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港台纪实摄影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9023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港台纪实摄影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港台纪实摄影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港台纪实摄影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742024 年 第 1 期港台纪实摄影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罗琳1,杨轶男2(1.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2.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北京100031)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作为人类社会影像的重要记载和传播方式,纪实摄影不仅能真实展现社会风貌,直接记录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还能反映强烈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选取港台地区 20 世纪中后期部分纪实摄影作品,通过文本和符号分析,探讨其在家国情怀的表达、民族文化的关照、集体记忆的建构等方面,体现出的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通过广泛开展两岸三地纪实摄影展活动、

2、积极拓展民间共同体意识主题摄影交流、共建中华文化影像档案库等多种方式,更好地发挥纪实影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关键词:纪实摄影;港台摄影;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24)01-0174-10收稿日期:2023 11-10基金项目:2023 年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北京统战理论研究基地)项目“港台纪实摄影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研究”(BJSY2333)作者简介:罗琳,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杨轶男,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编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上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以及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

3、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纪实摄影作为人类社会影像的重要记载和传播方式,不仅能真实展现社会风貌,更直接记录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还能反映强烈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港台地区纪实摄影作品体现出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一、纪实摄影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纪实摄影与语言和文字不同,摄影技术可以将转瞬即逝的事物以其原本面貌保存下来,纪实性是摄影港台纪实摄影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024 年 第 1 期175技术的自然属性。就摄影家以纪实摄影的方式作出一种个人的社会判断并展开与

4、社会的互动来说,纪实摄影诞生于 19 世纪末,成长于 20 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虽然学界对于“纪实摄影”确切的定义至今尚无定论,不过在核心问题上还是达成了普遍共识:纪实摄影应当是对人类社会进行的真实的记录,它的题材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献价值的。?作为人类社会的真实记录,纪实摄影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正如刘易斯 海因所言,摄影不应当仅仅为了美,而应有一个社会目的,要表现那些应予赞美的东西,也要表现那些应予纠正的东西。?从文献价值而言,纪实摄影展现了摄影师关照社会现实的人文情怀,也是记录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自 19 世纪中叶传入中国以来,摄影伴随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时期经历了不

5、同的发展阶段,1976 年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纪实摄影,但直到 1981 年,国际摄影杂志才首次将“Documentary Photography”一词译为“纪实摄影”,由此该词开始被广泛使用并应用于国内摄影实践,纪实摄影也成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文化传承的记录者。(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自 2014 年 5 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论断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表重要讲话,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学界也对“中华民族

6、共同体意识”展开了广泛探索。目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从历史角度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渊源及发展脉络。闫丽娟、李智勇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渊源的分析,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和既有民族理论的有效结合,作为一个多元、历史、立体的意识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扎根于各阶层民众认同意识中,正在成为完整统一的话语体系。?二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阐释及外延探析。青觉、徐欣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各族人民的中国认知体验、中国价值信念和中国行为意愿三个要素关联共存而成?。丹珠昂奔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特质其实就是“共同性”,是对家园共同体、利益

7、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所形成的观点和看法。?三是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宋才发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五个认同”共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路径,民族大团结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现实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四是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媒介?顾铮:纪实摄影: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社会观察2004 年第 10 期。?邱晨:我所理解的纪实摄影,第七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4 年,第 5660 页。?Peter Walther,Lewis W.

8、Hine America at Work,Taschen,2018,p.27.?闫丽娟、李智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探析,广西民族研究2018 年第 4 期。?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民族研究2018 年第 6 期。?丹珠昂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构成、内涵特质及铸牢举措,民族学刊2021 年第 1 期。?宋才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党政研究2021 年第 3 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762024 年 第 1 期话语中的应用及体现。如梁兰英通过梳理土默特档案,发现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土默特地区就有了中华民族

9、共同体的早期意识,并把教育作为增进文化认同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吕韶钧、彭芳通过分析舞龙习俗,认为其蕴含的原始文化意象和价值诉求已得到各族人民的普遍认同,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集体记忆和精神纽带,成为国人呼唤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纪实摄影与共同体意识尼尔 波兹曼曾提出“媒介即隐喻”的观点,认为媒介并非只是传播信息的工具,而是作为一种隐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定义着现实世界,决定着文化的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并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最终塑造整个文化特征。?纪实摄影作为一种重要媒介,除了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传播社会思

