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29768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PDF 页数:60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22年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22年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22年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22年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年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高中数学说课稿篇1说课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掌握抛物线的四种标准 方程形式,及其对应的焦点、准线。(2)能力目标:通过对抛物线概念和标准方程的学习,培养 学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建立坐标系的能力,由圆锥曲线的 统一定义,形成学生对事物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 义观点。(3)德育目标:通过抛物线概念和标准方程的学习,培养学 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提问、讨论、思考等教 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抛物线的定义及焦点、准线;(2)利用坐标法求出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3)会根据抛物

2、线的焦点坐标,准线方程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学难点:(1)抛物线的四种图形及标准方程的区分;(2)抛物线定义及焦点、准线等知识的灵活运用。说课方法:启发引导法(通过椭圆与双曲线第二定义引出抛 物线)。依据建构主义教学原理,通过类比、归纳把新知识化归到原 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二次函数与抛物线方程的对比,移图与建立 适当建立坐标系的方法的归纳)。利用多媒体教学说课过程:一、课题引入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提问学生:1、椭圆的第二种定义:到定点 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小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椭圆。(用 课件演示)2、双曲线的第二种定义:到定点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 大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用课件演示

3、)由此引出:到定点的距离和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等于1的 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以问题为出发点,创设情景,提高学生求知欲)教师用直尺、三角板和细绳演示,学生观察所得曲线。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二、讲授新课1.对抛物线的初步认识物理中抛物线的运动轨迹;数学中二次函数的图象;生活中 抛物线的实例(图片显示)等。2.抛物线的定义3.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学生回顾求曲线方程的步骤(建系、设点、列方程);若焦点F和准线的距离为()这样建立坐标系?由学生思 考:可能出现的结果: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的内容:抛物线的定义,焦点、准线的意义及四 种标准方程;2、理解参数的几何意义(焦准距)3、利用坐标法求

4、曲线方程是坐标系的适当选取。课后作业:119页习题8.52,4设计说明:学生在初中学习二次函数时知道二次函数的图象 是一个抛物线,在物理的学习中也接触过抛物线(物体的运动轨 迹)。因而对抛物线的认识比对前面学习的两种圆锥曲线椭圆和 双曲线更多。所以学生学起来会轻松。但是要注意的是,现在所 学的抛物线是方程的曲线而不是函数的图象。本节内容是在学习 了椭圆和双曲线的基础上,利用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统一进行展 开的,因而对于抛物线的系统学习具有双重的目标性。抛物线作为点的轨迹,其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充满了辨证 法,处处是数与形之间的对照和相互转化。而要得到抛物线的标 准方程,必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还要依

5、赖焦点和准线的相互位 置关系,这是抛物线标准方程有四种而不象椭圆和双曲线只有两 种形式。因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也是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 点的好素材。利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通过类比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对 比,启发学生猜想与概括,利用建立坐标系求出抛物线的四种标 准方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过程,真 正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对于标准方程 中的参数及其几何意义,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与的关系是本节课 的重点内容,必须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标准方程求、焦点坐标、准线方程或根据后三者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0特别对于一些有关 距离的问题,要能灵活运用抛物线的定义给予解决。当前素

6、质教育的主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采用学生通过探索、观察、对比分析,自己发现结论的学 习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探索的精 神。高中数学说课稿篇2各位评委:下午好!我叫,来自。今天我说课的课题(第课时)。下面 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 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人教版出版社 第册、第 单元的内容。既是 在 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 教学 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

7、的 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 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 力及创新意识。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 在它的工具性。(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 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的认知结 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知识层面:学生在已初步掌握了。能力层面:学生在初步已经掌握了用初步具备了思想。情感层面:学生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 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发 展不够均衡.(三)教学课时本节内容分课时学习。(本课时,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

8、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规 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例如: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 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 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对立统一关系的 认识,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探索过程中,培养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 解答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品质。三、重难点分析重点确定为: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其本质就是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作铺垫。四、教法与学法分析(一)学法指导教

9、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画、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善提炼、勤钻研”的研讨 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 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 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学生也才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 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 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 新型”人才的需要。(二)教法分析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一建构主义学习 理

10、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 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 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 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 生的问题情景中。本节课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 所张熊飞教授)。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不 再是以教师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 学进程。把课堂真正地交给了学生,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 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 际、

