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数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关于地位与作用。本说课的内容是数学第二册7.1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不 言而喻,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 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 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 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这节 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 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2、关于教学目标。根据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
2、解的方 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因式分解的必要性;深刻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二)体验性目标:感受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体验由和差到积的形成过程,初步获得因式分解的经验。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 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 法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思想。理由 是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 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 制”作用,阻碍
3、学生新概念的形成。4、关于教法与学法。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 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因此,我们应该重点阐述教法。一节 课不能是单一的教法,教无定法。但遵循的原则启发性原则 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数 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在上述思想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的必要性;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曾成 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教师充分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不断创设“最近发展区”,造就 认知冲突
4、,促进学生不断发现、不断达到知识的内化。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 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 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二、说过程。第一环节,导入阶段。教师出示下列各题,让学生练习。计算:(1)(a+b)-2;(2)(5a+2b)(5a-2b);(3)m(a+b)o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即(1)a2+2ab+b2=(a+b)-2;(2)25a12-4b八2二(5a+2b)(5a-2b);(3)ma+mb=m(a+b)o成立吗?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一是复习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 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促使新旧认知
5、结构的联结,满足“温故 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垫铺。在此 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第二环节,新课阶段。1、对比练习。让学生练习:当a=1 0 1,b=99时,求a2b2的值。教师巡视,并代表性 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教师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给计算带来的优越性,顺应了因 式分解概念的引出。2、类比练习。让学生练习:分解下列三个数的质因数(1)42;(2)56;(3)Ho在此,教师帮助归纳:42与56两个数可以化为几个整数的 积,叫做因数分解。本身是质数的数就不能再分解。同时设疑,对于一个多项式能化为几个整
6、式的积的形式吗?在师生互动的 基础上,要求学生翻开课本阅读课本因式分解定义。3、创设问题情景。同学们,我们不能迷信课本,课本的因式分解定义有毛病,请大家逐字研读,找出问题。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事实上 正确)提问学生讨论结果,课本定义是正确的。板书:一个多项式一几个整式+积一因式分解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板书:4、学生练习课本pl52练习第1、2两题。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因式 分解的知觉水平;通过具体数的分解这一类比教学,产生正迁
7、移,认识新概,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通过故设偏差法,制 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咬文嚼字因式分解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势态,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 解;让学生用正反习题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促使对 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本节课达到高潮。第三环节,尝试练习,信息反馈。让学生尝试练习:课本P1 52第3题,并引导中下学生看P1 52 例题,教师及时点拨讲评。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 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 正强化。第四环节,小结阶段。这是最
8、后的一个环节,教师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从左 边到右边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学生展开讨论,得到下列结论:A、左边是乘法,而右边是差,不是积;B、左右两边都不是整式;C、从右边到左边是利用了因式分解的变形方法进行分解。由此可知,上式不是因式分解。进而,教师呈现因式分解定 义。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学生一般到临近下课,大脑处于 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如果把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进 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学生,只能是是似而非。通过让学生练习,在 练习中归纳,再一次点燃学生即将沉睡而去的心理兴奋点,点燃 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自我评 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数
9、学说课稿篇2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切线的判定。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 析、目标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六个 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九下第三章圆第五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 系的第二课时切线的判定。本课时内容是在学习了直线与 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直线和圆相切的条件,并为 探究切线长定理和切割线定理而作准备的,它在圆的学习中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初中几何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 用。因此,它是几何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工具。2、本课主要知识点(1)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2)过圆上一点画圆
