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粮食增产工程(第一期)实施方案目 录第一章 概 述31.1总论31.2项目概况5第二章 社会经济及项目建设条件82.2项目区粮食生产总体情况82.3 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112.4 粮食增产潜力分析132.5项目建设条件14第三章 粮食增产目标173.1 指导思想173.2 基本原则173.3 总体目标193.4 分阶段目标20第四章 主要技术路线224.1 改善灌溉条件,改造中低产田224.2 选育推广优良品种244.3 改进耕作方式244.4 推广重大技术措施244.5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254.6 加大病虫害防控26第五章 区域布局及分区增产任务285.1 区域布局及增产任务285.1
2、.1各区粮食产能285.2增产途径32第六章 建设项目和主要建设内容346.1水利骨干工程346.2 基本农田建设356.3农技服务体系建设356.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36第七章 投资估算及筹措方案477.1 投资估算原则依据477.2 投资估算497.3 资金筹措49第八章 建设期限和实施的进度安排568.2 具体实施进度安排56第九章 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619.1项目组织管理619.2 项目运行期管理65第十章 经济评价与效益分析6710.1 评价依据6710.2 经济效益评价6710.3 社会效益6910.4 生态效益70第十一章 方案组织实施保障措施7211.1 项目工程监管72
3、11.2 项目资金管理7211.3 项目档案管理7211.4 建立合理的项目运行管理机制7211.5 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7311.6 建立规范制度7311.7 成立项目村环保工程理事会7311.8 建立环境卫生保护的长效机制73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与节能7412.1 环境现状与保护7412.2 节能方案7612.3 水土保持方案76第一章 概 述1.1总论1.1.1项目背景*县地处赣江中上游,吉泰盆地南部,东面与兴国接壤,南面紧靠万安,西部毗邻遂川、永新,北部搭界*,全县土地面积2665.41平方公里。2008年全县总人口54.97万人,国内生产总值47.38亿元。根据
4、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及关于编制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县级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发改农经字2010318号)等文件精神,*县作为*省产粮大县列入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即到2020年粮食计划增产6.0万吨。针对目前*县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未来12年对现有灌排设施、农业机械化、病虫害防控等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科技支撑能力,计划到2020年:1、改造大型灌区1座,设计灌溉面积30.06万亩(*县22.5935万亩),510万亩灌区2座,设计灌溉面积21.72万亩,15万亩灌区2座,设计灌溉面积5.75万亩;2、完成田间工程建设28.
5、755万亩;3、开展植保技术宣传与培训1.05万人次,购置检验检测设备一批,帮助农户科学种田,提高产量;4、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重点突出农业机械化和农药、病虫害防测建设;5、改造农村所面临的污水排放、农田废弃物、秸秆焚烧等问题,使全县23个乡镇逐步成为清洁示范村。工程完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10.732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6.2769万亩,达到粮食增产目标。方案分三期实施,总投资43200万元,每增产一斤粮食,投资3.6元。第一期从2009-2012年,总投资20056.72万元;第二期从2013-2016年,总投资10894.26万元;第三期从2017-2020年,总投资12249.02万
6、元。本方案内容为第一期。1.1.2编制依据1、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2、关于编制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县级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发改农经字2010318号);3、*县农田灌溉规划报告;4、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5、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6、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8、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1.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县人民艰苦奋斗和几代水利人的努力,全县建成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3座,小(二)型以上水库79座;塘坝2620座;引水工程306处,其中
7、万亩以上引水工程2处;提水站189处,机井74台,日开采地下水量8.56万立方米。水资源利用总量125986万立方米,其中取用地表水118375万立方米,地下水7611万立方米。全县水利工程大部分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兴建,少部分是在70年代兴建。虽然这些水利工程成立了专管机构,落实了管理人员,制定了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为确保农业灌溉用水,为灌区农业增产增收、农民致富作出了贡献。但由于资金投入少和“重建轻管”的思想束缚,使渠道渗漏严重,渠堤不稳,遇到暴雨洪水,倒堤缺口、塌方、堵塞现象经常发生,渠系建筑物不配套,田间工程未建设,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并且已建的建筑物老化、腐蚀、损坏严重。这些问题
8、使灌溉面积逐年减少,严重制约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阻碍了农民奔小康的进程。因此,切实加强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尽快改革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非常必要的。1.2项目概况1.2.1 项目名称:*县粮食增产工程(第一期)1.2.2 项目建设地点:*县1.2.3 项目建设期:4年(2009年2012年)1.2.4 项目建设规模依据*县12年总体计划,到2012年,计划投资为20056.72万元,粮食生产在2009年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全县单产增产17.2公斤/亩,单产水平达399.1公斤/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2.25万吨,增产2.25万吨。建设项目规模详见表1-1。 表1-1 *县
