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工艺设计说明书
一、分析零件图(图)
1、零件名称:挂轮架轴
2、材料:45#钢;
3、质量: 0.3Kg
4、产量:100件;
5、技术要求:
和方头处淬火HRC40~45。
二、铸造工艺性分析
1、加工目标、环境及锻后现象分析
零件为轴类零件,所以铸造目标不是侧重于成形、降低加工余量,而是侧重于提升锻件力学性能,选择自由手工铸造。锻后零件性能可能改变趋势有坯料端部弯曲并带毛刺和脱碳等。
2、零件结构形状对铸造适应性分析
即锻件结构工艺性分析。该零件为阶梯轴类零件,可经过手工自由铸造来完成初步成型。因铸造而产生缺点能够经过铸造后热处理和切削加工来改善。
三、绘制锻件图
锻件图是依据零件图绘制。自由锻件图是在零件图基础上考虑了加工余量、铸造公差、工艺余块等参数后绘制而成。依据以下步骤绘制锻件图(以下页图):
(1)确定锻件形状。
(2)用红线绘出锻件图。
(3)计算尺寸,查公差并注于图上。查《锻压手册》知,轴向机械加工余量和公差为83,径向机械加工余量和公差为41.5。
最终锻件图以下所表示:
四、参数选择
1、工艺参数
首先选择工艺余块以简化锻件外形,然后确定加工余量和公差。
2、选择依据
选择参数应考虑锻件材料、形状尺寸、现有设备、生产批量等原因。
3、确定方法
查相关标准进行分析,并和同类件比较,选择公差余量可依下列条件确定:
(1)锻件数量。数量多,其值取小些,不然取大些。
(2)锻件材料。通常材料其值取小些,特殊钢取大些。
(3)表面质量。原材料表面质量好,其值取小些,不然取大些。
(4)锻件形状尺寸。锻件形状简单,长度短,其值取小些,不然取大些。
(5)锻工技术水平。锻工技术水平高,其值取小些,不然取大些。
(6)工具和设备情况、企业工艺习惯等其它原因。
因为公差余量均由经验而定,在此以《锻压手册》查得数据为最终参数。
4、数据处理
对于大型锻件尾数圆整为5或0;中小型锻件按四舍五入标准处理成整数。最终确定工艺参数如锻件图所表示。
五、确定坯料质量和锻件尺寸
1、确定坯料质量
坯料质量包含锻件本身质量、加热时氧化烧损、切头时损失及冲孔时芯料损失等。
(1) 计算锻件质量 依据锻件形状和基础尺寸,可计算出锻件质量:
m 锻= pV
式中 m锻-锻件质量;
p-锻件材料密度( kg/dm3 )取7.85kg /dm3 ;
V -锻件体积( dm3 );
由此计算得:m 锻= pV = 7.85 kg /dm3×0.110972dm3 = 0.87 kg
(2) 计算坯料质量 坯料质量包含锻件本身质量、加热时氧化烧损、切头时损失及冲孔时芯料损失等。其计算公式为:
m 坯 = m 锻 + m 烧 + m 切 + m 芯
式中 m 坯-坯料质量( kg );
m 锻-锻件质量( kg );
m 烧-氧化烧损质量( kg ),
m 切-表示对拔长工件切头损失( kg );
m 芯-冲孔时冲掉芯料损失( kg );
m 烧通常按火次进行估算,如第一火取锻件质量 2.0% ~ 3.0% ,以后各火通常取锻件质量 1.5% ~ 2.0% ;m 切通常按下面经验公式估算:对于该零件圆形截面 m 切= 1.81 ,其中D 为切头部分直径( dm );零件没有冲孔,故,m 芯= 0kg。
所以,m 坯= m 锻+ m 烧+ m 切+ m 芯=0.87×(1+1.5%)+1.81×
=0.91(kg)
2、确定坯料尺寸
坯料尺寸确实定和所采取第一道基础工序(镦粗或拔长)相关,所采取工序不一样,确定方法也不一样。
此零件应采取拔长法锻制锻件, 钢坯拔长时所用截面A坯大小应确保能够得到所要求铸造比,即
A坯≥YA锻
式中 Y-铸造比,此时Y=2.5;
A锻-锻件最大横截面积(cm2);
A坯-坯料横截面积(cm2)。
按铸造比Y及锻件最大横截面积求出D坯,即
Y= A坯/A锻= D2坯/ D2锻=D2坯/D2锻
所以 D2坯=Y D2锻
因为
D锻=58mm
D坯= D锻=92mm
由《课程设计资料》,D坯圆整后得:D坯 = 95mm
依据坯料总质量(前已求出),可得出坯料体积(V坯)由此即可确定坯料长度(L坯),即,
V坯=m坯/ ρ坯 =0.91/7.85=0.116(dm3)
所以 L坯=V坯/ A坯= 4V坯/π D2坯
=(4×0.116)/(π ×0.952)
=0.164dm=164mm
所以,L坯=164mm。
六、确定工序
