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心得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非遗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表演等,涉及文化、历史、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因此,高校在非遗相关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陕西澄城刺绣属于陕西民间刺绣,是一种自发性的、独具民间特色的手工艺。澄城刺绣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代代绣娘的探索,最终形成了绣面光洁、缝合紧密、色彩鲜艳的艺术风格,在陕西刺绣中一枝独秀 1。2 0 0 8 年,澄城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社会的重点保护对象。在非遗视角下,民俗文化是陕西澄城刺绣生存的土壤,而澄城刺绣
2、是当地人们生活观念的物化形态。二者的相互碰撞,使澄城刺绣文化显现出感性的特点 2。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澄城刺绣产业获得了发展,社会也对澄城刺绣产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澄城刺绣产业的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尽管当前有大批从事刺绣设计的工艺美术大师,如杨彦宏、刘秀花、王春莉、武麦花等,推动澄城刺绣的传承、发展,但其在繁荣景象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3。大量研究表明,目前制约陕西澄城刺绣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人才的缺失。当下从事澄城刺绣产业的人员存在高龄化现象,传承方式仍停留在师徒传承模式上,并且从业人员之间多有亲戚关系,多为农村女性,部分刺绣从业者的审美水平、文化水平不高 4。这
3、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澄城刺绣的质量与创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改变澄城刺绣的传承方式,使其与现代教育相融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迫在眉睫。为此,笔者从非遗的角度入手,通过调研陕西澄城刺绣产业,分析当前刺绣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其他成熟产业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旨在促进陕西澄城刺绣在现代环境下的传承与发展,使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一、非遗视角下陕西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问题1.陕西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任何民间艺术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并非孤立的,澄城刺绣艺术也不例外,其与当地人们的生活观念联系紧密。澄城刺绣是
4、研究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民俗信仰等民间文化的重要媒介。澄城刺绣艺术的发展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但当前人们对澄城刺绣艺术的研究多集中在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对其蕴含的民间文化深层内涵的探索有待加强。当前,澄城刺绣已成为非遗保护的重点对象之一,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已超过其实用价值。澄城刺绣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和传承发展需要相关非遗政策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积极探索。为了了解陕西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笔者对澄城典型的刺绣企业与高校设计类专业展开了调研。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涉及三个方面,即知识、能力以及素质。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即学生需要
5、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澄城刺绣的历史、绘画基础知识以及工艺美术历史等;同时需要掌握刺绣的基础设备、专业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等;此外,还需要掌握澄城刺绣的材料、工艺、生产技术、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澄城刺绣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专业能力培养,包括鉴别澄城刺绣材料、设计与制作绣品以及画稿创作等能力;二是方法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阅读、写作以及计算机操作等技能;三是社会能力的培养,包括良好的适应能力、社交和组织能力、创造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同样有三个:一是政治素质,包括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等;二是职业素质,主要是热爱刺绣职业,具有良好
6、的职业道德与操守;三是身心素质,即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2.陕西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高校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摆在突出的位置上,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推进教育创新改革 5。首先,当前陕西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开设刺绣专业的高校将刺绣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初级工或专科学历人才,这同当下刺绣企业要求的就业门槛具有一定差距。由于企业的需求往往不会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情况而改变,所以根据相关企业的需求提高澄城刺绣专业的教育质量十分关键。基于非遗视角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陕西澄城刺绣为例王丹丹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面性的改革,需要从教
7、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等多个方面调整与创新。目前,陕西澄城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为了促进澄城刺绣产业发展,丰富绣品的创意,提高绣品的质量,该文作者改革陕西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五项教育原则科学设置与调整澄城刺绣专业,同时提出澄城刺绣的应用拓展与产业链的形成可有效提高澄城刺绣专业人才的就业率,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陕西澄城刺绣专业人才,促进澄城刺绣的保护与发展。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西澄城刺绣 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1 4 7其次,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为切入点,是确保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 6。一门学科应该涉及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然而,笔者通过对