10、的切线。(3)作三角形的内切圆。3、教材整改结合教学实际及中考要求,我对教材内容略作了调整。当探 究出判定后,为了提高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我特增加 了例1和例2,让学生总结出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时,常常 添加辅助线的两种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切线的判定 定理,达到学以致用。同时我对学案也作了调整。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具体 的体现。二、学情分析1、已有的知识能力学生已经掌握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圆 周角的知识,与圆有关的性质,切线的定义,切线的性质等。2、已有的数学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基本的作图能力等。3、已有的学习能力预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讲解能力
11、、概括总结能力,评价 能力等。三、目标、重难点分析基于上述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3)会作三角形的内切圆。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推理 判断能力。(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 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 己的观点。(2)经历探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12、。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在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基础上设 定,它的设定一定既符合大纲的知识、能力要求,又要平行你的 学生的能力水平。因此,承上:它起着承载知识的生长点以及与 旧知识的联系;还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这些目 标针对你的学生一定是最能实现和达到的;启下:它起着教师对 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起点在何处,这个起点是否针对了你自己将要 面对的本堂课的学生,是否符合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 点。还决定了你的整个教学设计如何来落实完成知识、发展过程、突破能力。本课时内容都是围绕切线的判定来展开的,根据教学目标及 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重难点:(二)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探索圆的切线的
13、判定方法,并能运用。突出措施:学生通过所选取的四个图形,以问题链的形式,并结合已学过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切线的定义,以小组内交 流,组间互评,老师点评等形式得出判定。并全班齐读判定,勾 画圈点关键词。并让学生回顾切线判定的另外两种方法,加深对 判定的理解记忆。2、教学难点:由于圆这一章内容平时生活中见得比较少,切线又比较抽 象,所以基于学情我确定如下为教学难点。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作三角形内切圆的方法。突破措施:主要通过将问题细化,通过在学习准备中提前抛 出问题,通过学生分组学习、练习、学生板演、学生讲解等方式 突破难点。四、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以学案为载体的DJP教学模式
14、,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自主 探究,并帮助学生课堂讲解,并赋以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同时还结合了启发、讲解、评价 综合的教法。学法上:充分发挥小组作用,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 内进行交流、讨论、讲解,再面向全班讲解,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五、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以学案导学的DJP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 有以下六个环节:教学活动设计如下:【达标检测】1、判断直线1是否是。的切线,并说明理由。2、如右图,ZA0 B=30 为OB上任意一点,以M为圆心,2cm为半径作。M,则当0 M=时,0 M与0 A相切。3、如右
15、图,AB 是。的直径,ZABT=45,AT=AB.求证:AT是。的切线。4、如右图:已知直线AB经过圆0上的点C,并且 OA=OB,CA=CB,求证:直线AB是圆0的切线。设计意图:(1)、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及时 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2)、为学习下一课时的内容作知识准备。(五)课后作业C类:课本P1 29随堂练习2课本P1 29习题1B类:课本P1 29随堂练习1,2课本P1 29习题1,2A类:课本P1 29随堂练习2课本P1 29习题1,2,试一试上查阅整理切线在判定在相关资料,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应 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在完成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和加
16、深,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也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 表现。(六)板书设计优美清晰、图象规范、色彩艳丽的幻灯片,不能代替规范的 板书,它从静态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故 而设计板书如下:3.8切线的判定一、切线的三种判定方法:1、直线与圆只有唯一的公共点;2、圆心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3、过半径的外端并且与半径垂直的直线与圆相切二、内切圆的定义三、反思小结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活动经验,在学案的具体 运用中,课前预习学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学习、思考完 成学案,为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讲解做充分地准备。教师可以通 过检查学案或
17、小组统计等方式了解学生依案自学的情况,有针对 性的精讲。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案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我还借助小组的量化评价体系,给每个小组打分。设计意图:学案能够帮助学生课前自学、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是教师 启发、引导、讲解、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的工具与方案。数学说课稿篇3说教材1、说课的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18页。2、自然数有两方面的含义,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时,称为 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称为序数。本节教学自然数的另 一个含义:序数含义。在学生了解了5的基数含义的基础上,教材通过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引入序数含义的教学。3、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