10、想、塑造价值观念、影响人的认知,进而构建社会现实等巨大作用。将纪实摄影作为一种媒介来分析,传播主体也就是摄影师是具有一种思想观念的人,所拍摄的纪实作品或直接或间接地一定程度上反映创作者内心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通过摄影展、摄影作品出版、摄影作品分享、摄影学术讨论等多种方式向摄影作品观赏者进行了广泛传播。如果其中的思想观念集中表现为共同体意识,那经由这些思想观念的传播,纪实摄影还在形成、传播共同体意识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如果创作者是从全球视角、人类视角,基于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和场景,选择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主题进行纪实摄影创作,则其作品必然传播着负载其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如果创作

11、者是从中华民族视角、中国人民视角,选取与祖国统一、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的话题和场景进行创作,则其作品也必然传播着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如何有效发挥纪实摄影创作传播思想观念的作用,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探索。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港台地区 20 世纪中后期纪实摄影作品,通过文本分析和符号分析,从民族文化的展现与关照、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集体记忆建构与再塑三个方面,对题材、主题、内容中所表现出的中华文化特征与民族共同体意识剖析,并探索新时代如何更好发挥纪实影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

12、用。二、港台纪实摄影中的家国情怀家庭是社会组织构成的最小单元,自古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对“家”文化的重视与弘扬。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再到“家和万事兴”,都彰显着古人对“家”的重视。同时,在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家”经常与“国”相联系,形?梁兰英:土默特档案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早期体现,中国民族教育2023 年第 2 期。?吕韶钧、彭芳:舞龙习俗的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逻辑,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 年第 9 期。?美尼尔 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215 页。港台纪实摄影中的中华

13、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024 年 第 1 期177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国情怀”。所谓“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中华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家园乡土情结及其交流,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面。(一)“家”文化中的乡愁在港台纪实摄影作品中,“家”文化一方面体现在对家族关系的维系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友爱,另一方面则体现对“归家”的热烈期盼。血缘关系是中国人所要维系的第一层关系,也是中国人最为稳定的关系。家族关系的维系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温暖是港台摄影师拍摄的永恒主题。1961年香港摄影师陈复礼拍摄了作品 渔家乐,表现一位老妇人

14、怀中坐着一个女童,两人都在开心大笑,从两人的穿着可以看出生活略微艰苦,但这丝毫不影响家庭的幸福,亲人之间的温馨就体现在瞬间中。同样,台湾摄影师廖心铭所拍摄的亲情,聚焦一位老妇正在给幼童掏耳朵的瞬间,虽然只是静态的画面,但通过对细节的抓取与突出,还是能让人感受到孩童的紧张与对身旁老妇的信任,老妇严肃认真的神情中也可见对孩童的关爱与呵护。摄影中最能体现家庭血缘关系的莫如“全家福”照片,至今很多中国家庭保留着全家大合影的习俗。在港台纪实摄影中,此类照片非常多。比如台湾摄影师陈耿彬拍摄的祖父与孙子,祖父居于照片正中心位置,身旁环绕着十来个小孙子、孙女,这是一张只属于祖父和孙辈们之间的“全家福”。中国传

15、统崇尚“多子多福”,从照片中孙辈孩童数量可见,该家族的庞大与幸福和谐。台湾摄影师阮义忠的人与土地中拍摄的一张二龙村林姓家族一百五十位成员的大合照也是如此。阮义忠拍摄的 恒春放牛的祖孙澳花的三代同洗红叶的一家四代离家或是返乡中被爱串起的一家子,黄士规的父与子等,均体现了家庭中密切相连的血缘关系。在港台纪实摄影中,“家”文化的另一种体现就是对“归家”的热烈期盼。1962 年陈复礼在南京拍摄了一张名为风雨归人的照片。照片中,孤身独影的路人正撑伞在风雨中艰难前行,路上充满泥泞,但丝毫阻挡不了回家的步伐。在香港摄影家丘良主编的香港照相册一书中,同样有不少“归家”题材的作品,如归心似箭抓取的是两位提着行李