9、粮食增产建设项目规模一览表序 号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备 注一水利骨干工程1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5.22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246万亩2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大坝、输水系统、溢洪道等其他建筑物加固建设0.187万亩,抗旱井0.27万亩二田间工程改造粮田8.75万亩三农技服务体系建设1植保服务体系建设澄江镇、冠朝、禾市、马市、苑前5个乡镇植保服务体系,植保技术培训全县22个乡镇2500人次2土肥服务体系建设县级土肥检验检测站1个3农机服务体系建设3.5万亩四农业环保工程建设23个农业面源污染体系,建设和维护12个田间监测点,2处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工程1.2.5 计划投资及资金
10、来源*县粮食增产工程建设项目第一批(2009-2012年)建设工程总投资估算为20056.72万元,其中水利骨干工程投资12818.72万元,占总投资的63.91%;田间工程总投资52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25.93%;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投资1070.00万元,占总投资的5.33%;农业环保工程总投资968万元,占总投资的4.83%。总投资资金来源为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12291.23万元,地方配套7765.49万元。1.2.6 投资效益及评价由于改善稻田灌溉设施、防止水土流失,稻田旱能灌涝能排,单季改双季,增加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总产,同时培肥了地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根据财务分析体现,
11、项目实施后,本项目达产年增量总成本费用为2690.9万元,年增量经营成本费用为1829.11万元。生产期内平均年新增利润2535.39万元,总投资利润率为22.67,农户户均年收入增加1000余元。工程完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26753亩,改善灌溉面积48328亩,治理中小型灌区中低产田面积8531亩,节水增产主效果明显;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病虫害防测系统的实施、农村环境工程的治理,可使区内人民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第二章 社会经济及项目建设条件 2.1项目区社会经济概况全县行政区划为24个乡镇,下辖290个行政
12、村,14个居委会,6个社区,3354个自然村, 2008年全县总人口达54.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63万人,非农业人口10.34万人。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7.38亿元,农村人均收入4928元。*耕地面积67.068万亩,其中水田50.049万亩,旱地8.019万亩,以种植水稻为主,早、晚稻二季,早稻面积50.04万亩,中、晚稻面积42.6万亩,兼种油料、养殖乌鸡、生猪及渔业等副业为辅。2.2项目区粮食生产总体情况2.2.1 粮食生产回顾*县地处赣中吉泰盘地中部,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生产是农业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产业。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
13、加大了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粮食生产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迅速,播面单产总产连续5年超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由原来的2一3个加工企业,逐渐发展到目前43个加工企业,由简单加工发展到精加工,由单一的产品加工,发展到多产品多层次的加工,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上升。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9.69亿元,比1949年可比增长58倍,农民人均年收入2718元。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省26个粮食生产大县之一,2008年被列为*市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在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经济的调节下
14、,*县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有效地解决了主要农产品供应紧张问题,2008年全县粮食播面达128.41万亩,单产378.9公斤,总产48.65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长51.561万亩,100.3公斤,27.24万吨,增幅分别为67.1%,36%,129.08%,为国家年提供商品粮30万吨以上,商品率60%以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县粮食生产注重扩大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努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粮食产量有较大幅度上升,但随即出现卖粮难问题,农民种粮经济效益下降,粮食生产曾一度出现下滑的局面。九十年代以后,*县在粮食生产中采取建设高标准粮田基地、调整品种布局及种植结构、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及完善农技服务
