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韧性评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1371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韧性评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韧性评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韧性评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 期 年 月自 然 灾 害 学 报 .收稿日期:修回日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者简介:白惠文()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乡规划韧性理论与方法研究:.通讯作者:师满江()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乡规划韧性理论与方法研究:.文章编号:()./.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韧性评价白惠文师满江曹 琦宁志中(.西南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绵阳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摘 要: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地震易发区的传统村落正面临来自地震、气象和地质等多维灾害的侵扰 选择四川省地震易发区内 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围绕灾害韧性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 个尺度

2、构建涵盖了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建筑和区位 个维度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研究区传统村落在不同空间分布下的灾害韧性水平 研究区内传统村落主要沿河(沟)谷地带分布按地形特征可分为高原山地区和平原丘陵地区传统村落两者在地理区位、地形起伏度及集聚程度上皆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研究区传统村落灾害韧性整体偏低且空间差异性显著 高原山地区约.的传统村落处于低或较低的灾害韧性等级仅在文化和建筑 个维度上的韧性水平高于平原丘陵地区而平原丘陵地区传统村落在社会、环境、生态和区位 个维度上的韧性水平均高于高原山地区 研究构建了一套针对地震灾害易发区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提升传统村落

3、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关键词: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空间分析灾害韧性四川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第 期白惠文等: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韧性评价 .:引言四川省是我国自 世纪以来受地震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据统计 年该地区发生 级以上地震灾害共 次占全国总数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灾害损失总数的.同时四川省也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年)中长江上游典型的生态修复区和“两山”理论实践区多样的生态系统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悠久、丰富的历史民族文化形成了众多独具地方特色、形态各异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不仅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更是区域灾害系统中最基本的承

4、灾体 随着近年来地震和各类山地灾害(包括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的频繁发生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空间格局、文化承载体以及承灾能力均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开展传统村落灾害韧性的科学评价是传承保护传统村落的当务之急灾害韧性作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缓解和适应灾害风险的新视角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灾害风险的新手段 但当前灾害韧性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大城市、城市群等人口密集区相对而言较少关注乡村地区特别是缺乏针对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的系统研究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综合防灾减灾的研究已逐渐引起重视相关研究如传统村落防灾体系构建、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和传统村落有机防灾策略研究等 然而从灾害韧性的

5、视角审视传统村落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仅需要考虑地理环境、空间形态、建筑格局和文化景观等单一维度对传统村落本体的影响还应考察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如宏观尺度下传统村落所在区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中观尺度下乡镇的地理孕灾环境等对灾害韧性的综合影响目前尚缺乏针对上述多维度、多尺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梳理和定量评价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中选取位于四川省地震易发区内 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当前国内外灾害韧性理论研究进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 个尺度构建了涵盖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建筑和区位的多维度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综合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开展实证分析定量评价了研究区传统

6、村落在不同空间分布下的灾害韧性水平进而提出了传统村落灾害韧性提升策略 本研究构建了一套针对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灾害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框架“韧性”在不同学科间的含义不尽相同在灾害学视角下大部分学者将其视为灾害暴露下社区具有抵抗、适应和灾后恢复的能力 作为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和加强灾害适应性管理的有效策略灾害韧性评价已被国际社会广泛采纳 现有灾害韧性评价研究多以构建指标体系为主国外较为成熟的灾害韧性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地方灾害韧性模型、社区基线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气候灾害韧性指数等 国内主要有中国城市灾害

7、韧性、西南地区灾害韧性以及农村社区韧性等相关评价模型 梳理上述研究进展可知尽管当前对灾害韧性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从社会、环境、生态和区位等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共识然而由于传统村落的特殊性其灾害韧性评价不仅要考虑到上述社会、环境、生态和区位 个维度还涉及到历史古迹、建筑群等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建筑营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自 然 灾 害 学 报第 卷中起到的特殊作用因此本研究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建筑和区位 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框架同时保护传统村落不仅是当地居民的责任也是各级乡镇、区县乃至国家的责任除了从不同维度探讨传统村落的灾害韧性水

