed in the bustling city. The aim is to praise the power of life and seek incomplete beauty.Keywords: life;death;suicide;Norwegian Wood目 录1 绪论12 村上春树与死亡22.1 死亡崇拜下的村上春树22.2 “死即生”的死亡观33 生命的三种终结43.1 木月解脱之死43.2 初美因爱之死53.3 直子救赎之死74 生死链意象84.1 井沦陷意象84.2 阿美寮彼岸意象9

7、4.3 音乐幻灭意象95 自杀意象下的生命思考105.1 性与爱115.2 青春与孤独115.3 生存与死亡12结论 14注释 15参考文献16致谢17淮海工学院二一四届本科毕业论文 第 17 页 共 17页 1 绪论村上春树(1949 )是日本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他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大力追捧。其作品常常以主人公成长的艰辛和苦难为主线,旨在表达对都市青年一代焦虑、迷茫的生活现状的关怀和宣扬独特的生存意义。一时间文坛掀起了村上春树作品的热潮,世界各地的读者在感同身受的阅读快感下引起了强烈的现实共鸣,其青春的孤独和死亡的忧伤令人无法自拔。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里,一群被

8、颓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压抑着的青年一代正一步步走向酗酒、乱性、暴力和死亡的人生困境。村上春树正是在对孤独和死亡的倾诉中开始了独特的文学创作,综观其作品不难发现自杀现象已然成风。其影响最深入人心的挪威的森林里就前后充斥着五个人物的自杀氛围,直子的叔叔、姐姐、直子本人、木月、初美都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另外,村上春树的其他作品也存在明显的自杀情节,如舞!舞!舞!中的五反田以驱车投海来结束生命,寻羊冒险记中的鼠为杀死潜入体内的羊而将自己吊死在厨房。这一系列作品中都充满着死亡的气息,“自杀”似乎成了村上春树作品必不可少的代名词。然而通过阅读文本,不难领会村上春树借自杀所要呼吁的真正内容,

9、即对生命、青春、孤独、死亡的深切思考与启发。对村上春树的研究,随着挪威的森林的发行而备受瞩目,其作品的重要价值也被普遍认同并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发表在各种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比比皆是。对村上春树作品中关于自杀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挪威的森林、寻羊冒险记、且听风吟等作品上,其中也夹杂着对死亡的心理分析。如周莹的死亡崇拜下的人本关怀村上春树小说的死亡叙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余娇娜的日本文学中死亡意象的心理分析(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本文选取的角度是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而以自杀意象为切入点的挪威的森林的专题研究较少,仅陈子林的穿越一个透视自杀现象的文本(长沙铁道学院学

10、报,2007年9月)有专门探讨,或者大多以研究人物形象或感叹青春和死亡为方向进行论述。又或者在笼统地对村上春树作品中关于自杀现象进行分析时,附带着阐述一下挪威的森林中的自杀意象,如彭骋的哲学性自杀的悲歌存在主义视阈中的村上春树小说(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月)。所以研究这个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立足于挪威的森林的创作,结合村上春树独特的死亡观念,分析作品中的自杀意象,并将人物的自杀分为三种不同的死亡意义进行探讨,从而体会村上春树对于生与死的思考,感受生命中的残缺之美。2 村上春树与死亡村上春树从1979年发表处女作且听风吟开始,他的作品就充满了对死亡的思考。由最初的且听风吟里

11、谈到作家哈特费尔德的自杀,到寻羊冒险记里鼠的自杀,到舞!舞!舞!里喜喜的被杀与五反田驱车投海自杀,再到挪威的森林里直子的叔叔、姐姐、直子本人、木月、初美的自杀。几乎每部作品中都呈现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死亡氛围,可以说村上春树与死亡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死亡如此的情有独钟,探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与日本民族文化中的死亡崇拜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死亡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1 死亡崇拜下的村上春树与同龄的日本青年一样,村上春树出生于世界大战之后,成长于日本经济高速恢复与发展的时期,可以说,他见证了战后城市普遍存在的悲观情绪,也经历了物质文明下颓废的精神泥淖。当然,作为土生土长的日本人,村上春树受日本传统

