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高中数学说课稿汇总七篇高中数学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数列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在历年的高考中占 有一定的比重,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到数列的一些知 识。例如:储蓄、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就要用到数列知识。就本节课而言,在给出数列的基本概念之后,结合例题,指 出数列可以看作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一方面是前面函数知识的延伸及应用,可 以使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后面学习等 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求和等知识打下铺垫。所以本节课在 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讲清、讲透。二、教学目标:根据上面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学生
2、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 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形成并掌握数列及其有关概念,识记数列的表示和分 类,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2)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能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 列的任意一项。对比较简单的数列,使学生能根据数列的前几项 观察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并通过数列与函数的比较加深对数 列的认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 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相互渗透性的思想。3、情感目标:通过渗透函数、方程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 民主、和谐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介绍数列与函数间存 在的特殊到一般关系,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教育。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加强与函数的联系,并能根 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2、教学难点根据数列前几项的特点,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四、教法学法本节课以问题情境归纳抽象巩固训练的模式展 开,引导学生从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并与学生共同探 索、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理 解更加透彻。现代教学观明确指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应成 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本节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不同内容 应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于国际象棋棋盘麦粒采用电脑动画演示,增强感性认识;所举的引例及数列的函数定义,
4、可采用探索发现 法;对通项公式及数列的分类等概念采用指导阅读法;对于难题(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一个通项公式)采用讲练结合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平时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指导 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 察、分析,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品质,加 强主动学习的能力。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 效率,本节课将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将引例、例题、练习等实物投影。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电脑动画演示:国际象棋棋盘格子中放有麦粒的示意 图,从而得到一组数:1,2,22,23263叙述故事:给你一
5、张报纸,你可以用它登上月球,你相信吗?只要不断地将报纸对折42次以后,报纸的厚度就可以达到月球 和地球的距离。设计意图:以实例引入概念,再配以电脑动画,叙述小故事,增强了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2)投影演示,再观察以下几列数:某班学生的学号:1,2,3,4,50从1984年到20_年,中国体育健儿参加奥运会每届所得 的金牌数:15,5,16,16,28,32某次活动,在1km长的路段,从起点开始,每隔10m放置 一个垃圾筒,由近及远各筒与起点的距离排成一列数:0.10.20.30,1000放射性物质衰变,设原质量为1,则各年的剩留量依次为:1,0.84,0.842,0.843,
6、2、归纳抽象,形成概念(1)学生尝试叙述数列的定义:启发学生观察上述几组数 据后,进行归纳总结定义: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数列,便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举例1:1,3,5,7与7,5,3,1这两个数列有何区别?举例是不是一个数列?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把数列中的数和集合中的元素区分开 来:数列中的数是有顺序的,而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序的。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而集中的元素不能重复出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列定义的理解。(2)数列的项及项的表示方法:an(3)数列的表示方法:可写成:al,a2,a3,.,an.或简记为:an,注意an与an的区别上述(2)(3)采用指导阅读法(书P106页第7
7、节第8节第一句话),对an与an的区别进行集体讨论归纳。3、通项公式的探索(1)观察归纳定义由学生观察引例中数列的项与它在数列中的位置(即项的序 号)间的关系:实物投影:序号1 2 364Jill项 1二 21-1 2=22-1 22=23-1 263从而可看出项与项的序号之间可用一个公式:an=2nT表 示,该公式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归纳抽象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的定义(略)。(2)用函数观点看待数列:这是一个难点,讲解必须清楚、透彻。数列可看作是以自然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为定义域的函 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这是数列 的本质),其图象是一群孤立的点,画图(棋盘麦粒这个数
8、列)设计意图: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3)数列的分类,并口答引例及数列分别归于哪类数列。4、讲解例题设计例题:根据通项公式写出前几项并会判断某个数是否 为该数列中的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一个通项公式。例1,根据下列数列an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5项(1)an=n/(n+1)(2)an=(T)n n设计意图:使学生正确掌握通项与序号的关系。变式训练:问2589/2590是否为数列(1)中的项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方程思想是解决数列问题的重要方 法。例2,写出下列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 下列各数:(1)1,3,5,7(2)2,-2,2,-2(3)1,11,111,设计意图:引导学生
9、进行解题后反思,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 构是十分必要。写通项公式时,就是要去发现an与n的关系,对各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找出这些项与相应的项数(即 序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注:遇到分数,可分别观察分子组的 数列特征与分母组成的数列特征;若为正负相间的项,则可用T 的奇次累或偶次幕进行符号交换,有时也可根据相邻的项,适当 调整有关的表达式。)5、练习巩固投影演示:(1)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2)是否所有数列都有通项公式?上述(1)的设计意图:an=(-1)n+1也可写成(分段函 数的形式)(当n为奇数时,n为偶数时),说明根据数列的前 几项写出的通项公式可能不唯一。(2):引例就没有通项公
