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计划(公开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一二年十一月目 录前 言1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重大意义2第一节综合优势2第二节发展成就和问题3第三节重大意义5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7第一节指导思想7第二节基础标准7第三节战略定位8第四节发展目标10第三章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12第一节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12第二节 建设两大关键区12第三节推进六大海湾区域开发13第四节加强特色海岛保护开发16第四章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18第一节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18第二节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19第三节加紧发展海洋服务业22第四节集聚发展高端临海产业24第五章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27第一节主动打造海洋
2、人才高地27第二节加紧完善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28第三节高效推进海洋科技结果转化29第六章强化海洋资源科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31第一节科学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31第二节构建蓝色生态屏障32第七章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35第一节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35第二节加强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37第八章深化闽台海洋开发合作40第一节全方面推进闽台海洋开发合作40第二节构建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域42第三节加强闽台海洋环境协同保护43第四节深化闽台海洋综合管理领域合作43第九章推进海洋经济对内对外开放44第一节提升海洋经济开放水平44第二节深化闽港澳海洋经济合作45第三节加强和周围地域涉海领域合作4
3、5第十章健全海洋科学开发体制机制46第一节创新海洋综合管理体制46第二节完善海洋开发政策47第十一章保障方法51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51第二节加强监督检验51 前 言福建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含有得天独厚区位和资源优势,在推进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建设海洋强国中担负关键历史使命。3月,国务院批复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计划明确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福建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组织编制专题计划,激励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为扎实推进福建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订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计划。计划主体区范围包含福建省管辖海域和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宁德6个沿
4、海设区市及平潭综合试验区陆域,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5.47万平方公里。,区内总人口2918万人,人均地域生产总值40329元。为增强腹地支撑保障能力,将福建省其它地域作为计划联动区。计划期为,关键为“十二五”时期。本计划是指导福建目前和以后一段时期海洋经济发展和编制相关计划关键依据。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重大意义第一节综合优势福建区位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含有加紧发展海洋经济巨大潜力。区位条件优越。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在台湾海峡西侧,北承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南接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西连广大内陆腹地,是中国深化对外开放关键窗口、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在
5、完善中国沿海地域开发开放格局中含相关键作用。资源优势突出。福建海岸线长3752公里,全省共有大小港湾125个,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深水岸线长210.9公里,其中三全部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可建2050万吨级超大型泊位深水岸线长47公里,岸线曲折率和深水岸线长度均居全国首位。全省有海岛2215个,其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海岛1374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二位。滩涂广布,未开发利用浅海滩涂面积为6000多平方公里。近海生物种类3000多个,可作业渔场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和总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三位。海洋矿产资源种类多,已发觉60多个,其中有工业利用价值20余
6、种。台湾海峡盆地西部油气蕴藏区域达1.6万平方公里,50米等深线以深海域风能理论蕴藏量超出1.2亿千瓦。文化底蕴深厚。福建是中国海洋文化关键起源地,拥有四、五千年海洋文化历史。地域特色鲜明妈祖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郑和下西洋文化、船政文化等,在中国乃至世界海洋文明发展史上含相关键地位。生态环境良好。,福建59.5%近岸海域达成一类、二类水质标准。全省有15个海洋保护区和27个海洋尤其保护区,保护类型包含红树林、经典海岸带湿地、经典无居民海岛、渔业资源、地质遗址和濒危物种等。第二节发展成就和问题多年来,福建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把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作为一项关键战略目标,海洋经济展现出连续向好发展
7、势头。海洋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加16.7%,达3680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6%,居全国第五位;海洋三次产业百分比为8.343.448.3;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船舶、海洋工程建筑五个传统海洋产业优势显著,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快速。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域生产总值比重达25%,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关键支柱。海洋科教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研究所、福建省农科院、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中船重工集团725研究所厦门分部和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厦门海洋职业