12、文化的影响也颇深。从地理位置上看,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死亡成了随时可能降临的命运。所以,日本人眼中的美都是转瞬即逝的,如同樱花般灿烂地绽放之后又华丽地凋零,留下发人深省的生命思索。村上春树作为日本作家,自然也逃不掉这种对死亡的独特性阐释。例如神的孩子全跳舞中,村上春树将六个短篇的时间都统一在地震发生的1995年2月,主人公看似都与地震发生地毫无任何联系,实则心中都早已埋藏了对地震的恐惧,大地的裂痕与空洞转换成了心灵的裂缝与空寂。可以说,村上春树作品中呈现的死亡正是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诠释与诉说。从社会氛围来看,日本社会常常笼罩着一股悲观、失落的雾霾,尤其是在二战后,

13、日本人在经历过战争的冲涤和死亡的领悟后,对世界的荒诞和现代都市的困境越发感同身受。不少作家不约而同地在作品中谈及“死亡”,例如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曾这样赞美过剖腹行为:“在我国国民的心中,这种死的方式会联想到最高尚的行为以及最动人的哀情的实际例子。因此,我们的切腹并不伴随任何厌恶,更不要说任何嘲笑了。德行、伟大、安详的转化力令人惊叹,它使最丑恶的死亡形式带上崇高性,并使它变成新生命的象征”。1由此可见,剖腹行为在日本文化中已然不是什么恐惧或是值得悲哀的事情了,相反死亡成了一种崇高的德行。正如村上春树在谈且听风吟的创作原则的时候,这样说到:“我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不写性与死。后来想全部推翻,想放开

14、手脚来写性与死。彻底地写,写够写腻为止。”2可见村上春树虽然有意避开死亡,但最终却无法抑制心中对死亡的创作渴望,于是他的作品往往都充满了死亡的气息。村上春树正是在这样一个“崇死”的精神世界里探索着死亡的真正意义,也难怪村上要让笔下的年轻生命一个个走向终结的地带。生于日本,成长于日本,毋宁说,村上春树脱离不了日本民族对死亡的无限崇拜情节,加上日本文学的熏陶感染和现实社会的世事无常,使得村上春树在认识死和感受生的同时形成了无常的生死观。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村上春树的作品总是牵动着人物的突然失踪或离奇死亡,目的便是通过文字来宣扬和阐释生死:虽命定死亡,韶光易逝,但此生依旧美丽。2.2 “死即生”的死

15、亡观如果说日本传统文学对死亡的偏爱不足以构成村上春树“死即生”的死亡观,那么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倾入则不得不撼动村上对生死问题的最终审定。存在主义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哲学性思潮,它以德国和法国为发源地和中心地,但欧洲其他国家、美国、日本、中国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国家大都面临类似的战争危害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社会问题,人们内心彷徨恐惧、孤独颓废,对生活不抱任何希望,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片悲观、无助的危机感当中。存在主义哲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流行下来,直至深入人心。日本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颇深,尤其是在二战结束后,日本社会更是弥漫着一层颓废、失落和绝望的迷雾,很多日本作家开始以存在主义的视角高谈生死

16、问题,企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世界的荒诞不堪和现代人的困惑迷茫。在经历了战后那段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备受打击的生活后,日本大众从此迷失在了落寞和绝望的森林里,以至于当经济复苏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日本社会呈现更严重的异化。年轻一代依然表现得空虚迷惘、孤独苦闷,因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路而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村上春树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受家庭熏陶,村上春树很喜欢读书,不过与父亲期许不同的是,村上春树对日本古典文学始终不怎么感兴趣,相反却对西方文学爱不释手。进而发现自己与书中主人公一样藏匿着一颗叛逆的心,因此进入高中开始与女生厮混、抽烟、翘课,大学期间常常流连地下爵士酒吧,喝到烂醉,露宿街头,接受