15、网络等措施,实施水稻产业提升工程,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显著提高。2005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11.45万亩,粮食总产量35.4万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11亿元,增长14%,2007年,全县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央、省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基础农业稳步发展,全年水稻种植面积115.57万亩,粮食总产量39.6万吨,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到2008年,完成机耕面积105万亩,机灌面积30万亩,机收面积96万亩,农机作业面达到85%以上,农机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26%。根据市场需求,大力调整粮食作物品种布局,逐步淘汰早籼稻,引导农民种植价格高、销路好的优质稻,全县水稻优质率达93
16、%,粮食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2.2.2粮食生产现状*县地处赣中吉泰盆地中部,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水稻生产的理想区域,全县现有常用耕地67.07万亩,其中水田50.05万亩。从2005年起,*县连续三年跻身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08年粮食产量达9.73亿斤,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9年,*县累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投资2879万元,共改造了中低产田3.33万亩,培训农民6720人次。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我县通过水利、农艺、林业、农机、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不仅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同时提高农业机械化
17、程度,也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全县粮食播面达128.41万亩,单产378.9公斤/亩,总产48.65万吨, 2009年,农机部门投入600多万元,添置拖拉机、旋耕机等大小农机具3500套,我县依托农机大户,组建了马市、上田两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61名,合作社现拥有收割机26台,耕整机45台,插秧机6台。全县现有粮食加工企业43个,年加工稻谷5000万公斤,成为我县外贸出口及外销粤、闽、沪、浙等大中城市的主导农产品,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白凤米业集团”生产的白凤精制米、白凤牌精制米粉畅销省内外市场,粮食总产值达87588
1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94%,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91%。县内粮食收储企业仓储能力3.3亿公斤,其中县内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仓储量达1.3亿公斤,由国家计委立项投资在京九线*火车站旁建立的大型现代化国家中央粮食储备(转运)库,已建成仓储能力2亿公斤,除能满足本县粮食仓储外,还能收储一部分周边县市生产的粮食。按照高产优质、轻型高效、生态环保的要求,*县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17个,基地面积24万亩,选定市场适销对路、获得高产的优质稻良种,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重点推广了淦鑫203、淦鑫688、金优463、田两优66、昌优10号、粤优286等优质早晚稻品种3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100%。*县从
19、建立县级首席专家制、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责任制、乡级技术推广人员负责制三级技术服务责任体系入手,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农技人员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巡回指导和“1+10”结对帮扶等形式把“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水稻免耕抛秧、配方施肥等粮食高产技术送到千家万户。打造品牌闯市场为了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县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要求,在万合、灌溪、马市等11个乡镇建立了10万亩的标准化水稻生产基地,大力推广“稻鸭共栖”和绿色植保技术,积极引导生产基地创品牌。同时,重点扶持县内大米加工企业扩大生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组织申报,到目前为止,*县的白凤贡米、白凤香米、白
20、凤精米、玉雪粘米、福临门米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县集中人员和时间全方位开展粮食销售。一方面,实行未购先销,以销促购。与粮食主销区开展产销对接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2009年3月,广东惠州、河源、珠海等市(区)粮食主管部门和企业先后到该县考察洽谈业务,并签订4000万公斤的粮食购销合同。另一方面,及时调整销售策略,采取分区域、分片包干等形式,做到有序、有效销售。此外,还通过网上公开竞拍方式争取订单,扩大粮食销量,帮助*农民实现了从商品到货币的“惊人一跳”。2.3 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1、农田基础设施差。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年代早,标准低,有些稻田串灌漫灌严重,造成内涝;有些稻田漏水漏肥
21、严重,造成干旱,影响了复种指数,减少了粮食播面,机械化程度低,且中低产田比例较大,占全县水田面积的三分之二,严重影响了我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2、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近几年全球气温偏暖,灾害性天气发生的频率高,每年都不同程度发生了自然灾害。2006年9月份的寒露风,为近几十年罕见,给晚稻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不耐低温的品种,几乎是颗粒无收;2007年也发生了几十年未遇的干旱;2008年年初发生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抗灾能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农业抗灾能力仍然较弱,造成我县粮食生产没有走出“多灾农业”和“被动抗灾”的困惑,影响了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3、