11、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 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 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一)创设情景.(二)比旧悟新.(三)归纳提炼.(四)应用新知,熟练掌握.(五)总结.(六)作业布置.(七)板书设计.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 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著名美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包括“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反思”四大步骤的解题全 过程,它们就好比是寻找和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进行分解,使我 们对解题的思维过程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操作。精髓是启发你 去联想。联想什么?怎样联想?高中数学说课稿

12、篇3高三第一阶段复习,也称“知识篇”。在这一阶段,学生重 温高一、高二所学课程,全面复习巩固各个知识点,熟练掌握基 本方法和技能;然后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学过的知识产生全新认 识。在高一、高二时,是以知识点为主线索,依次传授讲解的,由于后面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到,不能进行纵向联系,所以,学 的知识往往是零碎和散乱,而在第一轮复习时,以章节为单位,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他们系统化、综合 化,把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第一轮复习 更为重要,我们希望能做高考试题中一些基础题目,必须侧重基 础,加强复习的针对性,讲求实效。一、内容分析说明1、本小节内容是初中学习的多项式乘

13、法的继续,它所研究 的二项式的乘方的展开式,与数学的其他部分有密切的联系:(1)二项展开式与多项式乘法有联系,本小节复习可对多 项式的变形起到复习深化作用。(2)二项式定理与概率理论中的二项分布有内在联系,利 用二项式定理可得到一些组合数的恒等式,因此,本小节复习可 加深知识间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络。(3)二项式定理是解决某些整除性、近似计算等问题的一 种方法。2、高考中二项式定理的试题几乎年年有,多数试题的难度 与课本习题相当,是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试题,考察的题型稳定,通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有时 也与应用题结合在一起求某些数、式的近似值。二、学校情况与学生分析(1)我校是一所镇普通高中,学

14、生的基础不好,记忆力较 差,反应速度慢,普遍感到数学难学。但大部分学生想考大学,主观上有学好数学的愿望。(2)授课班是政治、地理班,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听课 率低(60%),注意力不能持久,不能连续从事某项数学活动。课堂上喜欢轻松诙谐的气氛,大部分能机械的模仿,部分学生好 记笔记。三、教学目标复习课二项式定理计划安排两个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主 要复习二项展开式和通项。根据历年高考对这部分的考查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二项式定理,从项数、指数、系数、通项几个特征熟记它的展开式。(2)会运用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求展开式的特定项。2、能力目标:(1)教给学

15、生怎样记忆数学公式,如何提高 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从而优化记忆品质。记忆力是一般数学 能力,是其它能力的基础。(2)树立由一般到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意识,了解解决问题 时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3、情感目标:通过对二项式定理的复习,使学生感觉到能 掌握数学的部分内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意识地让学生演 练一些历年高考试题,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在明年的高考中,他 们也能得分。四、教学过程1、知识归纳(1)创设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吗?、展开式是什 么?学生一起回忆、老师板书。设计意图:提出比较容易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 织教学。为学生能回忆起二项式定理作铺垫:激活记忆,引起联想。(2)二项式定理:

16、设问展开式是什么?待学生思考后,老师板书=C an+C an lbl+C an rbr+,e,+C bn(nN_)老师要求学生说出二项展开式的特征并熟记公式:共有 项;各项里a的指数从n起依次减小1,直到0为止;b的指数 从0起依次增加1,直到n为止。每一项里a、b的指数和均为no巩固练习填空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比较分析公式的特点,记规律。变用公式,熟悉公式。(3)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C,C,C,,称为二项式系数.展开式的通项公式Tr+1=C an rbr,其中0,1,2,n 表示展开式中第r+1项.2、例题讲解例1求 的展开式的第4项的二项式系数,并求的第4项的 系数。讲解过程设问:

17、这里,要求的第4项的有关系数,如何解决?学生思考计算,回答问题;老师指明当项数是4时,此时,所以第4项的二项式 系数是,第4项的系数与的第4项的二项式系数区别。板书解:展开式的第4项所以第4项的系数为,二项式系数为。选题意图:利用通项公式求项的系数和二项式系数;复 习指数塞运算。例2求的展开式中不含的项。讲解过程设问:不含的项是什么样的项?即这一项具有什么性 质?问题转化为第几项是常数项,谁能看出哪一项是常数项?师生讨论“看不出哪一项是常数项,怎么办?”共同探讨思路:利用通项公式,列出项数的方程,求出项数。老师总结思路:先设第项为不含的项,得,利用这一项 的指数是零,得到关于的方程,解出后,代