17、陌生人的施舍。这段受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放荡生活使村上春树对孤独、存在和死亡有了深刻的体会,他认为,世界本是荒谬的、无意义的,人必须努力寻求意义来支撑自己活着的理由。当世界的荒诞性与追求生存意义相悖的时候,人活着的信念就会被打碎,于是导致自杀,这便是存在主义的死亡观。这点在舞!舞!舞!当中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这样的话:“不要考虑意义不意义,意义那玩意儿本来就没有的。”3可见村上春树是用消灭生命本体的方式来逃离荒诞世界的,自杀不是非理性的行为而是为寻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做出的理性抉择。不得不说,存在主义哲学对村上春树死亡观的形成是举足轻重的,加上日本民族独特的死亡崇拜和生命的无常论,使得村上春树

18、得出“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4的结论。这也正是村上春树小说所宣扬的“死即生”的死亡观念,即人固然要面对死亡,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抑制的发展趋势。既然我们无力改变死带给我们的结局,倒不如退回来把玩死亡,把玩孤独。死也罢,悲伤也罢,带着它们前往下一站即可。3 生命的三种终结谈起生命的终结,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似乎只有一个字“死”。但这并不能完全呈现世间所有关于生命终结的方式,因为“死”只是终结的一部分,即它所表现的最终结果。死亡消无声息,常伴随着生老病死,亦或是车祸意外,最有力量控制死神到来的就是自杀。我们无法预测天灾人祸,却能够说服自己不起轻生念头。然而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现代都

19、市社会,自杀成了生命终结习以为常的表现方式。村上春树创作的挪威的森林正是一部以自杀情节来展现现代人因不堪忍受颓废和糜烂生活而选择死亡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村上春树在表现人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自杀来做最后的呻吟时,传达出死比生更能展现生命力量的信息。综观这部20余万字的小说,前前后后共出现8次死亡事件,包括木月自杀、绿子的母亲脑肿瘤去世、直子的姐姐上吊、直子的叔叔卧轨自杀、绿子的父亲病死、初美割腕、直子上吊以及渡边最后遇到的渔夫在交谈中也谈及母亲的去世。其中有5次是自杀而终的,且都是在生命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里选择了走向世界的终结。木月、直子的姐姐、直子的叔叔,在优秀和掌声中选择了静默的解脱之死;初美

20、,在倾其所有中选择了为爱而死;直子,在失去至亲至爱的痛苦中选择了救赎而死。可见,不同的生活中心与轨道将导致不同的生命意义以及接踵而来的死亡力量。笔者将以木月、初美、直子为代表浅析挪威的森林中关于生命的三种终结。3.1 木月解脱之死 自杀对于人类来说是其面临的一大现实,却也是最不为人所理解的现实。正如帕斯卡尔所言:“我所明了的全部,就是我很快就会死亡,然而为我所最无知的又正是这种我所无法逃避的死亡本身。”5无数的人即使是在经历了人生风风雨雨后也很难直面地去处理自己即将死去的事实,更何况要以自杀的形式宣告一场生的结束。而木月不是,这位年仅17岁的少年在自家车库直面地选择了死亡,当青春呼啸而来,他却

21、选择亲手将其扼杀,也许死才是生的解脱。木月,在直子眼里是青梅竹马的恋人,她的世界只有他;在“我”眼里是绝无仅有的朋友,且“头脑机敏,谈吐潇洒”。4然而他却在自己都未曾意识到自己即将死去的夜晚,永远地离开了念他之人。当天下午,木月与“我”一起走进桌球室,“一举赢了其余三局”4后在自家车库打开排气管,听着收音机慢慢地向生命的终点迈进。没有遗书,没有动机,只有一张加油站的收据。小说以简约的文字描述这场生命的终结,死去的人成了“朦胧而仿佛空气一般的凝块”,只有“敷有绿绒垫的桌球台呀”,红色的N360车呀”,课桌上的白花呀”4永远地象征着与死者同在般的意义。木月的死,从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飞的社会来看,未