8、部分开设澄城刺绣专业的高校的调研发现,目前一些高校的相关专业设置仅为刺绣工艺、设计与营销等相似的专业,且澄城刺绣生产环节的培训并不完整,设置的专业偏少且学习内容浮于表面,就专业群的设置而言,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够成熟。此外,存在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的情况。澄城刺绣是源于民间的手工技艺,收集相关理论知识与资料存在一定的困难,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陕西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以“定制化”为主,人才培养方法不够多元。通常情况下,一些小型澄城刺绣公司会选择向高校下订单的方式储备人才。但高校中澄城刺绣专业的学生数量较少,而且教育费用相对较高。如果不接单,高校容易失去企业对其的信任。因此,面对小微企业的人
9、才订单,学校容易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的,企业的人才需求基本是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确定的。因此,订单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所需人才的理解的影响。最后,陕西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产业链的问题。澄城刺绣的绣娘大多来源于乡镇,影响绣娘工作的不稳定因素较多,如,绣活时间间隔较长、针线缺失、画稿磨损等问题都会影响到绣品的质量。而绣品的营销问题则更为复杂,大多数绣者常采取自产自销的方式,刺绣花费时间较长,成本较高,因此绣品价格较为昂贵,导致购买的人不多。由于难以保障绣品质量稳定,也难以科学合理地开展营销,所以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也容
10、易导致澄城刺绣专业人才流失。因此,要想解决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不仅要有资金的投入,而且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和产业链的形成。二、非遗视角下陕西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1.陕西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在人才培养中,确立培养目标十分关键,即要求学生接受教育并达到的标准。高校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设置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开展市场调查,掌握市场对澄城刺绣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向;其次,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准确预测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最后,要根据市场的需要,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澄城刺绣专业教师要针对产业发展的需要,深入相关企业收集其意见,经校企双方讨论后,最终确定陕西澄城刺绣专业
11、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定位主要是确定受教育程度 7。目前,一些人对我国高校的“应用型”定位存在一定的误解。在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国际上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论是从理论上按照国际教育标准看,还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情况进行分析,我国高校教育都必须培养出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大学生 8。笔者建议改革陕西澄城刺绣专科层次的教学,让具备一定条件的高等专科学校探索本科化教学模式,开展陕西澄城刺绣专业本科化教学试点工作。澄城刺绣专业要紧密结合市场的要求,开设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课程。笔者认为,拓展澄城刺绣现代专业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社会上对广告设计、动画设计等方面的人才有较大的
12、需求,澄城刺绣专业可以加强和相关专业的联系,相应地加大与现代产品设计、室内软装设计等方面的衔接。澄城刺绣专业要有清晰的人才培养方向,在培养澄城刺绣的设计、管理、销售等人才的同时,还可以与服装、玩具等产业适当融合,持续扩大澄城刺绣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教育质量是衡量学校教育、管理和发展的综合性指标 9。过去,部分教育者缺乏对人才素质的重视,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存在一定困难。澄城刺绣专业应明确教育质量标准,提高教育水平,在重视提升学生的刺绣技巧、针法运用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在传授澄城刺绣知识的同时,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因为刺绣是一种“以针代笔、以线添彩”的艺术
13、创造活动,如果缺乏较高的美术素养,学生往往难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学习澄城刺绣的过程中,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其工具和材料的选用、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效果,还要学习观察比较、想象创造、操作应用等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踏实地开展教学。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培育高素质的人才,确保其个人品质,使其学有所成、技有所用。澄城刺绣专业学生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较深的理解。澄城刺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创作并非简单地模仿物象,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要想使澄城刺绣重焕光彩,就离不开创新创造。创造的基础是文化,创新是由民族传统衍生而来的。2.科学设置与调整澄城刺绣专业培养模式高校教育
14、要想高效率地为经济、社会服务,专业设置至关重要 1 0。只有合理设置专业,才能确保科学地培养人才,使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不断促进产业、技术、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专业设置应遵循五个原则,即方向性、适应性、条件可能性、科学规范性以及效益最大化原则 1 1。方向性原则是指在专业设置上,要立足于服务市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性原则就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相关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设置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需要,这样才能满足个人的需求。条件可能性原则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在设立一个专业时,高校应具备硬1 4 8