18、回通项公式,便可 得到常数项。板书解:设展开式的第 项为不含 项,那么令,解得,所以展开式的第9项是不含的项。因此。选题意图:巩固运用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求展开式的特定 项,形成基本技能。判断第儿项是常数项运用方程的思想;找到这一项的项数 后,实现了转化,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例3求 的展开式中,的系数。解题思路:原式局部展开后,利用加法原理,可得到展开式 中的系数。板书解:由于,则的展开式中的系数为的展开式中的系数 之和。而 的展开式含 的项分别是第5项、第4项和第3项,则的 展开式中的系数分别是:。所以的展开式中的系数为例4如果在(+)n的展开式中,前三项系数成等差数列,求展开式中的有理项.解:

19、展开式中前三项的系数分别为1,由题意得2 X=1+,得n=8.设第r+1项为有理项,T=C x,则r是4的倍数,所 以厂0,4,8.有理项为 Tx4,T5=x,T9-.3、课堂练习1.(20年江苏,7)(2x+)4的展开式中x3的系数是A.6 B.1 2 C.24 D.48解析:(2x+)4=x2(1+2)4,在(1+2)4 中,x 的系数 为 C 22=24.答案:C2.(20_年全国I,5)(2x3-)7的展开式中常数项是A.14 B.14 C.42 D.-42解析:设(2x3一)7的展开式中的第r+1项是T=C(2x3)()r-C 2(1)r x,当一+3(7-r)=0,即厂6时,它为常

20、数项,Z.C(1)6 21=1 4.答案:A3.(20年湖北,文14)已知(x+x)n的展开式中各项 系数的和是128,则展开式中x5的系数是.(以 数字作答)解析:(x+x)n的展开式中各项系数和为128,.令x=l,即得所有项系数和为2n=1 28.n=7.设该二项展开式中的r+1项为T=C(x)(x)r=C x,令=5即r=3时,x5项的系数为C=35.答案:35五、课堂教学设计说明1、这是一堂复习课,通过对例题的研究、讨论,巩固二项 式定理通项公式,加深对项的系数、项的二项式系数等有关概念 的理解和认识,形成求二项式展开式某些指定项的基本技能,同 时,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21、,强化方程的思想和 转化的思想。2、在例题的选配上,我设计了一定梯度。第一层次是给出 二项式,求指定的项,即项数已知,只需直接代入通项公式即可(例1);第二层次(例2)则需要自己创造代入的条件,先判 断哪一项为所求,即先求项数,利用通项公式中指数的关系求出,此后转化为第一层次的问题。第三层次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例 3需要变形才能求某一项的系数,恒等变形是实现转化的手段。在求每个局部展开式的某项系数时,又有分类讨论思想的指导。而例4的设计是想增加题目的综合性,求的n过程中,运用等差 数列、组合数n等知识,求出后,有化归为前面的问题。六、个人见解高中数学说课稿篇4一、教材分析lo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

22、地位、作用和特点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 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 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 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 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 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 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习 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 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止匕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

23、活和科学 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 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 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 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2o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 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 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 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 数。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 本掌握,

24、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 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 图象和性质;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技能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 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 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 象、概括、分析、综

25、合的能力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二、教法设计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 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 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 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 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 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 出了几个方面:lo创

26、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 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 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20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 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 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 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3o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 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口寸少直 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

27、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 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 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 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三、学法指导本节课是在学习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 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lo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 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 数的概念做好准备。2O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

28、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 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30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高中数学说课稿篇5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来自o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随机抽样,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一 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 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简单随机抽样是随机抽样的基础,随机抽样又是统 计学的基础,因此,在统计学中,简单随机抽样是基础的 基础。在初中学生已学过相关概念,如抽样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具有一定基础,新教材把统计这部分 内容编入必修部分

29、,突出了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它在 中学数学中的地位,但同时也给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简单随机抽样常见的两种方法(抽签法、随机数 表法)难点: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以及由此推断结论的可 靠性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理解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的一般 步骤;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 计问题;(2)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 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统计问题的提出,体会数学知 识与现实世界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数