22、免过于静默了点。既没有遭受家破人亡的厄运,也不存在威胁其生存的因素,然而木月自杀身亡却已成事实。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将有其存在的原因,木月的自杀也少不了促成这种结局的催化因子。就像直子在回忆木月的时候所说的:“他总是想改变、提高自己,却总是不能如愿,又是着急又是伤心。本来他具有十分出色和完美的才能,却直到最后都对自己没有信心,那个也要干,这里也得改头脑里转来转去的净是这些东西。”4木月本身追求完美,他渴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以最佳的状态展现在恋人和朋友面前。所以木月常常掩饰自己脆弱的一面,而尽力在“我”和直子面前施展其可怜的一点才华。有的时候实在伪装不下去了,就在满腔热情地说个不停歇

23、的片刻骤然而终,从此陷入无止境的悲哀里。可见木月已经达到了能力所及范围的极限,尽管他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掩饰,都无法保持在他所预定的完美的界线内了。完美使木月逼迫自己,压力使木月无心改变,于是在众人不断成长的脚步下,只有木月停滞不前。他不忍看见现实世界,不愿为现实屈服,所以他将自己关闭在狭小的世界,即使是爱情也难以拯救游离在生死边界的木月。“生还是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的自我拷问振聋发聩6。木月的自杀以生命的形式给这个问题给予了独特的诠释。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表面看来人的个性得以张扬,物欲得到了满足,然而实质上却是丧失了自我,得到的只是无尽的孤独与失望。木月假装能力无限

24、、追求十全十美、试图躲避生活,最终却通通败给了现实。于是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他巧妙地设计了自杀的细节,他开着收音机,在汽车里慢慢窒息而死,仿佛在享受死亡带给他的全部欢乐。那一刻,死并没有站在生的对岸,而成为了解脱之举的最好印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死进行了深刻分析,他认为,“我将要死” 7并不是对世界公开的一个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因此,木月的死即使不存在为外在所知晓的死亡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也还是自我存在的表现方式。因为死亡令其永远停留在了最美好的生命里,并且青春永不腐朽。村上春树以极其冷静的笔调描写木月之死,看似理解般成全了他选择逃避的心态,实则是在宣扬一种以静默的解脱

25、方式追求生命形式的自由。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死又是我存在的极端性”,7木月以解脱的姿态存在于另一个极端世界上。3.2 初美因爱之死挪威的森林中活着似乎不需要什么理由,但对于生活在叩问自我存在价值中的人来说,一旦失去了寄托对象或爱的坚持,就像风筝的线一样终将会因承受不了风的压力而突然断裂,最后在彷徨与孤寂中结束生命旅途。初美就如同这根断了线的风筝,用爱支撑着自己一点点渺茫的东西,企图融入这冷漠而残酷的世界,最终却以失败宣告企图破灭,唯有因爱而死。初美,一位集柔美、高贵、善良、包容、自尊、独立于一身的女子,在小说中深得“我”的喜爱,并称她能给“我”带来少年时代的憧憬。然而正是这样理想而完美的人物,却

26、因其恋人永泽的自私自利而步入了无法回头的境地。小说对初美落墨不多,涉及之处也大多围绕着她对永泽的爱情和宽容之心。面对永泽不断与陌生女子发生性行为,初美心知肚明却不加责备;面对永泽的自私和放纵,初美坚持对爱情的渴望和认同;面对不被所爱之人理解和尊重,初美独自承受痛苦却不放弃对爱的憧憬。作为一位拥有独特魅力的女性,初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需要有人在她无助和悲哀的时候拉她一把的。然而没有人可以救得了这条年轻而珍贵的生命,她终究还是在永泽为了前程抛下自己之后走上了死亡的阶梯。永泽去德国两年后她选择了结婚,又两年后她选择了割腕自杀。在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精神挣扎与折磨后,死亡的力量终于将其吞噬。初美的死震

27、撼的不止“我”,连永泽也在信中说到,初美的死着实令他感到曾经拥有的东西在她死去的那一刻瞬间消失了,留下他一个人独自尝尽伤心与悲痛。也只是在死的这一刻,初美的付出才被他所看到。村上春树笔下的这位完美女性形象散发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力量足以引起读者和“我”的共鸣。正如每个男性心中都有关于完美女性的理想标准,而初美的存在正是这种标准的体现。然而她却倾其所有地爱着永泽这样一个随心所欲、没有丝毫安全感的男人,并且无条件地相信他,等他。与那些故意接近永泽的女子不同,初美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慰藉,是无私的爱情。她渴望通过努力和坚持得到永泽以心的回报,这点也成为了最终无法走出误区的迷雾。初美和“我”一样深深明