22、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设施简陋,95%的乡镇农技推广站没有试验示范基地,70%乡镇农技站没有检验仪器设备和计算机,严重制约着公益服务职能的发挥,加之人员编制紧,十多年没加进农技人员,农技人员年龄老化,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由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导致科技供给传输不下去,生产需求反馈不上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极不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工作需求。4、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因退耕还林、宅基地及集镇建设、农田水利和乡镇道路建设,导致耕地减少而影响水稻播面,目前的“一大四小”工程,更是占用了大量粮田,使耕地逐步减少的趋势进一步加剧,粮食生产规模
23、将呈现逐渐缩减的趋向。5、种粮比较效益偏低。随着农资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今后粮食生产成本呈逐步上升趋势,而粮食价格涨幅低于成本增幅,种粮比较效益偏低,不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6、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机化作业水平不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劳动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大,影响粮食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力度不够明显,农机化投入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农机检测、场库棚、修理点等基础设施不够配套,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够适应等,制约粮食科技水平的提升。以上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县的粮食增产、财政增长、农民增收,阻碍了我县农村经济的
24、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极须完善农技土肥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保工程建设、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以及农机化公共服务和合作组织服务能力建设。2.4 粮食增产潜力分析1、政府惠农政策的出台,各项惠农措施落到实处。中央政府对农民的扶持。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对粮食生产注入了生活力,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购机补贴为粮食生产注入了持续力,农业税的免征为粮食生产注入了生命力。2010年中央更是加大了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的力度,从而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农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各项先进技术进村入户。我县农技推广部门以稳定高产和低成本、高效益为目的,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
25、广各项先进技术,并使科技进村入户。一是推广高产、高抗优质品种;二是推广水稻抛秧、免(少)耕抛秧和直播,“旱育保姆”育秧等节本轻型、简便安全的栽培技术;三是推广“亩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工程;四是建立了预测与防控体系,纸质预测预报直接到村组,电视病虫害预报到农户家;五是开通了农民118服务热线,提供随时咨询;六是开展了“一五一”助粮兴农挂牌服务,服务大户带动散户;七是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土质把脉,提供科学的施肥水平;八是推广农业机械化的配套技术,机械插秧、机械抛秧、机械耕整、机械收割已逐渐推广。3、地方政府的支持,各项配套措施到位。一是建设了赣中绿色粮油加工城,已形成了良豪米业、海
26、珠米业、川仙米业等市级龙头企业,粮食流通、加工领域已得到大力加强,转化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二是我县加大了农业生产特别粮食生产在全年工作中的重视程度,将该项工作列入了各乡镇全年工作目标考核中;三是健全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县、乡机构改革中,整合了农技推广队伍,给予了全额财政拨款。2.5项目建设条件2.5.1 地理位置*县地处赣江中上游,吉泰盆地南部,地处东经1141811520,北纬26272658之间,东面与兴国接壤,南面紧靠万安,西部毗邻遂川、永新,北部搭界*,国土面积2665.41平方公里。2.5.2 地形地貌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面积达1877.5km2,河谷平原,只有735.9平方公里,
27、基本上体现了“六山一水二分田”的特色。在地形方面,地处罗霄山脉万洋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或武夷山脉云山向西北斜部的山麓交汇地带,总的地形趋势是东西高,中间低。尤其是东南部,山峰林立,有三座山峰,海拔高度达1000米以上,水槎乡的十八排,海拔1176米,为全县的最高点。西部山峰海拔高度均小于800米,中部地形的海拔高度多在200米以下。赣江自南向北流去,贯穿整个中部,构成了全县地势最低地段,河床海拔不到60米。全县地形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超过1100米。总的地形轮廓支配着县境内赣江支流的流向和格局。源于东部山地的仁善河、仙槎河和云亭河,均由东南流向北注入赣江,源于西部山地的牛吼河以及蜀水,均由西
28、南流向东北注入赣江,形成反映总地势倾斜以似羽状水系,给农田灌溉用水提供了及其有利的天然条件。2.5.3 河流水系*县地处赣江流域中部,赣江自南向北流过,至县界处干流长367公里,流域面积4.09万平方公里。通过县境部分长45公里,赣江两岸大小支流十一条,总集雨面积0.303万平方公里。2.5.4 水文、气象*县地处亚热带,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光热、水资源丰富。多处平均降水量1542毫米,年水面蒸发量1027毫米,年平均气温18.6,极端最高温40.4,极低最低温-6,无霜期288天,冬季暖和,春季至初夏多雨,盛夏炎热,伏秋干旱,四季分明。降雨量以锋面雨为主,占年降雨量的46-48%