30、学的重要性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为了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因 此,我采用讨论发现法教学,并对学生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学 习方法,由于本节课内容实例多,信息容量大,文字多,我采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另外采用这种形式 也可强化学生感观刺激,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教学过程分析(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例1:请问下列调查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A、一锅水饺的味道B、旅客上飞机前的安全检查c、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D、一批彩电的质量情况E、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抽样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抽样调查,明确学习抽样 的必要性。(二)主动探

31、究,构建新知例2:语文老师为了了解某班同学对某首诗的背诵情况,应 采用下列哪种抽查方式?为什么?A、在班级12名班委名单中逐个抽查5位同学进行背诵B、在班级45名同学中逐一抽查1 0位同学进行背诵先让学生分析、选择B后,师生一起归纳其特征:(1)不放回逐一抽样,(2)抽样有代表性(个体被抽到可能性相等),学生体验 B种抽样的科学性后,教师指出这是简单随机抽样,并复习初中 讲过的有关概念,最后教师补充板书课题一(简单随机)抽样及 其定义。设计意图例2从正面分析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公平 性,突出等可能性特征。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之一。例3我们班有44名学生,现从中抽出5名学生去参加学生 座

32、谈会,要使每名学生的机会均等,我们应该怎么做?谈谈你的 想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各小组推荐 一位同学发言,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抽签法步骤:(1)编号制签(2)搅拌均匀(3)逐个不放回抽取n次。教师板书上面步骤。设计意图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新知,体验抽 签法的公平性,从而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请一位同学说说例2采用抽签法的实施步骤。设计意图1、反馈练习,落实知识点,突出重点。2、体会抽签法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屏幕出示例4、假设我们要考察某公司生产的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 是否达标,现从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进行检验提问:这道题适合用抽签法吗?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抽签法

33、的局限性,从而引入随机数表 法。教师出示一份随机数表,并介绍随机数表,强调数表上的数 字都是随机的,各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均等,结合上例让学生讨 论随机数表法的步骤,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步骤:(1)编号(2)在随机数表上确定起始位置(3)取数。教师板书上面步骤。请一位同学说说例2采用随机数表法的实施步骤。设计意图1、体会随机数表法的科学性2、体会随机数表法的优越性:避免制签、搅拌。3、反馈练习,落实知识点,突出重点。课堂小结:1.简单随机抽样及其两种方法2.两种方法的操作步骤(采用问答形式)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们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概括能力。布置作业课本练习2、3设计意

34、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 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 掌握所学内容。高中数学说课稿篇6、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 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 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 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本节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义及一些基本 特征。二是掌握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之间的 关系以及理解“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 述法)描述不同的

35、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能力目标(1)能够把一句话一个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2)准确理解集合与及集合内的元素之间的关系。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把实际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培养数 学敏感性,了解到数学于生活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四、教学方法(1)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并分层教学,这样可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 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 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

36、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五、学习方法(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 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 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六、教学思路具体的思路如下复习的引入:讲一些集合的相关数学及相关数学家的经历故 事!这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史从何使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 趣,有助于上课的效率!因为时间关系这里我就不说相关数学史 咯。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 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 学生?在这里,

37、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 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 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 研究对象的总体。二、正体部分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1)集合有那些概念?(2)集合有那些符号?(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4)如何给集合分类?(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 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38、、??元素通常 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1.思考: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 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 eA0(举例)集合A二(2,3,4,6,9)a=2因此我们知道a e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要注意“金”的方向,不能把A颠倒过来写.(举例)集合A二3,4,6,9)a=2因此我们知道a?A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 元素是确定的了.(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

39、是不同的.(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4、集合分类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注:应区分?,?,0,0等符号的含义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或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或N+,Q、Z、R等 其它数集内排

40、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 成Z_(二)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 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 内。如:1,2,3,4,5,x2,3x+2,5y3-x,x2+y2,?;例1.(课本例1)思考2,引入描述法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 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 大括号。内。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 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 出这个集合中元

41、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如:x|x-32,(x,y)|y=x2+l),直角三角形,?;例2.(课本例2)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思考3:(课本P6思考)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 合的代表元素(x,y)|y=x2+3x+2与y|y=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 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 Zo辨析:这里的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 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 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三、归纳小结与作业本节课从实例入

42、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 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 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书面作业:习题1.1,第1-4题高中数学说课稿篇71.教材分析1-1教学内容及包含的知识点本课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两条直线的 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2)包含知识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两平行线的距离公 式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本节课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有 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刻画:平行、垂直,以及对相交两线的定 量刻画:夹角、交点。在此之后,有圆锥曲线方程,因而本节既 是对前面两线垂直、两线交点的复习,又是为后面计算点线距