8、技术学院等一批涉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海洋科技研发投入连续加大,海洋药品、海洋生物制品、海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沿海基础设施和海洋公共服务水平不停提升。,福建沿海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123个,货物吞吐量3.2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68万标箱,厦门港、福州港、泉州港集装箱吞吐量超百万标箱,厦门港跻身全国亿吨大港行列。沿海地域铁路、公路、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紧。以“百个渔港建设、千里岸线减灾、万艘渔船安全应急指挥系统”为内容海洋“百千万工程”建设有序开展,6个中心渔港、9个一级渔港和一批二级、三级渔港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完成海堤除险加固38
9、3.5公里,覆盖沿海、近海、远海立体通信网络已经形成,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闽台海洋合作连续拓展。经国家同意分别设置了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6个台商投资区、6个台湾农民创业园、35个台轮停泊点、28个对台小额贸易口岸,闽台贸易额达成103.9亿美元,福建实际利用台资26.7亿美元。沿海8个港口(港区)全方面开通对台海上直航,率先开通对台海上直航客滚航线,率先实现两岸双向旅游,厦门金门、马尾马祖、泉州金门等海上客运航线成为两岸人员往来关键通道。海洋综合管理稳步加强。编制实施了海洋环境保护、人工渔礁建设、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海洋生态保护等计划,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海域使用赔偿和海域使用
10、权抵押登记制度,率先创建乡镇海管站和村级协管员制度,率先建成海上立体实时监测网,率先开展海湾数模和环境研究,率先实施海湾围填海计划战略环境评价和气候可行性论证评定,率先完成省内海域勘界和海岸线修测工作。厦门市率先在全国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成为联合国推广示范模式之一。同时也应看到,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关键是:海洋产业层次较低,海洋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规模较小;海洋高新技术人才紧缺,科技研发及结果转化能力不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深度不够,近岸海域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压力增大;海洋防灾减灾任务艰巨,陆海统筹发展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第三节重大意义建设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对于推进海峡西岸经
11、济区又好又快发展、优化中国沿海地域总体开发开放格局、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含相关键意义。有利于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竞争力。加紧建设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能够充足发挥福建海洋区位资源环境等综合优势,深入推进陆海统筹、联动发展,提升岸线、海域、海岛等海洋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紧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法转变。有利于完善中国沿海地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紧建设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能够推进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一体化发展,亲密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联动融合,增强沿海地域开发开放总体实力,辐射带动周围地域加紧发展和扩大开放。有利于深
12、化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紧建设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能够充足发挥福建对台交往独特优势,推进建立两岸海洋开发深度合作长久有效机制,提升在台湾海峡及周围海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等领域合作层次和水平,共同维护海洋权益,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关键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专题,以加紧转变经济发展方法为根本,以科学开发利用海峡、海湾、海岛资源为关键,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深化闽台
13、海洋开发保护合作,强化海洋科技教育支撑,提升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沿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将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成为突出两岸深度合作特色、含有较强竞争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切实提升福建海洋经济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紧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更大贡献。第二节基础标准陆海统筹。加强陆海资源、产业、空间互动,强化陆海计划衔接,坚持节省集约用地、用海,把海洋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和陆域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优势结合起来,形成陆海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集聚升级。坚持海洋产业规模扩张和空间布局优化相结合,集聚发展高端临海临港产业