29、,集中在4-6月,台风雨其次,占年降雨量22%,集中在7-9月。2.5.5 水文地质从*地层地貌来看,河流冲击平原的上部为亚砂土、亚粘土,下部为砂卵石层。含水层厚赣江与支流有差异,赣江含水层厚3-11米,水位埋深2-7米,单井涌水量259.77-1383.6吨/日,而支流仙槎河、云亭河、蜀水、牛吼河含水层2-4米,水位埋深1-3米,单井涌水量1.31-21.29吨/日,渗透系数赣江27.28-576米/日,支流1.7-23.15米/日。由于河流水的作用,地壳上升,流水向下,向侧面浸蚀,搬运、堆积、沉淀作用形成赣江与支流的冲积平原,赣江与支流古河道遗迹历次变迁的结果,河水源源不断地补给下存水结构
30、又好,埋芷浅易开采,是主要开发水源。2.5.6建筑材料及运输条件项目所需的原材料以当地所生产的材料为主。钢材、水泥、木材、可从*县城建材市场或生产厂家直接购进,砂砾石可在乡镇附近的沙场采购,资源丰富,可满足项目建设需要。该项目区域的运输条件非常便利,一般情况良好。工程所需的砂、石、土料以及其他建材大部分可利用现有道路或修建较短的施工便道就可运至工地,只有部分需要二次转运。运输方式采用以汽车为主。2.5.7施工用水、用电施工用水从附近水塘用水泵抽取或从农村饮用水管道接入。施工用电从附近变压器、变电所接入或自备发电机组供电。第三章 粮食增产目标3.1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3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提高装备水平,推进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2 基本原则1、杜绝乱占滥占耕地,稳定粮食播面。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在128万亩以上。一是严格耕地管理,坚决贯
32、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二是严格耕地审批制度,加强对占用土地的计划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控制非建设性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坚决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三是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变低洼地、砖窑厂等土地为耕地;四是建设高标准粮田,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五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旱涝保收面积。2、主攻单产,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超级稻栽培技术,推广“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推广“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工程;广泛利用墙体、报纸、宣传单、广播、电视、网络各种媒体全方位立体宣传;经常开展送科技下乡,深入农家、田间地头;开展“一五一”挂牌服务,服务大户带动散户;建
33、立百亩核心示范点、千亩示范片、万亩辐射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预测与控制。3、优化布局,突出重点。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形成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重点是稻油三杂配套,而山区乡镇应以稻草为主的。形成区域板块规模优势,形成以一个乡镇或邻近几个乡镇联合的小区域局部特色粮食产业优势。沿江乡镇栽培模式,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扩大旱涝保收面积,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4、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推广良种良法和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配套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及装备条件,充分挖掘增产潜力,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4、,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5、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围绕粮食增产目标,统筹规划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统一规划重点片区建设内容,同步实施各类建设项目,确保项目衔接和配套。根据投资可能,按照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建设内容和建设进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各方面建设,加快改善粮食生产条件。6、创新机制,持续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综合运用财税、价格、金融、法律等多种手段,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形成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加强项目整合,强化分工协作,加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注重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35、完善农业用水模式和价格机制,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7、多元筹资,加大投入。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不断加大各级财政支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力度,现有涉及农投资也要向粮食产能建设项目倾斜。完善粮食补贴、价格支持和奖励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以及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3.3 总体目标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12年全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2.25万吨,比现有产能增加3.0万吨,到2016年全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4.25万吨,到2020年全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5.25万吨,粮食播