28、白永泽“考虑事物的方式和生活态度不够地道”,“就是人生观本身不同”。4“我”劝初美离开永泽,和任何一个人在一起都会比和他在一起幸福。然而初美却这样回答:“我并不是脑袋好使的女人,总的说来,有些迂腐和古板。什么人生观啦责任啦,什么都无所谓。结了婚,每晚给心上人抱在怀里,生儿育女,就足够了,别无他求。我所追求的只是这个”。4可见初美已将自己的全部信念寄托在了永泽身上,一旦这座她信赖的大山倒坍,她也将随之倒下。于是在永泽选择前往国外继续他的事业的时候,初美的人生价值就已经宣告瓦解,与永泽一起离她远去了。所以说,永泽是初美生命的全部意义,由于无法获得心爱之人的真心,初美才走上了无法挽回的道路。爱情与自

29、杀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村上春树塑造初美和永泽这样一对恋人,一方极端放纵,一方坚定执着,当守候的心灵抵挡不住自私的伤害后,终于一方选择了死。为爱情而自杀,爱情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拥有爱情的人。永泽是个性泛滥者,他从陌生女子那里获得的只是肉体上的快感,在得不到任何道德和责任的回报后剩下的只有永无止境的空虚和无奈。初美在爱情幻想破灭之后无从振作,也无处求助,因此只能在绝望的边沿步入自杀的路口。无爱而活不如因爱而死,初美是以死亡来寻求另一个世界中的爱情。在生命的质量比长度更加重要的信条下,村上春树默认了初美的死亡是一种寻求生命自由的生命形式,因为在存在主义视角下,真正的自由是有自由和勇气决定自己的生死权

30、利,初美在爱情面前放弃了生命,却更显得无拘无束,死是极为自然而自由的存在方式。3.3 直子救赎之死世界上很多事情无法讲究公平,而死亡却以人人平等的方式贯穿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任何人无法逃离与死神的不期而遇。现实中有些人徘徊在生死边缘,他们努力生存在生的世界里,又时刻被死的阴影笼罩,直子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在死亡情节的压迫下,“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4于是直子只有向着死才能走向生,这便是救赎之死。直子是小说中与死亡接触最多的人,直子的叔叔是卧轨自杀的,直子的姐姐在她很小的时候上吊自杀,长大后直子的恋人木月也是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人世的。当生命中一个人物接着一个人物死去的

31、时候,死亡早已经在直子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于是她只能依靠“我”来暂时缓解心中的不安与恐惧,甚至在20岁生日的那个晚上与“我”发生了性关系,尽管她并不爱“我”。在无法面对死去的恋人,也无法完全信任和爱此刻的“我”的夹缝中,直子人格开始分裂,无法与正常世界发生联系,于是进入了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她渴望“我”能够帮助她走出内心的深渊,可事实却是“我”又移情于另一个更为健全的女性。于是直子完全失去了与外界对话的能力,在对世界产生了绝望的情绪之后,永远地关闭了通往外界的大门,在孤独和抑郁中走向了死亡的森林。显然,直子的自杀在很大层面上都与救赎有关。一方面,木月的死令直子失去了唯一的依靠,使其陷入痛苦

32、的深渊而无法自拔。直子需要“我”带领她重获生的希望,重见未来的美好。另一方面,直子与“我”的关系使她既愧对死去的木月,又无力全心全意爱“我”,在灵与肉相分离的状态下她需要一个理由生存在远离死的世界。于是如玲子信中所写“直子的幻听已十分严重,她拒绝接受一切,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4直子拒绝生的世界,她在生与死的边界徘徊,死神一遍遍呼唤她,直至将其吞噬。村上春树为直子勾勒出一幅只有死亡才是唯一出路的地图,希望死能带给她摆脱精神束缚的勇气。于是死亡成了直子生命的底色,当她努力忘记木月带给她的阴影,挣扎着想要恢复正常,并且坚强地生存下去时,脑海中的弦终究无法承担那么重的压力,她还是失败了。与其说死亡带

