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1
单选题
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配制20g 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中不规范的是
A.称氯化钠B.量水C.溶解D.装瓶
答案:B
配制20g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20g×10%=2g。A、称氯化钠固体时将氯化钠从试剂瓶中取出时,瓶塞倒放,称量时,使用2g的砝码,天平左右两边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干净纸片,正确;B、量取18mL水的体积应使用能一次量取最小规格的量筒,应选用20mL量筒进行量取,错误;C、溶解时使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氯化钠的溶解,正确;D、装瓶时,瓶塞倒放,用玻璃棒引流,慢慢将配置好的氯化钠溶液注入试剂瓶中,正确。故选B。
点睛: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且均为30g
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a1℃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
D.将a2℃15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a1℃,有20g固体析出
答案:D
A、由于没有确定温度,甲和乙的溶解度无法确定,错误;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错误;
C、 a1℃时,乙的溶解度为30g,a1℃时,30g的乙与100g的水形成饱和溶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30g:100g=3:10,错误;
D、a2℃时,甲的溶解度为50 g,根据溶解度的意义可知,a2℃时,甲的150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g,溶剂的质量为100g, a1℃时,甲的溶解度为30 g,根据溶解度的意义可知,a1℃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的甲,将a2℃15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a1℃,溶剂的质量不变,析出晶体的质量=50g-30g=20g,正确。故选D。
小提示:溶液在降温过程中,溶剂的量一般保持不变。
3、某同学需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步骤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配制过程中出现了两处操作错误
B.实验操作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蒸发
C.若所有操作都正确,完全溶解后有液滴溅出,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D.配制时应称量氯化钠固体质量为70g
答案:A
A、配制过程中出现了两处操作错误,一是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二是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说法正确;
B.、实验操作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说法错误;
C、若所有操作都正确,完全溶解后有液滴溅出,不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因为形成的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说法错误;
D、配制时应称量氯化钠固体质量为50g×15%=7.5g,说法错误;
故选:A。
小提示: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错误操作对药品实际质量的计算,要严格按照公式:左物右码: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4、把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面粉B.酒精C.花生油D.泥土
答案:B
解: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面粉和泥土不溶于水,花生油不溶于水,都不能形成溶液,酒精可以和水形成均一稳定混合物溶液,故选:B。
5、往澄清石灰水中加入下列物质,立即出现浑浊的是
A.食盐B.硝酸铵固体C.冰D.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D
分析: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小,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有晶体析出,说明温度升高了,因此加入的物质应是溶于水放热的物质。
A、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氢氧化钙不会析出,饱和石灰水不会变混浊,故A不正确;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升低,使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饱和石灰水不会变混浊,故B不正确;
C、冰溶于水温度升低,使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饱和石灰水不会变混浊,故C不正确;
D、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使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而析出,饱和石灰水变混浊,故D正确。故选D。
6、小军同学需要快速配制一杯可口的白糖溶液,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冰水溶解B.用热水溶解
C.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
答案:A
A、温度越低,分子的运动速度越慢,即蔗糖的溶解速度越慢,用冰水溶解不能达到目的,符合题意;B、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即蔗糖的溶解速度越快,用热水溶解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C、白糖碾成粉末增加蔗糖与水的接触面积,能加快蔗糖的溶解速度,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D、用筷子不断搅拌,能加快分子运动速度,能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度,溶解时用筷子搅拌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只要能改变固体与水的接触机会就能改变固体的溶解速率;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主要有:搅拌、加热、磨成粉末等,其中研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加溶质溶剂的接触面积。
7、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答案:B
分析: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质量。
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20℃时,在100g水中溶解36g食盐能够达到饱和,因此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选项A正确;
B、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假设20℃时,氯化钠的质量是36g,对应的饱和溶液质量是136g,选项B不正确;
C、因为溶解度是溶解在100g溶剂里的溶质质量,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应的饱和溶液中水和氯化钠的质量之比为:100∶36,选项C正确;
D、根据溶解度的含义,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选项D正确。故选B。
8、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根据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根据结构观: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根据守恒观:10mL质量分数40%的硫酸,加10mL水后质量分数变为20%
答案:B
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A错误;
B、一氧化碳和氧气的点燃的条件下可以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所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故B正确;
C、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相同,氯离子可以结合阳离子构成物质,而氩原子性质稳定,故C错误;
D、10mL质量分数40%的硫酸的质量大于10g,而l0mL水的质量等于10g,混合后质量分数大于平均值20%,等质量混合时才是20%,故D错误。
故选B。
9、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饱和溶液的浓度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
C.医用碘酒是碘的水溶液
D.添加溶质是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
答案:A
A、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混合而成,一定是混合物,符合题意;