8、平及其影响因素还应明确不同空间尺度下行政单元在传统村落防灾减灾中的主要作用 首先宏观层面基于区县尺度考察传统村落所在区县在遭遇地震冲击时依靠县域力量适应调整和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以及区县对传统村落传承保护的重视程度选取社会和文化 个维度综合表征传统村落灾害韧性的宏观层面 其次中观层面基于乡镇尺度考察传统村落所在乡镇的孕灾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选取环境和生态 个维度综合表征村落依赖自然环境以抵御、适应及适时调整应对灾害的能力 最后微观层面聚焦传统村落本体考察其空间营造(主要是空间选址和建筑格局)中蕴含的防灾智慧选取建筑和区位 个维度综合表征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传统村落的空间选址及传统民居建筑对灾害的

9、自适应能力如图 所示图 传统村落多维度灾害韧性评价框架.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和数据易获取性的原则根据图 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框架本研究构建了如表 所示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宏观尺度参考缪惠全等、许兆丰等基于灾后恢复和防灾视角构建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个指标因子衡量传统村落所在区县的社会发展水平参考王淑佳等构建的传统村落保护水平评价模型选取传统村落保存率和传统村落分布密度作为文化维度的评价指标中观尺度参考李媛等利用灾害点密度评价地质灾害发育程度选取平均海拔、地形起伏度、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点密度

10、个指标因子作为环境维度的评价指标 参考叶亚平等构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耕地、水域、林地及草地面积作为生态维度的评价指标微观尺度参考林伟结合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指数对传统村落边界形态进行研究将单个建筑视作景观斑块选取与景观面积、斑块数量、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平均最近距离()和斑块凝聚度()对应的传统村落建筑面积、建筑数量、建筑形状指数、建筑平均最近距离和建筑凝聚度 个指标因子对传统村落建筑格局进行评价 参考关中美等对传统村落分布格局的研究选取与中心城市、道路及河流水系的距离作为传统村落区位条件的评价指标第 期白惠文等: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韧性评价表 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

11、指标体系 层面维度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说明宏观社会人口与经济发展.常住人口().反映地区的社会稳定水平自然增长率().反映地区人口动态变化情况城镇化率().城镇化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乡村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反映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总成果的重要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文化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保存率().传统村落保存率 从时间维度评价区域传统村落保护水平表征该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比例其计算公式为:/式中:为区域所辖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数量为区县范围内全部村级行政单位数量传统村落分布密度().传统村落分布密度 从空间维度评价

12、区域传统村落保护水平表征该地区现存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其计算公式为:/式中:为区域所辖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数量 为该区县占地面积中观环境孕灾环境暴露.平均海拔().反映地区的地理特征高海拔地区面临着更高的地质灾害风险地形起伏度().反映地 区的地 理特 征 地 形起 伏度越 大 越 容易 诱发山 地灾害崩塌点密度().崩塌灾害点密度越大地质灾害风险水平越高滑坡点密度().滑坡灾害点密度越大地质灾害风险水平越高泥石流点密度().泥石流灾害点密度越大地质灾害风险水平越高生态生态环境质量.耕地面积().耕地能保障当地居民灾后粮食供给充足林、草地面积().在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时林地、草地对

13、防止水土流失和减少地表径流具有显著作用水域面积().水域可以缓解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对传统村落的冲击力微观建筑村落建筑格局.建筑面积().反映传统村落外边界轮廓内建筑斑块的总面积较大的建筑面积为受灾人群提供了更大的生存和避难空间建筑数量().反映传统村落内建筑斑块的总规模灾后区域需要遵循分散岛屿化的原则更多的建筑物可实现物资分散储存以应对灾后需求形状指数().反映各建筑群斑块的图形复杂程度数值越大说明建筑斑块的图形向圆形偏离村落形态越不规则 布局分散且流向杂乱的村落会限制救援行动降低抢险救灾效率计算公式为:/式中:为建筑斑块的总面积 为同等面积圆形斑块的周长平均最近距离().反映建筑群体之间组织