14、,加紧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形成一批在中国外含有较强竞争力海洋产业集群和海洋经济密集区。创新驱动。坚持科技兴海,加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促进海洋科技结果高效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提升海洋产业关键竞争力。深化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海洋开发政策,营造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体制政策环境。闽台合作。坚持先行先试,主动探索闽台合作开发海洋资源、协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新路径和新方法,建设两岸海洋产业对接关键区域、两岸海洋文化交流关键基地、两岸直接往来综合枢纽。人海友好。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严格遵照各区域主体功效定位,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大海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15、护力度,着力弘扬海洋文化,保护海洋文化遗产,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连续发展。第三节战略定位立足福建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综合优势,落实国家相关发展海洋经济战略布署,科学确定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定位,为提升中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水平提供示范。深化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关键区。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厦门经济特区、平潭综合试验区和福州、泉州、漳州等台商投资区等为依靠,全方面推进两岸海洋开发合作,加强两岸海洋产业深度对接,主动构建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圈,深入提升福建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中关键引领作用。全国海洋科技研发和结果转化关键基地。发挥海洋科技、人才优势,加紧建设海洋科技研发平台和
16、中试基地,实施海洋高技术研发工程,突破一批关键关键技术。围绕市场需求和开发需要,不停创新体制机制,加紧推进海洋科技结果高效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含有国际竞争力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着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加紧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集聚发展高端临海产业,培育壮大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依靠中心城市和关键港湾,不停优化产业布局,全方面提升海洋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全国海湾海岛综合开发示范区。发挥福建海湾优良、海岛众多优势,加强海湾、海岛综合开发科学计划、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体制创新,推进形成以关键海湾为依靠临海经济密集区,构建以平潭综合试验区为龙头海岛开发开放新格局,为全国海湾海岛综合开
17、发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树立绿色生态、人海友好保护开发理念,科学利用岸线、滩涂、海岛、海域等资源,主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弘扬特色海洋文化,建设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生态家园。创新海洋综合管理试验区。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统筹推进海洋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公共服务、技术保障等方面基础能力建设,探索建立领导有力、协调高效、科学完善海洋保护开发体制机制,有效提升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第四节发展目标到,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加14%以上,海洋生产总值达成7300亿元;海洋三次产业百分比调整为444.551.5,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础建立,形成若干以关
18、键港湾为依靠,布局合理、优势集聚、联动发展海洋经济密集区,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关键区基础形成;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础建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成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近岸海域一类、二类水面占海域面积努力争取达成65%;海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深入提升,基础建成海洋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理等防灾减灾体系和海洋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海洋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基础实现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到,全方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经济连续快速发展,海洋开发空间布局显著优化,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闽台海洋经济融合不停深化,形成两岸共同发展新格局;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水平居全国前列;各类海
19、洋功效区环境质量基础达标,近海生态环境保持优良;现代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和海洋公共服务体系趋于完善。第三章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坚持陆海统筹、合理布局,有序推进海岸、海岛、近海、远海开发,突出海峡、海湾、海岛特色,着力构建“一带、双核、六湾、多岛”海洋开发新格局。第一节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以沿海城市群和港口群为关键依靠,加强海岸带及邻近陆域、海域关键开发、优化开发,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和两岸合作,加紧构建特色鲜明、关键竞争力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以若干高端临海产业基地和海洋经济密集区为主体、布局合理、含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海峡蓝色产业带。第二节 建设两大关键区把福州城市圈、厦漳泉城