10、式。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及时消化,及时巩固所学内容。6、归纳小结由学生试着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老师适当补充,可以训练 学生的收敛思维,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1)数列及有关概念。(2)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任意一项,并能判断某数是否 为该数列中的项。(3)根据数列的前儿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4)数列与函数的关系7、课后作业:(1)课本 P110/习题 3.1/1(3)(4)(5);2、书 P108/4(1)(3)(4)(2)复习看书P106-107六、评价与分析本节课,教师可通过创设情景,适时引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 积极思考的欲望,有时直接讲解,有时组织掌握学生集体讨论、探索发现,课堂
11、上除反复强调注意点外,还应通过课堂练习和课 后作业来强化它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列及有关概念,而且 可体会到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特殊化思想,使之获得内心感受,提高了基本技 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逐渐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高中数学说课稿篇2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学习这节课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振幅变换。本节知识是 学习函数图象变换综合应用的基础,在教材地位上显得十分重 要。y=asin(u)x+(p)图象变换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正 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加深学生对函数图象变换的理解和认识,加深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的认
12、识。同时为相关学科的学 习打下扎实的基础。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对周期变换、相位变换规律的理解和应用。难点是对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先后顺序的调整,对图象变换 的影响。3.教材内容的安排和处理函数y=asin(jo x+(p)图象这部分内容计划用3课时,本节 是第2课时,主要学习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以及两种变换的综 合应用。二、目的分析1.知识目标掌握相位变换、周期变换的变换规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归纳能力、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能力。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4.情感目标通过学数学,用数
13、学,进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三、教具使用本课安排在电脑室教学,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台计算机,所 有的计算机由一套多媒体演示控制系统连接,以实现师生、生生 的相互沟通。课前应先把本课所需要的几何画板课件通过多媒体演示 系统发送到每一台学生电脑。四、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以“探究归纳应用”为主线,通过设置问题 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把计算机使用的主动权交给 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新知、探究未知,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并能数学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预备知识一、问题探究师生合作探究周期变换学生自主探究相
14、位变换二、归纳概括三、实践应用教学程序设计说明K预备知识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图象变换?2这些变换的规律是什么?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和归纳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促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梳理。K问题探究(一)师生合作探究周期变换(1)自己动手,在几何画板中分别观察y=sinxf y二sin2x;y=sinx-y二sinx图象的变换过程,指出变换过程中图象上每一个点的坐标 发生了什么变化。(2)在上述变换过程中,横坐标的伸长和缩短与3之间存在 怎样的关系?(二)学生自主探究相位变换(1)我们初中学过的由y=f(x)一y二f(x+a)的图象变换规律是 怎样的?(2)令 f(x)=sinx,贝1J
15、 f(x+(p)=sin(x+(p),为口么 y=sinx-y=sin(x+(p)的变换是不是也符合上述规律呢?请动手用几何 画板加以验证。设计这个问题的主要用意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象变换的过 程,了解周期变换的基本规律。设计这个问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再次认真观察图象变换的过 程,以便总结周期变换的规律。师生合作探究已经让学生掌握了探究图象变换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主探究相位变换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 力。K归纳概括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否总结出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的一般规 律?设计这个环节的意图是通过对上述变换过程的探究,进而引 导学生归纳概括,从现象到本质,总结出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的 一般规
16、律。K实践应用(一)应用举例(1)用五点法作出y=sin(2x+)一个周期内的简图。(2)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完成y=sinx到y=sin(2x+)的图 象变换(3)请动手验证上述方法,把儿何画板所得图象与用五点法 作出的简图作比较,观察哪些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方法是错误的。(4)归纳总结从上述的变换过程中,我们知道若f(x)=sin2x,则f()=sin(2x+),由 f(x)f f(x+a)的变换规律得从 y=sin2x y=sin(2x+)的变换应该是.(二)分层训练a组题(基础题)如何完成下列图象的变换:y=sin3xf y=sin(3x+l)(2)y=sin(x+1)一y=sin(3x
17、+l)b组题(中等题)如何完成下列图象的变换:y=sin3xf y=sin(3x+l)y=sin(x+l)fy=sin(3x+l)(3)y=sinx-y=sin(3x+l)c组题(拓展题)如何完成下列图象的变换:y=sinx fy=sin(3x+l)我们知道,从f(X)到f(x)+k的变换可通过图象的上下平 移(k0上移)(k0下移)I k|个单位得到。那么由y=f(X)一 y=af(x)+k的变换中,振幅变换和上下平移变换是不是也有先后 顺序呢?请通过实例加以验证。让学生用五点法作出这个图象是为了验证变换方法是否正 确。给出这个问题的用意是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角度思 考问题。这个步骤主
18、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个问题的解决,是突破本课难点的关键。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如果先进行周期变换,而后进行相位变换,应特别关 注x的变化量。a组题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由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完成。b组比a组增加了第小题,重在对两种变换的综合应用。c组除了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还要求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探究,有较大难度,适合基础较好的同学完成。作业:(1)必做题(2)选做题作业分为两种形式,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选做 题不作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研究。六、评价分析在本节的教与学活动中,始终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 理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
19、的认 知过程,注意学生的品德、思维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重视动手 能力的培养,重视问题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考虑不同 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 现因材施教原则。调节与反馈:验证两种变换的综合时,可能会出现有些学生无法观察到 两种变换的区别这种情况,此时,教师除了加以引导外,还需通 过教师演示和详细讲解加以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个别学生无法正确操作课件的情况,这种 情况下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协作意识。附:板书设计高中数学说课稿篇3一、本节内容的地位与重要性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是高中数学一节独特内 容。这一节课与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 这一节