16、的男性着急赶路的瞬间。在对“归家”的热烈期盼方面,台湾纪实摄影师表现得更为充分,摄影作品回寮 回娘家便是最好的印证。林庆云 1967 年在枋寮山地拍摄了一位男士的背影,并将该作品命名为回寮。枋寮乡位于台湾省屏东县西部中段偏南,“回寮”可以理解为“回家”。许苍泽的回娘家将镜头对准两位回娘家的妇女,两人一前一后正着急赶路,希望能快点到家见到亲人。由此可见,不论男女,不论地区,“家”永远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归宿。此外,台湾摄影师李悌钦拍摄的归路,画面中孤单的姐弟行走在午间公路上,姐姐背着弟弟,手中打着一把遮阳伞,路面的孤影与失焦的远景,营造了一种朦胧的诗意,画面中相叠的背影,象征性表达了勤俭互助的亲情

17、爱意。?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兵团党校学报2016 年第 3 期。?张照堂:影像的追寻,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 年,第 501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782024 年 第 1 期(二)家国情怀中的“恋土情结”一直以来,农耕文明的延续与发展赋予我国人民对“土地”的依赖与尊崇。从神话故事的女娲造人到诗经中“大田多稼,既种既戒”,再到唐诗宋词中“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等,都能看到“土”的影子。中国人把土地看作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由此沉淀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同时,土地与国家紧密相连。在古代,国家又称“社稷”,“社”就是土地神,

18、故其右边为“土”;“稷”为谷神,依然与土地密不可分。“中国社会 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即国家,土地即社会。”?“国”“土”密不可分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心里,而“国土”又并非抽象的政治学术语,而是与自身休戚相关。因此,“土地”也是港台纪实摄影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从记录在田间劳作、丰收后喜悦等民众生活的大量影像中,可以看到港台人民对土地同样的眷恋与依赖,也折射出摄影师心中的“恋土情结”。香港因为土地面积狭小,大片农田并不多见,能直接体现“土地”元素的摄影作品不算多,但从摄影师拍摄的主题、图片命名的方式中还是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的对“土地”的感情。如丘良于 1963 年拍摄了一

19、位戴着眼镜正在认真清理稻米的老者,并命名为粒粒皆辛苦,对粮食的珍惜已然从影像中彰显,这与“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相呼应。阮义忠所著的人与土地在封面中所写“人与人的互相互助,人对土地的依赖感恩,人对天的敬畏,对物的珍惜”,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恋土情结”直观而深刻的展现,刻画了台湾人民在土地上成长、劳动、信仰又最终归宿于土地的时代印记。农妇的雕像拍摄的是一位独自在田间劳作的妇人,画面中妇人正怀抱一堆叶藤,鞋子上沾满了泥土。阮义忠在书里写道:“一位天地之间的劳动母亲在我的相机里曝了光,而沾了一身泥土与叶汁的我,也踏踏实实地贴近了土地。”?头社的米真香 聚焦农民在稻田里弯腰插秧的瞬间,田间劳

20、作的村民们挽起裤腿,一人一行,紧张有序忙活着插秧,劳累的同时心中也多了对丰收的期盼。这里也隐喻着阮义忠想传达的另一层含义:“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需要播种、深耕,更需要代代传承。”?港台纪实摄影中所呈现出的大量“家”“乡愁”“血缘”“土地”等符号元素,反映出对“家国情怀”中“家”文化的展现、对“恋土情结”的秉持,以及对民族文化“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而“归家”“乡愁”符号的再现更是对“家国情怀”的认同与传承。三、港台纪实摄影中的民族关照“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灿烂文化习俗,但大杂居小聚居的共同发展又使各民族文化共同组

21、成了绚烂璀璨的中华文化,对每个民族的尊重和关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在上个世纪,少数民族人?中国人为什么有着浓厚的“恋土情结”,https:/ 年第 2 期。?阮义忠:人与土地,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年,第 109 页。?阮义忠:人与土地,第 121 页。港台纪实摄影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024 年 第 1 期179物、服饰、劳作场景等含有民族特色、民族风俗的符号元素就已经成为港台摄影师钟爱的题材之一。他们通过记录少数民族的习俗、展现少数民族的特色与传统,体现出对民族文化的关照与关怀,反映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牢固凝聚的统一性。新疆和西藏独特的民族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