20、市圈建设成为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两大关键区。充足发挥两大城市圈产业基础好、科研力量强、港口及集疏运体系较为完备等方面优势,加强海洋基础研究、科技研发、结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深化闽台海洋开发合作,加紧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率先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洋开发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拓展,建设成为中国沿海地域关键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海洋科技研发及结果转化中心。加紧两大城市圈内同城化步伐,推进产业、城市、港口之间有机衔接和互动发展,增强现代城市服务功效,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形成引领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带动周围地域发展两大海洋经济关键区。福州城市圈。强化福州龙头带动作用,
21、加紧推进福州市区和平潭综合试验区、闽侯县、罗源县、长乐市、连江县、福清市一体化发展,发挥科教、人才、交通、海洋文化等方面优势,做大做强海洋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推进高端临海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发展,促进海洋科技结果高效转化,增强对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科技、人才、教育、金融、现代商务、综合管理等方面支撑服务能力。厦漳泉城市圈。充足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引领示范作用,推进同城化发展,依靠很好产业基础和较为雄厚科研力量,大力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滨海旅游、港口物流、金融服务、海洋文化创意等海洋服务业,合理布局高端临海产业,建设成为中国东南国际航运
22、中心、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海洋服务业基地和海洋综合管理创新示范区。第三节推进六大海湾区域开发依靠环三全部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六大关键海湾,坚持优势集聚、合理布局和差异化发展,建设形成含有较强竞争力海洋经济密集区。环三全部澳区域。在宁德市境内,拥有城澳、关厝埕、漳湾等2050万吨级深水岸线资源。科学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主动承接长江三角洲和台湾等地域产业转移,着力打造溪南、赛江、漳湾、沙埕等临港工业片区,关键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油气贮备等临海产业,提升现代海洋渔业,主动培育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专用设备等海洋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港口物流等海洋服务业,推进现代
23、海洋产业集聚发展。闽江口区域。在福州市境内,包含闽江口、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北岸等区域,拥有罗源湾、兴化湾北岸等2030万吨级深水岸线资源。要加紧推进以罗源湾、江阴半岛为关键临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端临海产业,提升现代海洋渔业。依靠省会中心城市人才集聚等优势,主动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专用设备等海洋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金融服务、海洋文化创意、海洋环境保护、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坚持港区建设和园区发展有机联动,加紧福州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建成连接两岸、辐射内陆现代物流中心。湄洲湾区域。地跨莆田、泉州两市,包含
24、湄洲湾、平海湾、兴化湾南岸等区域,拥有斗尾、罗屿等2030万吨级深水岸线资源。要深化岸线资源整合,推进湄洲湾南北岸合理布局和协调开发,依靠港口加紧发展高端临海产业,主动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专用设备等海洋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海洋文化创意等海洋服务业,提升现代海洋渔业。关键推进泉港、泉惠、石门澳、东吴等临港工业区建设,建成现代化临海高端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浆纸及木材加工基地。加紧湄洲湾港口建设,促进港口物流业加紧发展。泉州湾区域。在泉州市境内,包含泉州湾、围头湾等区域。统筹产业、港口、城市发展,加紧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总部经济带等区域开发建设,发展壮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高端临海产业
25、,加紧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游艇制造、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文化创意、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提升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港口物流业,促进海洋产业加紧转型升级。厦门湾区域。地跨厦门、漳州两市,包含九龙江口(内港)和外港,拥有1020万吨级深水岸线资源。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和保税港区政策优势,提升港湾一体化发展水平,加紧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厦门要主动推进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加紧发展滨海旅游、港口物流、金融服务、海洋文化创意、海洋环境保护、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高端临海产业;漳州要主动发展以装备
26、制造、电子信息为关键高端临海产业,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港口物流等海洋服务业。东山湾区域。在漳州市境内,包含东山湾、诏安湾等区域,拥有20万吨级以上深水岸线资源。主动承接台湾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域产业转移,集聚发展高端临海产业,加紧建成现代化高端临海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主动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游艇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滨海旅游、港口物流等海洋服务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第四节加强特色海岛保护开发根据“科学计划、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标准,关键推进建制乡(镇)级以上海岛保护开发,探索生态、低碳海岛开发模式;结合海岛各自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平潭岛。突出两岸合作,
27、创新合作模式,着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商务会展、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打造绿色、生态、低碳、科技岛和国际著名海岛旅游休闲目标地,成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共同家园。东山岛。充足发挥港湾、滨海景观、海洋生物、石英砂等资源丰富和民间对台交流广泛优势,加紧发展滨海旅游、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可再生能源、光伏玻璃等产业,主动发展对台贸易。湄洲岛。充足利用妈祖信俗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紧妈祖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打造生态环境优美国家旅游度假区和世界妈祖文化中心。琅岐岛。利用靠近省会