36、种面积保持稳定。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6.8万亩,确保基本农田面积59.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8万亩以上。2、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到2012年,全县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9万亩以上,有效灌溉率达到88%,比2009年提高10个百分点,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左右,耕地质量逐步提高,规划建设田间工程8.75万亩,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发展年作业总收入达180万元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4家,粮食生产灾害损失率由10%下降到3%5%,下降0.51个百分点。3、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到2012年,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399.1公斤,水稻单产达416.5公斤,
37、分别比2009年提高17.2公斤和15.6公斤;到2016年,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14.3公斤,水稻单产达到431.5公斤,分别比2009年提高32.4公斤和30.6公斤;到2020年,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25.6公斤,水稻单产达440.5公斤,分别比2009年提高43.7公斤和39.6公斤,粮食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实现良种全面更新12次,种子商品化供种水平达到85%以上,科技贡献率由48%提高到55%,增加7个百分点。3.4 分阶段目标到2010年,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387.6公斤,水稻单产达404.9公斤,分别比2009年提高5.7公斤和4.3公斤;到2011年,粮食单产水平
38、达到每亩393.3公斤,水稻单产达到412.2公斤,分别比2009年提高11.4公斤和11.3公斤;到2012年,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399.1公斤,水稻单产达416.5公斤,分别比2009年提高17.2公斤和15.6公斤;详见表3-1。 表3-1 粮食增产能力目标表(第一期)时间 项目生 产 面 积 (万亩)单 产 (公斤/亩)总 产 量 (万吨)环 比 增 加 (吨)2008年130.93378.949.2502009年130.93381.950.000.752010年130.93387.650.751.502011年130.93393.351.502.252012年130.93399.1
39、52.253.00第四章 主要技术路线针对目前我县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未来11年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技术路线主要是:改造现有灌排设施,扩大灌溉面积,改善生产条件;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改革耕作制度,开发利用有限资源;推广使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及配套技术,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防控重大病虫害,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4.1 改善灌溉条件,改造中低产田1、改善灌溉条件1)水利设施的修建和水源使用的有效管理,利用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修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来改善灌溉条件;2)完善配套渠系建筑物及田面工程,提高灌区输配水能力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灌区建设应采取改造与改革
40、、骨干与田间、灌溉与排水相结合的办法,以防渗渠道、配套建筑物和量水设施、划小畦块等为重点,在粮食主产区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粮食增产潜力大的地区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快的灌区,优先安排影响灌区安全运行的病险、渗漏严重的主要渠段、重要建筑物的配套等关键工程,优先安排农民民主参与管理程度高的灌区的末级渠系改造和田面工程,尽快提高工程输配水能力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率。通过节水改造,不但要解决现状缺水,而且在不增加灌溉用水总量的前提下,还要在灌区控制范围内扩大灌溉面积。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标准,积极、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增加灌区改造的科技含量、提升灌区功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建设费用和运行
41、成本,提高灌区经济效益。2、 改造中低产田1)平整土地,整理条田,使其面积适中井平整。合并零碎地块,开垦夹荒地,营造条田,以便于机械化平整与耕作,增置刨式平地机,推广土刨式平地技术,提高平地水平;2)改革耕作与灌溉方式。沿等高线耕作,实行沟播,以避免顺坡冲刷、保持水土,实行小畦、沟或细流灌溉,并利用山区水库与平原灌区落差发展自流喷灌,以利于节水、保土、保肥、保墒;3)清理灌排渠系,完善排水系统。如期清淤排水渠道,保证排水流路畅通,并注意排渠的深度和密度问题,对无排水出路地方,采取井灌井排方法,以此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地下潮及沼泽盐渍化发生;4)对中低产田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摸清中低产田主导影响
42、因素,分析农作物低产原因,编制中低产田改造规划,建立中低产田改造管理信息系统;5)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科教投入,举办种田知识讲座,加强田间管理指导,提高种田水平;6)重视农机耕作质量。制定农机作业标准,实行以质论价,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的监督,提高农机作业质量;7)适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在播种前对耕地进行秋翻,加强春季地温回升情况的观测,及时播种,并带药带肥下种,苗出全后要合理密植,据农作物长势和吸收肥料规律及时追肥,清除杂草注意防治病虫害,并有针对性的施用微肥,以补充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微量元素,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培肥地力,采取农作物秸秆还田、种压绿肥,人畜粪归田,翻压苜蓿,增施化肥等措