B、同种物质,在同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物质不同、温度不同,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C、医用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不符合题意;
D、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降温(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计算得出所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5g
B.将氯化钠固体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进行称量
C.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液体洒出,会造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答案:A
A、所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50g×10%=5g,符合题意;
B、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氯化钠应放在左盘上进行称量,且氯化钠固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进行称量,应放在称量纸上进行称量,不符合题意;
C、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不能增大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液体洒出,溶液具有均一性,不会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20
30
40
溶解度/g
31.6
45.8
63.9
A.20℃时,100g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1.6g
B.30℃时,100g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5.8%
C.30℃时,将50gKNO3放入100g水中得到150g溶液
D.40℃时,100g水最多溶解63.9gKNO3
答案:D
A、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表示20℃时,100g水中溶解31.6gKNO3达到饱和状态,也就是131.6g的KNO3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31.6g ,故选项A不正确;
B、30℃时,KNO3的溶解度是45.8g,要计算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得,30℃时,100g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45.8g45.8g+100g×100%≈31.4%,故选项B不正确;
C、30℃时,KNO3的溶解度是45.8g,表示30℃时,100g水中溶解45.8g KNO3达到饱和状态,也就是30℃时,10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45.8gKNO3,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是145.8g,故选项C不正确;
D、40℃时,KNO3的溶解度是63.9g,表示40℃时,100g水中溶解63,9g KNO3达到饱和状态,也就是40℃时,10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63.9gKNO3,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小提示:解答有关固体溶解度的题目,必须准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定义。
12、取某固体物质5g加入20mL水中,测得溶液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该固体物质可能是
A.NaClB.NaOHC.NH4NO3D.CaCO3
答案:C
分析:某固体物质溶于水过程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可见该物质溶于水时吸热。
A、NaCl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不符合题意;
B、NaOH溶于水放热,不符合题意;
C、NH4NO3溶于水吸热,符合题意;
D、CaCO3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碘酒的溶剂是酒精
C.溶质一定是固体
D.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答案:B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A、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A错误;
B、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碘酒的溶剂是酒精,故B正确;
C、溶质不一定是固体,也可能是液体或气体,故C错误;
D、浓稀是指相同的溶剂中溶解的溶质含量的多少,由于物质的溶解性受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影响,当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不完全相同时,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14、欲将粗盐提纯并用所得精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加快过滤速度
B.蒸发时,将蒸发皿中晶体全部析出后才停止加热
C.配制溶液时必须使用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酒精灯、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D.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存放等步骤
答案:D
A、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加快过滤速度,以防止损坏滤纸,故选项说法错误;B、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选项说法错误;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无需使用酒精灯,故选项说法错误;D、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存放,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15、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小的是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导致氯化钠质量偏小,从而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导致读数偏小,而量筒中水的体积偏大,最终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溅出,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④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制好的溶液往试剂瓶中转移时有少量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故选A。
多选题
16、向一定量的铁粉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下列图象对应关系成立的是( )
A.B.
C.D.
答案:BC
A、向一定量的铁粉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铁粉将会被全部消耗尽,也就是消耗铁粉的质量逐渐增多,最后不变,错误;
B、向一定量的铁粉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铁粉将会被全部消耗尽,所以消耗的稀硫酸逐渐增多至不变,正确;
C、铁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随着铁的消耗,氢气的质量不断增加,当铁粉消耗尽时,氢气的质量不再改变,正确;
D、铁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随着铁的消耗,溶液质量不断增加,当铁粉消耗尽时,溶液质量继续增加,错误。
故选BC
17、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则下列质量比关系正确的是
A.溶质:溶剂=1:10B.溶质:溶液=1:10
C.溶剂:溶液=10:11D.溶质:溶剂=1:9
答案:BD
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110,则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1:9:10;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9,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10,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剂质量:溶液质量=9:10,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9,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D。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32
B.碳、硫充分燃烧消耗等质量的氧气时,消耗的碳的质量比硫的质量大