28、城市区位优势,加紧开发健身、游乐等休闲度假项目,建成以城市休闲为特色生态旅游度假区。南日岛。大力发展海珍品养殖,加紧岛上及周围海域风能开发,建成特色渔业岛和海洋可再生能源基地。主动加强其它关键岛屿开发和保护。充足发挥浒茂岛、大嶝岛、三全部岛、西洋岛、大嵛山岛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分别关键发展湿地观光、休闲购物、高端商务、休闲渔业、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强东璧岛、惠屿岛等其它岛屿有效开发和保护,推进海岛及邻近海域资源可连续利用。第四章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主动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产品高端、技术领先、投资多元为方向,提升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水平,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加紧发展海洋服务业,集聚发展高
29、端临海产业,严格限制发展产能过剩、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突出龙头带动,着力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关键竞争力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第一节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水养殖业。科学计划利用水域、滩涂,推广高效、生态、安全海水养殖模式,主动拓展浅海湾外养殖、深水海域底播养殖,关键建设福州、霞浦、连江、福清、惠安、漳浦、东山、诏安等大型设施化生态养殖基地,漳州、莆田等立体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和平潭、东山、西洋岛周围海域海洋牧场。建设关键养殖品种原良种保种、选育和苗种繁育生产基地。现代海洋捕捞业。加紧推进渔船和渔业机械设备标准化改造,推进海洋捕捞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大洋性为主、过
30、洋性为辅远洋渔业,建成一批境外远洋渔业生产基地、冷藏加工基地和服务保障平台,组建质量过硬、结构合理现代化远洋捕捞船队,带动远洋渔业朝着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及配套服务产业。大力发展低值水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不停延伸加工产业链,集聚发展水产加工业,推进连江、福清、东山、诏安等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加紧渔区产地市场和水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打造以福州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厦门闽台中心渔港为关键集散地现代水产品流通网络。第二节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跟踪国际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动态,以关键技术研发为动力,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关键
31、发展海洋药品、海洋功效食品和生物制品、工业海洋微生物产品,支持建设诏安金全部、莆田、宁德、东山海洋生物产业园,推进厦门、福州、泉州等海洋生物及医药保健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含有竞争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海洋药品方面,关键开发以海洋生物毒素、海洋生物多糖、海洋生物蛋白和海洋脂类物质为关键功效成份一类戒毒新药、骨关节炎特效新药和抗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病毒性肝炎等海洋药品,主动开发以高纯度海洋胶原蛋白、海藻多糖、贝壳糖、荧光蛋白等为原料新型医用生物材料和新型疾病诊疗试剂,突破中试工程化技术瓶颈,加紧海洋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化应用,推进形成一批以海洋生物医药技术为关键产业集群。海洋功效食品和生物
32、制品方面,针对大宗海洋低值鱼类和海珍品综合加工利用,集成创新加工新技术,优化生产工艺、设备,研发新型高值海洋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建立产品技术标准和生产示范,开发含有市场前景功效性食品;针对海洋生物营养成份和生理活性物质,研发组合酶工程、糖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及配套工艺,研制高附加值、含有特效海洋功效食品和生物制品。工业海洋微生物产品方面,研发微藻规模化培养、搜集和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建立高效低耗绿色微藻生产工艺,构建微藻规模化制备系统。邮轮游艇业。推进相关企业建立游艇技术研究中心、创意基地、中试基地,开发高端游艇品种,打造中国游艇制造关键基地。厦门市要推进引进和游艇产业相关国家级检测中心,吸引和培
33、育各类游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游艇休闲运动基地,开展游艇观光、水上运动、帆船赛事、游艇展会等活动;利用五缘湾游艇帆船港国际展销中心,筹建水上游艇帆船保税仓库,逐步建立起集游艇二手市场、游艇配件市场、游艇售后服务市场、游艇展示窗口于一体游艇集散地,打造游艇交易中心;加强和漳州、泉州产业协作,壮大游艇产业集群,共同打造集游艇制造、产品研发为一体游艇产业基地;依靠厦门东渡国际邮轮码头中心,调整优化部分岸线,完善符合国际邮轮标准后勤服务和配套设施,大力开拓中国、国际邮轮航线及无目标航线,推进厦门发展形成国际邮轮母港。福州市要充足发挥省会中心城市和港口、旅游等资源优势,推进邮轮产业发展及相关设施建设,
34、加强和宁德、莆田产业协作,主动发展游艇制造、观光业,共同打造海峡两岸和国际著名邮轮游艇基地。海水综合利用业。加紧厦门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研发基地建设,激励支持沿海缺水城市、海岛、开发区组织实施较大规模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综合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关键扶持厦门、泉州、平潭、石狮、晋江、漳浦、东山等地建设海水淡化产业化基地。主动研究开发利用电厂余热和核能、风能、海洋能和太阳能等进行海水淡化技术,支持沿海有条件发电企业实施电水联产。激励海水直接利用和循环利用,在产业项目中推广海水冷却水和低温多效蒸馏技术,推进海水循环冷却技术产业化。激励泉州、莆田等沿海地域大型盐场及盐化企业,加强和高等院校、科
35、研机构合作,推广浓海水制盐技术,提升制盐产量。加紧研发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进海水提取钾、溴、镁等系列产品及其深加工品规模化生产,建立海水利用和海水资源综合开发产业链,有效带动盐化工产业改造升级,推进传统制盐业逐步向海洋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加强海洋可再生能源资源普查、评价和开发利用,合理开发沿海陆上风能,主动推进莆田平海湾、宁德霞浦、漳州六鳌、平潭等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建设,努力争取到风电装机容量达250万千瓦。加强潮汐能、时尚能、波浪能、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生物质能等海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进福鼎八尺门、厦门潮汐电站等示范项现在期工作,推进海洋微藻制备