14、关系及疏密程度间距越短说明内部联系越紧密即传统村落的灾后管理和自组织能力越强 计算公式为:/式中:为某一建筑斑块与其相邻建筑斑块之间的距离 为所有斑块邻近斑块的总数凝聚度().反映建筑斑块之间的聚集程度数值越大说明建筑斑块间越聚集密集的建筑群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人员转移和物资调度会更高效有利于灾后应急响应 计算公式为:式中:为某建筑斑块的面积 为某类建筑斑块的周长 为建筑斑块数量 为建筑斑块总面积区位地理区位条件.与中心城市距离().距离中心城市越远越有利于传统村落的形成和保存与道路距离().高连通性公路便于疏散受灾人群和输出物资有利于灾后恢复与河流距离().距离河流水系越近受泥石流、崩塌、滑坡等

15、地质灾害影响越大 注:“”为指标的作用方向“”为正向指标 为负向指标 内为指标的权重值自 然 灾 害 学 报第 卷数据及方法.数据来源本研究主要数据来源如表 所示包含社会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灾害点和传统村落本体四大类数据集其中研究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据是根据前 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利用 拾取以 为地理坐标系的经纬度信息再基于.平台构建的空间属性数据库最后将所有矢量数据统一投影到(中央经线)表 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主要数据源 数据集类型数据内容数据属性数据来源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数据集 年各区县统计年鉴区县及乡镇行政区划边界、行政村地名库

16、矢量数据集全球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地理环境数据高程数据(用于计算平均海拔、地形起伏度)分辨率 栅格数据集地理空间数据云(:/.)土地利用数据分辨率 栅格数据集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道路、河流水系数据线状矢量数据集全球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灾害点数据崩塌、滑坡、泥石流点状矢量数据集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传统村落本体数据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点状矢量数据集国家传统村落 网(:/././.)传统村落建筑轮廓线状矢量数据集谷歌地球卫星影像图(:/./).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的预处理和效度检验 数据预处理用于统一指标的方向和量纲以确保数据的

17、一致性 效度检验则用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当数据通过效度检验后可计算各指标数据的权重值用于进一步的分析和决策)数据的预处理与效度检验为了统一不同指标的方向、数值和量纲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指标属性如表 所示对于正向指标处理公式为()()()()对于负向指标处理公式为()()()()式中:为处理前第 项指标下第 个传统村落的统计值 为处理前第 项指标的统计值 和 分别为统计变量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为标准化处理后第 项指标下第 个传统村落的统计值为了检验指标体系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目的和要求利用 软件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效度检验选用指数测度法()和 球形检验 结果显示 项指标的 值为.变量间的相

18、关性较好即各分项下指标数据具有相关性在球形检验中.值.变量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即各分项间存在显著独立性 故上述指标可用于下文的进一步计算)权重赋值采用 和 的方法对表 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权重分配该方法考虑权重的变化与各自指标的方差成反比表达式为/()()第 期白惠文等: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韧性评价式中:为第 项指标的权重()为标准化处理后第 项指标统计量的方差值其中 的计算公式为()()式中 为分项指标个数.研究方法.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计算方法为厘清不同空间分布下传统村落的集聚特征以及分析地理区位、地形地貌等因素对灾害韧性的影响选取传统村落的区位、地形和集聚程度综合表征其

19、空间分布特征 其中集聚程度通过在.平台中使用核密度分析(搜索带宽为 输出栅格为 )和最邻近指数计算得到最邻近指数 为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的比值当 时说明点状传统村落是随机分布当 时说明点状传统村落是均匀型分布当 时说明点状传统村落是聚集型分布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最邻近指数 为各点状传统村落与最邻近点的实际距离为理论最邻近距离 为点密度.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计算方法为得到传统村落各维度和综合灾害韧性水平参考基于灾后恢复过程的城市韧性评价公式各维度和总体上传统村落灾害韧性得分计算公式为()()式中:为传统村落 在 维度上的得分 为传统村落 的综合灾害韧性指数 为维度数 为维度 上的分