18、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初步感知自然数的基 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遵守 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3)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 合作意识、参与意识。4、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区分5以内的几个和第几 个,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教学的难 点,可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取 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说教法学法为全面准确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本着学生全面发展 的特点,教学时将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时应与学生的生 活实际
19、密切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 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几和几个的概念。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 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来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创设游戏,让 学生在玩的同时自然的获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 与意识。说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今天,老师和小 朋友们在教室里举行一次小小的运动会吧!安排学生看运动员跑 步的快慢,看看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 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几”的概念。(二)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运动员按照跑步的名次站成一排,老师找几个平时接受知识 较慢的或课堂上不爱参加活动的学生按照老师
20、的要求来发奖牌,从中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发奖。师说:跑步比赛结束了,现在我们要举行发奖仪 式,请学生代表给运动员发奖牌。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请你给第 一名的运动员发奖牌;请你给第二名的运动员发奖牌等等。2、送水。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第3个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 学们面对面坐着。学生在给运动员送水的时候发生了分歧,一个 学生给从左数的第三个运动员送水,另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 见,他把水送给另一个运动员。在学生分辨不清的时候,让学生 说说自己送水的理由,在两个学生的争论中,同学们理解了“从 左数和从右数”的含义,同时也
21、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同时 巧设练习,把知识的难点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取知识。(三)分组合作,运用新知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培养 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师说:运动会还在进行着,天真热,老师准备了一些太阳帽,请各小组长把帽子发给同学们吧。要求:让小组成员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队,组长仿照老师刚才组织同学 给运动员送水的游戏,组织本组的同学玩分帽的游戏,要求每一 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组长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戴 帽子。如:给从左面数第4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右面数第2名同 学戴帽子,给从左数等。(四)再设练习,扩展知识这一环节
22、的设计,使第几和几个的概念更深的掌握,同时培 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师说:运动 会结束了,同学们表演了团体操,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 着解答:(1)小林的前面有2人,后面有3人,小林这排一共有几 人?(2)小红从前面数排在第2,从后面数排在第3,小红这排 一共有几人?让个小组讨论,提示学生可以演示,找出规律,全 班交流。数学说课稿篇4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向在座的领导、老师学习,不当之处,请 多指教。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内角。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三角形的内角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 章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
23、有 关的概念、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 拼图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成立的理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 理能力.2、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如下:了解三角形的内角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于 180学会解决与求角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二、说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自主学习、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 准的重要理念。课堂教
24、学中渗透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数型结合思 想,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 的三统一。三、说教法本节课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依赖直观图 形学习数学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等方法,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用三种拼图法得出三角形 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 考,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极 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一 题多解,一题多法的创新能力,使课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四、说学法课堂中逐步设置
25、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 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 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 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上 课开始,我通过一个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个 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老一对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 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 这个家再也围不起来了”。设置悬念让学生评理说理,为三兄 弟排忧解难,自然导入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提