22、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自然风光、风俗人情以及文化色彩始终备受摄影师们的青睐。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 50 周年之际被评为“中国摄影大师”的香港摄影师陈复礼 1978 年于新疆拍摄的牧包 新疆风光 静境 甘流 冬不拉等作品,通过对“牧包”“冬不拉”“骑马”等文化符号的特写,既展现了新疆壮美的自然风貌,又记录了新疆游牧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另一位香港纪实摄影家简庆福也以民族文化作为其创作对象。1985 年简庆福来到西藏,拍摄了回眸等作品。回眸拍摄的对象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藏族老人,老人额头的皱纹、略微弯曲的手指与眼神中的坚毅形成强烈对比,反映出藏族人民顽强不息的品质。藏族服饰在回眸中也得到了较为细致的刻画

23、,老人身穿宽松肥大的上衣且只穿一只袖子、白色羊毛翻领等元素极具藏族特色,整个画面既揭示了当地人民生活现状,又反映了藏族文化内涵。1987 年简庆福又来到甘肃,拍摄了彷徨 时来运转 冷眼观红尘等作品,记录了藏民朝圣和庄严的藏传佛教文化。台湾摄影师张照堂在影像的追寻中梳理了台湾摄影的脉络,记录了多位摄影家的纪实摄影作品。其中,摄影家张才在 1950 年代拍摄的“原住民”系列,将台湾各族民众的脸颜、服饰、形体、生活、习俗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成为后世研究台湾本土生活的重要文献。他的彝族勇士 鲁凯族盛装少年 泰雅族妇人等摄影作品,通过对台湾原住民少数民族的拍摄,展现了不同民族独特的民族风俗。其中一幅名

24、为邹族同胞酒欢的作品,聚焦邹族人们把酒言欢的场景,题目中“同胞”一词也体现了摄影师对邹族人们的态度。同样,阮义忠在人与土地中的兰屿的头发舞等摄影作品,也记录了达悟族人独特的祈愿方式。达悟族人认为,长发是上天送给女子最美的礼物。?达悟族人以捕鱼为生,每到收获的季节,达悟族妇人便在月光下伴随着独特的音乐开始甩起头发跳舞,共同庆祝丰收。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摄影师要属台湾摄影师林添福,他同样是少数民族的关注者和记录者,曾公开表示“要用影像留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记忆”。他走访过大陆多处少数民族聚居地,拍摄过半个世纪的爱 独龙族的冬天等作品。半个世纪的爱历经二十余年,共拍摄了 56 个民族二百多

25、对金婚夫妇,系列作品于 2016 年举办的“金婚林添福:56 民族半世纪爱情镜像”摄影展上展出。展览不仅呈现出多层次的视觉审美特质,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学价值,承载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的缩影。以上分析可见,民族文化是港台纪实摄影的重要主题。相关作品透过对民族文化的多角度影像呈现,反映中华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统一性,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也成为传播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阮义忠:人与土地,第 234 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802024 年 第 1 期四、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集体记忆”的影像建构

26、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莫里斯 哈布瓦赫最早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他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凝聚离不开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再塑。只有社会成员共同形成对社会历史文化共同的认知和记忆,才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所以,“集体记忆”最终常常会升华为“文化记忆”,从而形成一种文化共同体,这乃是“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港台纪实摄影作品中,可以见到大量有关节日、民俗、祭祀等具有仪式感的场景,这些日常生活实践、祭祀、节庆等礼仪活动,

27、不断为集体记忆增添新的内容,推动着民族记忆的更新与重塑。?另外,这些民俗活动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体现出不同民族对某种情愫或心愿的共同追求。“婚丧嫁娶”某种程度上都意味着“离别”,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算得上是“大事”,通过充满复杂流程的仪式化活动来庆祝或祭奠,强化离别愁绪的同时也塑造了个体记忆,成为塑造集体记忆的特殊符号,进而形成普遍社会共识。虽然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具体习俗、仪式活动略带差异,但该系列仪式性的过程,一直都是港台摄影师关注的重点主题,所折射出的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认知。如在阮义忠人与土地中有葬礼和没有葬礼的死亡 空荡的告别式现场长白山的日落与日出等作品,拍摄的都是台