20、项指标数量 和 分别对应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权重值计算方法见式()和式()最后基于.平台利用自然断点法将传统村落灾害韧性指数由高到低划分为 个等级依次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结果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从区位来看研究区传统村落主要沿河流分布高原山地区和平原丘陵区的传统村落与河流的最近距离均小于 较平原丘陵区传统村落而言高原山地区传统村落更靠近河流如表 所示 在与临近城镇和主干道的欧氏距离上平原丘陵区传统村落更靠近城镇和主干道高原山地区传统村落与临近城镇的最近距离在 左右而该距离在平原丘陵区小于 高原山地区传统村落与临近主干道的最远距离达到 平均距离在 以上而平原丘陵区与临近主干道的平均距离

21、仅 左右表 传统村落空间统计分析 特征指标属性平原丘陵区高原山地区区位临近城镇最远.最近.平均.临近河流最远.最近.平均.临近主干道最远.最近.平均.自 然 灾 害 学 报第 卷 续表特征指标属性平原丘陵区高原山地区地形海拔最高.最低.平均.地形起伏度最高.最低.平均.注:.为标准差从地形来看研究区传统村落主要位于地势相对较平缓的区域其中高原山地区传统村落平均地形起伏度小于 平原丘陵区传统村落平均地形起伏度为 左右 高原山地区的传统村落平均海拔在 左右最高海拔达到 最低海拔为 而平原丘陵地区的传统村落平均海拔在 左右最高海拔为 最低海拔仅为 从空间集聚程度来看表 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传统村落在空

22、间上呈显著聚集分布并表现出“多核聚集”特征如图 所示 其中高原山地区传统村落集聚程度高于平原丘陵区形成组团状的“小范围聚集”型的空间分布类型而平原丘陵区传统村落则形成了散点状的“大范围聚集”型的空间分布类型表 传统村落最邻近指数及分布类型 范围/分布类型研究区.集聚高原山地区.集聚平原丘陵区.集聚 注:得分和 值判断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 为 的水平上显著图 研究区传统村落分布核密度图.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结果及分析结合表 和式()计算得到本研究区传统村落灾害韧性指数()理论值介于 之间其值越接近 表示灾害韧性水平越高 然而实际计算结果显示.平均值为.整体偏低 基于自然断点法将 由高到低划分为 个

23、等级研究区灾害韧性等级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的传统村落数量(占比)分别有()、()、()、()、()个且平原丘陵区传统村落灾害韧性水平整体高于高原山地区 其中平原丘陵区传统村落计算结果显示.平均值为.灾害韧性等级为较低及低、中等、较高及高的传统村落数量(占比)分别有 (.)、(.)、(.)个高原山地区传统村落计算结果显示.平均值为.灾害韧性等级为较低及低、中等、较高及高的传统村落数量(占比)分别有(.)、(.)、(.)个第 期白惠文等: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韧性评价从构成传统村落灾害韧性各维度评价结果来看平原丘陵区传统村落在社会、环境、生态和区位 个维度上均高于高原山地区而高

24、原山地区传统村落仅在文化和建筑 个维度上高于平原丘陵区如表 所示表 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结果 评价内容属性研究区高原山地区平原丘陵区灾害韧性指数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社会维度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文化维度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环境维度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生态维度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建筑维度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区位维度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社会维度反映的是宏观视角下传统村落所在区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平原丘陵区的评价结果高于高原山地区 在空间上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和青白江区、绵阳市涪城区以及德阳市旌阳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得荣县和甘孜县

25、等如图()所示 相较平原丘陵区高原山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较为匮乏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文化维度反映的是宏观视角下各区县的传统村落保护水平高原山地区的评价结果高于平原丘陵区在空间上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九寨沟县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理塘县和稻城县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雅安、乐山、眉山一带包括汉源县、洪雅县和沐川县等如图()所示 相较平原丘陵地区高原山地区不适宜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和开发建设故当地民居往往以传统村落的形式保存下来传统的建筑、文化和生活习惯更能得到传承和保护环境维度反映的是中观视角下传统村落所在乡镇的孕灾环境暴露水平平原丘陵区的评价结果高于高原山地区 在空间