26、问: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由于学生在小学学过这样的知 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什么 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会提出度量拼图的方法,然 后让每个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试着拼拼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有几种拼合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共有三种拼图 方法。让学生从丰富的拼图活动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为下一环节“说理”证明作好准备,使学生体会到数学 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三)实践说明、深入新知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 方法,证明方法比单纯教学生证明更有效。教师设问:从刚才拼 角的过程中,你能说出证明:“三角形内角
27、和等于180。”这个 结论的正确方法吗?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各小组派代表 展示说理方法。请同学们归纳上述各种不同的方法。教师从中 挑选四种方法进行讲解。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 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从中获益,增加了学生的合作 探究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 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数学辅助线的桥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初中阶 段一个重要数学思想 转化思想,为学好初中数学打下坚实 的基础。(四)巩固练习、拓展新知教育论文在线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通过讨论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
28、直角、钝角,至少有几个锐角,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有机会分享同学的想法,培养了学生之间良 好的人际关系,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外延。(五)启发诱导、实际运用出示例题,并提出了两个问题:1、请你结合图形解释一下 题中的方位角有那几个。2、角ACB是哪个三角形的内角?通过 例题的解析,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渗透初中阶段另 一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巩固概念加深认识,初 步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然后让小组交流不同的解法,培养 学生思维的广阔的空间。(六)反馈矫正、注重参与通过课堂练习,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为此我设计
29、了两 道习题,第一道是开放题,这道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第二道题采取了客观 题的形式,难度中等,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简单运用,可以提高 学生的说理能力,可挑选中等成绩的学生起立回答。便于了解学 生掌握的总体情况。六、课堂小结采用用先让学生归纳补充,然后教师再补充的方式进行: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七、板书设计(出示课件)共分了三大块:一块是三角形的 拼图方法;第二块是用四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第三块是例 题解析。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 学生通过自主探
30、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实现师生互动。通过 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 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 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 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 老师。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数学说课稿篇5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我们看两个问题:(1)COS(TT-a)=?(2)cos(2tt a)=?大家根据诱导公式很快得出了答案,大家接着思考一个问 题,当特殊角TT和2TF被一般角取代,(3)cos(a-p)=?大家猜想了多种可能,其中有同学猜想cos(。-P)=
31、cos a-cosp那么这些结论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来用计算器验证。在这里我们做了与单位圆相交的两个角。,B,现在我们来 一起模拟计算下大家猜想的几组结论。首先任意取一组。,B 角,模拟计算出 cos(a-p);cosa-cos3;sin a-sinfB;co sa-sin p;由结果推翻假设(反证法),那么cos(a-p)到底等于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借助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由 C 0 S(a-P)的结果模拟可能的答案。计算机模拟结论cos(a-P)=cosa cos P+sina sinfB(黑板板书)。变换不同的。,B角度,结论保持不变。同学们观察分析 该结论的构成,右边与向量夹角的坐标表示
32、一致.联想向量数量积(黑板板书),用向量法证明:(1)先假设两向量夹角为e,a-3在0,TT,a-p=9 此时结论成立,(2)。-0在tt,2tt 时两向量夹角e二2Tr-(o-P)此时 cos2tt-(u-P)=cos(a-P)(3)a-0在全体实数范围都可以由诱导公式转换到0,2 tt 综合三种情况,cos(a-P)=cosa cos P+sina sinP。得证经过大家的猜想,计算,证明,我们得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有些同学开始产生疑问,我们最开始的两个诱导公式是否出现了 错误,都是两角差的余弦,结论似乎不一致,现在我们一起来探 讨,揭开谜底。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证明问题(1)(2)。带入具
33、体角度,用两角差余弦公式求cosl5。=cos(45 30),同学们试着将15。分成(60。-45)o(分成17。-2是 否可行)练习:证明:cos(a+B)二 cos a cos P-sin a sin 0思考:能否参考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推导?我们的新课改提倡“减负”,从数学的角度,减负就是一-“加正”,所以。+B=。-(-B)由此 cos(a+0)=cos a-(-p)=cosa cos()+sin a sin(-P)=cosa cosp-sin a sin 0对比: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cos(a-P)=cosa cosp+sina sinpcos(a+p)=cosa cosp-sin
34、a sin|3余余异号正正化简求值:(1)cosl0 5 cosl5 +sinl0 5 sinl5 =cos90 =0(2)cos(e+20 )cos(6-40 )+sin(0+20 )sin(6-40 )=cos60=1/2(3)cos35 coslO -sin35 sinlO =cos45 回顾反思:提出问题由两个熟悉的诱导公式入手,从特殊到一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假设猜想反证否定计算机模拟猜想证明 肯定结论灵活应用公式对照记忆。下节课需要解决的内容,通过已经证明的两角和余弦的思 路,思考两角和差的正弦。作业布置:课本131页第一题和第五题。数学说课稿篇6一、教学内容:1.知道长方形、正方