28、湾本土居民送葬的场景。张才拍摄的永远的归宿将镜头对准大片的墓地,一个个小土堆不仅是人最后的归宿,更是亲人们永恒的牵挂。台湾摄影师林寿镒的一别千秋拍摄主题同样为葬礼,亲人的悲泣和往来送葬的宾客黯然神伤的神情,准确表达了人间悲喜的互通。此外,林寿镒还拍摄了一张出嫁场景的影像,并取名为依依惜别离对于新人来说结婚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而对于父母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分别。翁庭华拍摄的乡下婚礼 结婚进行曲等作品都是台湾本土婚礼习俗的真实记录,以远山、孤树、水田、小路的凄迷诗意来营造婚嫁队伍中一丝淡淡的离愁。邱良曾于 1965 年拍摄了一张名为 十月新娘的作品,画面中一位老妇正驻足观看电影十月新娘的海报,老妇背部

29、佝偻,头发斑白,从海报中似乎联想到自己结婚时的场景,不同年代人的一种共同记忆在此刻交融。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期积淀,记载着中华儿女丰富灿烂的社会活动,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且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这个民族或地区的“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节日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民共同庆祝相互交融,不断强化对中华文化的感知和对民族身份的认同,更新与塑造着集体记忆。港台地区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样高度重视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对此从纪实摄影中可窥一二。台湾摄影师李钓纶 1956年在九份街道上拍摄了居民围观“公背婆”的民俗游庆场景。“公背婆”习俗源于福建泉州,是民间

30、传统街头文艺演出形式之一,一人扮演两个角色并跳舞。最初扮演者还需唱歌,以劝世人“父子尽孝,兄弟尽悌,夫妻和睦”。浴佛节是佛教的重要节日,在我国多个地区盛行,以求得家人?法莫里斯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335 页。?朱小宝:记忆 认同 共生: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 年第 3 期。港台纪实摄影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024 年 第 1 期181身体健康一切顺遂。张才拍摄的浴佛节游行生动刻画了台湾地区庆祝浴佛节的盛大场景,从历史价值来看,除具有影像本身的纪实意义外,也是台湾习俗与大陆同文同源的重要凭

31、证。邱良所拍摄的端午节日 龙舟竞渡记录了 1970 年代香港人庆祝端午节的场景。与内地无异,吃粽子、赛龙舟同样是香港地区居民端午节日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蕴含着中华儿女对祭祖纳福共同的美好追求。邱良拍摄的中秋花灯 中秋节夜 农历新年 传统新年灯饰等是对香港居民庆祝中秋和春节场景的再现,其中不论是新年的炮仗、灯饰还是中秋节的花灯,都代表着香港人民对中华传统节日的高度重视,仪式化活动强化了港台地区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展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塑造与追求,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五、以纪实摄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以上探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进一步激发文化认同自觉

32、,共建精神文化家园,更好地发挥纪实影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一)广泛开展两岸三地纪实摄影展交流活动摄影作品展览不仅可以表达和传播摄影师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还为摄影师同行及线上线下观众提供了交流平台。广泛开展两岸三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纪实摄影展活动,不但有助于加强两岸三地摄影师和摄影艺术的交流合作,还有利于彰显大陆和港台地区同根同源、文化相融、艺术相交的发展历史,彰显中华民族一体的家国情怀,并通过媒体广泛报道,推动两岸三地民众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充分发挥现有摄影协会或文化交流组织的作用,或考虑新成立专门的纪实

33、摄影协会或组织,以联合举办、轮值承办的方式,积极策划组织、定期举办共同体意识主题纪实摄影展,推动形成常态化办展机制,确保摄影展持续举办。二是以“五个认同”为导向,配合官方文化交流活动,做好摄影展细分主题策划。就体现对伟大祖国认同,可以设周年纪念类、重大事件类、庆祝类、成就类等主题摄影展,集中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能够反映两岸三地所经历的重大变革、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及民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良好精神面貌的作品;就体现对中华民族认同,可以设民俗活动类、民族服饰类、民族饮食类、居住类等主题,集中展示能够体现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特色的作品,加深民众对各民族认识和了解;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4、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主题,集中展示能够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摄影作品,深化民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各地区特色文化的认识和学习,以及对两岸三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文化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三是配合摄影展,举办配套的专业论坛、学术沙龙等活动。可借鉴 2016 年彼岸 看见:台湾摄影二十家 19282006摄影展的经验,配合影展举办,邀请两岸三地优秀摄影师及学者共同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加强彼此的认识与了解,共同谋划未来发展。四是积极推动面向海外华人群体和西方民众进行海外联合办展,精选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822024 年 第 1 期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摄影精品进行展出,向海外传播共