20、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 计数原理,还为日后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奠基的重要作用。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两个基本原理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是:(1)使学生正确理解两个基本原理的概念;(2)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两个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一些简 单问题;(3)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树立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 物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观点。三、关于教学重点、难点的选择和处理中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的关于排列、组合的计算公式都是以两 个计数原理为基础的,而一些较复杂的排列、组合应用题的求解,更是离不开两个基本原理,所以正确
21、理解两个基本原理并能解决 实际问题是学习的重点内容。正确使用两个基本原理的前提是要学生清楚两个基本原理 使用的条件。而原理中提到的分步和分类,学生不是一下子就能 理解深刻的,面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分类和分步的选择容 易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准确应 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必需使学生认清两个基本原理的实质就 是完成一件事需要分类还是分步,才能使学生接受概念并对如何 运用这两个基本原理有正确清楚的认识。教学中两个基本问题的 引用及引伸,就是为突破难点做准备。四、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引导式教 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
22、辅助教学作用。启发引导式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 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 考、动手操作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 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 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 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 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 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
23、学服务。五、关于学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 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的学 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类 比推理,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难的方法。整 个过程贯穿设疑思索发现解惑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经历了从肯定到否 定、又从否定到肯定的辨证思维过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 了学习能力。六、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一)课题导入这是的第一节课,是起始课,讲起始课时,把这一学科的 内容作一个大概的介绍,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
24、将要学习的知识 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下面的学习打下思想基础。所以,首先 阅读引言,明确任务,激发兴趣。由学生感兴趣的乒乓球比赛提 出问题,引出学习本节的必要性,明确研究计数方法是内容的 独特性,从应用的广泛看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课题(分 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这样做,能使学生明白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其学习 新知识的欲望,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好思维上的准备。(二)新课讲授通过幻灯片给出问题,配图分析,讲清坐火车与坐汽车两类 方法均可,每类中任一种办法都可以独立地把从甲地到乙地这件 事办好。紧跟着给出:引申1:若甲地到乙地一天中还有4班轮船可乘,那么一天 中,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
25、到一点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引伸2:若完成一件事,有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种 不同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 类办 法中有 种不同方法,每一类中的每一种方法均可完成这件事,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多少种不同方法?这个问题的两个引申由渐入深、循序渐进为学生接受分类计 数原理做好了准备。板书分类计数原理内容:完成一件事,有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种不同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 类办法中有 种 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种不同的方法。(也称加法原 理)此时,趁学生对于原理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分 析分类计数原理内容,启发总结得下面三点注意:(出示幻灯片)
26、(1)各分类之间相互独立,都能完成这件事;(2)根据问题的特点在确定的分类标准下进行分类;(3)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必属于某一类,并且分别 属于不同两类的两种方法都是不同的方法。这样做加深学生对分类计数原理的正确理解,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接下来给出问题2:(出示幻灯片)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见 图9T),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提出问题:问题1与问题2同是研究从甲地到乙地的不同走 法,请找出这两个问题的不之处?学生会发现问题1中采用乘火 车或乘汽车都可以从甲地到乙地,而问题2中必须经过先乘火车 后乘汽车两个步骤才能完成从甲地到乙地这件事。
27、问题2的讲授采用给出问题,配图分析,组织讨论,强调分 步。用多媒体配不同的颜色闪现出六种不同的走法,让学生列式 求出不同走法数,并列举所有走法。归纳得出:分步计数原理(板书原理内容)分步计数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 一步有ml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l Xm2 X Xmn种不同的方法。同样趁学生对定理有一定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分步计数原 理内容,启发总结得下面三点注意:(出示幻灯片)(1)各步骤相互依存,只有各个步骤完成了,这件事才算完成;(2)根据问题的特点在确定的分步标准下分步;(3)分步时要注意满
28、足完成一件事必须并且只需连续完成 这N个步骤这件事才算完成。(三)应用举例教材例1:(书架取书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注意区分 是分类还是分步。例2:由数字0,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三位整数(各位上 的数字允许重复)?本题设置了 4个问题:(1)每一个三位数是由什么构成的?(三个整数字)(2)023是一个三位数吗?(百位上不能是0)(3)组成一个三位数需要怎么做?(分成三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确定百位上的数字;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第三步确 定个位上的数字)(4)怎样表述?教师巡视指导、并归纳解:要组成一个三位数,需要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百 位上的数字,从04这4个数字中任选一个数字