36、生物柴油和氢气海洋生物质能源产业化。选择一批条件适宜海岛,开展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一体海岛独立电力系统应用示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根据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要求,加紧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和宁德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培育含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技术水平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关键发展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和海水淡化利用设备,突破深水装备关键技术,提升海洋工程装备总承包能力和专业分包能力,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配套较为完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体系。加紧推进行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提升自主制造水平,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专业化、高端化。第三节加紧发展海洋服务业滨海旅游业。以建设国际著
37、名旅游目标地为目标,挖掘整合福建丰富岛、景、渔和海洋文化等资源,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大力推介海峡西岸滨海游、闽南文化城市游、海峡两岸同根游、两岸四地邮轮游等专题鲜明滨海旅游线路,主动发展厦门鼓浪屿及大嶝岛游览区、福州平潭岛及环马祖澳、莆田湄洲岛、惠安崇武、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及东山岛、宁德三全部澳及嵛山岛等滨海旅游精品,提升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莆田妈祖文化等旅游品牌市场影响力,加强福建船政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建设一批国际性旅游度假胜地,大力发展融滨海度假、生态观光、商务会展、文化体验等于一体滨海旅游产品。办好海峡旅游博览会、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厦门国际音乐节、泉州海丝文化旅游节、
38、平潭国际沙雕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提升厦门、福州、泉州、漳州等中国优异旅游城市服务功效,加强合作,共同构建海峡蓝色旅游带。港口物流业。以厦门、福州、湄洲湾三大港口为依靠,完善集疏运设施及服务体系,主动发展多式联运,激励港航物流企业到内陆城市建设“陆地港”,拓展港口纵深腹地。争取到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成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成1500万标箱。其中,厦门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福州港货物吞吐量达成1.5亿吨;湄洲湾港货物吞吐量超出1.5亿吨。加紧建设厦门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福州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平潭综合试验区、泉州、漳州、莆田、宁德地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一批现代
39、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内陆省份到福建沿海建设“飞地港”,主动吸引境内外大型航运、物流企业入驻福建,激励传统海洋运输企业功效整合和服务延伸,培育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为一体,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大型现代航运物流企业。加紧发展以保税物流为特征国际物流,吸引国际著名物流企业到福建沿海设置区域总部。完善港口口岸设施条件,提升服务水平,加紧发展对台客滚直航运输业务。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以妈祖文化、船政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郑和下西洋文化、郑成功文化等特色海洋文化资源为依靠,充足发掘海洋文化内涵,推进海洋文化和信息技术结合,培育文化博览、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着力
40、打造福建海洋文化品牌,加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推进海洋文化设施建设。涉海金融服务业和海洋信息服务业。主动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强两岸金融合作,加强和境内外金融机构业务协作和股权合作,加紧引进境内外银行、保险机构和境内证券机构法人总部、地域总部和结算中心;推进金融资源整合,探索组建以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为主业金融机构,加紧发展金融租赁企业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推进完善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拓展涉海保险领域,激励开发更多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保险产品。推进海洋信息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完善海洋通信基础传输网络,加紧“数字海洋”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主动发展海洋商贸服务、中介服务
41、等海洋服务业。第四节集聚发展高端临海产业海洋船舶工业。整合造船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海洋船舶工业集聚发展,激励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参与福建船舶企业吞并重组,整合罗源湾、湄洲湾、三全部澳等修造船资源,形成以沿海关键港湾为依靠船舶产业集聚区。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停延伸拓展船舶工业产业链。强化自主开发设计,着力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开发能力,主动发展远洋渔船、特种船、滚装船、工程船、工作船、游艇等专业船舶,提升船舶产业关键竞争力。临海能源工业。以确保安全为前提,扎实推进宁德、福清核电站建设,主动参与国家核电前沿技术研发和示范。以沿海深水港口为依靠,合理布局建设大型燃煤电厂,