26、上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东南区域包括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街道、绵阳市丰谷镇、德阳市云西镇和遂宁市玉丰镇等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北区域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中路乡、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桃坪乡、龙溪乡等如图()所示 相较平原丘陵区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区地势陡峭、地形起伏度大导致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频发孕灾环境复杂且不稳定性突出生态维度反映的是中观视角下传统村落所在乡镇的生态环境质量平原丘陵区的评价结果高于高原山地区 在空间上如图()所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遂宁市青堤乡、绵阳市林山乡和成都市朝阳湖镇等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子庚乡、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大录乡和雅安市硗碛乡等如图

27、()所示相较平原丘陵地区高原山地区土地资源相对匮乏不利于大规模的农业、林业和草业发展且该地区降雨少、年均气温低等因素也限制了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发展建筑维度反映的是微观视角下各传统村落建筑形态特征高原山地区的评价结果高于平原丘陵区 在空间上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绵阳市交界一带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林坡村和绵阳自 然 灾 害 学 报第 卷市黑水村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包括雅安市五家村、乐山市民建村和成都市花揪村等如图()所示 相较平原丘陵区高原山地区的传统村落因其所处地理环境复杂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营造技艺和建筑格局以适应当地环境并抵御自然灾害 而平原丘陵区的传统村落受城镇化进程

28、的影响较大建筑格局通常顺应城镇建设规划导致缺乏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防灾智慧区位维度反映的是微观视角下各传统村落的地理区位条件平原丘陵区的评价结果高于高原山地区在空间上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包括遂宁市高石村和资阳市治山村等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主要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苗州村、阿尔村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子实村等如图()所示 相较平原丘陵区高原山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对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诸多限制导致该地区传统村落的地理区位条件较差图 传统村落灾害韧性各维度评价结果.综上平原丘陵区传统村落在社会、环境、生态和区位 个维度上的评价结果高于高原山地区而高原山地区传统村落在文化和建筑 个

29、维度上的评价结果高于平原丘陵区 通过方差分析可得出研究区传统村落灾害韧性指数方差值为.表明研究区传统村落灾害韧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与建议本研究在综合当前灾害韧性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村落在地震灾害风险下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从宏观、中观和微观 个尺度建立了涵盖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建筑和区位 个维度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第 期白惠文等: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韧性评价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并以四川省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 主要结论有:)研究区内传统村落以“多核聚集”为特征并形成若干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群 其中高原山地区的传统村落聚集程度更高并形成组团状的“小范围聚集

30、”型的空间分布类型平原丘陵区则形成了散点状的“大范围聚集”型的空间分布类型)研究区传统村落灾害韧性整体偏低且空间差异性显著其中高原山地区约.传统村落处于低或较低的灾害韧性等级仅在文化、建筑 个维度的评价结果上高于平原丘陵区而平原丘陵区传统村落在社会、环境、生态和区位 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均高于高原山地区根据具体分析结果和上述结论进一步针对不同空间分布下的传统村落提出灾害韧性提升策略)宏观层面(区县尺度)推动区域经济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融合发展提升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社会维度上加强高原山地区的经济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历史传统文化的融合在保护传统村落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旅游规划和开发以文旅融合

31、的模式提升当地社会、经济效益在文化维度上高原山地区可根据传统村落的空间集聚特征协同地区文化特色形成集中连片式保护区平原丘陵区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传统村落开发和搭建新媒体推广平台提升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和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中观层面(乡镇尺度)提升传统村落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 在环境维度上建立健全高原山地区的监测预警系统和避难设施利用无人机航拍、全景定位导航等技术针对致灾因子进行实时监测提高抢险救援效率在生态维度上加强高原山地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以提高其生态抗灾能力预防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微观层面(村落尺度)综合评估传统村落传承保护等级建立传统村落价值文化、灾害等级等分级