35、同体意识。五是对摄影展进行立体化、全方位宣传报道,通过在两岸三地主流媒体进行重点传播、邀请专业摄影师和观展人撰写文章、组织网络达人和摄影爱好者进行直播和二次创作、对摄影作品进行结集出版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积极拓展民间共同体意识主题摄影拍摄交流活动摄影师作为图像的拍摄者和传播者,对所拍摄的主题和内容具有决定性。积极拓展两岸三地民间层面的摄影交流活动,增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摄影师的互动与共识,有助于确保图像拍摄与传播的源头即摄影师对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高度认同,通过他们构建和传播富含民族共同体意识或民族共同体符号的摄影作品,潜移默化促进两岸三地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

36、体认识的提高与深化。一是充分发挥各类民间摄影协会和摄影爱好者的力量,定期组织两岸三地中较有影响力的摄影师、爱好者、青年学生,赴三地文保场所、传统村落、特色景区等具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地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摄影采风、创作活动,通过实地体验激发创作热情,培育共同体意识。二是积极组织开展民间共同体意识主题纪实摄影公益性评奖活动,并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开展网络投票,吸引两岸三地更多摄影爱好者和网民参与,提升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感,进一步激发参与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以两岸三地高校文化交流机制为依托,积极组织传媒类、艺术类高校摄影相关专业学生开展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纪

37、实摄影交流和常态化互访活动,通过抓住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青年群体,进一步扩大纪实摄影交流活动辐射人群,带动更多民众持续提升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共建中华文化影像档案库影像档案资料是指利用图片、视频等影像形式,记录现实或历史内容的档案。中华文化影像档案库就是以中华文化为内容主题,以图片、视频等影像为主要呈现形式的专门影像资料数据库。纪实摄影作为真实记录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文献价值。推动两岸三地共建中华文化影像档案库,有效聚集三地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形成可供借阅、使用、分享的数据库,既可以为历史存档,又可以服务大众的需要,更可以为两岸三地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提升文化认同,铸牢中华

38、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平台。从建设方式来说,可以分为中华文化影像实体档案库和数字档案库。实体档案库可考虑在现有的图书馆、博物馆的基础上,在两岸三地分别建设专门的档案库,同步保存相关影像资料;数字档案库可借助数字技术和软件技术,进行专门数据库开发和建设,实现影像资料的数字化储存。从内容来源来说,先整合现有储藏在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中华文化影像资源,形成基础库;再面向两岸三地和全球华人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进行影像资料征集,将散落各地的纪实摄影精品进行聚集;之后是开放最新纪实摄影作品入库,不断丰富和完善资料库资源。从档案库内容体系来说,可以考虑不同维度的建构逻辑。一是从历史发展维度建构,按照不港台

39、纪实摄影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024 年 第 1 期183同历史时期对两岸三地的纪实摄影作品进行分类整理,如新中国成立及周年纪念、香港回归及周年纪念、改革开放时期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构建两岸三地民众对中国历史大事记的共同记忆,形成对共同历史的集体记忆;二是从“五个认同”不同目标维度建构,分别收纳存储含有关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或符号的影像,通过大量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纪实摄影作品传达出两岸三地同根同源的历史命脉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共同精神追求;三是从不同民族维度建构,让读者更深地了解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又能从中看到不同民族对勤劳勇敢、坚韧

40、不拔、尊老爱幼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家国一体、家文化、土地情结的共同追求,从而引导两岸三地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与深化。从技术使用来说,借助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对现有各类中华文化影像资料库资料进行数字化,同时通过 PC 端、手机端、客户端等多种形式的前端入口,将资料库资源以合理方式向两岸三地和全球华人进行开放,以方便其使用。从价值挖掘来说,要通过学术研究讨论、二次创作、文创开发、数据挖掘、线上展播等方式,对资料库的历史文献价值、民族认同价值、现代使用价值、学术资料价值、日常观赏价值等进行充分挖掘。六、结语纪实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形式,在记录社会历史发展的同时,也能传播社会思想,塑造认知环境,影响受众认识和观念,因此在传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着眼未来,可以通过广泛开展两岸三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纪实摄影展活动、积极拓展民间共同体意识主题摄影拍摄交流活动、推动共建中华文化影像档案库等加强两岸三地文化交流合作,激发民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积极力量。责任编辑:董宇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