29、,有4种选法;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由于数字允许重复,共有5种选法;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仍有5种选法。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可以组成的三位整数的个数是N=4X5X 5=100.答:可以组成100个三位整数。(教师的连续发问、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 思路和计算方法,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在第二个例题中给出板书示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 对两个基本原理实质的理解,周密的考虑,准确的表达、规范的 书写,对于学生周密思考、准确表达、规范书写良好习惯的形成 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后面应用两个基本原理解排 列、组合综合题打下基础)(四)归纳小结师:什么时候用分类计数
30、原理、什么时候用分步计数原理 呢?生:分类时用分类计数原理,分步时用分步计数原理。师:应用两个基本原理时需要注意什么呢?生:分类时要求各类办法彼此之间相互排斥;分步时要求各 步是相互独立的。(五)课堂练习P222:练习14.学生板演第4题(对于题4,教师有必要对三个多项式乘积展开后各项的构 成给以提示)(六)布置作业P222:练习 5,6,7.补充题:L在所有的两位数中,个位数字小于十位数字的共有多少 个?(提示:按十位上数字的大小可以分为9类,共有9+8+7+2+1=45个个位数字小于十位数字的两位数)2.某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有m个不同的志愿可供选择,若只 能按第一、二、三志愿依次填写3个不
31、同的志愿,求该生填写志 愿的方式的种数。(提示:需要按三个志愿分成三步。共有m(m-1)(m-2)种填写方式)3.在所有的三位数中,有且只有两个数字相同的三位数共有 多少个?(提示:可以用下面方法来求解:(1)口,(2),(3)(1),(2),(3)类中每类都是 9X9 种,共有9X9+9X9+9X9=3X9X9=243个只有两个数字相同的三位 数)4.某小组有10人,每人至少会英语和口语中的门,其中 8人会英语,5人会日语,(1)从中任选一个会外语的人,有多 少种选法?(2)从中选出会英语与会日语的各1人,有多少种 不同的选法?(提示:由于8+5=1310,所以10人中必有3人既会英语又 会
32、日语。(1)N=5+2+3;(2)N=5X2+5X3+2X3)只要大家用心学习,认真复习,就有可能在高中的战场上考 取自己理想的成绩。高中数学说课稿篇4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二章统计中的第三节“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学生已经懂 得根据两个相关变量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这节课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介绍了用线性 回归的方法研究两个变量的相关性和最小二乘法的思想。从全章的内容上看,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不仅是本节的难 点,也是内容的难点之一。线性回归是最简单的回归分析,学 好回归分析是学好统计学的重要基础。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
33、求及前面的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 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知道最小二乘法和回归分析的思想;2.能根据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求出回归方程过程与方法:经历线性回归分析过程,借助图形计算器得出回归直线,增 强数学应用和使用技术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养成倾听别人意见和建议的良好品质三、重点难点分析:根据目标分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重点:1.知道最小二乘法和回归分析的思想;2.会求回归直线教学难点:建立回归思想,会求回归直线四、教学设计提出问题理论探究验证结论小结提升应用实践作业设计教学环节内容及说明创设情境探究: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含量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
34、究人 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问题与引导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1.利用图形计算器作出散点图,并指出上面的两个变 量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教师提问,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散点图并回答以旧“探”新:对旧的知识进行简要的提问复习,为本节课 学生能够更好的建构新的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为一些后进 生能够顺利的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提供必要的基础。教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散点图是研究两个 变量相关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得出的散点 图,思考下面的问题2.问题2.甲同学判断某人年龄在65岁时体内脂肪含量百分 比可能为34,乙同学判断可能为25,而丙同学则判断可能为37,你对甲,乙,丙三个
35、同学的判断有什么看法?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乙同学的判 断是错误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甲乙丙三个同学的判断都是对 的,答案不唯一该问题具有探究性、启发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 己的看法。通过设计该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注意到散 点图中点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体会观测点与回归直线的关系;进而引起学生的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问题3.反思问题,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吗?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在小组讨论的形式下和比较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学生之 间会充分的进行交流,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活跃课 堂气氛,达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效果,培养学
36、生的学生创新思 维和问题意识。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甲、丙同学的判断结果正确的可能性较大,而乙同 学判断结果正确的可能性较小?某人年龄在65岁时体内脂肪含量百分比最可能是多少?在其它年龄时呢?这些样本数据揭示出两个相关变量之间怎样的关系呢?怎样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呢?每个问 题都是学生“火热的思考”成果高中数学说课稿篇5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 的应用。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直线方程的基础上,利用 不等式和直线方程的有关知识展开的,它是对二元一次不等式的 深化和再认识、再理解。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
37、了 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验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方 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画可行域;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 题的最优解。难点: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 解。二、目标分析:在新课标让学生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理念指 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设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O知识目标: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 数、可行解、可行域和最优解等概念;2、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3、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能力目标:1、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