35、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3.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二、教学过程:师:我们已经学过面积和面积单位。现在复习,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生: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师:什么是1平方厘米?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师: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生: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师:挂出小黑板,上面画有一个长方形。教师用1平方分 米的正方形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生:6平方分米。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出来的。
36、师:假如有一个很大的正方形的操场,要想知道它的面积,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量麻烦吗?生:麻烦。师:假如有一个长方形的养鱼池,要想知道它的占地面积,能把面积单位摆到水面上去量吗?边说边用抽拉幻灯片演示水 面波动的养鱼池生:不能。师:这说明用面积单位直接量的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不 仅麻烦,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无法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因此,这 就需要我们学一种计算面积的好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好 方法,爱学吗?生:爱学!出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师:我们首先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 拿出长方形纸板,这是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请你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看
37、看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师:学生操作完毕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清楚,我把这个长方 形放大了 贴在黑板上。师:这个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几个1平方 厘米的正方形?生: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说,教师摆师: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几排?生: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3排。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见图14)师:很好!想一想,一排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了 这样的3排,一共有多少平方厘米呢?生:一共有15平方厘米。师:你是怎样算的?生:5X3=1 5(平方厘米)师:对,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教师又出示一个长方形(见图15)师:看图谁知道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几个1
38、平方厘米的正 方形?生: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师:你没有摆,怎么知道能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呢?生:因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师:对!师: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几排?生: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两排。师:你没有摆,怎么知道能摆两排呢?生:因为宽是2厘米。师:对!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生:面积是12平方厘米。6X2=12(平方厘米)师:很好!谁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系?生: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什么样 的关系。师:指着第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 数是多少?生:是15 o师:它的长所含的
39、厘米数是几?宽所含的厘米数是几?五年级数学长方形面积教学说课稿,标签:五年级数学说课 稿,小学数学说课稿,生:长所含的厘米数是5,宽所含的厘米数是3。师:对!再指着第二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所含的平 方厘米数是多少?生:是12 o师:它的长和宽所含的厘米数各是多少?生:长所含的厘米数是6,宽所含的厘米数是2。补充板书如下师:谁发现了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长方形的长和宽 所含厘米数有什么关系?生: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长和宽所 含厘米数的乘积。师:对!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生:长方形的面积二长X宽擦去上面板书中的算式,只留下公式师:长方形的面积二长X宽,这个公式就是
40、我们今天要学的 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好方法。出示教学目标师:请同学们看书第146页倒数第三行和第147页上面。齐师:请同学们看卡片口答,看谁回答得最好。出示卡片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师:出示卡片生:面积是48平方分米。师:集体说出算式。生:8乘以6等于48平方分米。师:出示卡片生:面积是36平方厘米。师:出示卡片生:面积是50平方米。师:很好!从上面的题,我们可以看出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 要知道什么?生:必须要知道长和宽。师:知道了长和宽,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生:用长乘以宽就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师:注意,求面积要用什么单位?生:求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师:很好!师:下面我们进行达标练习。两人板演
41、,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1)求下面图形的面积。(见图16)(2)有一个长方形的养鱼池,长25米,宽20米,它占地面 积是多少平方米?生:板演1 3X7=91(平方分米)答:它的面积是91平方分米。25X20=500(平方米)答:占地面积是500平方米。做完后订正师:同学们做得都很好,都能应用公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个别同学单位名称写错了,要注意计算面积就要用面积单位。下 面请同学们看幻灯。五年级数学长方形面积教学说课稿,标签:五年级数学说课 稿,小学数学说课稿,每一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分米(见图17)o师:涂色部分是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 米?面积是多少?生:长5分米,宽2分米。
42、面积是10平方分米。师:将幻灯片抽拉为下面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 多少?面积是多少?(见图18)生:长4分米,宽2分米,面积是8平方分米。师:将幻灯片再抽拉成下面的图形这个图形(见图19)(涂 色部分)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生:长是2分米,宽是2分米,它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2 X2=4(平方分米)师:长和宽都是2分米,这是什么形?生:正方形。师: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就不分长和宽了,都叫什么?生:叫边长。指着算式2X2=4(平方分米)师:这个“2”是什么?这个“2”是什么?“4”是什么?生:这个“2”是正方形的边长,这个“2”也是正方形的边 长,4是正方形的面积。师:谁知道