33、给直子的是无休无止的伤痕和心灵的重创,不如将最后的死看作是直子最好的归宿。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论生死中所言:“在个人生命消亡的同时,个人的无论何种幸福都会随着生命而消亡。人会看到,他、他的个体,即他从中感到了生命的东西,一直在进行着不可能进行的斗争,即和全世界进行着斗争;他寻找到的欢娱,不过是生命的类似物,而且它总以痛苦而告终;他总在守护着不可能守护的东西生命”。8直子正是在生命即将消亡的时候,与命运做着不可能的斗争,守护着不可能守护的东西。正如最后直子情绪极度不稳的时候,曾尝试转院,企图通过接受更权威的治疗达到康复的效果,而事实证明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直子本不属于这个世界,死亡对她来说才是最

34、好的救赎方式。生命固然美好,然而当生的上层涌动着更为纠缠难耐的精神世界的时候,生就变成了羁绊,此刻生命的终结就成了更加释然的选择。村上春树对直子最终归于死亡带有淡淡的赞美之意,不是说村上厌弃生,向往死,而是直子已经无法在生的领域获得灵魂上的自由和救赎了。当城市无法令她获得自由,她便躲到阿美寮接受治疗,当阿美寮也无法使她生存下去的时候,只有死亡能成为她最后的收容所。于是在死亡这里,直子收获了永远的自由和美好,包括享受孤独的自由和生命的美好。4 生死链意象生命的终结,终结的不只是生命个体,连同周遭的一切音符、住所都将沦为死亡的祭礼。直子在目睹了那么多死亡之后,身上也笼罩了一层死亡的阴霾。因而小说中

35、她所涉及的场景、她所热衷的东西都蒙上了一层超越生命的色彩,即死亡力量。直子带给小说阴冷的氛围,直子寻觅的井暗藏着无法预料的沦陷,直子躲避世界的“阿美寮”充满了无以实现的乌托邦理想,就连直子喜欢的音乐也传递出无可言喻的淡淡忧伤。村上春树的文字即使离开了人物的消亡,也四处蕴含着通往阴界的力量。在生与死的链锁上,在阴与阳的对峙中,小说早已为终将到来的死亡布下了幻灭的天罗地网。笔者将从象征生死链的场景出发,寻觅遗忘在生命个体之外的自杀意象。4.1 井沦陷意象谈及井,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深不可测,随后便是害怕,即使看不到内心也感到毛骨悚然。因此当小说描写草地上的这口枯井的时候,或多或少都让人生畏,再加上由直

36、子口中说出来,就更加叫人联想到深渊,想到无尽的恐惧和无助。其实井本身并不存在这些附加的意义,只是人们习惯从心理层面去发现其特殊的含义,并赋予它独特的象征内涵和本质。“我”和直子行走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我”欣赏草的芬芳,山的曲线,然而“我”最在意的是身边这位美丽动人的女孩。相反,深深吸引直子的并不是与她结伴的“我”,也不是周围迷人的景色,却是草地深处的井。井是否真的存在,无人知晓,也许只对直子一人存在也未可知,就像在那些无比悒郁的日子里她在脑海不断编织想象的事情一样。直子口中的井无论如何也带有象征直子内心世界的某种影子在内:“它正好位于草地与杂木林的交界处,地面上豁然闪出的直径约一米的黑洞洞的

37、井口,给青草不动声色地遮掩住了。四周既无栅栏,也不见略微高出井口的石楞,只有那井张着嘴”。4直子也站在生与死的交界处,直子的内心也被无数的苦闷、烦恼所遮蔽,随时都可能陷入无尽的深渊,而且深不可测。一旦掉下去将无从获救,而且这样的悲剧时有发生。可见这井正是直子内心独白的写照,在这样深不见底的地方,一个人无力反抗,在孤独和绝望中慢慢地死去。直子恐惧井的存在,却又无法摆脱井的威胁,抑郁感不断撕扯着她脆弱的灵魂,使她更加自闭,最终无力走出不断沦陷的井底。同时,直子与“我”并没有发现井在哪里,所以直子对“我”说不可偏离正道。井作为孤独和死亡的符号存在于直子的心底,这也是直子常常产生虚无与失落的原因,只有