42、优先发展热电联产和热电冷多联供,有序推进仙游、厦门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升区域内电力调峰调频能力。延伸液化天然气产业链,建设热电冷多联供、冷能利用、汽车(船舶)加气等示范产业园区和项目。临海钢铁工业。依靠关键港湾,利用国外矿石资源,主动推进和大型央企和台湾钢铁企业合作,合理布局建设高端临海钢铁项目,发展高附加值特殊用钢、优质板带材产品和系列深加工项目。加紧实施漳州不锈钢项目,统筹研究鞍钢宁德沿海钢铁项目及配套产业链项目。临海新材料工业。立足厦门、泉州、福州等地产业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光电材料、稀土功效材料、新一代轻纺化工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主动开发节能、安全平板玻璃深加工技术,建设漳州光伏玻璃
43、及新材料产业基地。关键发展节能节材节地新型墙体材料及深加工产品,推进晋江南安建筑陶瓷、非金属矿深加工和新型利废建材等基地建设。其它高端临海产业。推进沿海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加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实现基地化、集群化发展。提升沿海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壮大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环境保护设备、飞机维修、管道制造等含有竞争优势产业,发展轻纺、建材等机电一体化产业装备。深化和中国外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合作,推进大型装备制造业加紧向厦门湾、泉州湾、闽江口、环三全部澳等临港区域集聚。计划建设兴化湾南岸、罗源湾南岸等装备制造业后备基地。第五章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兴
44、海”战略,大力发展海洋教育事业,建立健全海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打造特色鲜明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引领和支撑作用。第一节主动打造海洋人才高地加强海洋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福建高等院校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形成含有较高水平和办学特色海洋人才教育体系,培养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扩大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等院校涉海院系办学规模。支持有条件院校加紧建立现代海洋职业教育体系。依靠海洋产业龙头企业和国家级、省级海洋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平台,加紧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推进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涉海企业共同建立海洋
45、人才培养培训和实习见习基地。实施新型渔民科技培训工程,提升广大渔民新技术接收能力和应用水平,培养一批技术能人和带头人。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引进。建立海洋产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加强高层次海洋科技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引进工作,使福建成为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支持省内企机关引进境外人才、智力,组织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港澳台教授学者来闽提供技术、项目培训服务。围绕海洋产业升级、科技结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集聚人才,加强面向海洋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海洋人才引进和开发服务能力,促进人才和项目、技术、资本高效对接,形成广纳群贤、充满活力人才引进格局。优化海洋人才创新创业
46、环境。加强和改善海洋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人用人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发明和创业热情。完善海洋人才区域合作机制,推进建立和相关省市紧密联络海洋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共同推进海洋科技进步。第二节加紧完善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整合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大力推行海洋科技合作战略,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和国家关键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采取技术合作、知识共享、共同开发方法,加紧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激励机制,加强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科研人员支持,营造有利于推进自主创新环境。加紧培育一
47、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海洋科技型骨干企业,发挥民营科技企业、中小科技企业生力军作用,造就一批含相关键技术、自主品牌和较强竞争力海洋企业。大力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紧建设厦门海洋研究中心,支持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建立科技兴海研发中心及产业基地。加强海洋科技中试基地建设,着力推进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海洋中药材利用、深海大洋基因资源利用、海洋防腐材料开发、海洋微藻利用等海洋技术产业化应用。主动开展重大海洋技术攻关。着力推进海洋产业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一批关键共性和配套技术,促进产业技术关键跨越和产业链延伸。围绕南方关键海水养殖生物遗传育种关键技术攻关,逐步完善海水养殖良种培育技术体
48、系;加紧海洋生物医药和功效产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攻关;加强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生态修复、海洋微生物处理污水、海洋防灾减灾等技术开发应用。第三节高效推进海洋科技结果转化建立海洋科技结果高效转化机制。完善相关政策,加大专题资金投入,促进海洋科技结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做大做强一批有市场影响力创新型企业,大幅度提升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深度和广度。激励中小海洋企业采取联合出资方法委托科研院校进行研究开发,激励科研院校和科技人员采取技术转让、结果入股、技术承包、建立示范基地、创办技术开发实体和科工贸企业等形式,加速科技结果开发转化,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品示范推广。加强海洋科技结果转化服务载体建设。充足发挥科技园区关键作用,加紧建设海洋科技企业孵化器,主动将孵化功效延伸到科研院校,形成科技结果转化便捷通道。加强海洋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管理制度建设,激励和引导科技中介机构主动开展和海洋科技结果转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