15、教学心得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件、软件、师资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具备可实施的专业规划、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等必要条件。科学规范性原则是指专业建设要坚持科学化、标准化,避免专业建设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专业建设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效益最大化原则是指在专业设置中,尽可能地细化并优化资源分配,以更少的投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要想科学合理地设置一个专业,既为企业、产业输送人才,又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人才,就需要有大局观和整体观,让专业在更广阔的社会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专业是相对稳定的,而变动性则是绝对的。为此,高校应该及时地调整相关专业,以适应社会
16、、产业的需要。要想充分发挥改革的作用,就需要把握好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澄城刺绣专业应当全方位地培养人才,即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囊括澄城刺绣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设计、刺绣、装裱、营销、衍生品的设计以及澄城刺绣应用等方面。3.加强校企合作,增强专业人才的设计创意能力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从企业中聘用技术骨干参与专业教学,通过“内培外引”等途径,构建“双师型”师资体系与激励体系,组建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最好达到1 比1 的比例,前者可承担5 0%的实践课程培训任务。高校还需要完善制度建设,设置兼职师资培训专款,用于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企业项
17、目是提高澄城刺绣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反复实践,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作出职业规划。此外,澄城刺绣专业可以与当地产业相结合,针对传统工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拓展澄城刺绣的应用领域,不断地突破传统工艺,在创新中实现澄城刺绣的传承。澄城刺绣专业还需要注重研发创新,增强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在澄城刺绣研发创新方面,要依托与澄城刺绣企业的协作,建立“专业+企业+师生”的学科体系。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和咨询,将企业中的澄城刺绣设计与工艺制作项目引入教学,充分发挥工作室和设计室的优势,组织、引导学生解决技法难题,为企业提供
18、具有创意的技术服务和产品。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的吸收与消化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多角度地展现多种主题的澄城绣品,体现一个“新”字。全方位推进澄城刺绣创新,首先,对绣稿展开创意设计,丰富刺绣手稿的主题与艺术形态,与中西绘画艺术相结合。在刺绣手稿中融合其他绘画形式,创造具有当代美学特征的“新澄城刺绣”。其次,为满足市场需求,可以研制一系列规模宏大的澄城刺绣作品。再次,创新绣品材质,在研究发绣、麻布绣等的基础上,大胆开拓澄城刺绣的材质。最后,革新澄城刺绣的针法,力求使新针法与原有的针法充分融合。同时,大力拓展澄城刺绣应用领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如此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
19、会,提高澄城刺绣专业人才的就业率。结语陕西澄城刺绣艺术是澄城地区历史文化的产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对象之一,其对整个陕西地区刺绣艺术而言意义重大。要想促进澄城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就需要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为此,笔者改革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五项教育原则科学设置与调整澄城刺绣专业,以促进人才就业。虽然此次研究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突破性,但构建的陕西澄城刺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基金项目:西安美术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遗视域下的手工刺绣教学改革研究以陕西澄城刺绣为例”(项目编号:2 0 2 3 J Y 0 9);陕西省社科界2 0 2 2 年度社会科学
20、宣传普及资助项目“陕南电商农副产品直播企划设计美学讲座”(项目编号:2 0 2 2 K P 1 6)。参考文献:1 胡洁.新时期下陕西澄城刺绣的发展研究 J .轻纺工业与技术,2 0 2 1,5 0(6):8 1-8 2.2 张芷若.澄城刺绣工艺的传承与现代创新 J .上海工艺美术,2 0 1 9(1):7 8-7 9.3 郑方园,沈浩.新媒体环境下澄城刺绣传承与发展初探 J .大众文艺,2 0 1 9(1 0):4 5-4 6.4 胡建芳,严华.分享经济下刺绣类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模式探索 J .纺织科技进展,2 0 2 0(1 1):4 9-5 1,5 5.5 杨宏.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
21、业素养培育探索 J .中国成人教育,2 0 2 0(1 6):4 4-4 7.6 施生旭,阮晓菁.构建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J .教育评论,2 0 2 1(3):6 8-7 2.7 李必新,李仲阳.职业本科教育的辨析维度和内在逻辑类型教育的视角 J .现代教育管理,2 0 2 2(5):1 0 0-1 1 0.8 刘聪,喻怀义.“十四五”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 J .职业教育研究,2 0 2 2(4):1 2-1 7.9 董云川.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层次与品质 J .大学教育科学,2 0 1 9(5):9-1 0.1 0 范本.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提质增效初探 J .经济学,2 0 2 2,5(2):1 4 3-1 4 5.1 1 温贻芳,张琦英,桂德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课程适应性提升的策略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0 2 2(3 2):2 4-3 0.(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编辑杨婷1 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