43、施,以培肥地力,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4.2 选育推广优良品种1、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品种选育力度,挖掘种质资源潜力,培育高产、高抗、广适的优良品种。2、重点培育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虫、适应机械化作业,满足不同稻区生产条件且生产性好、米质优、多抗的水稻新品种,同时,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商品化程度和规模化种植水平。3、做好良种、技术推广和种子市场监管工作。水稻优良品种,结合我县实际做好良种推广,县、乡镇农业部门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做好水稻良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全面提高水稻栽培先进技术的入户率和覆盖率。县农业、质监、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种子质量、价格的
44、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和趁机哄抬种子价格的行为。4.3 改进耕作方式1、通过改革耕作制度和改进种植方式,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双季稻种植,提高复种指数。2、采用水田埋茬起浆整地机实施麦秸还田和整田,配套高性能插秧机插秧。3、开展水稻少耕机插技术的试验研究,即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 先泡田后进行带状旋耕或是先带状旋耕后泡田,重点是开展与插秧机对行的带状旋耕机的研制及秸秆处理的相关技术试验研究,开展免耕泡田机插秧试验。4.4 推广重大技术措施1、推广超级稻栽培技术;推广“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推广“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工程。2、广泛利用墙体、报纸、宣传单、广播、电视
45、、网络等各种媒体全方位立体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建立百亩核心示范点、千亩示范片、万亩辐射区。3、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预测与控制技术、水稻旱育保姆育秧技术、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工厂化育秧技术、水稻抛秧与直播技术、桔秆还田技术等,努力提高粮食单位,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进行全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提高技术到位率。4、水稻重点推广大棚育秧、集中育秧、使用壮秧剂和抛秧、机插秧、水稻精确定量播种等栽培技术。同时,配套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耦合等技术,推广膜下滴灌、覆膜垄作、集雨节灌、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等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广水稻大棚集中育秧技术单产可每亩提高1025公斤
46、。4.5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1、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节本增效和劳动力替代作用,加快推进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的生产机械化。水田区推广高效整地、稻草旋埋、机电排灌等技术,大力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2、根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职能和任务,适当增加基层农技人员的编制,确保有足够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业务设施设备、试验示范基地等条件建设,并逐步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让农技人员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培训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粮食产量的逐年增长上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县级农机推广、监理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在实现科技兴农、促进农
47、业增产增效、促使农民增收,实现社会和谐进步和共同富裕等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4.6 加大病虫害防控1、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展示和发展方式的探索,树立样板典型,以点带面,加以推广。要培训一批植保干部、种植大户和农民带头人,让更多的人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本知识,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率。2、加强安全用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病虫防治还离不开农药,关键是要做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科学用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途径宣传农药管理法规、农药安全使用知识;要搞好新农药的试验示范,因地制宜组织制定一批农药推荐目录;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民安全用药技能培训,动员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正确识别病虫害、合理选用农药,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水平。3、加强植保综合能力建设。针对近年来病虫害发生复杂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