C.等质量的镁和铁的粉末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放出的气体一定质量相等
D.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的固体混合物中加入100g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9.6g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64.6%
答案:AD
A、设等质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为m,则甲烷中氢元素与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m×1×41×4+12×1×100%:m×16×216×2+12×1×100%=11:32,故符合题意;
B、设碳、硫充分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为m,消耗碳和硫的质量分别为x和y。
C+O2点燃CO21232xmS+O2点燃SO23232ym
1232=xm3232=ym
x=3m8y=m
x<y
所以碳、硫充分燃烧消耗等质量的氧气时,消耗的碳的质量比硫的质量小,不是大,故不符合题意;
C、当镁和铁过量,稀盐酸不足时,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由稀盐酸的质量决定,由于参与两个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相等,所以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当酸过量,镁和铁的量不足时,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由金属的质量决定,设镁和铁的质量均为m,生成氢气的质量分别为x和y。
Mg24m+2HCl=MgCl2+H2↑2xFe56m+2HCl=FeCl2+H2↑2y
242=mx562=my
x=m12y=m28
x>y
所以产生氢气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不符合题意;
D、酸与碱反应的实质酸中氢离子和碱中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的过程,由选项可知参与反应的氢离子的质量为:100g×7.3%×1×11×1+35.5×1×100%=0.2g,
设参与反应的氢氧根离子的质量为x。
H++OH-=H2O1170.2gx
117=0.2gx
x=3.4 g
原固体中金属元素的质量为:109.6 g-100 g-3.4 g=6.2 g
所以原固体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6.2g9.6g×100%≈64.6%,故符合题意。
故选AD。
19、溶液甲是100g20%的硫酸,对其进行如下图所示的操作,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乙。有关溶液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pH:乙<甲B.溶液质量:200g
C.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110D.溶质物质的量的计算式:100g×20%98g/mol
答案:BD
A、20%的溶液甲加水稀释后变为10%的溶液乙,溶液的酸性减弱,pH增大,故溶液的pH:乙>甲,A错误;
B、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溶液乙的质量为100g×20%10%=200g,B正确;
C、溶液乙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200g×10%):(200g-200g×10%)=1:9,C错误;
D、物质的量等于物质的质量除以物质的摩尔质量,故溶液乙的溶质物质的量的计算式为100g×20%98g/mol,D正确。
故选BD
20、如图所示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方法不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 )。
A.从N→M: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到t2
B.从N→M:先将N降温到t1,再加入适量固体A
C.从M→N:先将M降温到t1再将其升温
D.从M→N:先将M升温到t3再加入适量的水
答案:BC
A、从N→M: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到t2能实现转化,不符合题意;
B、从N→M:先将N降温到t1再加入适量固体A,然后再升温到t2即可,原说法不可行,符合题意;
C、从M→N:先将M降温到t1过滤,再将其升温t3即可,原说法不可行,符合题意;
D、从M→N:先将M升温到t3再加入适量的水能实现转化,先将M升温到t3再加入适量的水能实现,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锌和镁混合物的质量为4.8g与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为19.6%
B.碳酸镁和碳酸钙的混合物加热完全分解后的固体中,镁和钙两种元素的质量相等,则碳酸镁和碳酸钙的质量比是15:21
C.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11:9,则该物质可能是甲烷
D.向10%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再加入20g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5%,则原10%的氯化钠溶液质量为110g
答案:CD
A、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反应中锌与硫酸的质量比为65:98,则4.8g锌与硫酸反应后消耗硫酸的质量约为7.2g,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SO4=MgSO4+H2↑,反应中镁与硫酸的质量比为24:98,则4.8g镁与硫酸完全反应后消耗硫酸的质量为19.6g,则锌和镁混合物的质量为4.8g与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则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介于7.2%~19.6%之间,选项错误;
B、设碳酸镁的质量为x,碳酸钙的质量为y,则x×2484×100%=y×40100×100%,x:y=7:5,选项错误;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11×1244):(9×218)=3:1,甲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12:(1×4)=3:1,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11:9,则该物质可能是甲烷,选项正确;
D、设原溶液的质量为x,则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再加入20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x×10%+10g,溶液的质量为x+30g,则x×10%+10gx+30g×100%=15%,x=110g,选项正确,故选CD。
22、金属与盐酸反应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可用铜和稀盐酸制氢气
B.四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镁
C.锌可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D.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6HCl __2FeCl3+3H2↑
答案:BC
观察示意图可知,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A错误;
镁、锌、铁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且镁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最大,锌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居中,铁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最小,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镁>锌>铁>铜,B、C正确;
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Fe+2HCl=FeCl2+H2↑,D错误。
故选BC。
23、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液浓度一定会增大
答案:AB
A.氧化物是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一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是一种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元素的种类可以是多种,故说法正确;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正确,故说法正确;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金刚石、石墨,故说法错误;
D.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若用改变温度的方法,溶液成分可能不变,故说法错误。
故选AB。
24、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B.豆油C.面粉D.泥沙
E.食盐F.味精G.奶粉H.酒精
答案:AEFH