32、分类名目 在尽可能保留传统村落原真性的基础上加强平原丘陵区传统建筑的安全检测和维护工作在区位上“避灾”仍是当前灾害易发区传统村落综合减灾的主要措施采取固定植被、建设护坡和挡土墙等措施减少泥石流、山洪等灾害对河流周边村落的危害对灾害风险等级高、文化价值较大的村落可采取易地搬迁的综合减灾措施最后本研究提出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是针对四川省地震易发区构建的若要将其应用于其他地区则需根据当地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等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以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尽管本研究通过多尺度、多维度构建了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但这种定量评价方法仍存在“静态性”问题后续研

33、究应在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厘清灾害韧性的动态自适应学习机制构建更为系统全面的灾害韧性评价模型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村落防灾减灾的指导作用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年)/.().:/./.()/.().:/./.()史培军.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自然灾害学报 ():.():.()冯一博 费月.传统村落受灾现状与保护发展研究.城市建筑 ():.():.()徐江 邵亦文.韧性城市:应对城市危机的新思路.国际城市规划 ():.:.():.()师满江 曹琦.城乡规划视角下韧性理论研究进展及提升措施.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34、自 然 灾 害 学 报第 卷 ():.()彭翀 郭祖源 彭仲仁.国外社区韧性的理论与实践进展.国际城市规划 ():.():.()许兆丰 田杰芳 张靖.防灾视角下城市韧性评价体系及优化策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李宏薇 徐永亮 许尔琪 等.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灾害恢复力评估.灾害学 ():.():.().:.():.张昊.山区传统乡村聚落地质灾害安全与防治体系研究.北京:北京建筑大学.:.()石朋亮.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研究 以涉县南漫驼村为例.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肖达斯.霞村客家古村落空间营造的有机防灾策略研究.泉州:华侨大学.:.()李伯华 曾灿 窦银娣 等.基

35、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 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地理科学进展():.:.():.()陶伟 陈红叶 林杰勇.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地理学报 ():.:.():.()何依 孙亮.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院落单元研究 以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建筑学报():.():.()邹君 刘媛 谭芳慧 等.传统村落景观脆弱性及其定量评价 以湖南省新田县为例.地理科学 ():.:.():.()杨敏行 黄波 崔翀 等.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灾害防治研究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学刊():.:.():.()段怡嫣 翟国方 李文静.城市韧性测度的国际研究进展.国际城市规划

36、():.():.()崔晓临 张晓会 张继飞.国内外灾害韧性研究的主题脉络与前沿趋势.自然灾害学报 ():.():.().():.():.():.李亚 翟国方.我国城市灾害韧性评估及其提升策略研究.规划师 ():.():.()李文晶 詹宇 第宝锋 等.中国西南部分地区地震灾害恢复力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灾害学 ():.():.()第 期白惠文等: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韧性评价 凌子健 翟国方 吴浩田.我国农村社区韧性的评估方法及提升研究 以阜宁“”龙卷风灾区为例.城市建筑():.:“”.():.()葛学礼 朱立新 于文.我国村镇建筑防灾研究概述.自然灾害学报 ():.():.()师满江

37、 宁志中 曹琦.四川长宁.地震后民众恢复重建需求特征分析.自然灾害学报 ():.():.()王益.徽州传统村落安全防御与空间形态的关联性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缪惠全 王乃玉 汪英俊 等.基于灾后恢复过程解析的城市韧性评价体系.自然灾害学报 ():.():.()王淑佳 孙九霞.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区域保护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地理学报 ():.():.()李媛 孟晖 董颖 等.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 基于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叶亚平 刘鲁君.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环境科学研究 ():.():.()林伟.西北黄土高原地区

38、传统村落边界形态研究.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关中美 王同文 职晓晓.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经济地理 ():.():.()张群 易靖松 张勇 等.西南山区县域单元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以怒江流域泸水市为例.自然灾害学报 ():.:.():.()倪晓娇南颖.基于 的长白山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综合评估.自然灾害学报 ():.():.()张磊.韧性理论视角下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与灾害风险管理刍议.灾害学 ():.():.()佟玉权 龙花楼.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经济地理 ():.():.()黄莉 袁田 彭毅 等.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评估研究.自然灾害学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