43、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生: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这就是求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教师板书公式:正方形的面积二边长X边长生:齐读公式师:从上面的推导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 式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道理是相同的。出示教学目标师:请同学们看卡片口答。生: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师:出示卡片生:面积是49分米。生:不对,面积是49平方分米。师:一定要注意求面积要 用面积单位。数学说课稿篇7说教材:1、教学内容。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233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
44、十数 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运算过程时,是从数的组成角度去理解 这些简单的加减口算,可以使学生进步加深对数的认识,巩固 100以内数的组成,同时也为后面正式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和笔算做准备。教材通过看图解决问题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 减法算式,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和想法,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算法。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 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用数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 的相互交流的态度。(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 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
45、乐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积 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 心。3、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能够正确地比较迅速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 数和相应的减法。(2)难点:理解算式的含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利用有趣的情境图,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 获得丰富的表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以利于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主要采用创设小猴摘桃的情境、然后通过观察、比较、操 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我先让同桌两人先交流,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四人小组 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算法多样化,在
46、进行计算时,我在学 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注意把这些计算与非整十数的 两位数的组成联系起来,一方面使计算有理有据,另一方面也体 现了教材安排这些计算以加深对数的认识的意图。帮助学生掌握 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 物思考问题。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境图出示小猴摘桃、(摘了三筐桃 子,每筐有10个,旁边又放了 4个桃子)让学生仔细观察、说 说图中看到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两 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1
47、、筐里有30个桃子,筐外有4个桃子,问一共有多少个桃 子?2、一共有34个桃子,筐里放了 30个桃子,问筐外有多少 个桃子?3、一共有34个桃子,旁边放了 4个桃子,问筐里有多少个 桃子?)然后教师选择30+4和3430这两道算式作例题讨论计 算方法,把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置入事物情境和 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这个环节 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学 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 数学的乐趣)然后结合这两道算式向学生介绍加法算式和减法算 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告诉学生每个小朋友都有名字,当然我们 数学中的
48、算式也有它的名字,你们想和它交朋友的话,就一定要 记住它的名字。让学生了解:相加的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 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和”。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使学生对这些名称有 个初步的 认识,为后面教学100以内加、减法时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算 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里是第一次出现,让学生初步感知即可,在今后的的学习中注意经常使用,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学会用 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所以在这里老师要求不高。(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于例题中30+4=34和344=30这两道算式,我采用了自 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
49、(学生 可能出现的算法:1、30+4就是把3筐桃,每筐10个,和筐外 的4个桃合起来,也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 30就是从3个十合4个一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2、还可 能出现列竖式的算法,对于这种算法不否定,但也不表扬,还是 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数的组成上来)。再让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得出算理。让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在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时,有的学生 可能还是借助学具,有的不是从数的组成的角度说计算过程,在 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图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启发学生结合图 意从数的组成角度来解释。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试一试”中的 两道题,培养他们的迁移学习能力。(这个环节主要使学生经历
50、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 算,把认知的过程还给学生,实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三)组织好练习、进 步提高计算能力。练习要讲究练习方式,讲究实效。例如:本节课采用看图写 四道算式、口算、填表格、解决实际问题等练习。这些练习激发 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系中提高 了计算能力。为了使学生在做练习时不枯燥乏味,我充分利用了 学生爱玩游戏的性格,每道练习都创设了一些情境来吸引小朋 友,有的是小游戏,有的是比赛,有的是帮助别人等等,让学生 在玩中解决了练习,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例如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加深 对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