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A、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B、豆油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C、面粉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D、泥沙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E、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F、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在水中可电离成谷氨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G、奶粉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H、酒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AEFH。
25、将下列食品或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B.面粉C.蔗糖D.食用油
答案:AC
分析:溶液是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是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乳浊液是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的。
A.食盐溶解在水中形成氯化钠溶液,选项A正确;
B.面粉分散在水中,形成悬浊液,选项B错;
C.蔗糖溶于水形成蔗糖溶液,选项C正确;
D.食用油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选项D错;
故选AC。
填空题
26、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______,属于悬浊液的是_____,属于乳浊液的是_____。
①冰水混合物;②干净的海水;③食用油滴入水中,搅拌;④白酒;⑤硫酸铜放入足量的水中,搅拌;⑥木炭粉放入水中,搅拌;⑦铁粉放入水中,搅拌;⑧油脂放入汽油中,搅拌;⑨碘放入汽油中,搅拌。
答案: ②④⑤⑧⑨ ⑥⑦##⑦⑥ ③
分析:溶液是均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①冰水混合物只有水一种物质,是纯净物;
②干净的海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③食用油滴入水中,搅拌,油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是乳浊液;
④白酒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⑤硫酸铜放入足量的水中,搅拌,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⑥木炭粉放入水中,搅拌,木炭不溶于水,以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水中,是悬浊液;
⑦铁粉放入水中,搅拌,铁粉不溶于水,以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水中,是悬浊液;
⑧油脂放入汽油中,搅拌,油脂能溶解到汽油中,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⑨碘放入汽油中,搅拌,碘能溶于汽油,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所以②④⑤⑧⑨是溶液。⑥⑦是悬浊液。③是乳浊液。
27、我国自主设计的大型客机成功试飞,首艘国产航母正式下水,标志着我国的合金制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其中含碳量较高的是____________。
(2)探究Al与酸的反应前,用砂纸打磨铝条,是为了除去_______(填化学式)。
(3)某合金中含有金属钪(Sc)。 相同条件下,取相同状态的金属钪和锌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钪产生气泡速率明显更快,则金属活动性Sc_____Zn(填“>”或“<”)。根据上述结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将Sc投入CuSO4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
B.仅用Fe(NO3)2溶液、Sc(NO3)3溶液、Ag能验证钪和铁的活动性强弱
C.仅用Fe、Sc、稀H2SO4溶液能验证钪和铁的活动性强弱
(4)已知Sc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3价化合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铁 Al2O3 > B 2Sc+6HCl===2ScCl3+3H2↑
(1)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其中含碳量较高的是生铁;(2)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探究Al与酸的反应前,用砂纸打磨铝条,是为了除去铝表面的氧化物;(3)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相同条件下,取相同状态的金属钪和锌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钪产生气泡速率明显更快,则金属活动性Sc>Zn;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A.将Sc投入CuSO4溶液中,钪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钪的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正确;B.仅用Fe(NO3)2溶液、Sc(NO3)3溶液、Ag不能验证钪和铁的活动性强弱,因银与两种溶液均不能发生反应,不能证明铁和钪的强弱,错误;C.仅用Fe、Sc、稀H2SO4溶液能验证钪和铁的活动性强弱,因钪与酸反应比铁快,正确。故选B;(4)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已知Sc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3价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Sc+6HCl===2ScCl3+3H2↑。
28、如图是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的流程图。
请回答
(1) 应称量___________ gNaCl,需加水___________ mL。
(2)若称量NaCl固体时指针向右偏转 ,则应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天平平衡。
(3)取上述溶液10g加水稀释到_______________g,可得到5%的NaCl溶液。
答案: 7.5 42.5 往左盘中继续添加氯化钠固体 30
(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g,需氯化钠的质量=50g×15%=7.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50g-7.5g=42.5g(合42.5mL);
(2)在称量氯化钠固体的过程中,步骤应该是:先调好砝码和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固体物质;若发现指针向右偏转,说明固体物质药品的质量小于砝码的质量,故应继续向左盘添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3)溶液具有均一性,取出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5%,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0g×15%=(10g+x)×5% , x=20g,故取上述溶液10g加水稀释到10g+20g=30g。
29、分别填写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名称:
(1)蔗糖溶液:溶质_______;溶剂________。
(2)碘酒(即碘的酒精溶液):溶质_______;溶剂________。
(3)乙醇的水溶液:溶质_______;溶剂________。
(4)0.9%的生理盐水:溶质_______;溶剂________。
答案:(1) 蔗糖 水
(2) 碘 酒精
(3) 乙醇 水
(4) 氯化钠 水
分析: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1)蔗糖溶液:溶质蔗糖;溶剂水。
(2)碘酒(即碘的酒精溶液):溶质碘;溶剂酒精。
(3)乙醇的水溶液:溶质乙醇;溶剂水。
(4)0.9%的生理盐水:溶质氯化钠;溶剂水。
30、掌握仪器的使用并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才能保障化学实验的成功和安全。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量取一定体积的水需要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2)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3)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量筒 胶头滴管 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或盛滤液的烧杯不干净);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1)量取一定体积的水需要用量筒和胶头滴管;(2)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过滤器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都会导致待滤液不经过滤直接进入下面的烧杯中,从而出现浑浊;还有,盛装滤液的烧杯不洁净,也会造成滤液仍浑浊;(3)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1
展开阅读全文