通常采取比较法编制工序。对锻件图和所选坯料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初步定出基础工序;分析其不足及是否有强化要求,比较使用性、优异性和经济性,结合工艺习惯增设工序。由此,编制工序以下图所表示:
七、铸造设备选择
选定铸造设备依据是锻件材料、尺寸和质量,同时,还要合适考虑车间现有设备条件。设备吨位太小,锻件内部锻不透,质量不好,生产率也低;设备吨位太大,不仅造成设备和动力浪费,而且操作不便,不安全。
对于这类小型锻件,采取锻锤,经查询《课程设计资料》,选择型号为C41-100空气锤。
八、铸造温度及加热时间确实定
(1)铸造温度
在"热处理设计"主界面,在菜单项中选择"热处理参数查询",在下拉菜单中,双击"常见金属铸造温度范围",进入常见金属铸造温度范围查询界面,输入“45”,点击"查询",得出查询结果。
查询结果以下:始锻温度:1150-1200℃,终锻温度:800℃
(2)加热时间确实定
在计算机辅助自由锻锻件工艺设计软件主界面菜单中,选择"热处理设计"子菜单,双击进入"热处理设计"主界面,在菜单项中选择"加热时间选择"。 双击进入"加热时间选择"界面,经查询可计算出加热设计。计算过程以下:
以经验公式确定加热时间:
τ=αK D
式中,
τ-加热时间,单位为 h ;
α--加热系数(min/mm或s/mm),查《课程设计资料》取1 ;
D-断面直径或边长,单位为cm;
K-系数,低碳钢K取0.10~0.15,高碳钢K取0.20~0.30,中碳钢K取0.15~0.20。
以上方法是生产中常采取经验数据法,其理论依据是铁碳合金状态图碳质量分数。所以得出:
τ= αK D=1×(0.15~0.20)×9.5=(1.425~1.9)h
取τ=1.7h 。
九、 锻后热处理
1、查阅《课程设计资料》 ,锻后热处理采取以下路线:
完全退火——粗加工——半精加工——高频淬火、低温回火——精加工
原因:中碳钢通常采取完全退火,因为淬火后只能进行磨削加工,不能进行切削加工,故在淬火前需进行粗加工和半精加工,将零件表面加工出来,然后进行高频淬火和低温回火,使零件表面含有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从而能够在交变载荷、摩擦和冲击场所下正常工作。最终进行精加工,使零件表面达成要求粗糙度。
2、对于45钢,相关热处理参数以下:
(1) 退火:加热温度为820~840℃,随炉冷却。
(2) 淬火:加热温度为820~840℃,水冷,硬度达55~60HRC;
(3) 回火:加热温度为520~560℃,空冷,硬度达228~286HBW。
3、热处理设备:箱式炉、高频加热电源设备。
4.预处理和最终处理加热时间和保温时间确定
(1)完全退火
A)加热时间:
加热时间计算公式: t = α K D
式中 t--加热时间(min或s);
α--加热系数(min/mm或s/mm);
D--工件有效厚度(mm);
K--工件装炉修正系数,通常取1.0~1.5。
此时,取α=1,K=1,D=58mm,
则t =αKD=1×1×58=58(min)
B)保温时间:t =αKD
式中 t--加热时间(min);
α--保温时间系数(min/mm);
K--工件装炉方法修正系数;
D--工件有效厚度(mm)。
此时,取α=1.1,K=1,D=58mm,
则t =αKD=1.1×1×58=63.8(min)
(2)高频淬火
A)加热时间:t =αKD=1×1×50=50(min)
B)保温时间:t =αKD=1.1×1×50=55(min)
(3)低温回火
th(min) = Kh + Ah·D
式中 :th --回火时间
Kh--回火时间基数(min);
Ah--回火时间参数(min/mm);
D--工件有效厚度(mm)。
此时,取Kh=10 min,Ah=1,D=50mm
则th(min) = Kh + Ah·D=10+1×50=60(min)
十、变形或缺点分析
以下是对在铸造工艺中多种缺点进行分析:
1.原材料关键缺点及其引发锻件缺点:表面裂纹、折叠、结疤等;
2.备料不妥产生缺点:切斜、坯料端部弯曲并带毛刺、坯料端部凹陷等;
3.加热工艺不妥产生缺点:脱碳、过热、过烧、加热裂纹等;
4.铸造工艺不妥常产生缺点:大晶粒、晶粒不均匀、冷硬现象、裂纹;
5.锻后冷却工艺不妥常产生缺点:冷却裂纹、 网状碳化物;
6.锻后热处理工艺不妥常产生缺点:硬度过高或硬度不够、硬度不均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