38、找到井的所在,才能克服心中的恐惧。然而,“我”并没有带着直子找到井,反而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导致直子一个人在井的牵引下越走越深,直至被黑暗完全吞噬。于是直子在井底思考现实,在井底面对生死,有时呆的时间太长,就不为外界所需要了。可见井的存在正如直子的弱点,深深扎根于现实之中,却又很难挖掘出来,只有一步步沦陷其中,达到无以自拔的地步。4.2 阿美寮彼岸意象死亡本身只是生命体的一个必经结果,是不具备任何衔接意义的。然而当生命正值青春与活力的时候,死亡变得出乎意料,它需要借助外力完成生命的转变。正如村上春树在为生命定义青春意义的时候,就给死亡提供了一个象征彼岸的衔接阿美寮。这是一座矗立在僻远地带的精神病

39、疗养院,在远离喧嚣的自然风光里,住着一群被都市的耀眼锋芒所刺伤的人。他们不谈理想,不论主义,以自给自足的方式忘却物欲横流带来的伤害,以团结互助的友谊排遣无以诉说的孤独苦闷。对“我”来说阿美寮不过就是表面看似井井有条而实际却是混乱不堪的地方,对直子一样的患者来说却是远离世俗偏见的乌托邦。在这里,他们才能够获得暂时的安静,他们受伤的心灵才得以安慰。正如直子所说:“一旦进入这里,便懒得出去,或者说害怕出去。在这里生活,心境自然变得平和安稳,对自己的反常也能泰然处之,感到自己也已恢复。然而外部世界果真会如此接纳我们吗?对此,我心里很不踏实”。4可见,阿美寮在无形当中成了直子以及其他患者躲避伤害,包容自

40、我的庇护场所。同时也具有连接外界的生死链作用,如直子约“我”在阿美寮见面,听“我”讲述外面发生的故事,无形之中阿美寮就成为了连接直子与外界的锁链,把生活在阿美寮的所有人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的锁链。他们渴望通过阿美寮冲破围困自己的狭小世界,渴望走出生活的牢笼,然而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阿美寮是直子渴望借助的力量,她希望在阿美寮的治疗可以帮助自己走出困境,重新融入外部世界。可惜这力量终结未能解救她,相反在这片彼岸里,直子越陷越深直至最后连同灵魂、身体一起留在了阿美寮。似乎也预示着彼岸终究无法到达,唯有死亡可以将灵魂永远留在理想的境地。4.3 音乐幻灭意象村上春树的小说中,音乐是不可

41、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他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挪威的森林便是如此。凡音乐所涉及之处都带有淡淡的凄美氛围和幻灭的意识,随着人物的心情起伏不断变换、交替,仿佛只有音乐才能架起阻碍生死的桥梁。村上春树对于死亡的崇拜绝不仅仅停留在纯粹的文字上,一张爵士精选也能引起很多话题。村上春树与爵士乐有着难得的渊源,他将平日里对爵士乐的酷爱写进一部部文学作品中,进而与莫名的情绪与感人的文字擦出了绚丽的火花。正如挪威的森林本是一首充满忧伤、失落与幻灭的歌曲,作为小说的序曲,伴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则更加令人沉醉,更加充满死亡的节奏。小说以此为基调,缓缓道来“我”与直子的爱情,在原本凄美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份无以名状的悲凉。加

42、上这也是直子最喜爱的一首歌,因此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更耐人寻味了。“很久以前,我拥有那女孩,哦不,或许应该说我是那女孩的男孩我浏览四周,猛然发现这屋子里,一张椅子也没有”这歌词听起来有着莫名的失望和忧伤,仿佛一切都成为过去,美好的爱情已经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凄美的记忆。这也和直子的心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失去木月令她不再拥有美丽的爱情,唯有一片忧愁与孤独。当序曲响起,似乎也是在暗示无论是直子与木月、“我”与直子还是“我”与绿子,所有的爱情故事都将迎来悲伤的结局,都是一场美丽的幻灭。包括最后玲子与“我”为直子举办的音乐葬礼,在51首歌曲和51根火柴的映衬下,一颗颗惊才绝艳的音符使得午夜梦回的灵魂得以