38、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 能力。2、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索能力。3、在对具体事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线性规划的理性认识 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能力和化归能力。情感目标:1、让学生体验数学 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验数 学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2、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勤于 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让学生学会用运动观点观察事物,了解事物之间从一般 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思想。高中数学说课稿篇6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 的单调性,我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39、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 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 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 掉)2、教材重、难点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
40、、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 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 学目标多元化)三、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 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 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2、学法分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 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 参与度是影响教
41、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 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四、教学过程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二x和二次 函数f(x)=xM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 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 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M的图像是 一个曲线,在(-8,0)上是下降的,而在(0,+8)上是上升 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表达式来描述
42、 函数在(-8,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 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在(0,+8)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 好基础。3、例题讲解,学以致用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 在(一5,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 生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纠正答案,检查学生 对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半开半闭的形式例题讲解之后可让学生自行完成课后练习4,以学生集体回 答
43、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例2是将函数单调性运用到其他领域,通过函数单调性来证 明物理学的波意尔定理。这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跟难点问题,这一 例题要采用教师板演的方式,来对例题进行证明,以规范总结证 明步骤。一设二差三化简四比较,注意要把f(xl)-f(x2)化简成 和差积商的形式,再比较与0的大小。学生在熟悉证明步骤之后,做课后练习3,并以小组为单位 找部分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并通过自评、互评检查证明步骤。4、归纳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及证明过程,并在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5、作业布置为了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将采用分层布置
44、作业的方 式:一组习题1.3A组1、2、3,二组习题1.3A组2、3、B 组1、26、板书设计我力求简洁明了地概括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让学生一目了 然。(这部分最重要用时六到七分钟,其中定义讲解跟例题讲解 一定要说明学生的活动)五、教学评价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 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跟主动性,及时 吸收反馈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让内部动机和外界刺 激协调作用,促进其数学素养不断提高。高中数学说课稿篇7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是苏教版第二章函数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数I)2.1.3 函数简单性质的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增函数、减函数的定
45、 义,以及应用定义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函数的基石,函数的单调性是首先研究的 一个性质.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并能运用单调性知识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对函数本质的认识.函数的单 调性既是学生学过的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 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基础.此外在比较数的大 小、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相关的数学综合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 用,它是整个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知识之一.从 方法论的角度分析,本节教学过程中还渗透了探索发现、数形结 合、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46、.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 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 索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应用图象和单调性的定义解决函数单调性 问题,让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功能、符号 功能和工具功能,培养学生直觉观察、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良 好的数学思维品质.4、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2)运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判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教学难点(1)函数单调性的知识形成;(2)利用函数图象、单调性的定义判断和证明函数的单调 性
47、.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本节课是一节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课,因此,教法上要注意: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 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调动了学 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2、在运用定义解题的过程中,紧扣定义中的关键语句,通 过学生的主体参与,逐个完成对各个难点的突破,以获得各类问 题的解决.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 用.具体体现在设问、讲评和规范书写等方面,要教会学生清晰 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成功地完成书面表达.4、采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 直观性.在学法上:1、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 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一个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