43、离(在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中)提供一套工具。可见,本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1-3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1-4高考大纲要求及在高考中的显示形式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线和 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为背景,判断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或 构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绝对值,直线垂直,最小值等。5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教学目标(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线线距离。(2)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3)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培养 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4)渗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学生的智慧获

44、得,又注重学生的 情感发展。确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 学大纲(20年4月第一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高考考试说明(20_年)6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确定依据:由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2)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确定依据:根据定义进行推导,思路自然,但运算繁琐;用 等积法推导,运算较简单,但思路不自然,学生易被动,主体性 得不到体现。分析“尝试性题组”解题思路可突破难点(3)关键: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将点线距离转化为定点到 垂足的距离;二是利用等积法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顶点的 距离。2.教法2T发现法:本节课

45、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目标,在教学 过程中,使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 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练习“尝试性题组”,引导、启 发学生分析、发现、比较、论证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确定依据:(1)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的教与学三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性原则。(2)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2-2教具:多媒体和黑板等传统教具3.学法3 1发现法: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学生经过练习、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 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 决问题。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

46、力。3-2学情:(1)知识能力状况,本节为两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有对两线 位置关系的定性认识和对两线相交的定量认识,为本节推证公式 涉及到直线方程、两线垂直、两线交点作好了知识储备。同时学 生对解析几何的实质中,用坐标系沟通直线与方程的研究办法,有了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想正逐渐趋于成熟。(2)心理特点:又见“点到直线的距离”(初中已学习定 义),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询动机由此而生。(3)生活经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线距随处可见,怎样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是每个追求成长、追求发展的学生所渴 求的一种研究能力。丰富的课堂数学活

47、动能够让他们真正参与,体验过程,锤炼意志,培养能力。3-3学具:直尺、三角板3.教学程序时,此时又怎样求点A到直线的距离呢?生:定性回答点明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创设“不愤不启,不俳不发”的学习情景。练习比较发现归纳讨论的距离为d(1)A(2,4),:x=3,d=(2)A(2,4),:y=3,d=A(2,4),:x-y=0,d=尝试性题组告诉学生下手不难,还负责特例检验,从而增强 学生参与的信心。请三个同学上黑板板演师:请这三位同学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生:回答教学机智:应沉淀为三种思路:一,根据定义转化为定点到 垂足的距离;二,利用等积法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个顶点之间 的距离;三,利用

48、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视回答的情况,老师进行肯定、修正或补充提问:“还有其 他不同的思路吗”。说解题思路,一是让学生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 程,二是其求解过程提示了证明的途径(根据定义或画坐标线时 正好交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师:很好,刚才我们解决了定点到特殊直线的距离问题,那 么,点P(x0,y0)到一般直线:Ax+By+C=0(A,BW0)的距离又怎样求?教学机智:如学生反应不大,则补充提问:上面三个题的解 题思路对这个问题有启示吗?生:方案一:根据定义方案二:根据等积法方案二:.设置此间,一是使学生的认知由特殊向一般转化,发现可能 的方法,二是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

49、数学 的生机和乐趣。师生一起进行比较,锁定方案二进行推证。“师生共作”体现新型师生观,且时,又怎样求这两线的 距离?生:计算得线线距离公式师:板书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没有新知识,新知识均是旧知识的组合”,创设此问可发 挥学生的创造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反思小结经验共享(六分钟)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知识,能力,情感)。有哪些疑问?谁能答这些疑问?生:讨论,回答。对本节课用到的技能,数学思维方法等进行小结,使学生对 本节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共同进步,各取所长。练习(五分钟)P53 练习 1,2,3熟练的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线线距离。再度延伸(一1分钟)探索其他

50、推导方法“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出课堂”,让学生真正 学会学习。4.教学评价学生完成反思性学习报告,书写要求:(1)整理知识结构(2)总结所学到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3)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发明发现,学习障碍等,说 明产生障碍的原因(4)谈谈你对老师教法的建议和要求。作用:(1)通过反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反思的过程实际上 是学生思维内化,知识深化和认知牢固化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2)报告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3)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思维障碍,有利 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法的满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时调 整,及时进行补偿性教学。5.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