43、安息。“我”和玲子一起在音乐中体验着生与死,在音乐中传递幻灭的意识。由此可见,村上春树的爵士情怀运用到创作当中,不仅使音乐更加动人,也令文字更加充满生的喘息与死的窒息。5 自杀意象下的生命思考前文所述,阿美寮是直子躲避纷扰都市的彼岸世界,是衔接生与死的界线。然而这个象征乌托邦式的彼岸却并非封闭的,作为外界的“我”可以走进去探望直子,作为里面的玲子也可以走出来开始都市生活。可见住进了阿美寮也不代表永远走向了生命的末日,只要愿意还是可以返回他界。生与死如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虽然相互对立却又不可分割地存在着。正如村上春树所认为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也就是说,死是生的另一种存

44、在形态,它包含在生之中。不管是坚持在生的领域里,还是选择了死的国度,其实都是作为生的形态存在于世界之列。于是在挪威的森林里,5位人物以自杀的方式穿越至死的国度,却也以另一种形态诠释着生命的美。在一次次生与死的轮回碰撞里,感受现代人对性爱的渴望、对孤独的把玩以及对生死的叩问。当然也包括其中洋溢着的颓废而又真实的青春气息,映照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面貌。村上春树成长在这样的氛围里,深深感受到了因为都市的浮躁和物欲的横流而产生的无限孤独、寂寞和空虚,于是他以满是感触的笔调写下了独特的青春物语挪威的森林。5.1 性与爱性与爱本应是相连的,小说却构造了一种性爱分离的爱情观,并由此上演了生死离合的

45、故事。直子与木月无疑是这场爱情风波的主角,他们饱受着有爱却没有性的压抑和难堪在灯红酒绿的社会无奈地生活着,最终还是被性爱的包袱束缚了生存下去的脚步,双双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华丽的生命。回望当时经济发展、物欲横飞的日本社会,年轻一代由于内心的空虚寂寞肆无忌惮地在娱乐场所寻欢作乐,他们也许获得了性欲的宣泄与满足,但却永远无法得到永恒的爱情。挪威的森林正展示了日本青年一代真实的爱情状态,颠覆了因为爱而产生性的传统观念,进而在肉体与灵魂无法重合、性与爱无法结合的抑郁和惶恐中,一步步演变成年轻生命的陨落。小说中“我”对直子的渴望、直子为了接受“我”所做的努力以及绿子与“我”之间的交往似乎都离不开性。然而从

46、另一个层面上看村上春树所表达的却是超越性本身的对纯洁的爱的追求与向往。“我”因为深深爱着直子所以渴望她,直子不爱“我”,却对“我”也有性的渴望。直子与木月拥有青梅竹马的爱情却存在无法克服的心理障碍,始终无法拥有性爱。绿子与“我”大谈性爱却没有真正发生性关系。玲子与“我”看似完全不属同一年代的朋友却在性爱中得到慰藉,并对未来重拾希望。可见,现代社会里完美一致的爱情与性爱已面临分离的危险,像过去那样由最初建立的爱情而相依相守到老的责任已经不复存在。性已然变成与爱情无关的宣泄方式,甚至只是为获得暂时的安慰而进行的一种交易手段。正是在这样的性爱观里,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才如同遭受心灵重创的失魂人一样默默躲在失望和苦闷的背后,在尝尽了性与爱的痛苦、心酸、无奈之后,疲惫地选择自杀来结束这场梦魇。木月死了,带着无法与青梅竹马的直子发生性行为的遗憾和苦闷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直子随之死去,带着无法对所爱之人打开身体却唯一一次接受了“我”的性爱的缺憾和痛苦跟随了木月的脚步。他们都是在被性与爱百般折磨之后彻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